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阶段总结

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阶段总结
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阶段总结

《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总结

镇赉一中包春艳

按照上级下发的2011年申报有关要求,我申报的课题为《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本学期是课题实施研究方案的第二学期。一学期来,在领导的支持下,在同事们的配合下,通过学习有关文献书籍资料,学习其他实验学校的典型示范等,从中学习并吸取别人的经验,切合本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初见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的计划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几年来的英语教学中,我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英语教学中仍然村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学生对一些单词的理解模糊,记忆单词效果差。课堂教学不生动,不能足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针对以前我们总结出来的问题,再结合本课题所要研究的目标,我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发挥媒体的优势,运用新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巧妙的一处单词的呈现形式与策略。

2、研究如何让利用新媒体,根据英语单词本身的基本发音规律归纳总结、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利用新媒体辅助教学,提升学生们的英语素养。

3、研究利用新媒体,总结出一套切合学生实际的操练方法。

4、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巩固练习,目标检测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

5、根据不同的课型,集体研究制作成符合本课实际的教学课件,并建立学校媒体资源库。使大家在英语教学中做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本校的英语教学服务。

二、研究过程

而近阶段,我们就问题1和问题2进行了重点的研究。

通过研究对比,我们发现:以前,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教师授课一般只是运用手中的粉笔,自制的简笔画,或者一些静态的图片。而今天,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为英语教学创造了新的教学环境,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因其既有存储量大、准确性高、直观性强、处理速度快、交互对话等诸多优点,又有图文并茂,集文本、图表、动画、视频、音乐于一体,生动形象的优势。也基于这个优势。我在开始阶段认真学习了有关新媒体教学的理论意义以及具体的多媒体软件的实际操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1、课题组的全体成员立足课题组成员现状,积极进行理论学习。

利用接近两个月的时间,一起学习讨论《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再一次明确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目标及基本理念。用扎扎实实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引导英语课的教学。

2、通过网络学习,互帮互学的方式,掌握了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方法,学会了基本课件的制作与使用。

3、将新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我所授课的俩个班级中,一年十一班我采取新媒体词汇教学。而我所课的一年一班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方进行授课。在试验班,我们使用了新媒体,不仅让学生听到了清晰、正确的英语发音,规范的语音语调,流利的英语口语,而且通过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通过精美图片、声音与文字的结合,刺激学生感官,能让学生在特定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迸发出无比的热情,满足其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合作精神等素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三、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1、总结出了呈现单词的方法。

新媒体在呈现所学的新内容时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教“Destination”一课时。教师呈现出了孩子们野外旅行的视频。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本节课要学的五个短语。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以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展示提到的主要单词时,并配以图及关键词,并加入原汁原味的英语作为声音。代替了教师教一句学生跟着学一句的传统教学方式。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词语的理解;对重点短语,句型还进行大量的操练,达到了口、手、心、脑并用之目的。充分发挥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使教学效率明显提

高。

2、认真开展听课评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本学期每周开展一次课题组的教研活动,就词汇有效教学尤其是多媒体辅助下的教学展开听课、评课活动,深化组内研讨,积极思考、探究适合词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英语教研组的老师能够坐在一起,交流教学中的困惑与难点,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通过互相的切磋,共同探讨教学难点与重点,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如何进行词汇教学上制定了多个教学方案。通过研究讨论。课题组教师逐步提高了运用新媒体授课的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新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不言而喻。然而,因为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问题与不足也日益凸现。在我们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发现如下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1、新媒体使用技术不足,能力不够,需要提高操作技术。

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理论研究、技术进步、硬件发展,实践应用关系紧密。它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是一种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使用多媒体不是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简单的鼠标操作,而是先从思想认识、操作技术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创新精神,使新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相结合,从而使其更具

创造性与实用价值。

而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目前学校提供使用的多媒体还有它的局限性,只能简单的幻灯片放映,没有处理一些课堂突发的修改能力,从而导致课堂的不可控制性,甚至中断。这当然达不到整合,相反,有时候会被多媒体所驾驭。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思想认识上先得以提高,然后在多媒体操作技术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2、存在的认识误区。

