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前
卢沟桥事变简介及时间 卢沟桥事变谁开的第一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卢沟桥事变简介及时间卢沟桥事变谁开的第一枪导语:卢沟桥事变时间及卢沟桥七七事变简介。
在75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丁丑年五月廿九),卢沟桥事变。
日本军队向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卢沟桥发动卢沟桥事变时间及卢沟桥七七事变简介。
在75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丁丑年五月廿九),卢沟桥事变。
日本军队向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
为了缓和危机,继续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是北京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
从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军几乎每天都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
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驻防在卢沟桥一带的29军,原是西北军冯玉祥的旧部。
这支部队擅长刀术,每个战士都身背一口大刀。
每当日寇接近阵地时,战士们就跃出战壕,抡刀同敌人搏斗。
日本军队集中火力连续猛攻卢沟桥石桥和平汉路铁桥,铁桥曾一度失守,驻守铁桥的一个连仅4人幸存,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29军将士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经过4小时激战,又从日寇手里夺回了铁桥。
永定河畔的战斗整整进行了一昼夜,几百具日军的尸体横卧在卢沟桥头,而中国守军却一直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
卢沟桥的炮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生活常识分享。
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起因是什么?卢沟桥事变的背景是什么?下面是店铺带给大家的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及背景介绍,欢迎阅读参考!卢沟桥事变简介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
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
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历史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
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
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
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
卢沟桥事变

小结:
• • • •
一、卢沟桥(七七)事变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三、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 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练习和作业:
• 1、日本侵略军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爆 发时间是: A 1936年 B 1937年 C 1938年
• 2、中国军队粉碎日本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梦 想的战役是 A徐州会战 B 淞庐会战 C 太原会战
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日 战争的开始??
三、淞庐会战和徐州会战
• 1、淞庐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 中国的狂妄企图 。
• 2、徐州会战 (1)1938年4月,日军企图夺取徐州,国 民党派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
(2)台儿 庄战役大 捷,共歼 敌一万多 人,是抗 战一来取 得的最大 胜利。
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 1937年8月中共在陕北洛川召开洛川会 议。 党的中心任务:动员全国一切力量,争取 抗战的胜利。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 建立敌后根据地。 • 毛泽东《抗日救国是大纲领》
•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粉碎了日军的“不可战胜”的神话。
• 深入敌后,展开游击,建立敌后抗日根 据地。(华北、华中、华南)
二十三 卢沟桥事变和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已经侵占我国哪些地区?
一、卢沟桥事变
• 时间:1937年7月7日 • 地点: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 • 影响: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中华民族 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 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全国 抗日战争的开始??
(请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学习)
• 作业: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
中华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卢沟桥事变起因是什么

卢沟桥事变起因是什么卢沟桥事变简介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
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全长265米,宽8米,最宽处可达9.3米。
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
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
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历史《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 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 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 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 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变
形
势 国民
示 意 图
党第 二十 九军
防共 自治 政府
日军华北驻屯军
靖国神社
日本明治 时期建立的,
日本政客频频参拜的 东京靖国神社里供奉 着东条英 机等14名二 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 名乙、丙级战犯的牌 位。靖国神社已成为 日本右翼势力的精神 支柱和聚会地。
沈阳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标志:
九一八事变
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族抗战爆发的标志: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日本前首相参 拜靖国神社
前西德总理在波 兰二战受害者纪
念碑前下跪
课堂小结
卢沟桥事变
全民族抗战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牢记历史,肩负责任,开创未来
一、七七事变
卢
沟
日军控制的察北伪蒙军
桥
事
冀东
教学课件
历史 八年级上册 RJ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 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 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1937年7月, 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 族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 (一)日军发动七七事变
美国对日政策演变:从“九一八”到珍珠港

美国对日政策演变:从“九一八”到珍珠港摘要:从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到偷袭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这十年间是美国和日本在亚太地区争夺最激烈的时期。
开始时美国因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上孤立主义盛行对日本的扩张采取了妥协绥靖的政策。
但随着日本侵略的逐步扩大美国开始转变对日政策,从绥靖到遏制,最后采取强硬的制裁。
而此时的日本已在扩张的道路上难以回头直至铤而走险与美国开战。
这十年间美国与日本关系的演变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这十年间的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做一简单的梳理,希望能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深受经济危机的困扰,日本国内市场狭小急需对外扩张转嫁国内危机。
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美国苦于国内经济危机并且不愿意与日本发生武力冲突最终导致了以牺牲中国为基础的“不承认主义”的出台。
罗斯福上台后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美国国内实施“新政”并且深受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掣肘也对日本采取了绥靖政策。
虽然罗斯福本人不对日本存有幻想但为了在国内推行“新政”争取连任也向孤立主义势力让步。
在罗斯福的第一任期对日本的政策甚至比“不承认主义”还要倒退。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美国在华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
美国对日政策也开始有了转变,1937年10月,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了“防疫演说”,对日本表示谴责。
但依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制裁措施。
在之后的“帕奈号”事件,美国也接受了日本的所谓道歉。
但是之后不久美国宣布对日实施“道义禁运”,显示了美国对日政策开始转向强硬。
1940年,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美国对此做出了更加强硬的反应,但对与日本开战美国还是在尽量避免以争取时间。
1941年,日本加快了南进的步伐。
美国对日政策也从警告、威胁、禁运,上升到了全面的经济制裁。
但此时美国仍希望以牺牲中国的权益为代价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来达到避免美日战争的目的。
然而日本已在侵略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并且美日分歧巨大难以达成和解,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
卢沟桥事件历史资料

