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2)
礼记原文及翻译(2)

礼记原文及翻译(2)【原文】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①,冠②。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③,服④官政。
六十曰耆⑤,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⑥。
八十、九十曰耄⑦,七年曰悼。
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⑧。
【注释】①弱:身体还未完全成熟。
②冠:古人中,二十岁的男子要行加冠之礼,从这时起,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
③艾:指艾草,形容人年纪大了,头发发白的颜色如艾草。
④服:担任,掌管之意。
⑤耆:与"齐"同音,年老之意。
⑥传:分配家产,交代家事。
⑦耄:与"茂"同音,视力、听觉明显下降,活动能力也明显减退。
⑧颐:赡养老人之意。
【译文】人从出生至十岁,可称为"幼",开始外出就做学。
到二十岁,学识经验虽还不够,但体力已近于成人,故可行加冠之礼,从此把他当做成人看待。
三十岁,体力已壮,可以结婚成家室。
到了四十岁,才称得上是强,可以入仕,服务于社会。
五十岁,才能已够老练,可以治理大众的事。
六十岁,体力开始衰弱,不宜从事体力劳动,但能凭经验指导别人。
七十岁已到告老的年龄,应将工作责任交付后人。
到了八九十岁,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
到了耄年的人和七岁天真可爱的儿童一样,即使犯了什么过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
若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只待人供养了。
【原文】大夫七十而致事①,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②;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
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于长者,必操③几杖④以从之。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注释】①致事:退离自己的职位。
②安车:古代一种单匹马牵着走的车。
③操:配备之意。
④几杖:坐着时所靠之物和走路时所扶之物。
【译文】作为大夫到七十岁就退休,如果君主挽留就会赐予他凭几和拐杖。
有公务外出就会派妇人相陪伴,到四方出巡就乘坐小型车辆。
这样的大夫可以自称"老夫",在自己的国家还要称自己的名姓。
礼记古代礼仪原文与解析

礼记古代礼仪原文与解析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礼仪,将其视为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作为一部经典著作,记录了古代礼仪的原文和解析,它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对于了解古代社会、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礼记》中的古代礼仪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文化遗产。
第一章:礼的定义与作用礼即古代中国人民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仪式,它是一种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礼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礼被视为人类行为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媒介。
第二章:古代婚礼仪式婚礼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它标志着两个家庭的联姻和新婚夫妻的正式成立。
根据《礼记》中的描述,婚礼仪式可以分为聘礼、迎亲、主婚三个环节。
聘礼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赠送礼物以示宾至如归,迎亲是男方家庭派人前往女方家庭接新娘入洞房,主婚则是进行正式的婚礼仪式。
这一系列的仪式规范和程序凸显了古代婚礼的庄重和正式性。
第三章:古代祭祀仪式祭祀是古代中国人民重要的宗教活动,通过向神灵表示敬意和感激,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根据《礼记》中的内容,祭祀仪式分为朝拜、祭奠、祈福等环节。
朝拜是向天地神灵致敬,祭奠则是设宴款待神灵,祈福是向神灵祈求安宁和福祉。
这些仪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虔诚信仰和敬畏神灵的态度。
第四章:古代宴会礼仪宴会是古代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交际和社交的重要方式。
根据《礼记》中的描述,古代宴会礼仪分为祭福宴、宴游宴、婚庆宴等不同类型。
宴会礼仪包括宴席摆设、酒令规矩、言谢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力求体现尊重和友好的交际氛围。
第五章:古代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在古代中国非常重要,它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古代丧葬礼仪包括设灵堂、守夜、抚恤、祭奠等环节。
这些仪式旨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感恩之情,也是家族传统和血脉延续的一种方式。
结语:《礼记》作为一部古代礼仪文献,记录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礼仪活动,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高度重视礼仪的态度。
礼记·中庸(2)全文

礼记·中庸(2)全文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
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课文;2.感受文章条理清晰的说理,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3.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明白学习道德礼仪的重要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条理清晰的说理,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课文;2.感受文章条理清晰的说理,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重点)3.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明白学习道德礼仪的重要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引以为自豪的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些优良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祖祖辈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
其中“四书五经”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你知道“四书”和“五经”分别指哪些书吗?“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其中,《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它们与《论语》《孟子》编排在一起,并为之作注。
《礼记》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部经典著作中的经典片段(板书课题并明确课题是文段首句,不是篇名)。
二、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的,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
《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开始,把《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