使用多媒体的确可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画图、板书等程序,且能够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快教学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如果教师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课堂信息量过大,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进度过快等情况,究其原因不外乎教师对恰当使用多媒体认识不足,只图减轻工作量,认为反正我已讲过了,也给你展示过了,而根本没注意学生的反应或接受效果。而且过于依赖多媒体,造成了滥用,未能体现因“材”制宜,灵活处理。

3、角色把握不当,人“机”位置倒置。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不自觉的把自己变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员”而非课堂的组织者,处处被多媒体牵着走,失去了主动性,从而使得人“机”本末倒置。

4、课件制作多、乱、杂。

在制作课件时,未能做到“短小精悍”,而是纷繁复杂中,结果使课堂变成“电影院”,教师变成“放映员”,学生变成“观尝者”,既没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未体现创造性和趣味性,从而失

去了使用多媒体的根本目的。

回顾一年来课题实验进展情况,我虽深感收获不少,但冷静思考,认真反思,同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研究成果不够系统,质量层次不高。就参与方面来讲,虽然有很强的进取心,对搞好课题研究信心十足,但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自身对多媒体应用技术掌握不够,且学生人数众多,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知识面狭窄等原因,也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发展。

2、学习资料不够多,认识不很到位,视野不够开阔。目前,我们只能立足实践,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总结经验,在探索中前进,争取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路漫漫,修其远兮,吾将上下面求索”。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加大力度改变思想认识,改进方法技术,深入学习,认真实践,发扬优势,弥补不足,脚踏实地,争取圆满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新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影响(英文原创)

SMST-321 Assignment Ⅱ Ⅰ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new media, the death of print media has been discussed among international press circles. Traditional print media are regarded as a sunset industry, and will disappear in the near future. Although many people worry about the prospect of print media when facing the new media situation, as an important and long-lasting information channel, print media still perform significant and unreplaceable effect. From this sense, print media still hav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new media.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print media and new media, the researcher aims at studying wha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re brought by new media to traditional newspaper industry? Ⅱ Literature Review: Introduction: The selected 6 references provides a general background and new trend of print media and new media. It can be found that traditional newspaper industry faces challenges from new media,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media. However, with the existing strengths, newspaper industry can flexibly take use of the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ferences 1: Meyer, P. (2009). The vanishing newspaper: Saving 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Meyer (2009) warns that if newspapers keeps declining with the current speed, the last reader would read the last newspaper in April 2040. Existence of the internet directly takes away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newspaper readers. In recent ten years, the young generation grow up with the internet, newspapers almost have no attractiveness to them. They become more accustomed to

品牌传播的新媒体环境

品牌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企业管理论文 品牌传播的新媒体环境 梁建飞 任何品牌传播都是在一定的媒体环境下进行。不同的媒体环境下,受众群体的“视听聚集”、消费行为、消费习惯都有所不同。当前,新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时代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品牌运作理论已经很难适用,业界普遍感到传统受众调查、广告推广等手段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在传统媒体逐渐式微时,从传统媒体出发的理论、品牌传播方法也应该及时更新。 1. 新媒体的时空本质 所谓新媒体,按字面意思理解,所有与过去媒体呈现不同特征的媒体都可以称作新媒体。但这样来定义新媒体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可以说媒介技术的更新每天都在发生。新媒体的术语真正开始广为学术界、业界使用也就是最近几年内的事。也就说只是在最近几年,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足以需要一个术语或概念来和之前媒体环境做出明确界定。用“新媒体”这一术语将当前媒体环境与之前媒体简单地区别开来,在学术上并不严谨,因为“新媒体”的“新”是没有特征、没有内涵的字眼,无法概括、凝练当前媒体的主要特征。在以后媒体环境再发生巨变的时候,我们无法再用“新媒体”来与当前媒体做区别。 但作为学界、业界广泛使用的概念,“新媒体”具有很广的群识基础,因此,本文也无需对当前媒体环境的命名做更多讨论。最重要的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发生的变化。媒体的英文为“Media”,其词源于“mid”,即一种中间物。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所有的媒体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传播信息的 1

