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胃癌的分型

中晚期胃癌的分型
中晚期胃癌的分型

中晚期胃癌的分型

中晚期(进展期)胃癌不同于早期胃癌,由于癌细胞不断增殖并出现转移扩散的情况,其临床分型要比早期胃癌更多,治疗也较早期更为困难。

中晚期胃癌临床分型的确定,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效果的提升。中晚期胃癌癌性病变侵及肌层或全层,常有转移。如不及时控制,病情将会更加恶化。

中晚期胃癌的分型主要有5类:

1、溃疡型。溃疡型胃癌分为局限溃疡型和浸润溃疡型,约占晚期胃癌的1/4。

局限溃疡型胃癌的特征为癌肿局限,呈盘状,中央坏死。常有较大而深的溃疡;溃疡底一般不平,边缘隆起呈堤状或火山口状,癌肿向深层浸润,常伴出血、穿孔;浸润溃疡型胃癌的特征为癌肿呈浸润性生长,常形成明显向周围及深部浸润的肿块,中央坏死形成溃疡,常较早侵及浆膜或发生淋巴结转移。

2、浸润型。浸润型胃癌分为局限浸润型和弥漫浸润型。

局限浸润型胃癌癌组织浸润胃壁各层,浸润局限于胃的一部分,多限于胃窦部,浸润的胃壁增厚变硬,皱壁消失,多无明显溃疡和结节;弥漫浸润型胃癌又称皮革胃,癌组织在粘膜下扩展,侵及各层,范围广,使胃腔变小,胃壁厚而僵硬,粘膜仍可存在,可有充血水肿而无溃疡。

3、蕈伞型。蕈伞型又称息肉样型,约占晚期胃癌的1/4。

蕈伞型胃癌癌肿局限,主要向腔内生长,呈结节状、息肉状,表面粗糙如菜花,中央有糜烂、溃疡,亦称结节蕈伞型。癌肿呈盘状,边缘高起,中央有溃疡者称盘状蕈伞型。胃窦小弯后壁有一肿物突出胃腔,略呈分叶状,表面不平呈颗粒状,并见有糜烂。肿物基部稍狭小,呈亚蒂型,周围粘膜未见明显浸润。

4、混合型。混合型胃癌同时并存上述类型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变者,这种类型的患者更要注意。

5、多发癌。多发型胃癌癌组织呈多灶性,互不相连。如在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发生的胃癌即可能属于此型,且多在胃体上部。

胃癌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特别是中晚期胃癌,其临床发病率、死亡率都是非常高的。胃癌,特别是中晚期胃癌患者,要根据临床分型积极的给予治疗,选择最为合理的、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关键。

中晚期胃癌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以手术、放化疗、肿瘤生物治疗四大癌症治疗技术的综合治疗为主要手段,以确保患者获得理想的预后。

版权信息:本文来源于重庆新桥医院CTC肿瘤生物治疗中心,转载请注明。

扩展阅读:

