王文远平衡针炙的38个穴位图
平衡针

3、颈痛穴
定位:半握掌,第4、5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指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 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向上放 射 功效:舒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颈肩综合症等
21、明目穴
定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斜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向 面部放射。 功能:通窍明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2周内效佳) 主治:18岁以下的假性近视、早期混浊性白内障、青光 眼、花眼、沙眼、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25、降糖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下1/3 处,掌长肌腱之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 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安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 降压降酶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等
15、咽痛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或合谷) 针刺特点:以针刺指掌侧固有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的 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 针刺方向:向掌心方向直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急慢性咽痛、喉炎、扁桃腺炎等
24、痔疮穴
定位: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桡骨之间,腕关节至肘关 节连线的上1/3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 侧神经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向上直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泻火解毒、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内外痔、混合痔、肛裂等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穴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穴,穴,穴,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穴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穴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穴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穴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2011-05-17 22:19:02| 分类:针灸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共9穴)1.升提穴(BP-HNl)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BP-HN2)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王文远平衡针灸38穴位(21

王文远平衡针灸38穴位(2121面瘫穴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局解:布有斜方肌和颈浅动静脉及锁骨上间神经。
取穴原则:面瘫,乳突炎以交叉取穴为主,胆囊炎以同侧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锁骨上间动静脉出现得震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
针感:放射性针感向颈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胀。
功能:缺风通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促进神经修复,消炎止痛。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
按语:曾用于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特定穴。
越是发病时间短,治疗效果更加。
对发病2小时以内者,一针治愈率可达70%。
发病时间长,效果越差。
治疗期间应减少寒冷刺激,忌食鱼虾蟹,及辛辣之物。
此穴因为位于肺尖部,为了安全,临床多以鼻炎穴,牙痛穴,明目穴代替。
可以不用面瘫穴,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面瘫肩中交叉点,乳突痉挛和面瘫。
交叉取穴锁神经,对侧压痛腮腺炎。
(1寸毫针,针尖向颈部方向成45度角斜刺0.5-1寸)22神衰穴定位:位于脐窝正中。
局解:分布部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和腹壁下动静脉,深部为小肠。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指针特点:以治腹点压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腹腔小肠管后产生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1.采用双手并拢,掌心相对,利用中指食指无名指瞬间点压神衰穴。
2.用掌心贴于此穴,另一掌心压与手背上,随腹式呼吸有节律的按压49次。
针感:以局部酸胀痛感并向整个腹部及会阴部放射。
功能:健胃消食益气健脾,调节神经,促进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则: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此穴为中劳年人的保健学之一,每周调节一~二次,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发生,延缓衰老,保健长寿的作用。
对慢性疾病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穴位。
歌诀:保健神衰于脐窝,指针十肋点此穴。
过敏糖尿慢性病,增加免疫与调节。
王氏平衡针灸-王文远

平衡针灸学1平衡针灸学的定义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
是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
其特点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通过针刺机体的信息高速公路——神经,实施对能量物质的再分配、再调整,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2平衡针灸学的特点2.1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这种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这种平衡机制就是大脑高级调控中枢。
针灸就是调整、完善、修复这个系统,来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
第二,这个平衡系统还具有被动加强的特性,能够接收外界给予的合理良性刺激。
因此,人体出现的生理失调及病理改变,均为人体内平衡调控系统失衡的反应。
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疗病人的疾病,而是把针刺作为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通过患者自身调整达到恢复机体的平衡,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平衡针灸充分地发挥了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独立性,同时产生异向思维,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2.2 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针灸学充分利用了人体的信息系统。
人体信息系统传统医学称为经络系统、现代医学称为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共同点都以信息传递为主。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据有关资料报道,针刺神经干的传导速度为每秒钟100米。
因此,平衡针灸取穴原则选择了最佳捷径即人体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信息传递。
2.3 突出单穴疗法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
因为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直接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而是利用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间接依靠患者自身不断修复、不断完善,恢复患者机体内的平衡系统去治疗自己的疾病。
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

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共9穴)1.升提穴(BP-HNl)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BP-HN2)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平衡针疗法附穴位图