卢沟桥事件历史资料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正是因为其发生在7月7日,因此七七卢沟桥事变也被人称为是七七事变。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同时也是因为发生在中国东北卢沟桥附近,因此也被人冠以卢沟桥事变。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及世界人命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中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标志,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全面反对日本侵略的开端。
七七卢沟桥事变可以说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阴谋,在1937年的时候,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矛盾可以说是极大地上升的,中日两国之间有了不可相容的敌对阵营,而日本军队则一直都对中国虎视眈眈,并且也在某一程度上面给予了很大的打击和镇压。
日本曾经不间断地向中国进行武器以及士兵的输送,并且在中国的土地上面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练。
在7月的时候,日本军队便是在卢沟桥附近进行着军队的练习,当然是在没有中国军队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7月7日的时候,日本军队便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由,想要强进中国边防,结果遭到了中国守卫军的强烈反对,因此日本军队开始向卢沟桥发起了炮轰,于是一场七七卢沟桥事变便正式开始了。
七七卢沟桥事变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昏暗的一天,对于中国的近代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但始终都不能够吻合战争带来了巨大伤痛。
卢沟桥事变主要人物在卢沟桥事变中,我国军队可以说是以惨败而告终的,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这场和日本军队的较量的特殊意义。
就卢沟桥事变的发起者而言,则是日本军队的指挥官清水节郎以及一木清直等人,而卢沟桥事变的守卫方则是中国第二十九军。
卢沟桥事变的主要的参与人物便是日本军队的指挥者和我国守卫宛平城和卢沟桥的军队,在日本军队中则是以清水节郎为最,而中国第二十九军中则以赵登禹和佟麟阁为最。
卢沟桥事变主要人物有清水节郎、赵登禹、佟麟阁以及铃木率道等人,其中清水节郎是日本军队这场卢沟桥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可以说是始作俑者,在卢沟桥事变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导火索的作用,处心积虑地点燃了中日战争的火焰,另外还有几人也同是卢沟桥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蓄谋者。
卢沟桥事变的故事

卢沟桥事变的故事卢沟桥事变,是指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军队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动的一次挑衅性袭击,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导火索。
这一事件导致了全面抗战的爆发,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事变发生在当时的卢沟桥,这座桥横跨着京奉铁路和大运河,是北京西部的重要交通要道。
而这里,也成为了中日双方的冲突点。
当时,日军占据了卢沟桥一带的阵地,而中国军队则驻扎在附近的守备营地。
而日本军队却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对中国驻守的卢沟桥进行了袭击,导致了中国军队的严重伤亡。
这次袭击,引起了中国军民的强烈愤慨和抗议,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民党政府向日本提出了抗议,但日本却以中国军队“挑衅”为由,对中国提出了露骨的要求。
而在国际上,各国纷纷表示关注,并要求日本和中国保持克制,避免冲突升级。
然而,日本并没有停止侵略的步伐,而是继续向中国内地推进。
而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只有通过全面抗战,才能够抵御日本的侵略。
于是,中国国民党政府在抗议日本的同时,也开始调动全国的力量,准备全面抗战。
卢沟桥事变,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导火索。
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但也最终促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失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卢沟桥事变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和平守护不是靠妥协和屈服,而是需要付出牺牲和努力。
这段历史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平,要警惕侵略,要坚定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卢沟桥事变,虽然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其历史意义和深刻教训,却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同努力,让世界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沟桥事变前】
1931年8月,日军借口有一个日本军官在东北失踪,把大批军队调入东北。
9月18日,他们炸毁一段铁路,并诬赖是被中国军队破坏的。
当夜,日军聚集军队,炮轰沈阳城,发动“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后】
日军以日本官兵2人在上海虹桥军用机场被击毙为借口,出动大批海陆军和飞机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
链接相关资料:
【毛泽东】
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蒋介石】
一方面派人向日本提出抗议,一方面派人向日本密谈。
抗议是做给人民和国际上看,密谈才是主要意图。
原因
“九一八”事变(即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
(即《大陆政策》)
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
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
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作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
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
大陆政策一共分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称霸世界
日本“大陆政策”的缘起,并非从日本近代开始的。
早在丰臣秀吉(1536-1598)
初步统一日本后,就曾于1592、1597年两度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至德川幕府末期则出现了“海外雄飞论”。
所谓“海外雄飞论”是当时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因此,它并非某一思想家所提,而是多家主张的概括。
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
他们的主张虽具有不切当时日本实际的幻想性,但却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以下是《大陆政策》的一些资料: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作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
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
大陆政策一共分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称霸世界
日本“大陆政策”的缘起,并非从日本近代开始的。
早在丰臣秀吉(1536-1598)初步统一日本后,就曾于1592、1597年两度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至德川幕府末期则出现了“海外雄飞论”。
所谓“海外雄飞论”是当时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因此,它并非某一思想家所提,而是多家主张的概括。
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
他们的主张虽具有不切当时日本实际的幻想性,但却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
中国如何胜利结束这场战争的:
1.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发起全民族抗日;
2.当时只有德国和日本是法西斯国家,而其他的都是反法西斯国家。
所以其他反法西斯国家都来帮助中国;
3.海外的华侨和热心人士都纷纷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