》》胃癌最好治疗方法

》》生物治疗中晚期胃癌更科学

肝癌初期到晚期要多长发展时间

肝癌是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道癌的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肝癌的起病比较隐匿,早期肝癌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当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病情往往已属于中晚期。对于肝癌这种肿瘤疾病,要想获得较好的预后,关键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病情到了晚期,治疗会更加棘手,致死率也较高,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那肝癌初期到晚期要多长发展时间呢? 一般来说,每个人的身体上都带有癌基因,而从癌基因到癌细胞的转变,往往需要经过十几次、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变化,它要逃离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监控,才能形成癌细胞。而对于肝癌初期到晚期要发展多长时间并不是固定的,由于患者身体状况、免疫力、心态、病理分型不同,发展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患者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就出现了癌细胞的扩散转移,也有患者可能几年才会发展到晚期。不过不管是初期还是晚期,在确诊病情后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治疗,而不是一味的陷入绝望、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中,消极对待治疗。 对于肝癌初期的治疗,手术多为患者的首要选择,可以直接切除肿块,短期内控制病情,但手术并不能全部清除癌细胞,术后可能会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应联合其他方法进行巩固治疗,如中医药的治疗。肝癌术后通过扶正祛邪的中药,可以调节患者机体,促进身体的恢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治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还能抑制肿瘤细胞,降低术复发转移的几率,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一旦肝癌到了晚期,可能伴随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采用单一的治疗手段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患者可以考虑综合治疗,如放化疗联合中医治疗,放化疗可以抑杀机体内的癌细胞,控制病情,但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患者身心受损,若能联合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另外对于不能或者不愿放化疗的患者,可以采用中医保守治疗,在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中医治疗全部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对患者的伤害小,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患者,应及时配合治疗,作为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的袁希福,自幼便接触中医,熟读中医古典名著。此后,其还曾先后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为从事中医治疗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3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袁希福接诊了大量病例,并摸索出了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新体系,提出了三联平衡理论。如今,在该理论的指导用药下,部分肿瘤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据了解,袁希福先后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会议,如2009年12月受邀赴澳大利亚参加“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10年3月受邀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国际中医药研讨会”;2017年5月受邀赴德国参加第48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18年6月22日至6月28日,袁希福受邀参加了“一带一路”--第三届加中传统医药国际论坛”,并被授予“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传播杰出贡献奖。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王敬贺(化名),男,肝癌,江苏人 求医经历:2014年年底,王敬贺老是感觉右腹部有胀痛、刺痛感,且劳累后疼痛更加严重。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肝癌。为了能让老人接受更好的治疗,2015年1月家人带着老人到上海某医院求诊,并做了肝癌切除手术,术后三次复查,前两次检查便已发现小淋巴结,可医院建议继续观察。2015年4月21日,第三次复查时,CT显示:肝门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胃癌分级分期

《胃癌研究总则》第1版于1963年由日本胃癌研究会(JapaneseResearchSocietyforGastricCancer,JRSGC)出版。《日本胃癌分级》英文版第2版是基于日文版第13版修订而成的,其目的是为胃癌的临床、病理描述提供一个通用的语言,有助于提高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总则 所见用大写字母表示:T(肿瘤侵犯深度)、N(淋巴结转移)、H(肝转移)、P(腹膜转移)和M(远处转移)。字母后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每种所见的范围。不明确病例以“X”表示。所见分成四个类别,即临床、手术、病理的和最终所见,分别用加在大写字母前的小写字母c、s、p 和f表示。 至于同时多原发癌,以侵犯胃壁最深的肿瘤为准。 1.临床所见:诊断评价中的任何所见,包括诊断性腹腔镜,都被定义为临床所见。记录为cT2、cNl、cM0、Ⅲ期c。 2.手术所见:任何术中所见,包括冰冻切片、细胞学以及切除标本的大体检查,都被定义为术中所见。治疗性腹腔镜的结果也包括在术中所见之中。 3.病理所见:内镜、腹腔镜或手术切除所得材料任何镜下所见都被定义为病理所见。4.最终所见:基于临床、手术和病理的综合所见被定义为最终所见。当手术和病理所见相矛盾时,以病理所见为准。 (二)原发病变 1.肿瘤位置每个原发病变都应记录其二维的最大值。 解剖上胃可分为三个部分:上(U)、中(M)和下(L)区。如果多于一个区受累,所有受累的分区都要按受累程度描述,肿瘤主体所在的部位列在最前,如LM或UML。肿瘤侵及食管或十二指肠的,分别记作E或D。 胃的横断面可分为四等分:小弯和大弯,前壁和后壁,全周的受累记作“Circ”。 残胃癌的记录要求按下列三个项目以连字符相连:①上次胃切除的原因:良性病变(B)、恶性病变(M)或未知的(X)。②上次胃切除术至当前诊断之间相隔年数(未知:X)。③肿瘤在残胃的位置:吻合处(A)、胃缝合线(S)、胃的其他位置(O)或整个残胃(T)。扩散至食管(E)、十二指肠(D)或空肠(J)也应记录。 例如:B-20-S;M-09-AJ。 如果可能,上次胃切除术的切除范围和重建术式也应记录。 2.大体分型:原发肿瘤的大体分型应与T分级一并记录。 例如内镜诊断:cT0Ⅱa,T1。 0型:表浅、平坦型肿瘤伴或不伴微小的隆起或凹陷。 0Ⅰ型:隆起型。 0Ⅱa型:表浅隆起型。 0Ⅱb型:平坦型。 0Ⅱc型:表浅凹陷型。 0Ⅲ型:凹陷型。 注: (1)在合并两种以上亚型时,面积最大的一种写在最前,其他依次后排,如Ⅱc+Ⅲ。 (2)0Ⅰ型和0Ⅱa型鉴别如下: 0Ⅰ型:病变厚度超过正常粘膜厚度的2倍。 0Ⅱa型:病变厚度不到正常粘膜厚度的2倍。 1型:息肉型肿瘤,与周围粘膜有明显界限,通常基底较宽。 2型:溃疡型肿瘤,边缘隆起,基底与健胃界限清楚。

