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后长川白钨矿点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雪宝顶白钨矿的谱学特征及主微量元素分析

雪宝顶白钨矿的谱学特征及主微量元素分析曹沁元;史淼;马世玉【期刊名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年(卷),期】2024(44)6【摘要】白钨矿是一种稀有宝石,具粒状、块状构造,颜色为白-浅黄色,油脂光泽,荧光性明显。
四川平武雪宝顶白钨矿矿床为围岩蚀变较弱的脉状热液巨晶宝石级矿床,产出白钨矿颜色饱和度较高,具完美晶型且色泽纯正,与绿柱石、锡石和白云母共生。
该研究选取雪宝顶近无色-橘黄色调白钨矿为研究对象,使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激光拉曼光谱仪、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的综合分析,结合矿物学、谱学与主微量元素特征,确定近无色-橘黄色调白钨矿的矿物成分、晶体结构、特征鉴别谱带、致色离子以及主微量、稀土等化学组分含量,探讨白钨矿稀土元素含量与颜色成因关系,为雪宝顶近无色-橘黄色调白钨矿提供诊断性鉴别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白钨矿结晶程度较好,化学成分均匀,无明显间断,矿物成分含量相对集中,共生矿物多为白云母和伊利石。
样品具典型的白钨矿红外特征峰440、809和870 cm^(-1)及与Ca_(2+)有关的448 cm^(-1)特征峰,谱峰显示色调越深者吸收度越高;拉曼特征峰909 cm^(-1)和Ca—O晶格振动峰207 cm^(-1),随色调加深强度加深;紫外吸收峰表现为橙黄区强吸收,尖峰在383、570、584和804 nm附近,近无色调者仅具383 nm尖峰,黄色调较浅者近紫外区Fe^(3+)吸收度较低,黄色调较深者蓝紫区Fe^(3+)强吸收且其橘黄色调由Nd^(3+)所致;白钨矿化学组分WO_(3)和CaO质量比接近甚至超过理想值,近无色者含量相对集中;微量元素中Fe元素与色调呈正相关,黄色调越深者,含量越高;稀土总量变化范围大,轻稀土更为富集,具明显的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
浅黄色调受微量元素Si、Fe元素及Fe^(3+)的d—d电子跃迁影响,黄色调受微量元素Mn、Fe元素及Fe^(3+)的电子跃迁所致,橘黄色调受稀土Nd和Sm元素影响较大。
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与找矿分析

Coal Mining Technology︱426︱2017年12期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与找矿分析邓丽军 余 俊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六大队,江西 九江 332100摘要:某省份的钨矿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矿山,钨矿床产地众多、发展规模大、品位较高,矿山发展深受区域断裂带和花岗岩株的影响。
其中,岩浆岩破裂构造是矿山的重要构造。
文章结合甘肃省北山地理位置特点对钨矿床的发展形成规律进行分析,并对甘肃省钨矿床的未来找矿前景展开分析。
关键词: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7)12-0426-01我国钨矿床最早出现在1908年,钨矿床的发展具有产地多、规模大、品位高、元素复杂的特点。
甘肃省钨矿床矿区位于西贝利亚模块明水-旱山微板块-内雀儿山!狐狸山晚古生代洋盆-狼娃山-白山复背斜西段南翼。
矿带是多金属成矿带,矿产数量众多,矿山开采条件好,具有广阔的找矿发展前景。
1 区域地质情况 区域地质构造是从东西向区域性双尖山-狼娃山压扭性深大断裂,以及派生的北东向扭张性断裂,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
区域范围内的岩浆活动剧烈,岩浆岩发育快速,从基性到酸性都有分布。
其中,华力西中期是该地区岩浆岩发展规模最大的地区,主要成岩基、岩株状产出。
岩浆岩具有很强的基性、超基性、中性、酸性等特点,局部还有碱性岩出露。