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穀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
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嘉yáo( ) 兑.命( ) 教学相长.( ) 学.学半( xiào )矜.( ) 男有分.( ) 选贤jǔ( )能讲信修mù(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礼记》是《学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C.“四书”是《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个篇章。
D.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幼而无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
(2)知不足,。
(3)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
(用《礼记·学记》原文回答)(4)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身学识的缺乏,《礼记·虽有嘉肴》中有相关的表述: ,。
(5)现代社会强调任人唯才,任人唯德,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我国古代典籍《礼记·大道之行也》中的“,”就体现了这一理念。
(6)《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类似的句子是: ,。
(7)上下千年,在往圣先贤的憧憬里,还有一个他们从未抵达的理想家园:“,。
”(《大道之行也》)4.重点词解释。
(1)不知其旨也旨:(2)虽有至道至道:(3)不知其善也善:(4)教然后知困困:(5)然后能自反也反:(6)选贤与能能: 指(7)讲信修睦修:(8)男有分分:(9)女有归归:(10)盗窃乱贼而不作作: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学半第一个“学”同“教”,(2)选贤与能“与”同“举”,(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意义(2)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困难(3)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4)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 今义:乱臣贼子7.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亲;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3)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用作名词,作业分层二: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一)课内主旨归纳8.《虽有嘉肴》运用的手法引出观点,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强调了的道理。
礼记礼仪文化原文与解析

礼记礼仪文化原文与解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主要记录了礼制制度和礼仪文化的相关内容。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介绍礼记中一些重要的礼仪文化原文,并进行解析和探讨。
第一章:乐记《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音乐的重要篇章,其中记载了古代音乐的种类、形式、演奏方法等。
这些内容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乐律,四海一家,天地之间无不显著乐音和谐之道。
乐音之间应和谐且有序,如同天地间的和谐互动一般,形成一种美妙的宇宙和谐感。
乐律中的和音以及它们的组合被视为一种美的表达,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舒缓的感受。
第二章:礼记的重要仪式礼记中有关于婚礼、葬礼、宴会等各类仪式的详细记载,这些仪式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礼仪的重视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在婚礼方面,礼记详细描述了婚礼中各个环节的进行方式,例如迎亲、结婚仪式、嫁妆等。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婚礼,更加强调婚姻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葬礼在礼记中也被赋予了极高的礼仪性。
葬礼上的各种仪式,如丧服穿戴、祭奠方式等,反映了尊重逝者和缅怀祖先的仪式性,也展现了古人对生死和家族传承的思考。
宴会在古代中国社交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礼记中对宴会的安排、仪式规定等做了详细描述。
宴会不仅仅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场所,更是展现身份、地位和家族荣誉的象征。
第三章:礼记对道德伦理的影响礼记中记载的礼仪文化对道德伦理观念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礼记中强调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应对方式、态度和责任,倡导了道德与伦理行为的培养。
父子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礼记中记载了父亲和子女之间的角色和责任,以及相应的礼仪规范。
这种父子关系的尊重和依赖是中国社会道德伦理观的核心。
社会阶层的尊卑关系也是礼记中着重强调的。
礼记将社会成员按照尊卑次序进行分类,并规定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礼仪行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之二《大道之行也》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要有职分,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 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 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zhǎng,矜guān 、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 ,女有归。货 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 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xīng,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 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兴起
译文参考:因此,图谋之心闭 塞而不会兴起,偷窃、作乱、 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从外面
把门带上
这
故外户而不闭,是 用门闩
插上
谓大同。 是,叫
译文参考:所以门从外面带上, 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 同”社会。【这就是理想社会】
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通“举”,推举,选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老而无妻。
通"鳏", 老而无妻
幼而 无父
有残疾而 不能做事
供养
矜、 寡、 孤、 独、 废疾 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夫 老而无子 …的人
译文参考: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 幼年丧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 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职分、 职守 女子出嫁 男有分,女有 归。
译文参考:使男子们各有 各的职分,各尽其职,女 子有自己的归属.