中介。媒体的技术发展在人类社会传播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人类的传播活动,不借助媒体(空气、光线等自然介质除外)就只能在人的视听范围内进行。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曾将媒体比喻为“人的延伸”。电视是人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人耳朵的延伸。媒体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将“此时空”的信息载运至“彼时空”、或将“彼时空”载运至“此时空”。媒介拓展了人类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范围,实现了信息的跨时空的学习与传播。因此媒体的本质功能是跨越时空传递信息。所有媒体的本质都是承载信息并跨越时空进行信息流动。而媒体跨越时空的能力则是媒体优越的重要的指标。从空间上,跨越空间的距离,是衡量媒体重要指标。电报产生时,能跨越大西洋进行信息传播,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从时间上,跨越时间的速度是衡量媒体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当前运用即时聊天工具和对方进行信息交流,这是用驿马传递书信的时代无法想象的事情。从结绳记事、印刷物、机器运输(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通工具也是一种媒体,媒体从本质不仅是承载物,更是一种运载物,因此,媒体从本质上具有运输的性质)、电子媒体再到如今的网络媒体,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性能越来越强。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从本质上无非就是在跨越时空上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2.新媒体时空壁垒的消除 从技术层面,媒体在跨越时间的性能上早已实现了时间上的即时化和空间上无限远程距离。但是新媒体的发展还要破除人为的时空壁垒,才能真正时间真正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国家在信息产业上的宏观战略“三网融合”就是要破除人为时空壁垒、行业利益壁垒。即实现通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1998 年,业界对“三网合一”还是“三网融合”展开了大辩论,三网融合开始进入人们视野。1999 年9 月,国办发[1999]82 号文件规定“电信部门不得从

视频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营销传播与整合

视频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营销传播与整合 2007年,中国视频广告出现跨越式发展。无论是广告主数量、投放费用,还是广告互动效果都较之以往有快速提升。展望刚刚到来的2008年,视频广告的投放量增长将不可避免。艾瑞预计2008年中国视频广告(仅指以网络视频为载体的贴片广告等形式)收入将达到4.8亿元。与此相对应,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将增至2.4亿人,超过85%的中国网民将成为视频广告的受众。视频广告所具备的优于电视广告和传统网络广告的潜质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网络视频成为新营销载体 内容与互动优于电视广告——电视广告推送式的播放方式对网络视频用户的影响力在逐步降低。而网络视频所具有的随时点播和下载播放的优势以及多样的互动方式正好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根据艾瑞2007年5月的调研数据,63.3%的用户认为网络视频节目的丰富性优于电视。而且,网络媒体广告对受众产生的印象和电视广告只有1.9个百分点的差距。除此以外,广告主选择视频广告的原因在于该类广告在制作发布成本、精准的用户定位和形式多样性等方面都远远高于电视广告。视频广告正在开拓电视广告之外一块新市场。 形式与效果好于传统网络广告——视频广告作为新的广告形式正在通过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等媒体进行传播。随着中国宽带服务的普及,网络已经不在成为该广告推广的门槛。视频广告所承载的信息量、信息展现方式以及互动效果等指标均优于普通网络广告。而且视频广告在品牌记忆度、购买率和忠诚度等指标上相对传统网络广告也有大幅度提升。 国内视频网站已经开始将访问量变现 07年中国网络视频网站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其中视频广告收入的放量增长成为其主要推动力。目前网络视频运营商主要分为六类:门户类、视频分享类、电视机构类、在线影视类、视频搜索类以及P2P流媒体类,其中P2P流媒体和视频分享网站的视频广告收入增长最为迅速,主流P2P流媒体运营商广告收入均以突破千万人民币,而视频分享网站在经历了用户积累及用户体验的培养阶段以后,在07年下半年也开始纷纷建立自己的广告销售团队。随着视频网站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视频网站受众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可以预见,未来的视频广告市场将出现快速增长, 08年将进入视频营销元年。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作者:James | 来源:媒介360 近一段时间不少杂志纷纷停刊,《好运MONEY+》在八月刊出最后一期,《他生活hislif e》宣告停刊,只保留网站转做新媒体。而研究表明,数字媒体总体广告份额呈上升趋势,而平面媒体却逐渐下降。种种迹象让人们怀疑纸媒的“寒冬”是否已经到来。 可以肯定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确实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杂志来说,并不会被新媒体所取代,如果善于运用,新媒体将是杂志的另一条渠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报纸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这也决定新媒体不可能取代杂志。 首先,杂志不同于报纸,报纸卖的是事实,杂志卖的是观点。做报纸更需迅速,做杂志更需深思。杂志的思想性很强,杂志更偏重“思想者”的角色,其文章多是深度文章,而且保存性强,没有阅读时间的限制,传阅率、反复阅读率高。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就如快餐一样属于快消品,更适合资讯类信息。而且由于新媒体的特有属性,导致其无法传递“思想”。 其次,杂志是一种“我”的媒体。杂志能给受众提供更为深入的阅读感受,在学习新东西、个人能力提升,丰富生活体验,提供生活的参照与指导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杂志和受众之间