中晚期发展起来的岩浆岩矿性发展良好。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甘肃省北山矿区能够被人们肉眼看到的地层挤压发展强烈,呈现片理状发育,产状比较凌乱,总体走向是60度到80度。
下石炭统白山组下亚组倾向南南东,倾斜角度是65度到85度。
在矿区的南边和北边的大小冲沟中有分布第四系全新统。
北山小白石头钨矿床出露地层为蓟县系平头山组下亚组,结合岩石的特点,岩性段可以具体划分为三层。
首先,甘肃省北山矿区下岩段。
甘肃省北山矿区下岩段的钨矿床是比较厚实的大理石,颜色是纯白色;其次,甘肃省北山矿区中岩段。
钨矿地质资源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w、 s b 、 A s 、 v、 c r 等元素相对富集 的地质体 ,为上述元素后 期成矿
的矿源层。
断裂构造是重要的成矿控制 因素 , 它是矿物质运 移的通道 同 时为热液和矿质活动 、 沉淀提供了有利的存储空间
4 . 3矿 远 景 分 析
4 . 3 . 1 有利的地质背景 :钨矿区出露地层是东昆仑成矿带金 、铜 、 钴、 钨等多金属 的成 矿地层 、 也是金 、 铜等多金属提供物质来源矿 源层 。钨矿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 是矿物质运移的通道同时为热液 和矿质活动 、 沉淀提供了有利 的存储空间; 4 . 3 . 2已有 的成 矿 事 实 : 白钨 矿 的 首 次 发 现 , 对 找 矿 方 向勘 查 工 作 尤为重要 , 其地质研究及指导意义较大 ; 有 利的找矿方 向: 通过初 步查证工作 , 并 通过少量槽探工程 的揭露控制 , 在H S 1 9 异常区 圈定铜矿化蚀 变带 1 条, 控制铜矿体两条 , 在、 H S 1 5 1 异常 区圈定 白钨矿化蚀变带 1 条, 控制矿体 7条 , 为找矿前景奠定基础。
金属矿 , 是矿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地 区。矿区主要 出产 白钨矿 , 白钨 矿是炼钨的主要材料 , 能为国家 的矿工业发展提供高质的原料 。 参 考文献 【 1 ] 张乾 , 田燕, 张洪涛. 青海省格尔木市万保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 因 浅析『 J 1 . 西部探矿工程, 2 0 1 2 ( 9 ) : 1 3 2 . 【 2 ] 肖光禄. 江西黎J l I 县熊村 钨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 析[ J ] . 科技 与生活, 2 0 1 l ( 1 3 ) : 1 9 1 .
5 结 语
昆仑河 地区有钨矿成矿 条件 , 从 区域成矿类 型分析 , 在中高 温 热 液 型钨 矿 区外 还 有 构 造 蚀 变 岩 型 金 、 铜矿 、 火 山 岩 型银 、 铅 多
技术话说如何找钨矿

技术话说如何找钨矿找钨矿的关键是了解其地质特征,然后使用相应的探测技术来寻找潜在的矿床。
以下是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寻找钨矿的流程。
首先,要了解钨矿的产矿条件。
钨主要以钨矿石的形式存在,常见的钨矿石有黑钨矿、白钨矿和钨铁矿等。
钨矿一般分布在岩浆岩、变质岩和矽卡岩中,尤其是出现在含有铬、锡、铅、锌、钴等金属的矿化脉中。
其次,进行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是通过对地质地貌、岩石地质、矿化地质、构造地质以及水文地质的综合研究,来确定钨矿床的存在。
其中,磁测是一种常用的勘探方法。
钨矿石具有较高的磁化率,可以通过磁力异常来找到潜在的矿床。
地形地貌调查也是重要的一环,因为钨矿石一般较重,倾向于富集在河流的下游或沉积于冲积扇中。
另外,还可以结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电阻率法、地震勘探等进行综合探测。
接着,进行矿化脉勘探。
由于钨矿石常伴生于含钨的矿化脉中,所以矿化脉勘探是一种重要的找矿方法。
大部分铅锌矿床中含有钨矿石,因此可以通过寻找铅锌矿床来找到钨矿。
此外,也可以通过调查变质岩和岩浆岩中的脉石矿化来找到钨矿床。
最后,进行实地勘探。
根据前期的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实地勘探。
实地勘探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钻孔、采样、化验等。