平衡针疗法平衡针灸是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主任经过30余年的临床研究创立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
平衡针灸学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
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
这两个调控学说从中西医不同方面阐述人体存在一个平衡系统,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这个平衡系统的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给予患者一种适当的良性刺激信号,这种刺激信号既不针对病原体,也不直接针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而是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针刺神经以最快速度输送到高级中枢系统,大脑中枢调控指挥中心积极接收了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后,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对症性调控,释放大量的能量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增强机体消炎和代谢作用等。
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干预,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平衡针灸疗法-平衡针灸的特点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就是强调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疗病人的疾病,而是把针刺作为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通过患者自身调整达到恢复机体的平衡,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平衡针灸充分地发挥了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独立性,同时产生异向思维,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王文远平衡针灸配穴

王文远平衡针灸配穴按语:王文远平衡针灸最大的特点是;少针穴快强针感。
一穴治多病,一针有效决不用第二针。
只有在效果不明显时,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配相应的穴位,以加强疗效。
下面给出的处方仅供配穴时的参考,除了主穴以外,每次只能选1至2个配穴。
即以单穴方为主,双穴方为辅,多穴方次切记!切记1. 休克:急救穴、胸痛穴、升提穴、肺病穴、醒脑穴、胃痛穴、肾病穴、过敏穴、头痛穴2. 颈椎病:颈痛穴、肩痛穴、升提穴3. 肩周炎:肩三针、颈痛穴4. 腰痛: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疲劳穴5.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肩痛穴、踝痛穴6. 坐骨神经痛:腰痛穴、臀痛穴、7. 感冒:感冒穴、咽痛穴、肺病穴、鼻炎穴、头痛穴8. 咳嗽:肺病穴、咽痛穴、过敏穴、肩痛穴9. 哮喘:感冒穴、肺病穴、过敏穴、腹痛穴、升提穴、疲劳穴、咽痛穴10. 肺气肿:肺病穴、咽疼穴、胸痛穴、肾病穴、腹痛穴11. 高血压:降压穴、胸痛穴、腹痛穴、醒脑穴、头痛穴12. 低血压:胃痛穴、胸痛穴、腹痛穴、升提穴、神衰穴13. 高血脂:降糖穴、胸痛穴、腹痛穴14. 冠心病:胸痛穴、肩痛穴、降糖穴、腹痛穴、醒脑穴15. 