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六专题文似看山不喜平
高中作文_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

四、层层铺垫法。
• 铺垫就像登山的台阶,一级一级引人入胜;铺垫就 像潮水掀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作文也是如此, 前面垫得越厚,后面就站得越高。 • 《明湖居听书》中,相貌丑陋的男人出场的演奏, 已令“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接着黑妞的演唱更 令人“叹为观止”。经过这一衬再衬,最后王小玉 才出场演唱,她当然就更胜一筹了。 • 《猎户》中的尚二叔和“百中”老人,为董昆的出 场作了铺垫,有力地衬托了打豹英雄的形象。 • 这两文,欲擒故纵,层层映衬,逐步铺垫,写得跌 宕生姿,曲折有致。
走进现场
“三顾茅庐”
• “刘玄德三顾茅庐”是曲折叙事的典范,毛宗岗的评点也历来 为人称道,注意品字、品句、评章法。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极尽曲折之能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作者之所以要这样极尽曲折之能事,首先是如实地反映生活的 面貌。诸葛亮再三地不肯露面,一方面是避乱世之秋,不愿出 山,另一方面也是考验刘备的诚意和为人。其次是为了通过曲 折的情节来刻画人手的性格。诸葛亮再三地避而不见,刘玄德 三顾茅庐,写出了诸葛亮的矜持、老练、沉着、精于谋略等性 格特点,刻画了刘备求贤若渴、有诚意、有耐心的性情,同时, 也写出了张飞的粗鲁、莽撞,关羽的稳重、宽厚等。第三是为 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正如古人所言:“诗文无顿挫,只是说白 话,无复行文之妙。顿挫者,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所 谓‘盘马弯弓惜不发’。若一直滚去,如骏马下坡,无控纵之 妙,成何文法?”小说愈是曲折多变,愈能增加读者阅读的兴 趣。
文似看山不喜平
----叙事贵曲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曹永斌
Email:jsjrcyb@cn
学习目标
•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写文章宜曲不 宜直的道理,了解曲折叙事与正确反映社 会生活的关联。 • 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艺 术方法来营造文章的波澜。 • 3、在“有人敲门”等写作实践中,激发学 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600字左右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600字左右As a human, I often find myself drawn to the beauty of mountains. The rugged, uneven terrain and the towering peaks evoke a sense of awe and wonder that cannot be found in flat landscapes.作为一个人,我经常发现自己被山的美丽所吸引。
崎岖不平的地形和耸立的峰巍峨的山峰唤起了一种敬畏和惊奇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平坦的景观中是找不到的。
Looking at a mountain, I am reminded of the challenges and obstacles that it represents. The sheer determination and strength required to climb such a formidable structure can be seen as a metaphor for the difficulties we face in life.看着山,我想起了它所代表的挑战和障碍。
攀登如此雄伟的结构所需的坚定决心和力量可以被视为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困难的隐喻。
Moreover, mountains are home to a diverse range of flora and fauna, making them a vital part of our planet's ecosystem. The uniquespecies that inhabit these areas have adapted to the harsh conditions, developing survival strategies that are both fascinating and inspiring.此外,山脉是各种各样植物和动物的家园,使它们成为地球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高考语文大复习 序列写作 第三章 记叙文序列训练 9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如何写出波澜(20

(全国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9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如何写出波澜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9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如何写出波澜)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9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如何写出波澜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序列训练9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如何写出波澜了解并在记叙文写作中体现情节的波澜。