其中,钻孔是一种常见的勘探方法,可以通过钻孔采样,来获取地下矿体的信息。
钻孔采样后,可以进行化验分析,以确定钨矿床的品位和规模。
通过以上的流程和方法,可以逐步确定找钨矿的方向,并最终找到潜在的钨矿床。
值得注意的是,钨矿床的开采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地质、经济、环境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在找到潜在的钨矿床后,还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勘查和评估,以确定是否具备开采的条件。
某白钨矿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

某白钨矿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
近几年来,由于矿物学发展的飞速发展,研究矿物特性一直受到重视。
尤其是在矿物特性应用到工艺上时,研究者们就更加注意到某白钨矿的特性。
本文旨在研究这种矿物的物理、工艺及结构特征。
首先,某白钨矿的物理密度为5.6 g/cm3,表观密度为6.2 g/cm3,其坚硬度为7.0硬度,位于贝壳石和英石之间,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
此外,它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最高温度可达1000℃,具有良好的抗热老化性,耐腐蚀性能良好,可以耐水、乙醇、汽油的腐蚀,且不会受紫外线的影响。
此外,某白钨矿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弹性模量为6.86GPa,抗张强度为406MPa,断后伸长率为13.15%,抗拉强度为453MPa,断裂能量为8.4MJ/m3,塑性应变为0.054%,抗冲击强度为39.4J/,断裂韧性为10.2~14.2MJ/m3,热膨胀系数为13.3×10-6K-1。
这些力学性能表明,某白钨矿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可以用于工程应用。
某白钨矿的结构特征是它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由于其结构较小,原子的组织和键的类型比较特殊,可能影响其物理和力学性能。
首先,某白钨矿中的主要元素有硅、铁、钨、氧和氢,且具有铁硒钨矿结构类型。
其次,某白钨矿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相:潮湿表面,岩石,干表面和粘土。
此外,某白钨矿中还有水晶间晶界和细小水晶粒,这将影响它的强度、结构和耐久性。
总之,某白钨矿具有良好的物理、工艺及结构特征,可以用于工程应用。
本文仅对这种矿物的特性进行了探讨,未来还需要深入研究
矿物在工艺中的应用,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白钨矿选矿工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白钨矿选矿工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白钨矿是一种重要的钨矿石,其含钨量高、硬度大、熔点高等特点使其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白钨矿选矿工艺是提高白钨矿品位和回收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从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对白钨矿选矿工艺进行探讨。
一、现状目前,白钨矿选矿工艺主要包括重选、浮选、磁选、电选等方法。
其中,重选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重力作用将矿石分离成不同密度的矿物,达到提高品位和回收率的目的。
浮选则是利用矿物与气泡的亲和力差异,使其在气泡的作用下上浮或下沉,从而实现分离。
磁选则是利用矿物的磁性差异,通过磁场作用将矿物分离。
电选则是利用矿物的导电性差异,通过电场作用将矿物分离。