(完整版)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二则【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赏析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也称“休致”。
《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
”郑玄注:“所谓里庶尹也。
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
”《后汉书.郑均传》:“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
”宋王禹再《高闲》诗:“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龟休致未全迟。
”《宋史.欧阳修传》:“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天子犹念公海上劳,予加衔致仕去。
”筵宴(yan)佥事(qian)明代置“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
五军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为一府,各有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都督佥事。
原为统辖京卫及外卫之兵而设,后来各卫仅存空名,都督遂成虚衔。
清初沿袭明制,后废。
一命、周代最低一级的官。
命:官阶。
周代官阶自一命至九命。
后用以泛指低微的官职。
如:一命之士。
品秩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
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阙庭(que)阙庭阙庭,人体部位名。
即“阙”与“庭”两个部位的合称,即眉之间和额部。
《灵枢·五阅五使》:“五官已辨,阙庭必张。
”《灵枢·五色》:“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阙。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豁口,空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表笺(jian)表文始于汉代,是大臣向皇帝陈述事情的文书。
唐宋以来,仅限于陈谢、庆贺尽献所用。
表、笺是王公百官,文武大臣及朝贡各国向皇帝、皇后祝贺时的专用文书黄袱(fu)冕服(mian)冕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
主要由冠(冕冠)、上衣(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红色或黄色)、舄(或靴——明制)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玺绶拼音:xǐ shòu繁体:玺绶解释: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
借指印玺。
《汉书·高帝纪下》:“使陆贾即授玺绶,它稽首称臣。
”《晋书·琅邪王伷传》:“平吴之役,率众数万出涂中,孙晧奉笺送玺绶,诣伷请降。
”《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王宗弼﹞劫迁蜀主及太后后宫诸王于西宫,收其玺绶。
”俯伏俯伏◎ 俯伏fǔfú[lie prostrate] 趴在地上;表示低头屈服俯伏姿势1.俯首伏地,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
《六韬·发启》:“弭耳俯伏。
” 汉贾谊《新书·阶级》:“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
” 唐谷神子《博异志·阴隐客》:“至一大门,势侔楼阁,门有数人俯伏而候。
”清田兰芳《明河南参政石□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其他奔谒俯伏去来参差者,至庭不能容。
庙门以外填街咽巷,骈罗环视,叹未曾有。
”《红楼梦》第一○五回:“ 贾赦等听见,俱俯伏在地。
” 鲁迅《铸剑》:“这时满城都议论着国王的游山,仪仗,威严,自己得见国王的荣耀,以及俯伏得有怎么低,应该采作国民的模范等等。
”2.弯着身子。
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胥(伍子胥)乃张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
”龙亭开封龙亭龙亭是古城开封的一个著名游览点,也是开封文物古迹的一个代表。
其实,这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
龙亭坐北朝南,高踞在台基之上。
从地面到大殿有36丈高,代表36天罡;72级台阶,代表72地煞。
台阶中间是雕有云龙图案的石阶。
登上平台,四周有石栏围绕。
大殿是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建筑,很壮观。
游人登上平台,入殿观看陈列的文物后,多在石栏前眺望开封古城景色。
龙亭前有一条笔直的大道,道旁有两个东西对峙的湖,东为潘湖,西为杨湖。
龙亭的传说很多,是旅游圣地。
宴飨yàn xiǎng ㄧㄢˋ ㄒㄧㄤˇ宴飨(讌飨)解释词语:亦作“ 宴享”。
1.古代帝王饮宴群臣、国宾。
《国语·周语中》:“亲戚宴飨,则有肴烝。
”《后汉书·礼仪志中》:“每月朔岁首,为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
”《新唐书·百官志二》:“朝会宴享,则节其等差。
” 宋秦观《韦元成论》:“宫室宴享,非礼则置而不议;宗庙祭祀,非礼则议而毁之。
”(2).指设宴飨客。
叶圣陶《倪焕之》十八:“推销员成群地向各处出发,丰盛的筵席宴飨生涯寒俭的教师们,样本同说明书慷慨地分送。
”(3).谓鬼神受享祭祀的酒食。
《汉书·礼乐志》:“嘉籩列陈,庶几宴享。
”《后汉书·班固传》:“上帝宴飨,五位时序。
”皮弁(bian)服古天子的朝服,冠以皮弁,故名。
《周礼·春官·司服》:“阺朝,则皮弁服。
”注“皮弁之服,十五升白布衣,积素以为裳。
”《史记·礼书》:“皮弁布裳。
”《正义》:“以鹿子皮为弁也。