(2013·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更重要的事手里捧着奶奶做的虎头鞋,我终于明白了这些天我们所忽略掉的更重要的事.....。
就在今天,一家人筹划许久的家庭聚会终于得以实现了。
半个月以来,奶奶的生日聚会是大家共同期待的最重要的事。
妈妈忙着采购,爸爸负责联系亲属,婶婶去买蛋糕,兴高采烈地问妹妹要什么口味。
一家人情绪高涨,好不热闹。
久违的团聚气氛让我感到阵阵温暖,而我心里却总有一丝难以言说的不安—-是否有什么更重要的事被我们遗忘了?傍晚踏进奶奶家熟悉的铁门,一派大家庭团聚的氛围立刻什么是“更重要的事”?开篇点题,同时引起悬念。
交代了“半个月以来,奶奶的生日聚会是大家共同期待的最重要的事”,继而提出“是否有什么更重要的事被我们遗忘了"的疑问设置悬念。
作文指导-文似看山不喜平

有力的引用
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为作文增 添力量和可信度。
总结要点
使用形象的比喻
比喻是作文中的亮点,能够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避免使用大量陈词滥调
使用新颖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过多的俗语和套话。
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
使用辞藻丰富的词语,使作文更具魅力和表现力。
避免平淡无奇的表达
1 替换常用词
2 避免陈词滥调
避免使用过于常见的词语, 尝试寻找更具表现力的同 义词或近义词,让作文更 为生动。
避免使用过多的俗语和套 话,尽量寻找新颖独特的 表达方式,给读者带来新 鲜感。
3 多角度思考
避免局限于传统思维方式,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 索新的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释放想象力
作文指导-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文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写作中避免平淡无奇。这意味着要以丰富多样 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同时避免使用大量陈词滥调。
探索想象力的边界
形象的比喻
比喻是作文中的亮点,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可以增加作文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丰富多样的词汇
辞藻丰富的作文往往更吸引人。用各种形容词、动词和名词来丰富你的词汇。
1
选题和构思
精心选择题材,展开构思,确保作文展现个性化的观点和独特的创意。
2பைடு நூலகம்
情感表达
借助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将情感融入作文,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3
独特的叙事风格
探索不同的叙事手法,如回忆、对话、描写等,用独特的笔法展现故事。
在结尾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动形象的比喻
使用比喻来总结作文,留给读者 深刻印象。
发人深省的问题
专题06 作文(写作模板、审题、结构、语言)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3.镜头组合式 所谓镜头组合式结构方法,就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
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的一种结构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时.所选择的镜头片段都要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 想,同时还要注意几个镜头的排列顺序。
作文指导3:语言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无文采,是判断一篇 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准。如何在考场上写出一篇文采飞扬的作文,获 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希望以下三招可以帮助大家。
作文指导1:审题
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审题时要注意题目对文 体、内容、感情色彩等具体要求,确保不在这些方面出错。立意,就是 在审题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最终确立文章主题的过程 。
那么要如何审题呢?
1.审题的要点 (1)锁定“中心词”
怎样才能锁定“中心词”呢?“中心词”就是形容写作对象怎 样的词。因此确定了写作对象后,就可以确定中心词了。
范文: 心中有诗的人
过好当下,给自己欣赏一朵花的时间吧。 ——题记
又是萧瑟寒秋,秋容如拭,车水马龙曳着模糊的灯尾,毫不间歇。流年似水,我且从沟壑起, 望那年年依旧的金黄。
那会儿已是深秋,我冷得如风打的叶子,颤得不行。我暗骂这不讲理的天,心里压着一股长 期累积的躁意。我快步匆匆,追赶时间,却连半片御寒的裳衣也未寻得。人道的“黄花开遍”, 人赞的“秋日胜春朝”,都成了我匆匆的一瞥,未起波澜。我愈是匆忙慌张的追,那漫无由来的 躁就越多,我也愈加吃力起来。我成了一个不断被筑垒的沙堆,不用人推,风一吹就倒了。连千 里之堤都能败于蚁穴,那长期的躁意也让我终于停了下来。