胃癌的病理学及分子学发病机制

胃癌得病理学及分子学发病机制 Author Pelayo Correa, MD Section Editor Richard M Goldberg, MD Deputy Editor Diane MF Savarese, MD 翻译 李达, 副主任医师 Disclosures:Pelayo Correa, MD Nothing to disclose、Richard M Goldberg, MD Grant/Research/Clinical Trial Support: Sanofi [Colon cancer (Afibercept)]; Bayer [Colon cancer (Regorafinib)]; Medimmune [Colon cancer (Experimental agent)]; Merck [Colon cancer (PD-1 inhibitor MK-3475)]; Kanghong [Colon cancer (Experimental drug)]; Biothera [Colon cancer (Data Safety Monitoring mittee Chair for a phase III trial)]; Baxter [Colon cancer (Experimental drug)]; Taiho [Colon cancer (Experimental drug)]; Lilly [Colon cancer (Ramicurimab)]、Diane MF Savarese, MD Nothing to disclose、 公开性原则: 李达, 副主任医师没有透露。 编辑组会认真审核作者得声明。之间得利益冲突将会通过编辑组对文章以及参考文献得多级审评来解决。所有得作者都必须提供与文章相关得文献,文章以及文献须严格依循UpToDate 得相关得标准。 利益矛盾得解决方案 我们得所有专题都会依据新发表得证据与同行评议过程而更新。 文献评审有效期至: 2015-12 、 | 专题最后更新日期: 2014-11-03、 There is a newer version of this topic available in English、 该主题有一个新得英文版本。 引言—在少数几种以感染性因子为重要病因得恶性肿瘤中,胃腺癌就是其中之一[1]: ●1994年,主要基于流行病学证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下属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确认为胃腺癌得一种主要病因[2]。如果不进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将导致终生得慢性活动性胃炎,而这就是发生肠型与弥漫型胃腺癌得一个危险因素[3]。 然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得癌前病变就是肠型胃癌得一个特征,而不就是弥漫型胃癌得特征。弥漫型胃癌得发病更可能存在原发性遗传学病因,幽门螺杆菌参与发病得情况可能仅限于某些散发病例[4]。 幽门螺杆菌感染得结局因人而异,只有少数感染者最终发展为胃癌(估计发病率约为每年每1,0000例感染者中3例)。全球大约有32、5亿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而每年得新发胃癌病例约为100万例。目前认为,遗传易感性、外力(主要就是环境因素),还可能包括细菌菌株得差异对幽门螺杆菌致病作用得调节,可影响感染向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疾病得进展。(参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恶性肿瘤得关系”) ●全球约有2%-16%得胃腺癌中检测到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其中在近端胃癌及中间部胃癌中EB病毒得检出率更高[5-8]。在胃癌中存在几个EBV相关基因(包括EBER-1、EBER2、EBNA1、LMP2A、BARF0与BARF1)得表达。然而,与幽门螺杆菌不同,这些基因在胃癌