有更为紧密的关系,是一种“我”的媒体,未来不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受众始终需要“我”的内容。 再者,杂志具有独特的广告价值。杂志的读者一般都是精英人群,而且忠实度很高,他们订阅一份杂志几乎不会再换。此外,相比新媒体,杂志还给人一种真实感、存在感,其公信力和权威性都比较强,其做的广告,一般都能产生正面的态度。并且在实现品牌唤起和引发进一步的购买行为方面作用突出。 最后,对杂志形成根本性的冲击。高度细分的网络产品对杂志构成一定威胁,但仍有受众对纸质媒体有较高忠诚,同时杂志所代表的细分内容需求会更强烈。所以,相对与其他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对杂志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当然,对于杂志来说,虽然新媒体的崛起不会对其造成致命的冲击,但杂志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拒绝新媒体。杂志必须寻求与新媒体的有机协调,拥抱新媒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新媒体可以降低杂志发行的成本,还可以实现内容的多次利用,并且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媒体忠诚,最根本的受众在新媒体上也在寻找优质的内容。 同时,新生代人群的媒体消费偏重新媒体。较低年龄层的人群对新媒体有更多的兴趣,随着低年龄层人群的成长为社会主流人群,杂志的媒介特征将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电子杂志对纸质杂志的冲击不容忽视。 新媒体的发展不可阻挡,杂志不应恐慌,而要审慎对待,认真分析,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运营相关英文词汇

附录新媒体运营相关英文词汇 Appendix 在圈内,新媒体相关的大量英文词汇往往没有完全准确的中文翻译,从业者习惯直接用这些英文词汇进行沟通。 VI是你在本书学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汇,还有哪些你必须完全理解的术语呢?现在,笔者为你提供一份专业词汇表。 A AE(Account Executive)客户代表 Agency广告代理商 Aggressive有主动性的 Animation动画 AP(Account Planning)广告企划 Aperture光圈 Appeal诉求 AR现实增强 Art设计(部门) Attitude消费者态度 Audience受众 Audio音频 部分重点词汇解释与工作场景中的用法 AE(Account Executive)客户代表 √ 我们公司AE的职责是对接广告主,并且负责整体项目执行。