文似看山喜不平作文600

文似看山喜不平作文600
看山,是一种享受。
可是,当你看着那些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山峰时,心里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不平"的情绪。
为什么这座山峰要比那座高出一截?为什么那座山峰要向左倾斜?这种"不平"的感觉,就像是在品评一篇文章。
一篇好的作文,就像是一座雄伟挺拔的高山,能够引人入胜。
文笔流畅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
可是,一旦出现生硬拗口的句子,就会给人一种"不平衡"的感觉。
就像山峰突然出现一个奇怪的凹陷,让人觉得很不协调。
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像爬山一样,步步为营。
首先是构思主题,好比选择登山路线。
接着是框架结构,犹如架设缆车。
最后是字字铿锵,一字一句都要精雕细琢,才能让读者百读不厌,如同攀登高峰,一览众山小。
可是,作文就像山峰一样,往往存在很多缺陷和瑕疵。
比如词不达意,比喻牵强,前后矛盾等等,这些都会给读者带来"不平"的体验。
所以,要写好一篇作文,需要反复修改打磨,直到字字珠圆玉润,句句恰到好处为止。
欣赏文章就像观赏山峰,往往会让人产生"喜不平"的感觉。
一篇出色的作文,就像一座雄伟的高山,让人读来赏心悦目。
而一篇拙劣的作文,就像一座毛糙的矮山,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希望大家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山"作品,让读者阅读时喜上眉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阅读理解十年真题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城中闲游
(唐)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
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1分)
A.《古诗源》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2分)
A.深沉哀怨B.清雅委婉C.瑰奇明丽D.高古淡远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阅读理解十年真题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若看山不喜平作文

文若看山不喜平作文
哎呀呀,老师说写文章要像山一样有起伏,不能平平淡淡的,嘿嘿。
我一开始还不太懂呢,后来我读了好多故事书,好像有点明白啦,哈哈。
你看呀,如果一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什么变化,那多没意思呀,哎呀。
就好像走路一直走在平地上,一点都不刺激。
但是如果故事里一会儿发生这个好玩的事情,一会儿又出现那个困难,嘿呀,那就像在爬山一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可有意思啦,嘿嘿嘿。
比如说,有个故事里,主人公一开始很开心地生活着,哈哈,然后突然遇到了一个大坏蛋,哎呀,这可怎么办呀?然后主人公就努力想办法
去战胜大坏蛋,最后成功啦,嘿嘿,这样的故事读起来就特别吸引人。
我也要写这样像山一样有起伏的文章,让大家读起来觉得特别好玩,哈哈!哎呀,我要加油啦,嘿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六专题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一、【课标解析】1、《新课标》重视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结合叙事特点,要求写出事情的波澜,正是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提高,而“发展创造性思维”更是明确地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去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高中语文课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叙事贵曲”正体现了一种审美追求。
写作记叙文需要捕捉曲折生动的生活事件,运用联想和想像对写作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使故事曲折有致,婉转含蓄,意趣盎然,使文章波澜起伏。
二、【文本导读】1、《刘玄德三顾茅庐(节选)》写的是刘备第三次拜谒孔明的经过,情节曲折。
一波四折。
首先,刘备“欲再往访之”,便遭到张飞的再三反对,鲁莽之言倍增紧张。
此一曲折。
三人好容易到了隆中,得知孔明“昨暮方归”,刘备发出“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之时,却因孔明“昼寝未醒”、“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等,让刘备一等再等,几个时辰。
在这其中,张飞的一再粗鲁又让读者倍加紧张。
此二曲折。
刘备向孔明下拜讨教,虚心致极,可孔明却以“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一再推辞,不肯赐教,使情节顿起波澜。
此三曲折。
听孔明一席言语,刘备茅塞顿开,他拜请孔明下山,可是孔明的一句“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让刘备如遇当头棒喝,不禁潸然泪下,直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此情此景,可谓四曲折也。
