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

虽有嘉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四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虽(即使)有嘉肴,弗(不)食,不知其(代词,它的)旨(需词作形容词,味美)■ • • •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妬好处)也。

是故(所以)学然(这• • • • • •样)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这样以后)能自反(自我反思)• • • •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名• • • •词,学习)也。

《兑命》曰“学(动词,同“敦S教导)学半",其(副词,表推测,• ■大槪,或许)此(这个)之(代词,代指道理)谓乎!■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2.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3.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了之后这样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这样才知道自己有困惑4.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5.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6.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道之行也大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也,天下为(动词,是)公.选贤(指品徳• • •髙尚)与(同“举”推举)能(指才干出众),讲信(诚信)修(培养)睦(和睦)。

故♦• • • • •(因此,所以)人不独亲其亲(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9 9 9为亲,第二个“亲”名词,指父母),不独子其子(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名• • •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使老(形容词做名词,老年人)有所终,壮(形容词做名词,壮年人)有所用,幼(形容词做需词,幼童)有所长,矜• • •(同“鳏”老而无妻人寡(老而无夫人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 • • • •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皆有所养,男有分(职分,职守),女有归(女子出嫁儿• •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岀于身也,不必为(介词,为了)己。

礼记二则-知识点

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

“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部编版《《礼记》二则》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礼记》二则》PPT优秀课件
写作特点
总结《礼记》二则的写作特点, 如语言风格、论证方法等。
关键词句解析与翻译
关键词句
挑选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解析,如 名言警句、重要概念等。
词句翻译
对关键词句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帮助 学生理解其含义。
思想内涵及启示意义
思想内涵
深入剖析《礼记》二则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如儒家思想、道 德教育等。
启示意义
性格特征分析与评价
孔子
孔子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博学、谦逊、仁爱和坚定。他善于倾听他人意见,注 重自我反省,对待学生循循善诱,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曾子
曾子的性格特征则体现为孝顺、谨慎、自省和勤奋。他时刻铭记父母的教诲,严 于律己,不断追求自我提升,成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
人物关系梳理与解读
孔子与曾子的师徒关系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阐述《礼记》二则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 ,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
03 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
CHAPTER
主要人物形象描绘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礼记》中被描绘为一位博学多才、注重礼仪 、倡导仁爱的智者形象。
曾子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在文中以孝行著称,被描绘为一位恪守孝道、注重内 省、追求自我完善的贤者形象。
象。
行为描写
作者通过描绘孔子和曾子的行为举 止,如孔子的授课场景、曾子的孝 行等,进一步凸显了他们的性格特 征和人物形象。
环境烘托
作者还通过描绘时代背景、社会环 境等因素,为孔子和曾子的形象塑 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烘托。
04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CHAPTER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 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等。

《礼记》二则 知识点超全笔记 练习题含答案版

《礼记》二则 知识点超全笔记 练习题含答案版

《礼记》二则笔记一、虽有嘉肴(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的一段。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二)单字译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美味的肉食不味美最好的道理好处所以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困惑自我反思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我勉励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同“敩”,教导表示推测《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一字多义“学”同“敩”,教导其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学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四)通假字:学学半:通"敩"(xiao)",教导。

(五)课文背诵本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六)课文问题1.《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二、大道之行也(一)单字译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施行是公共的推举培养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

以下为课文原文:《礼记二则》虞世南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

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

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

礼仪具有表达情感、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了解亲情和人格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和“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礼记二则》的原文,并辅助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赏析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二)读出节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其/此之谓乎!
(三)读出韵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内容理解
1.齐读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教学相长也”。 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内容理解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虽有嘉肴”?
(1)类比论证。用“佳肴”类比“至道”,用 “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 引出下文的论述,使说理通俗易懂。
3、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道理论证, 证明论点“教学相长”,使说理更有说服力。
小结:作者是怎样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提示:请你用“首先”“然后”“最后”理清本文的 论述思路。 作者首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 重要性。然后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指出“学”与“教” 的作用,进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 “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2 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3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4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爱
学习,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一)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yáo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ɡ也。《兑yuè命》曰:“学 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文常。

本篇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派,西汉学家戴圣编写。

二.解词。

1.【虽】即使。

2.【嘉】好,美。

3.【肴】用鱼肉做的食物。

4.【弗】不。

5.【旨】味美。

6.【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最好。

7.【善】好处。

8.【是故】所以,因此。

9.【困】困惑。

10.【自反】自我反思。

11.【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12.【故】所以。

13.【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14.【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学,同“敩”,教导。

15.【其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吧。

其,表推测。

三.本文道理。

①实践出真知;②教学相长。

三.本文启示。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就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四.为什么引用《兑命》中的话。

《兑命》中的话是文章的佐证,进一步论证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五.理解性默写。

1.由菜品肴类比学习知识的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指出学与教之后才能明白不足的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道了不足和困之后,才能够反省和自强,从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的句子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整片文章的结论:教学相长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文常。

本篇选自《礼记·礼运》。

二.解词。

1.【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意。

2.【行】施行。

3.【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正的。

为,是。

4.【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格高尚、有才干的人。

贤,指品格高尚。

能,指才干出众。

与,同“举”推举。

5.【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6.【故】因此,所以。

7.【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8.【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指子女。

9.【有所终】能够善终。

10.【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11.【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
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者,……的人。

12.【分(fèn)】职分,职守。

13.【归】女子出嫁。

1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货,憎恨把它扔到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恶,憎恨。

1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6.【谋闭而不兴】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17.【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18.【作】兴起。

19.【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20.【大同】理想社会。

三.大同理想社会包括那些方面?
①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古今意义。

1.故曰:教学
..相长也
古:教和学今:老师把知识和技能传给学生
2.不独子其子.
古:子女今:儿子
3.男有分,女有归.
古:女子出嫁今:回来,返回,归还
4.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财货今:货物或商品
5.盗窃乱贼.则而不作
古:害人今:小偷,偷东西的人
四.理解性默写。

1.大道的内涵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表示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总领句(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总括全文的句子: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