× 我们公司的AE一般负责熬夜做视频。 Agency广告代理商 √ 听说你在Agency工作,甲方就是你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吧?× 听说你在Agency工作,做微商代理是不是很辛苦啊? AP(Account Planning)广告企划 √ 这份AP应该符合甲方的需求。 × 这枚AP穿甲弹应该冲击力很强。 Appeal诉求 √ 这期推广的Appeal是让用户成为甲方粉丝。 × 这期推广的Appeal是让甲方多掏点钱给我们! Art设计部门 √ 自知是美工。 × 自认为是艺术家。 B Banner横幅 BD(Business Development)业务拓展 Big idea超级金点子 Billboard广告牌 Blood出血 Body正文 Bold加粗 Booths展位、摊位 Bonus奖金 Boutique小型专业广告公司 Brainstorm头脑风暴 Branding品牌管理 Brief需求简报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赖大彬1,徐叶巧2 (1.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2.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当前,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媒介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三方来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继而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学校、家长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受众、学生等应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0)06-0085-03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赖大彬,男,福建上杭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及媒介经营管理。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0年12月 第28卷第6期December 2010 Vol.28No.6相较于国外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兴起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发端以来,距今才跨越13个年头。从第一篇研究媒介素养的论文、专著,到媒介素养教育硕士点的建立,再到“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开展,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的开通,这些年来,我国媒介素 养教育研究正一步步壮大,发展。 [1] 那到底什么是媒介素养?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是怎样的发展现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应怎样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麦克卢汉描述的那样,在“地球村”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在媒介消费时间上的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发达国家甚至已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了解媒介素养及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区分“ 媒介”和“媒体”的关系。“媒介”是“使双方(人或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2]771 。在 此意义上,它是指传播通道中的中介物,如各类手书媒介、 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等。而媒体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3]今天媒体更多的被理解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由此可见,相较于媒体,媒介辐射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媒介素养”理解为“媒体素养”。但既然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自然成为意识的载体,就不可避免地带有 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还是有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或者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 目前,媒介素养还尚未有统一权威的定义,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1 尽管我国关于 媒介素养的定义,学者归于研究需要,依然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本身还不完善以及人们对媒介素养认识的角度不同,依然没能跳出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定义范围。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公众,其内容包括教授他们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传媒的角色、性质和功能,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系统的批判性意识;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性,最终学会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向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服务。 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流行快餐文化的盛行,使人们疲于接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考和梳理的能力。加之,媒介在承担着监测环境、传递信息、反映社会、提供娱乐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暴力色情信息充斥媒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传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极大地削弱了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吉林省扶余县增盛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背景分析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就不能清楚的表达概念;不会灵活的运用词汇,就势必影响思想的交流。然而有了良好的词汇识记方法就能有效的掌握大量的单词,有了雄厚的词汇量作保证就能更好的阅读、写作、交际,就能达到充分发挥英语工具性的作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较差,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所以产生记忆持久性不强容易遗忘,词汇拼写不清,词义混淆等问题。 因此在小学阶段使学生能掌握快速有效的词汇识记方法并能在实际语境中灵活应用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以解决英语词汇教学方式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多年来,许多教师都在不断探索英语教学的方法,并弃而不舍地进行着实践与探究,以求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根据上述对词汇识记障碍类型及几种现有教学方法优劣的简略分析,我们发现在词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僵化,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策略欠缺灵活性以及学生对词汇识记方法概念模糊等问题。同时,英语教师本身在词汇实际方法的系统概括总结并运用到课堂中这一环节上比较薄弱。 现在,多媒体已经逐步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媒体在教学中具有的作用是广泛的。多媒体参与教学,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师教学信息容量,优化教师板书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能帮助学生通过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快速、准确、系统的掌握英语单词,为了在英语教学中更好的实施自主学习,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课题组决定英语课堂上开展此课题的研究。用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鼓励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快乐的学好英语单词,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的提出 1、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自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 【摘要】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等。与此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角度出发,先简单概述媒介素养的内涵,然后阐述现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最后提出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媒介素养;新媒体环境;大学生 在新媒体环境,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广泛。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成为新媒体运用最广泛的受众。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高达5.64亿人,且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非常大[1]。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需积极分辨、鉴别和利用媒介信息,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但是,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结合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早在1933年,英国学者李维斯及其学生汤普森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文献中对“媒介素养”具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媒体资讯素养”、

“传媒素养”等,但内涵基本一致。结合国内外的文献,可以将“媒介素养”的内涵概括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具备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以及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3]。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使用频率明显较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避免出现网络欺诈、网络成瘾情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现阶段,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属于重要的受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可以更加快捷地掌握生活技能,交际平台更加广阔。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新媒体 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触最广的媒介,甚至出现过度依赖,主要表现在每日接触网络时间较长、沉湎于虚拟世界中等,进而患上网络依赖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逐渐疏离传统媒体,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 (二)对媒介功能利用不足 与其他学历较低的同龄人相比,大学生媒介操作使用技术相对较高,在关注网络的过程中,既关注娱乐功能,同