一波四折,写出故事情节之波澜,如实地反映生活的面貌,也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诸葛亮再三地避而不见,刘玄德三顾茅庐,写出了诸葛亮的矜持、老练、沉着、精于谋略等性格特点,刻画了刘备求贤若渴、有诚意、有耐心的性情,同时,也写出了张飞的粗鲁、莽撞,关羽的稳重、宽厚等。
第三,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小说愈是曲折多变,就愈能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
观此一节,如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2《雨夜》写的是“我”的一段心灵历程。
作者把自己的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
开头“雨一直在下,下个不停,似乎想洗尽人间的杂尘”一句,不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雨夜”的氛围,也是对文章主题的一种暗示。
雨,冲洗的不仅是自然世界中的“杂尘”,也是人的心灵深处的“杂尘”。
开头这一句,为全文的叙事和主题的表现奠定了基调。
为了使之明朗,小说还分别以“明天,窗外的一切一定是新的,新的天,新的地,新的空气……”“雨,明天会停的,只留下彩虹,在清新的人间。
”两句呼应,成为全篇的线索,烘托了“雨夜”的氛围,营造出了作品独特的意境。
小说还紧扣“雨衣”写出许多细节,把心灵的选择外化成对雨的不同感受和雨衣的穿脱,以具体的艺术描写和形象可感的画面来寓示、象征“心灵选择”的过程和内心深处的波澜——是形成隔膜还是敞开自己,是包裹自己还是接受洗礼。
焦点始终凝聚在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上,从不平、失落、嫉妒到回想互相安慰的情景,再到逐渐平静的反思,及至终于打出了祝贺的电话,心灵历程的演进清晰可见。
“雨”和“雨衣”实际上是心灵的外化和象征。
3《河豚子》写一农民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中,“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剧情节,是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的。
这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灾荒之年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说中河豚子“因煮烧多时,毒性丧失”的情况也是有生活依据的。
这样的情节设计正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浓缩能反映,它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行文分为两根线索,一是主人公“我”,因家庭穷困难忍,选择全家饱食河豚自尽的方法来摆脱贫困痛苦,情调消沉;接着写“我”十分揪心的弄回毒鱼,回家看到孩子们盼“我”归来时的兴高采烈,气氛热烈而辛酸;又写“我”因怕见惨象而出外,轻松之中流露悲痛。
二是妻儿们在家等待“我”带回食物,期待中饱含焦躁。
见父亲带回美味而欢欣,气氛轻松而又紧张。
闻着鱼香等待父亲归来同享美味,大喜之中含着大悲。
两根线索均写得一波三折,最后两线交织在一起,把情节推向高潮:父亲归来,一家人争吃“美味”,家人“分外感到鲜甜”,却正是父亲预期中的悲剧的高潮;一家人吃完河豚子,预期中的死神并未降临,照理应是转悲为喜,然而,死不成仍要饱受饥饿之苦,对这一家人来说,这却是一曲更大的求死不得的悲剧。
在这里,两条线索先分后合,一张一弛,悲喜交织,互相转化,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波澜起伏,荡气回肠。
4《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描写肃杀、寒冷的秋夜中的各种景物,表现了作者当时孤独、苦闷、激愤的心境,体现了作者与恶势力进行不妥协斗争的精神。
文章无论在章法和句法上都写得曲折多变,丰富多彩。
在章法上,文章以“我”的视点移动和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作者写秋夜的景物,层次丰富,曲折多变,第一段点明枣树,为下文赞美枣树韧战精神作准备。
第二段便描写枣树上面的夜空;写它高远,冷漠,险恶。
星星的冷眼而自以为大有深意,并给大地降下繁霜。
象征着黑暗势力、黑暗社会。
第三段对小粉红花的描写。
写它弱小,受害,纯真,盲目乐观。
象征着社会上心地单纯而善良的受压迫的弱势人群。
写夜游的恶鸟:它恐怖、孤立。
它象征着破坏黑暗统治秩序的孤独斗士。
接着从室外向室内的过渡。
先写回到室内旋亮灯火,于是有了扑灯的小青虫;它在玻璃窗户上乱撞,投奔光亮,弱小,莽撞,可爱,可怜,象征着投奔光明却无谓地牺牲了的幼稚的人们。
写小青虫,便有了“敬奠”之情。
全文看似很散,实则感情一线贯之,孤独而愤懑的、不与恶势力妥协的战斗精神,是它把散乱的景物有机地组成一体。
在句法上,本文采用了一种“自语”、“独语”的方式,其话语常常“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随意道出,句法反常多变,诡异奇崛。
例如:“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不仅仅是表现一点语言的谐趣。
作者为了表明枣树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突出在各种景物中的地位。
指出了当时富有战斗精神的除了枣树,还是枣树,隐含着当时北平的革命形势。
同时,这种句式给人感觉如此单调,隐约反映鲁迅先生内心的孤独。
含意丰富,耐人寻味。
三、【范文欣赏】(一)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吸取营养。