”西庑(wu)有司拼音:yǒusī有司:指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直译:“有”即“有……的权利”;“司”即“主管、管理”。
例:而因为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
——《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审分》陛下可将彼家属送有司问罪。
——《三国演义》召有司案图。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诸葛亮《出师表》授之于有司。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申文定公里居,有司经其门,徒焉舍车,公(袁可立)持不宜。
——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惟有司之牧夫。
——《书·立政》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孟子爵觯(觶)zhì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
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笔画数:15;菹觯(zhi)菹(zu)醢。
(hai)菹醢图例古代酷刑。
把人剁成肉酱。
传说此刑滥觞于上古时代两个最大的暴君桀和纣。
汉以后,历代正刑中再不见“菹醢”之名,但此刑实际并没有真正被废除。
比如在曹魏,汉法的三族之刑有时也被用来惩罚那些“谋反大逆”者,但事出于临时,不著律令。
盥洗盥洗guànxǐ[wash one's hands and face] 洗手、脸盥guàn〈动〉(会意。
小篆字形,从臼(jiù),舂米用的器具,从水,从皿(表示与器皿有关)。
合起来表示:以手承水冲洗而下流于盘(皿)。
本义:洗手) 同本义 [wash one's hands]盥,澡手也。
从臼水临皿。
——《说水》奉匜沃盥。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宣子盥而抚之。
——《左传·僖公十九年》盥而不荐。
——《易·上观》咸盥漱。
——《礼记·内则》沐者,去首垢也。
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
——《论衡·讥日》如:盥手(洗手);盥沐(洗脸);盥帨(洗手后用的擦手布)洗涤 [wash]述尽心视汤药,饮食心尝而后进,衣不解带不盥栉者累旬。
——《南史·谢裕传》附谢述又如:盥栉(洗脸梳头;洗理);盥浣(洗涤);盥溉(洗涤);盥涤(洗涤);盥濯(洗涤)除;净 [clean]。
如:盥溉(指除去[罪过,积习等]);盥涤(清除)盥guàn〈名〉古代洗手的器皿 [washbasin]承姑奉盥,训子停机。
——北周·庾信《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又如:盥盆(盥洗之盆)祭名。
灌祭。
酌酒浇地降神 [sacrificial rites with drink]。
如:盥事(古代灌祭礼仪);盥献(灌祭进献);盥馈(谓侍奉尊者盥洗及进膳食) 开放分类:西周五礼之一,指接待宾客的礼节。
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勺冪,公廨(xie)及街衢(qu)公廨,意思是官员办公的场所。
上海会审公廨(shanghai associated house common pleas(简称“sahcp”)),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上海高等民事法院。
位于今闸北区浙江北路七浦路口(今为上海医疗器械九厂的所在地),本来建有三幢姐妹楼。
但是,关押犯人的“西红楼”和作为办公楼的“东红楼”均已被拆除。
红楼北面还有一座灰色的砖混结构五层建筑。
那是建成于1929年的“国民政府江苏省高等法院上海地方法院”。
编辑本段上海会审公廨历史渊源上海会审公廨是中国第一个“西式衙门”的所在,俗称“新衙门”。
西元1843年租界在上海开辟后,外国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中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在租界内设立了领事法庭(Consular Courts)。
当时租界内的中国人违法犯罪,仍由清政府的上海地方官(上海知县和苏松太兵备道)审理,而租界内的外国人违法犯罪则可以完全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由各国驻沪领事自行审理。
自1853年“太平天国”浪潮席卷长江下游一带以及上海县城发生小刀会起义后,上海华界及其邻近地区有大批难民涌入租界,使租界内人口剧增,不仅改变了先前“华洋分居”的局面,而且华人很快就占了租界居民的绝大多数。
“华洋杂处”后如何维护租界内的安全与秩序就成了一大难题,而管理租界内为数众多的华人居民,更是这道难题的焦点所在。
为此,先是在1864年,英美租界(后称公共租界)内设立了一个司法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由苏松太兵备道(俗称上海道台)委派官员会同英国领事审理租界内发生的华人案件。
接着在1868年4月,根据上海道台和英美等领事商订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英美租界设立了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英文名为Mixed Court)。
会审公廨是上海历史上在特殊时期、特殊区域成立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
根据中外双方的约定,如果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雇佣的华籍仆人,由外国领事参加会审或观审;纯粹华人案件,由中国谳员独自审断。
虽然名义上属于中国的司法机构,但是会审本身就反映了外国人对中国在租界内的司法主权的一种损害,中国谳员在职权的独立行使上已经受到了外国领事的越权干扰,双方必然要发生各种矛盾冲突。
不仅如此,外国领事还以工部局(驻沪外国侨民设立的租界管理机构,英文名称为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及巡捕房为工具,擅自扩大外方陪审官的权力,无论什么案子外国领事均欲插手,甚至强行陪审并讯断纯粹华人案件,使中国谳员几乎丧失了当堂发落人犯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