二、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白钨矿选矿工艺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白钨矿选矿工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利用传统的白钨矿选矿工艺只能提高品位和回收率,而不能实现综合利用。
未来,白钨矿选矿工艺将会向着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将白钨矿中的其他有用元素如铜、铅、锌等也进行回收利用。
2.自动化技术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白钨矿选矿工艺也将会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
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等。
3.绿色环保未来,白钨矿选矿工艺将会向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传统的白钨矿选矿工艺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问题,未来的白钨矿选矿工艺将会采用更加环保的方法,如生物浸出、氧化还原等。
4.智能化技术未来,白钨矿选矿工艺将会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综上所述,白钨矿选矿工艺是提高白钨矿品位和回收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未来,白钨矿选矿工艺将会向着综合利用、自动化、绿色环保、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白钨矿选矿工艺

白钨矿选矿工艺介绍如下:
白钨矿是一种重要的钨矿石,其含钨量较高,但是其硬度和脆性较大,因此选矿工艺的设计十分关键。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种常见的白钨矿选矿工艺。
首先,对于矿石的初步处理,需要进行破碎和筛分。
白钨矿石一般较硬,需要采用较强的破碎设备,如颚式破碎机或冲击式破碎机。
经过初步破碎后,通过振动筛对矿石进行筛分,将小于等于10毫米的矿石送入磨机进行细磨。
接下来,需要对磨后的矿石进行重选。
由于白钨矿的比重较大,一般采用重选设备进行选别。
重选设备有多种类型,如螺旋分选机、离心分选机、浮选机等。
在重选过程中,需要根据矿石的比重、粒度、形状等特点,选择合适的重选设备和操作参数。
通过重选,可以提高白钨矿的品位,减少矿石中的杂质和废石。
最后,对于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渣,需要进行细化处理。
一般采用浮选或重选的方式,将废渣中的有用矿物分离出来,以提高选矿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同时,需要注意对废渣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达到环保要求。
综上所述,白钨矿选矿工艺需要综合考虑矿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采用合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处理,以达到提高品位、减少废渣和环保的目的。
某白钨矿选矿工艺及指标分析

某白钨矿选矿工艺及指标分析白钨矿是一种重要的钨矿石,在现代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获取高品质和高纯度的钨产品,需要采用适当的选矿工艺来提取和分离钨矿石中的钨矿物。
一般来说,白钨矿选矿工艺可以分为物理选矿和化学选矿两种类型。
物理选矿采用重选、浮选、磁选等物理方法来分离钨矿石中的钨矿物。
首先进行破碎和磨矿操作,将钨矿石颗粒细化,然后通过重选技术将钨矿石中的钨矿物与其他矿物进行分离。
重选通常采用重力分选机或离心机进行,利用不同密度和颗粒大小的矿石在重力场中的不同运动特性来分离矿石。
浮选是利用气泡附着在矿石颗粒上的原理,将钨矿石中的钨矿物与其他矿物分离。
磁选则是利用磁场作用将磁性差异较大的钨矿物和其他非磁性矿物分离。
化学选矿则是利用化学反应将钨矿石中的钨矿物转化为可溶性物质,然后通过浸出和萃取的方法来分离钨矿石中的钨矿物。
化学选矿工艺通常包括酸浸、氧化焙烧、碱浸和溶剂萃取等步骤。
首先,将钨矿石进行酸浸或碱浸处理,使钨矿物转化为可溶性物质。