中风偏瘫:偏五针、头痛穴、胸痛穴16. 呃逆:胃痛穴、胸痛穴、腹痛穴17. 急性肠胃炎:胃痛穴、腹痛穴、升提穴18. 慢性肝炎:胃痛穴、胸痛穴、腹痛穴、肩痛穴19. 脂肪肝:胸痛穴、腹痛穴、降糖穴20. 便秘:痔疮穴、腹痛穴、肾病穴21. 痔疮:痔疮穴、精裂穴、升提穴22. 肾炎:肾病穴、过敏穴、肩痛穴、胸痛穴23. 足根痛:踝痛穴,肾病穴,膝痛穴,肩痛穴24. 月经不调:宫病穴、肾病穴,过敏穴、腹痛穴、胃痛穴25. 痛经:腹痛穴、胃痛穴、宫病穴、过敏穴,胸痛穴26. 子宫肌瘤:胃痛穴、腹痛穴、宫病穴、升提穴、肾病穴、过敏穴27. 乳腺增生:乳腺穴、胸痛穴、肾病穴、腹痛穴28. 耳鸣耳聋:耳聋穴,明目穴,肾病穴,痔疮穴,升提穴29. 过敏性鼻炎:鼻咽穴、肺病穴、过敏穴、感冒穴30. 牙周炎:牙痛穴、咽痛穴31. 湿疹:过敏穴、腹痛穴、痔疮穴、肾病穴、膝痛穴32. 带状疱疹:膝痛穴、胸痛穴、肩痛穴、腹痛穴、咽痛穴33. 前列腺炎:肾病穴、过敏穴、升提穴、腹痛穴34. 性功能减退:升提穴、肾病穴、胸痛穴、腹痛穴、过敏穴35. 失眠:踝痛穴、胸痛穴、头痛穴、神衰穴、肾病穴、疲劳穴36. 眩晕:胸痛穴、头痛穴、肾病穴、耳聋穴、疲劳穴37. 帕金森氏病:胸痛穴、咽痛穴、膝痛穴、肩痛穴、头痛穴、升提穴、醒脑穴38. 面瘫:面瘫穴、面三针、偏瘫穴、咽痛穴39. 面肌痉挛:面瘫穴、偏瘫穴、鼻咽穴、明目穴、头痛穴40. 三叉神经痛:偏瘫穴、咽痛穴、头痛穴、肩痛穴41. 糖尿病:降糖穴、胃痛穴、腹痛穴、肾病穴、过敏穴、神衰穴、胸痛穴、指麻穴、醒脑穴42. 痛风:踝痛穴、膝痛穴、肩痛穴、肾病穴、升提穴43. 更年期综合症:胸痛穴、腹痛穴、肾病穴、醒脑穴、神衰穴、疲劳穴、44. 肥胖症:胃痛穴、胸痛穴、肾病穴、降糖穴、腹痛穴、过敏穴、肩痛穴、神衰穴45. 水肿:肾病穴、肺病穴、腹痛穴、过敏穴、膝痛穴46. 风湿性关节炎:膝痛穴、踝痛穴、肩痛穴、指麻穴、腕痛穴、醒脑穴47. 过敏症:过敏穴、膝痛穴、肾病穴、腹痛穴48. 支气管炎:肺病穴、咽痛穴、胸痛穴49. 头痛:头痛穴、肩痛穴50. 偏头痛:头痛穴、胸痛穴、肩痛穴、肾病穴51. 落枕:颈痛穴、肩痛穴、膝痛穴、疲劳穴52. 急性腰扭伤:腰痛穴、臀痛穴、肩痛穴、胸痛穴53. 网球肘:肘痛穴、臀痛穴54. 癫痫:急救穴、癫痫穴、胸痛穴55.痤疮:痤疮穴(点刺放血)、肺病穴、胃病穴、痔疮穴、降脂穴56. 心肌梗塞:胸痛穴、急救穴57. 临床术后疼痛症:腹痛穴、胸痛穴58. 心率不齐:胸痛穴、踝痛穴59. 抑郁症:精裂穴、胸痛穴、降压穴60. 小儿急.慢性惊风:胃痛穴、癫痫穴、精裂穴、急救穴、胸痛穴、头痛穴61. 小儿脑瘫:醒脑穴、胃痛穴、痔疮穴、胸痛穴、牙痛穴、咽痛穴、肾病穴、癫痫穴、头痛穴62. 晕针急救:急救穴、胸痛穴、升提穴、头痛穴、癫痫穴、肩痛穴、咽痛穴、涌泉穴63. 退烧:痤疮穴、痔疮穴、咽痛穴、腹痛穴64. 过敏性哮喘:肺病穴、过敏穴、胃痛穴65. 面瘫后遗症:面瘫穴、咽痛穴、偏瘫穴、头痛穴66. 顽固性膈肌痉挛:胃痛穴、腹痛穴、咽痛穴67. 顽固性失眠:失眠穴(留针2-4小时)、升提穴、胃痛穴、胸痛穴、腹痛穴、肾病穴、癫痫穴、头痛穴68. 面神经麻痹:面三针、咽痛穴、偏瘫穴、头痛穴、降压穴(如有血压高)69. 小孩消化不良:快速点刺胃痛穴、快速点刺腹痛穴70. 过敏性鼻炎:鼻炎穴、过敏穴、、肺病穴、腰痛穴、(另;左右迎香穴点击一针)71. 美尼尔综合症:耳聋穴、胸痛穴、头痛穴、胃痛穴72. 前列腺:腰痛穴(向上刺)、肾病穴73. 体质虚:胸痛穴、提升穴74. 腹泻:腹痛穴、升提穴75. 五更泻:升提穴、肾病穴76. 便秘:腹痛穴、痔疮穴77. 慢性胃痛:胃痛穴、胸痛穴、升提穴(身体虚弱)78. 胃下垂:胃痛穴、升提穴(虚证:留针2-4小时)、腹痛穴、胸痛穴、头痛穴、咽痛穴79. 中枢性失语:牙痛穴、咽痛穴80. 减肥:腹痛穴、过敏穴面三针:牙痛穴、鼻炎穴、明目穴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偏五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臀痛穴、踝痛穴肩三针:(1)前一针:肩峰至腋前皱壁连线的1/2处,向下斜刺2-3寸,不作大幅度的提插和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