早期胃癌大体分型的详细介绍

早期胃癌大体分型的详细介绍 早期胃癌的分型我们可以在很多网上资料和书籍上看到,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患者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西安国医肿瘤医院★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早期胃癌大体分型,以及各个分型之间的关系。 (一)早期胃癌大体类型及其特征 早期胃癌病变范围大小不等,以直径10一40cm最为多见(占60%以上),其大体类型有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三大类。 1隆起型(protruded,I型) 肿瘤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胃黏膜(隆起高度超过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以上),常为有蒂或广基,癌组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与黏膜下层。此型最为少见,约占4%左右。 2表浅型(auperficial,Ⅱ型) 肿瘤较平坦,无明显隆起或凹陷,可进一步分为三个亚型:表浅隆起型(elevated,Ⅱa),此类肿瘤呈平盘状,稍高于周围正常黏膜,但隆起高度不超过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此型约占73%;表浅平坦型(flat,Ⅱb),无肉眼可见的隆起或凹陷,黏膜无明显异常,可稍显粗糙,此型约占105%;表浅凹陷型(depressed,Ⅱc),病灶呈浅表凹陷,但深度只限于黏膜层内,形成癌性糜烂,此型最为常见,占39.5%。 3凹陷型(excavated,m型) 肿瘤所在部位明显下陷,形成深达黏膜下层的溃疡,此型仅次于Ⅱc型,约占23%。 以上三大类五种类型的复合型常见,如浅表凹陷型(Ⅱc)肿瘤中心形成溃疡(Ⅲ型),则定义为Ⅱc+m型,此种复合型较为常见,约占10%,而其他复合型只占6%。 WHO工作小组还将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分为小黏膜癌((4cm)和浅表性癌(>4cm)。两者可完全位于黏膜内或局灶浸润黏膜下层。当黏膜下层广泛浸润时,称为穿透变型(penetrating variant,Pen),包括Pen A和Pen B两个亚型。Pen A 的边缘呈挤推式,Pen B则在多处穿透黏膜肌层。Pen A癌比Pen B癌少见。当肿瘤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生长方式时,称为混合性变型(mixed variant)。

直肠癌晚期已经开始疼痛还能活多久

直肠癌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近年来,它的发病率一直在不断的上升,它的发病率在胃肠道系统中仅次于胃癌,给患者的生活和家庭造成严重的伤害以及困扰。疼痛是很多患者都难以忍受的,尤其是病情到了晚期会不断加重,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也会使患者出现各种负面情绪,甚至放弃治疗,那么直肠癌晚期已经开始疼痛还能活多久? 当直肠癌发展到晚期,有些患者的癌细胞已经发生扩散或者转移,而随着癌细胞的不断增长,会压迫身体各个部位血管,正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当人体经络中的气血发生阻滞不通,会引发各种疼痛。对于直肠癌晚期患者来说,当出现疼痛症状时,可能提示病情进一步发展,但并不能凭疼痛的症状来判断患者能活多久,与患者的体质、病情、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有关。如果患者病情控制较好,可以服用止痛药来减轻疼痛,则生存期相对较长,可能是一年或者两年,甚至更久,如果出现广泛转移,引起器官功能的衰竭,出现全身疼痛,则生存期不会太长,可能只有几个月,甚至更短。 对于直肠癌晚期患者来说,应积极进行抗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防止扩散转移,才有助于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此时多不建议患者选择手术,可以考虑放化疗和中医治疗等。放化疗短期作用明显,能控制病情,缩小肿块,但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损伤患者机体,需要及时配合中医,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对于不能或者不愿放化疗的患者,也可以以中医为主进行保守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了解中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从事中医治疗肿瘤近40年,接诊过很多肿瘤患者,其中不乏有些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而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具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软坚散结等优势,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增强患者身体机能,控制病情发展。该理论的实质内涵就是扶正、通瘀、排毒,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平衡,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根本康复。其中“三联”是指联系到肿瘤患者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淤、癌毒结聚三大基本病因病机,用药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淤、攻毒散结;“平衡”是指使患者气血、阴阳平衡。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王建国(化名),男,直肠癌,河南洛阳人 在2011年底的时候,王建国便已出现便血,但他错以为是痔疮,也就没有太当回事。可是没想到便血症状居然持续了五月有余,觉察到异常的他,通过表现出的症状向朋友咨询,获悉自己有患癌可能。在当地医院做完各项检查后,被确诊为直肠癌。后到河科大一附院进行手术切除,并在术后配合化疗。但是五次化疗过后,王建国就开始一直拉肚子(腹泻),特别严重,几乎都要虚脱了。六次化疗全做完,又出现了吐血症状。身上承受异常的痛苦,也让他的心情有些走极端,很害怕万一病情复发了怎么办,为了走个双保险,他决心西医治完,要再去找中医看看。 2012年10月17日,担心病情反复的王建国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初诊时,他经常腹泻,大便不成形,面色灰暗,体力较差。经过2个月的中药调理后,2012年12月21日,王建国复诊,此时的他,面色、精神正常,体力较前改善,大便成形。紧接着又通过半年的调养,王建国的身体状态基本改善。2014年底,感觉各方面情况都很不错的王老师,又继续正常上班了。2017年底,王建国喜添爱女。