然后,通过溶剂萃取或其他分离方法将溶液中的钨矿物与其他矿物分离。
在选择合适的白钨矿选矿工艺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指标:1.钨品位:白钨矿中的钨含量直接影响到选矿工艺的效果和成本。
一般来说,钨品位较高的白钨矿适合采用物理选矿工艺,而钨品位较低的白钨矿则适合采用化学选矿工艺。
2.破碎度和颗粒细度:钨矿石的破碎度和颗粒细度对选矿工艺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较细的颗粒易于分选,但过细的颗粒可能会对选矿设备造成磨损。
因此,需要根据破碎度和颗粒细度选择适当的选矿工艺。
3.矿石精矿回收率:白钨矿选矿工艺的目标是尽可能提高矿石的精矿回收率,获取更高品质和高纯度的钨产品。
因此,需要选择能够提高矿石精矿回收率的选矿工艺。
4.环保要求:在选择白钨矿选矿工艺时,还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一些化学选矿工艺可能会产生废水或废气,需要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总之,选择适合的白钨矿选矿工艺需要综合考虑钨品位、破碎度和颗粒细度、矿石精矿回收率和环保要求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3期2005年9月甘 肃 冶 金G ANS U MET ALLURGYVol .27 No .3Sep.,2005文章编号:167224461(2005)0320064203白银市后长川白钨矿点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全俊仁1,2(1.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2.甘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第三勘查院,甘肃 白银 730900)摘要:重点研究后长川白钨矿点区域地质背景、矿点地质特征、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结构构造、矿化类型、矿化蚀变等地质特征,通过对后长川白钨矿点的地层与构造、地球物理、岩浆活动、矿化组合及分带的综合研究,对该区的找矿前景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地质特征;找矿前景;白钨矿;后长川中图分类号:P612;P618167 文献标识码:A1区域地质背景该区域北起朵家滩-宋梁山,南至铅洞子沟-上花岔,东起宋梁山-上花岔,西至朵家滩-皋兰县城西。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东段。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铜、铅、锌、金、钨、铁、锰矿(点)床及其异常广布,是祁连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地区外围地质矿产图见图1。
图1白银后长川白钨矿点外围地质矿产图1-第四系;2-第三系;3-白垩系河口群;4-侏罗系;5-三迭系延长群;6-志留系马营沟群;7-奥陶系车轮沟群;8-寒武系中统白银厂群;9-寒武系中下统;10-加里东期花岗岩;11-加里东期斜长花岗岩;12-矿床(点)1.1地层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中下寒武统、中寒武统白银厂群、中奥陶统中堡群、下志留统马营沟群,其次为上三迭统延长群、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河口群、第三系及第四系。
中下寒武统分上、下两个岩组。
下岩组为一套硅质火山岩建造,岩性以深灰-灰黑色黑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及灰绿-深绿色细碧岩为主,其次为阳起片岩、闪长阳起片岩、角闪片岩,为细碧岩变质的产物;上岩组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岩性以绢云母方解片岩、钙质砂岩夹黑云石英片岩、铁锰质石英岩夹薄层大理岩为主,次为黑云绿泥石片岩,绿泥方解片岩夹薄层石英岩。
中寒武统白银厂群:主要分布在白银厂折腰山-火焰山矿床以西、二道湾及西湾一带。
其岩性为硅质岩、大理岩及硅炭质千枚岩。
中奥陶统中堡群:主要分布于永登石灰沟、白银厂东北部,为一套细碧-角斑岩建造和碱性岩建造。