古典小说中的“三迭式”情节特别注意犯中见避,同中见异。
如,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一骗”唐僧,是变作花容月貌的女子,用色相和斋饭诱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看穿。
白骨精“二骗”唐僧,是变作瘦骨伶仃的老妪,企图用母女之情来打动人;孙悟空理性思考,发现“那女子十八九岁,这老妇有八十多岁,怎么六十多岁还能生产”的破绽,于是“举棒照头便打”。
白骨精“三骗”唐僧,变为“手拄龙头拐”的老翁,想用宗教情感来感化人;孙悟空吃了前两番唐僧念紧箍咒的痛苦,于是改单人独斗为联合作战,他请来土地老爷作证,一棒打得白骨精现出了“粉骷髅”的原形。
情节的曲折多变,不仅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趣味和可读性,它还是丰富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一变再变而三变,有力地刻画了妖精阴险狡诈的本性;孙悟空的一打再打而三打,显示了其善辨真假、机智勇敢、百折不挠的英雄本色。
妈妈喜欢吃鱼头陈运松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
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
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
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
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
外婆说:“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伢啦,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
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29岁上,我成了家,另立门户。
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
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
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
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
自己却夹起了鱼头。
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
妻说:“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
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腮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
打那以后,每逢吃鱼,妻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女儿,女儿总是很难地用汤匙切下鱼头,放进妈妈的碗里,很孝顺地说:“妈妈,您吃鱼头。
”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女人作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点评:为母爱子,把最好吃的鱼肉夹给孩子吃,自己留下最差的鱼头,这本是人之常情。
但是,陈运松写出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生活经,写出三代人四则吃鱼头的生活细节,在叙事方式上犯中见避,曲折多变。
第一次写“我”的妈妈让“我”吃鱼肚子上的肉,妈妈自己吃鱼头,先交待“妈妈喜欢吃鱼头”,再交待自己的偷偷品尝鱼头。
第二次写自己的外婆吃鱼时,让她对母亲说这番话:“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第三次写女儿吵着要吃鱼头时,妻子又这样表述:“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三句朴素的语言,三种句式,却表达出同样挚爱的舐犊之情。
(二)“有人敲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构思的时候可以这样考虑:有人敲门……来者何人?为何而来?如何应对?结果怎样?等等。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换元法”多构思几个方案。
只要变换“谁在屋内”、“来者何人”这两个重点“元素”,就可以写出许多花样来。
有人敲门早晨起床,屋外便成白茫茫的一片,原来是雪姑娘为大地新织了一件白色的毛衣,看那毛衣多干净、多纯洁,朴素的大地格外美丽。
全家人都变得懒洋洋的,幼时调皮的我此时也安定下来,躲在被窝里,享受着那少许的温暖。
“该起床了!”妈妈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我没什么反应,如没听到一样继续在被子下享受。
爸妈都起来了,早餐也准备好了,就差我去把它们消灭了。
我被母亲狠心地拖出被窝,开始了新的一天。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热腾腾的早餐溜进我的胃中,顿时全身舒畅,三人边吃边笑,其乐融融,双手捧着热的饭碗,尽量吸取些热能。
窗外的雪更大了,不知为何却感到那雪花在霎那间变得残酷,像是雪姑娘在向大地投诉一年以来的辛酸事,显得凄凉,孤寂。
正当我们吃得兴奋时,“咚咚咚”,有人敲门,母亲放下手中碗筷,惊奇地看着我和爸爸,“谁会来呢?大冷的天,还那么早?”幼稚的我急忙回答:“可能是敲错了吧!”接着继续向我的早餐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