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9期) Total No .289 收稿日期:2011—11—01 作者简介:周珂(1974—),女,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项目简介: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河南党政干部媒介素养问题与对策研究”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B548。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周 珂 (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会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成为新时期的紧迫任务。文中从运用新媒体搜集民意科学决策、利用新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和借助新媒体树立良好的形象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关键词:新媒体;党政干部;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71—02 近年来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和网络电视等在 沟通民意、 了解民情、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强大。媒介素养是公众对新闻传播、新闻事业及 媒体运作的认知程度, 以及公众利用媒体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传播目的的能力。党政干部拥有一定的 决策、审批权力,负有领导责任,感召力、影响力大。因此,党政干部的形象不只代表个人形象,还关乎党 和政府的形象。党政干部作为公众人物,为媒体所关注,众目睽睽之下,一举一动被放大、公开。稍有 不慎, 负面影响巨大。领导干部需学会和新媒体打交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能否正确地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影响人心,代表着执政水平的高低。 一、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对执政能力的影响 1.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影响党执政的舆论环境 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政治安全, 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党政干部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运用新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凝聚人心,增强党执政的舆论影响力。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公众的舆论表达渠道增多,舆论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统 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 突破5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数字是惊人的。网络传播中,网民可以通过发帖、跟帖和回复等 形式自由发送信息、 交流观点、展开讨论,这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基础。手机媒体的便捷性和易操作性, 使各种声音纷纷出现。特别是当公共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快速、开放和网民的聚焦会掀起巨大的舆论风暴。而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相关部门对信息的过滤和舆论监控越来越难,流言和负面信息会破坏党执政的舆论环境。党政干部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呼应网民的诉求,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牢牢掌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2.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影响民主执政的水平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民 意的重视程度。新媒体为民众参政、 议政提供了通道,民众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空前高涨。如果党 政干部还用以前的思维管理媒体和民众,无视民意的多重表达, 必将影响到民主执政的水平。当政府一项政策出台或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所引发的民意浪潮会在新旧媒体间迅速传播开,促使党政干部应倾听民意,审慎考虑解决对策。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水平。一系列官员腐化堕落的事件,如湖北的邓玉娇事件、南京周久耕事件和官员日记门 事件等, 因为网络舆论监督而真相大白于天下。党1 7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发表时间:2019-06-24T10:21:22.14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5月总第177期作者:王晓燕[导读] 小学英语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同和街道同和小学266700 摘要:新媒体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剧增,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科教学,让孩子们在如此繁多的信息获取方式中更准确有效地获取信息,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尤其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为教学创新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如何利用新媒体资源服务于教学工作,已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对小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英语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 二、新媒体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给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新媒体教学资源,可以将英语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元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在课堂上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也不再依赖传统的黑板,而是多利用新媒体和多媒体资源进行课件的准备和使用,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另外,新媒体下学生能够通过电脑和手机等设备,结合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利用网络查找访问相关的资源来获取英语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虽然新媒体给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但很多教师对新媒体的认知还不深,教学过程中不能主动合理地利用新媒体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都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共享,这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目前小学英语教育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挖掘严重不足。 三、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1.小学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师应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多方位地接触新兴的、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积极深入地了解新媒体,认识到新媒体环境给小学英语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不断优化小学英语教学。学校也应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英语教学以及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提出表彰和奖励,并将其教学成果进行展示,激励教师积极尝试和创新新媒体教学。 2.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微课等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丰富、直观的英语学习材料,能极大地丰富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新媒体环境下,可供学生学习的资源和途径越来越多,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教师应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使小学英语教学得到延伸。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有很多年,“百度”“谷歌”“搜狗”这些搜索引擎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高效的途径。现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手机应用的出现更是给学生提供了准确和便捷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生预习时如果有不会的单词,可以通过手机中的电子词典应用进行查询,不仅能了解单词的意思,而且能听到正确的发音,高效而便捷;课后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学习英语的软件,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复习和拓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之,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也应顺应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正确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冲击,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小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雒英新媒体新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J].学周刊,2016,(02):200。 [2]杨胜刚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探究[J].海外英语,2017,(06):27-28。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现如今英语教育情况来看,其主要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主要任 务,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也很难实现这一任务,尤其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之下,对于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十分高的要求,如何有效的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环境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也成为教学中较为迫切的问题之一。为了能够有效的利用新媒体传播环境来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也对其实际展开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标签:新媒体传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措施 1.引言 在英语教学改革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新媒体传播环境对于英语教学所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的按照新媒体传播环境来制定出能够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也成为现如今英语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学习一门语言所存在的作用不仅仅是交流,反而是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的存在有着一定的文化交流的效果,英语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属于多个国家官方语言,所以也属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模式下主要的交际语言,而新媒体传播具有时空无限制、多远互动、教学过程虚拟化、学习自主协作化等优势,将其应用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能够以此来激发学生英语思维能力,让学生今后能够很好地使用英语来进行跨文化交际。 2.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新媒体”这一词汇的界定,不同学者对于其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学者认为“我们所谈论到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多媒体、数字化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发展所衍生出的新型的传播媒介,具体而言包含了多频道有线电视、音像电子出版等多方面内容”。美国《连线》杂志也曾对新媒体进行过定义,其认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就是新媒体,而新媒体传播就是基于各种新媒体,像是手机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近年来新媒体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不但改变了大众媒体传播机制,还对人们实际生活与工作也带来十分大的影响,微信、微博等各种“微”事物和平台也迅速崛起,这也直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一篇十分简短的微博来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将以往传统长篇大论报道的方式进行改变[1]。由此可见,新媒体传播模式直接缩短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各种新媒体的到来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冲击,“微”教学模式更是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宠,因为其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就拿英语教学来讲,虽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有些学生也有着较为良好的成绩,可是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方面明显存在不足,而学生交际能力在整个交际过程中属于前提和保证,要想做到有效交际就需要具备较为良好的交际能力,这样才能让对话者在任何语境当中都能够准确的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存在则能为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优势,最终就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今后发展以及进步,价值十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53 融合与发展·研究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信息,通过新闻了解时下发展的具体变化,时事、新闻等动态信息的变化,能够让人们对自己关注的民生、政治、经济等问题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更新。新媒体的发展可以更全面、更快速地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既拓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实现了多元新闻发展的可能。但是,现阶段部分新媒体常常出现失真问题,甚至造成社会上的信息误导。为了将真实的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一定要对新媒体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真实性显得愈发重要,这是以新闻真实性为核心的处理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实现合理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53-02DOI:10.19483/https://www.360docs.net/doc/6616395382.html,ki.11-4653/n.2018.09.021 文/赵克家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这对于优化新闻事业来说极具动力。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其多元化特点日益明显,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最基本的真实性,保证各类新闻都能够完成最基本的信息传递目标。新闻报道的核心灵魂就是真实性,是保证新闻信息具有基本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新闻信息是否存在阅读价值的重要标杆。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萌发,为了吸引到最大范围内的受众群体,很多新媒体在新闻题目上做出花样,这种情况很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让人们对社会新闻造成误解。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受众,更有可能造成社会舆论环境的偏差,让人们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应对新闻行业中出现的失真现象。 1.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缺乏真实性的原因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基本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更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了保持新闻真实性,首先需要将事件按照步骤进行完整表达,不需要加入报道者的个人看法,只要清晰、准确地将新闻事件说明,就是一次合格的新闻报道。经过新媒体的冲击之后,现阶段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失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闻工作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经过对现阶段出现失真现象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这种失真主要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内容凭着臆想进行描写。或者是部分工作者对新闻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未掌握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写出的报道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这就造成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偏差,无法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播报出来。 1.2新闻工作者失实报道 部分虚假新闻是报道者明明知道真实情况,却因为受到某些外力因素,不得不曲解某些内容,其中的虚假成分因为加入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或扩展,而让新闻事件的报道出现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较差等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实偏颇、报道不全面。这样的新闻稿件一经发表,虽然不一定能够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种不按照基本原则报道的材料,是导致新闻真实性明显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1.3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 最基本的新闻报道除了坚持真实性原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将完整的事件信息清楚地表述出来。部分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是因为新闻工作者报道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端正态度,对某些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深入分析的新闻并没有花费时间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新闻真实性的缺乏不仅导致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更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措施 现代新闻报道失真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都有可能出现某个环节的真实性缺乏问题,不管是主观上的故意背离,还是客观上的信息不完整导致的失真,