下志留统马营沟群:主要分布于白银厂东部,由碎屑岩和夹有石膏层的火山岩组成,火山岩中的基性熔岩具有大陆玄武岩的特点。
上三迭统延长群:其岩性上部为黄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砂质页岩及炭质页岩、砂砾岩。
下部为紫红色泥岩、中细砾砂岩及砾岩。
底部为砂砾岩、砂岩、泥岩互层。
中下侏罗统:不整合于中下寒武统地层之上。
上部为暗红色砂岩、砾岩,下部为粉砂岩、砾岩、粉砂岩夹炭质页岩。
下白垩统河口群:不整合于中下寒武统、上三迭统及中下侏罗统之上,为中粒砂岩、砂砾岩及砂岩。
第四系:分布较广,主要为黄土。
1.2构造区内构造线方向总体为NWW 向。
同时,区域磁场特征复杂,正负异常频繁交错,基性火山岩显示正磁异常,酸性火山岩显示负异常,异常走向以NW 、NWW 向带状分布及NE 向串珠状排列,与区域重力场特征一致,具有NWW 向和NE向构造线的显示(据西北所,1989)。
说明区内除NWW向构造之外,还发育一组隐伏的NNE向-近S N向的基底构造,即后长川-白银厂NNE向或近S N向基底构造等(姜福芝等,1994)。
上述两组构造的交汇部位往往控制着区内火山喷发中心、侵入岩体的分布及矿床的产出。
区内的褶皱构造自南而北有黑石川-猩猩湾背斜、石峡子-石骡子向斜、大横路-井沟岘背斜,轴向为N50°~60°W,两翼倾角40°~60°。
断裂构造较发育。
在本区比较发育的是NWW向断裂,规模较大者有白杨树沟及二道湾断裂。
NNW向断裂规模较前组小,一般长20~40m,宽1~5m不等,走向一般为N15°~35°W,倾向NE,倾角65°~80°,以平推-逆断层为主,部分为正断层,水平断距一般在50m左右。
NE向断裂规模较小,出露也少,为上述两组断裂的次一级断裂。
1.3岩浆岩区内侵入岩以酸性岩为主,侵入时代为加里东期。
侵入体的产状有岩基、岩株和岩脉,什川花岗岩体呈岩基状产出,白井子沟、马家沟两个花岗岩体为小岩株。
另外区内还有以岩脉产出的石英闪长岩脉、石英脉和细晶花岗斑岩脉等。
本区喷出岩主要分布于中下寒武统下岩组,出露于井沟岘-大横路、棺材涝池一带。
1.4矿产区内矿产有铜、铅、锌、金、钨、铁、锰等,铜矿点主要有棺材涝池铜锌矿点、泉子沟和驴耳山铜矿点。
棺材涝池和泉子沟铜(锌)矿点赋存于含黄铁矿石英片岩中,似与基性火山岩有关,而驴耳山铜矿点为裂隙充填型。
铅矿点主要有新铅硐、老铅硐、红柳沟3处,矿化受断裂构造控制,均属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及裂隙充填型。
金矿点有驴耳朵山和暸高山两处,均与石英脉有关。
钨矿点有后长川钨矿点。
铁锰矿化主要在银硐沟附近为含铁锰的石英岩。
2矿点地质特征2.1地层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下寒武统下岩组及第四系,见图2。
中下寒武统下岩组根据岩性组合分为3个岩性段。
矿区出露的为第一岩性段,该层以黑云母石英片岩为主,局部夹黑云母阳起片岩,白钨矿化就赋存于该岩性段的黑云母石英片岩中。
2.2构造矿点位于黑石川-猩猩湾背斜南东翼的次级褶皱泉子沟背斜的南翼,其轴向约为310°,向NW侧伏,其轴部地层为中下寒武统下岩组第一岩性段,两翼分别出露第二、第三岩性段。
在其南翼还见到次一级小型褶皱构造。
白钨矿化点产于该背斜近轴部的北翼。
区内未见大的断裂构造,但在矿(化)点附近断裂构造较为发育,按其产状可分为NW和NE向两组:NW向断裂在区内分布较为普遍,亦具一定规模,自东向西编号分别为F7、F1、F2、F3、F4、F5。
NE向断裂不甚发育,有规模者仅见有F6。
另外区内节理构造也较发育,按其走向分为两组,一组为NE向,一组为SE向。
NE向节理占85%,SE向节理占15%。
两组节理面都粗糙不平,无擦痕,沿走向延伸不远,产状不甚稳定,节理间距约1m左右,个别间距达到2.8m。
节理中常被石英充填,石英脉表面有薄膜状的白钨矿化、褐铁矿化。
图2后长川白钨矿点地质图1-第四系;2-寒武系中下统;3-黑云母石英片岩;4-石榴石黑云母石英片岩;5-条带状石榴石黑云母石英片岩;6-条带状黑云母石英片岩;7-石英闪长岩;8-断层;9-矿(化)体及编号;10-矿化节理带2.3侵入岩仅发育石英闪长岩脉和石英脉。
区内出露1条石英闪长岩脉(δ),走向310°,宽约2~3m,长640m,矿物成分为角闪石、长石、石英,另有少量黑云母等,岩石为等粒粒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两盘围岩没有发生明显的蚀变,仅个别地段有轻微褪色,岩脉及旁侧围岩均不含白钨矿。