胃癌晚期转移了能长期带瘤生存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饮食习惯都是不同的,但是如果长期吃一些口味比较重的食物,是很容易患上胃癌的,胃癌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去治疗,发展为晚期会让患者失去宝贵的生命,当胃癌发展到晚期时,常会伴随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患者深受肿瘤的侵害,一般状况较差,此时已不适合杀伤性的治疗,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可以实现带瘤生存,延长生命,那胃癌晚期转移了能长期带瘤生存吗? 在以前,对于胃癌的治疗,有不少患者都希望通过手术一刀切除,或者放化疗杀死癌细胞,以期几个月、半年或者是一年就能好,这其实都不切合实际,尤其是晚期出现转移的患者,由于肿瘤的侵害、疾病的消耗,体质普遍较弱,此时若对患者进行大剂量杀伤性的治疗,可能达不到治疗的效果,甚至还会加重病情,加速死亡。而且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表明,很多肿瘤晚期患者不是死于疾病的晚期,而是由于过度杀伤性的治疗。因此对于胃癌晚期患者,在治疗上应更新观念,让病人带瘤生存,延长生存时间。 “带瘤生存”是现代中医在肿瘤治疗领域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袁希福老中医曾提出:“现行的治疗手段根本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无瘤”。对待晚期胃癌,治疗的重点不该是灭杀,该是让患者“有质量地活着”。”“学会与癌和平相处,通过“扶助正气”的方法,调整其免疫保护机制,使其“强大”到足以抑制肿瘤扩散,促使癌细胞能进入到“静止”或“休眠”状态,一样大有可为!对待胃癌,不要那么害怕它,那么想杀死它!只要它不侵犯你,与癌和平共处也无妨。” 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治癌方面积累了丰富有效的经验,其抗癌功效也被日益认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只关注瘤体是否缩小、癌细胞是否被消灭等问题,而且讲究以人为本,从患者整体出发,在控制肿瘤发展,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会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恢复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增强患者的元气和免疫力,使患者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康复,即便是是肿块没有缩小,但病灶稳定,患者和正常人一样能吃能喝能活动,实现了带瘤生存。 出身中医世家的袁希福在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名著。为了提高理论水平,袁希福还曾先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师从多位名家,为从事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袁希福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30余年临床抗癌实践经验,摸索出了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新体系-三联平衡理论。 在临床抗癌实践过程中,袁希福发现,几乎每个恶性肿瘤患者都存在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三大病因病机,简而言之即“虚”、“瘀”、“毒”。以该理论指导用药时,往往重点抓住这三个病因病机,在辩证施治基础上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瘀、攻毒散结,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帮助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根本康复。多年来,众多肿瘤患者在该理论指导用药下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为满足广大患者朋友们的就医需求,解决偏远地区病人看病难的问题,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现已全面开启远程会诊服务,仅需通过微信提供患者的病史资料,影像资料(X光片、CT片等),以及面色、舌苔照片等,由袁希福抗癌专家团为患者制定抗癌方案,提供终身肿瘤康复指导,实现足不出户看名老中医,助力肿瘤患者走向康复。 部分参考案例:

胃癌晚期腹水严重还能存活多久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每4个因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中就有1例胃癌患者。一旦胃癌发展到晚期,病情会不断加重,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如有的患者出现腹水的情况,往往预示着病情较重,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治疗,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威胁生命安全,造成死亡几率增加,那胃癌晚期腹水严重还能存活多久呢? 关于胃癌晚期腹水严重还能存活多久这个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每个患者的病情、体质不同,是否及时接受正规有效治疗,都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不过当患者腹水较严重时,不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较大,病情也较重,患者生存期可能不会太长,但也不能轻易放弃,及时明确腹水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如果是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引起的,应注意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必要时可以输白蛋白、打利尿剂,或者抽取腹水来缓解,但需要注意的是抽取腹水容易导致电解质的失衡,且治标不治本,抽取后还会再生,需要特别注意。 胃癌到了晚期容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当出现腹腔转移时,也会引起腹水,除了选择利尿剂、抽取腹水外,还应积极进行抗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痛苦。胃癌晚期出现转移患者可以选择化疗和中医治疗,化疗短期效果明显,但会伴随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患者身心受损,建议在化疗过程中联合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起到增效减毒的功效。对于无法耐受化疗副作用的患者,可以采用中医保守治疗,通过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恢复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逐步稳定癌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腹水的情况,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遵循整体施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是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家以“救死扶伤,关爱生命”为宗旨,以“愿天下苍生无癌痛”为理想,以“厚德、有道、自助、自强”为院训,以“让中医抗癌造福全人类”为使命的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恶性肿瘤的研究和治疗,以院长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指导用药,部分患者能够在短期内看到一定的疗效,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一些患者能够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感谢、一幅幅颜色鲜艳的锦旗,都是患者对医院治疗效果的肯定和认可,医院也被授予“消费者信得过医院”、“老百姓信赖的医疗机构”、“百姓放心医疗单位”、诚信经营示范单位”“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示范基地”“建国70周年中医药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郭曲梅(化名),女,胃癌 2013年10月,郭曲梅突然开始发烧,空腹吃了一些ABC退烧药后,发现有些胃痛,大便还黑。但由于没有做胃镜也没能查出什么异常,但在2014年3月,郭曲梅在吃苹果的时候胃痛再次发作,且又出现了黑便,于是这次前往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检查,结果是:胃间质瘤,且已肝转移,腹腔转移,伴有腹腔积液。 由于病情危重,郭曲梅老伴坐立不安,四处寻访专治肿瘤的医院。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从一位八十岁的食管癌老太太那里他获悉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信息。 2014年7月4日,夫妻二人到郑州寻求袁希福院长诊治。初诊时,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可就在服用20天的中药后,发现症状有所好转。本来胃部

【独家解读】Nature:新的胃癌分子分型在临床上得以应用

【独家解读】Nature:新的胃癌分子分型在临床上得以应用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的第四大癌症,第二大致死性疾病,东亚地区的病例占总体的一半以上。当前针对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检测、胃切除术、化学疗法和化学放射疗法等。然而,Ⅱ-Ⅳ期的胃癌患者在治疗后仍有25%-40%的复发率。 胃癌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法是关键原因,近年来研究显示胃癌的确是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并且也对其进行了几种分子分型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都只局限于小群体里,并且其它关于分子分型的报道只是在遗传和后生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这就很难决定在哪个基础上来采用此种分型,所以也就难以在临床上来发挥作用。 研究小组先前就对49例胃癌患者(亚洲胃癌研究群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且发现了复发的体细胞突变。这里我们研究了另外251例原发性肿瘤,包括基因表达谱分析,全基因组拷贝数芯片以及靶向基因测序。他们利用表达数据对四种分子分型进行了定义,这些分子分型与术后基因组改变、存活结果以及复发模式相关。我们证实了在不同胃癌群体中胃癌的分子分型及其预后意义,这也为胃癌的临床前、临床及研究中提供了一种分子分型框架。