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介素养的引导与提高

105  第2卷第5期传媒论坛 新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人们不需要任何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利用电脑甚至是手机,在网络上发布消息,这些消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的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使得很多人从中为所欲为,如发表大量不实信息,煽动群众、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上传暴力视频、淫秽视频等。尽管如此,但是自媒体也更加迅速传递着信息,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第一时间在网上公布的信息,而网友的纷纷留言也为政府出谋划策,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密切了党群关系,充分发挥了公民的表达权,这种公民的反馈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所以说在当今社会,自媒体的媒介素养相当重要。 一、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一)“大V”意见领袖引导舆论导向“大V”分布广泛,以各种角度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受众。“大V”通常都是身份明确的,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引导舆论,因为通常情况下,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任何人在网络上发表的消息都没有可信度,而微博中的“大V”都是经过实名认证的,这使得他们分布的消息具有可靠性,其次就是粉丝的作用,粉丝数越多的“大V”,他们的所说的话就越有力量,粉丝们也乐于在微博中与自己的偶像互动,似乎能与自己的偶像亲密接触。 “大V”在舆论监督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在“大V”中,娱乐明星占大多数,也就说受众最关心的还是娱乐新闻,这使得微博作为媒介工具,失去了它的舆论监督功能。其次就是“大V”如发表了不当言论很容易引起微博暴力,身为“大V”一定要对公众负责,发表恰当言论,不能煽动社会舆论。 (二)草根受众的媒介素养形成合力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草根多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草根受众代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受众,但他们也是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最活跃的一群人。伴随科技发展、技术进步,草根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加入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面对日益发展的草根文化,我们有必要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引领草根受众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舆论的集散地 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下,网络论坛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舆论形成的主要场所,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可以控制舆论,网络论坛舆论主体具有匿名性,使得论坛的监控体制不能完善,不能使舆论规范化,这更需要我们加强对网络论坛的引导和控制,使其健康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论坛更 具开放性,受众可以在论坛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也可以在论坛中了解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不同看法,网络论坛具有舆论导向功能。其次,网络论坛还能弥补传统媒体的某些不足,例如,时新性、信息量大等,更有利于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件。正因为网络论坛的匿名性,受众可以肆无忌惮地各抒己见,这更能直接、真实地反映出人的心态,直白的表情更能吐露心声,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二、自媒体受众素养存在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媒体逐渐兴起,在新旧媒体的冲击下,产生了大量供受众获取的信息,尤其是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素养存在很多问题。 (一)甄别信息的能力不足为公众提供大量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有真有假,有好有坏,当前,大多数受众都不具备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完全信赖媒体所传播的消息,这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受众的这一弱点,制造舆论,煽动群众,扰乱社会治安。 (二)受众媒介素养差异大、自律性不强尽管信息传播渠道多种多样,但由于文化程度、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的人接触信息的能力不一样,例如,文化水平高的人就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了解新闻,而偏远地区的人只有通过传统媒体了解,这就造成了区域差异,从而导致受众媒介素养的差异。受众的自律性差,容易受舆论的影响而随波逐流。 (三)媒介的运用能力不足 大多数受众利用媒介了解八卦新闻,他们认为媒介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很少有人利用媒介进行学习,运用媒介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大多数公众缺少自己的主观想法,只是盲目跟风,被动地接受媒体灌输的思想,没有充分运用媒介。现在大多数受众包括知名的官方微博都在转发别人的东西,真正自己原创的东西很少,大多数人并没有好好利用我们正在发展的媒体从中学习,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的方法 (一)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净化自媒体环境网络谣言,即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不实消息,谣言的传播速度惊人,谣言的传播能够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谣言是低俗的、不健康的小众文化,当主流的大众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后,谣言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所以加强主流文化传播至关重要。其次是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政府要把公共事务及时公开,使政府工作透明化,及时回复受众的问题,是防止网络谣言的重要手段。完善网络机制,使其 摘 要:当前自媒体以成为网络传播的主体,受众开始摆脱传统媒体被动接收信息的束缚,越来越希望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自媒体时代随之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使我们的网络环境健康有序发展,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舆论引导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5-0105-02 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介素养的引导与提高 王 瑶 (河北省广播电视局监管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作者简介:王瑶,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节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