石英脉在区内较为发育,按其走向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为NW向,另一组为NE向。
NW向石英脉基本顺层产出,分布较为广泛。
脉幅相差较大,从几厘米到几米,有单脉、复脉之分,脉距从几十厘米到1m;脉体在走向上相差也较大,有几十米的,也有数十厘米的。
脉体中具较弱的褐铁矿化,局部可见孔雀石化。
NE向石英脉一般和节理有关,受节理控制,脉幅较窄,脉距一般为1~3m,走向上延伸也只有数米,脉体大部分具褐铁矿化及白钨矿化。
2.4矿体特征2.4.1矿体规模、产状及形态区内共有5条白钨矿矿体。
Ⅰ号矿化体长95m,水平厚1.00m,品位(WO3)0.09%;Ⅱ号矿体长92m,水平厚2.90m,平均品位(WO3)0.12%。
Ⅰ、Ⅱ号矿体平行排列,其产状为走向145°∠76°~60°,两矿体的东南延长被F4断层错失。
Ⅲ号矿体长85m,水平厚0.70m,平均品位(WO3) 1.52%,该矿体厚度虽小,但品位较高,可达工业矿体,其产56第3期 全俊仁:白银市后长川白钨矿点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状为122°∠55°。
Ⅳ号矿化体长50m,水平厚1.00m,品位(WO3)0.128%,产状为123∠45°。
Ⅴ号矿化体长近70m,水平厚0.70m,品位(WO3)0.154%,产状为100∠70°。
除Ⅳ号矿化体产于条带状黑云母石英片岩中外,其余4条矿(化)体均赋存于黑云母石英片岩之中。
形态均为透镜状。
2.4.2矿石物质成分及结构构造矿石矿物组成较为简单,主要矿物为石英、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石榴子石,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少量黄铁矿、孔雀石、黄铜矿等。
矿石结构以自形-半自形为主,其中的白钨矿粒度相差较大,小者为针点状,大者粒度可达到5c m左右,矿石构造为稀疏浸染状、条带状等。
2.4.3矿化类型根据容矿岩石性质,可将矿化类型分为两类。
①浸染型矿石:为区内的重要矿化类型,根据已发现的矿(化)体和矿化露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占据重要位置。
从矿化露头上来看,比例占到69%以上,白钨矿以稀疏浸染状分布于黑云母石英片岩中,局部地段以稠密浸染状分布。
②石英脉型矿石:根据脉的分布特征可将其分为单脉型和复脉型两个亚类,脉幅一般为0.5~30c m,脉密度一般为5条/m,白钨矿以自形-半自形粒状分布于石英脉边部和其两侧的围岩中。
最明显的特征是脉发生褐铁矿化,局部有孔雀石化,为区内的次要矿石类型。
2.4.4围岩蚀变矿体上下盘围岩均为灰黑色黑云母石英片岩,矿物成分主要为黑云母、石英,少量的角闪石、绢云母,矿体上下盘围岩蚀变较弱,仅有微弱的绿泥石化。
3找矿前景分析3.1地层与构造后长川钨矿点处于北祁连早古生代褶皱造山带内,矿体产于长城系皋兰群中,其岩性为阳起片岩、斜长阳起片岩、角闪片岩等,其原岩为一套基性火山岩-细碧火山岩系。
矿点定位于NW向大断裂与NE向(后长川-白银厂)隐伏断裂交汇部位附近,成矿与加里东期的什川酸性侵入体关系密切。
成矿条件分析可与小柳沟钨矿床相比较。
3.2地球物理后长川钨矿点南侧有一隐伏的NW向深大断裂,沿断裂带发育大型磁、重力梯度带,因此将此深大断裂作为北祁连裂谷沟弧盆系与中祁连微古陆的分界线。
另外矿点东西两侧均有NE向隐伏断裂构造,使E W两侧均形成白垩系断陷盆地。
钨矿点就产于NW向与NE向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附近。
3.3岩浆活动本区南部有什川花岗岩体出露,北部有两个花岗岩岩株出露,其侵入时代均为加里东期,它们均为同源同期的产物,推测其在深部是连在一起的,在钨矿点附近深部可能有隐伏的花岗岩体。
酸性花岗岩岩体的侵入不但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物质来源,同时也为地层中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成矿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4矿化组合及分带从区域矿产分布特征来看,以后长川钨矿点为中心向外围依次过渡为铜铅锌(棺材涝池)-铅锌(新、老铅硐)-铁-铁锰-金等矿化组合显示了由高温变为中低温这样一个成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