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

——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死于北京的贤良寺。他离开这个世界不过50天,梁启超就写出一本《李鸿章传》。其中,梁启超对李鸿章从事的洋务运动别有一番介绍和评价,值得我们借鉴。

综观李鸿章的一生,有30多年在搞洋务运动。梁启超认为,李鸿章之“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若说李鸿章不懂洋务,则当时中国又有几人搞得洋务?若李鸿章真正懂得洋务,为什么别的国家能从搞洋务中兴盛,而中国却不能振兴呢?李鸿章在洋务上的功过究竟在哪里?

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在洋务上的功绩主要在于他的认识和眼光比较敏锐,看到了时局的变化,才主张搞洋务,并具有忠君爱国思想,具体表现在:

第一、李鸿章具有世界眼光,已经看到世界大势的变化,要求改变成法。1872年,他上奏清廷,指出中国目前处在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世界各国都来要求与中国立约通商,聚集于中国。倘若再苟安下去,忘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疮痛,中国就很难再独立、富强起来。l875年。他又指出,现在东南沿海一万多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并深入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计。”而西方科技、交通发达,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更是中国数千年未遇之强敌。因此,他援引《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古训,要求“力破成见,以求实际”。

第二、李鸿章从与西方的接触中,深深感受到西方船坚炮利,而中国军队“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方今强邻环逼,藩属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尤其是东邻日本明致维新后日益强大,“狡焉思呈”,一旦侵略中国,其危害“更甚于西洋诸国”。李鸿章之所以大力筹办海防,兴办北洋水师不遗余力,“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除了军事之外,李鸿章办的洋务还有商务,同样是为了独立自强。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李鸿章认为,与其听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不如中国自行仿办,既可以“权自我操”,又可以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第三、重视培养人才。李鸿章指出“人才难得”,要兴办海军,必须同时培养人才;若没有人才,北洋水师就会如同“画饼”,无法实现。因此,在甲午战争前,他曾经三次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并在天津设立武备学堂、医学堂,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如严复、刘步蟾、萨镇冰、林永升等,都为中国的海军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李鸿章开展的洋务活动虽然有声有色,成就显著,但这场洋务运动依然失败了,并没有达到使中国独立富强的目的。梁启超指出,李鸿章所办的洋务林林总总,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军事,二为商务,因为李鸿章的眼光有限,“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洋人所务者,仅于如彼云云也。”

具体来说,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上的过错表现在三点:

一是李鸿章既不知国务,也没有真正懂得洋务。李鸿章鼠目寸光,相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办洋务只要学一点西方船、炮、铁路、机器就够了,却对“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正由于李鸿章不知国务,不了解国家富强的根本所在,所以他办的洋务只是小修小补,“仅摭拾泰西皮毛”,“弥缝补苴”,当然达不到使国家富强的目的。

第二、李鸿章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力量,进行应有的工作。梁启超认为,李鸿章虽然意识到世界形势的变局,知道不可以苟安,却私心过重,又不学无术,在行动上瞻前顾

后,疑虑重重,不肯真正为洋务运动付出全部力量。

第三、李鸿章所办的商务之所以失利,是由于执行了“官督商办主义”造成的。对此,梁启超没有具体的说明。当时,清朝的国家机器已经腐朽,李鸿章办的企业动辄规定要“官督商办”,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李鸿章,梁启超有三句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正因为梁启超过于同情李鸿章之所“遇”,因而在字里行间,有意无意地将李鸿章描绘成一位具有变法维新思想的爱国者,对李鸿章的许多过失则所恕太多,所责却显得不够。

梁启超为什么会那样同情和宽恕李鸿章的过失?这不能不和他的阶级局限性有联系。首先,梁氏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具有软弱性,这种软弱也反映在梁氏对李鸿章的评价上。其次,梁氏本人是从封建士大夫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代表,从小就受到很深的封建伦理的教育,因而他对李鸿章的“忠”和“犬马恋主之诚”加以肯定,进而对李鸿章在办外交活动中的奉命妥协、退让给予过分的同情和宽恕。

总的来说,梁启超与李鸿章虽然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又是政治上的“公敌”,但梁启超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上的介绍和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值得我们肯定。

(案例来源:钟维珍、万发云:《梁启超论李鸿章的得失》,《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第43~54页。)

讨论题:

1、结合本案例,分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角色。

2、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过得失?

案例评析: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李鸿章大力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组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北洋舰队,编练新军,变法图强,这些都在改造着满清王朝已经疲弱不堪的肌体。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李鸿章本人的力量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最后于1901年11月7日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

对这样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该如何评价呢?就梁启超来说,他是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当年他与康有为一起发动“公车上书”,不正是由于李鸿章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刺激吗?李鸿章搞洋务,只知学西方的皮毛,对中国这间破屋东补西贴,而康梁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根本,进行制度变革,对中国这间破屋重加改造,不正是从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吗?

不过,梁启超与李鸿章虽然分属不同的派别,又是政治上的“公敌”,梁启超却承认李鸿章是一位非常人物,在中国也可谓只英雄;对于李鸿章的长处,梁启超一般都予以充分肯定。凡是李鸿章承受的委曲,梁启超试图代为表达,再指出李鸿章失败的症结所在。倘若李

鸿章地下有知,恐怕也会在梁启超的这篇大手笔面前心悦诚服吧。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一位颇具争议的重要人物,他是洋务派的首领,曾经左右中国政局30余年。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如何评价?特别是,如何评价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功过得失?

而梁启超不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之一,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又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成就的学者。李鸿章一去世,梁启超就为他作传,对他多有介绍和评价,可以说是当代人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