首先,研究人员对胃癌的分子分型进行分类,他们对来源于三星医学中心(SMC-2)的300例肿瘤标本进行分析,对表达数据采用主要组成成分分析法并且与一些预设的基因表达特征进行比较(表皮间质转移EMT、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细胞因子通路、细胞增殖、DNA甲基化、TP53活性和胃组织等),通过对一些特征数据的比较,将胃癌分为MSS/EMT,MSI,MSS/TP53+和MSS/TP53-这四种亚型。在之前已报道过的胃癌群体中也证实了这四种分子分型的存在,这预示着这一分子分型在其它的胃癌群体中也同样存在。 其次,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这些分子分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他们主要观察了三种趋势:(1)MSS/EMT亚型显著地在年轻群体中出现;(2)MSI亚型以75%的概率出现在胃窦中,60%以上的本亚型具有肠亚型,50%以上的患者在早期会被诊断出来;(3)相对于其它群体来说,EBV感染频率在MSS/TP53+群体中更高。另外,他们还对这四种亚型进行了生存分析,观察总生存数的大量差异,发现MSI亚型预后最好,其次是MSS/TP53+和MSS/TP53-,MSS/EMT表现出了最差的预后。最后他们利用来自于亚洲肿瘤研究人群(ACRG)和SMC-2人群的临床数据分析了不同亚型的复发模式,MSS/EMT群体复发率高于MSI群体(63% VS 23%)。除此之外,他们观察到复发的第一位点与以下亚型相关:(1)受试者在MSS/EMT 亚型中的腹膜种植率(64%)高于其它三种之和(23%);(2)MSI(23%)和MSS/TP53-(21%)的肝转移率高于MSS/EMT(4.6%)和MSS/TP53+(8%),这进一步加强了此种分类的临床相关性。 紧接着,研究人员对ACRG群体进行了靶基因测序和拷贝数图谱分析,以此来验证ACRG的分子分型是否和特定的分子机制相关,以及体细胞突变是否和每一种分型相关。他们观察到MSI亚型与超突变相关,EMT亚型的突变率较其它MSS 群体低,MSS/TP53-亚型中TP53基因突变最高。 最后,研究人员将ACRG的分子亚型与新加坡和TCGA群体进行比较发现除了细胞因子和TCGA C2群体(在新加坡分类中的表达亚型缺失)之外,他们之间具有相似的表达亚型。在新加坡和TCGA群体中没有相同的亚型可以替代ACRG MSS/TP53+和MSS/TP53-群体,他们的所有分析表明ACRG的分类模型是独一无二

胃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综述· 胃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刘静文 刘红利 张涛 【摘要】 胃癌是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胃癌的病理分型是以组织形态结构和细胞生物学特性为基础,不同类型的胃癌,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各异,流行病学和分子机制亦不同,以致现有的胃癌病理分型系统众多。以往常用的病理分型包括Borrmann 分型、Lauren 分型和WHO 分型,已有的这些胃癌分型对临床指导意义有限。最新的研究对295例胃癌进行综合性分子分析,这是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 )计划工作的一部分,基于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合,提出了一种新的胃癌分子分型,将其分为四个亚型:EBV 感染型;微卫星不稳定(MSI )型;基因组稳定(GS )型;染色体不稳定(CIN )型。该研究于2014年7月23日在《nature 》在线发表,新发现的胃癌分子分型有助于胃癌个体化治疗靶向药物的筛选。本文将对胃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展开综述。 【关键词】 胃肿瘤; 分子分型 Research progress of molecular type of gastric cancer Liu Jingwen, Liu Hongli, Zhang Tao. Cancer Center,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2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Hongli, Email: whliuhongli@https://www.360docs.net/doc/6618673578.html, 【Abstract 】 Gastric cancer is a kind of malignant tumor which has high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 Its pathological type is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issue and cel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ut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are also different for each type, which makes so many typing systems come out. Usual pathological types include Borrmann type, Lauren type and WHO type. All these types have limited significance for clinic. The latest research analyzed 295 primary gastric carcinomas at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stage, which is also a part of TCGA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ject. Ultimately, they put forward a new typing system which divided gastric cancer into four types including tumor positive for Epstein-Barr virus (EBV), microsatellite instable (MSI) tumors, genomically stable (GS) tumors and tumor with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CIN). The study was published in the ‘nature’ online in July 23, 2014, which contributed to targeted drug screening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ic cancer molecular type. 【Key words 】 Stomach neoplasms; Molecular type 1923年德国病理学家Borrmann 提出一种胃癌大体形态分型方法,称为Borrmann 分型。此分型 一、背景 目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100余万例,中国占42%,死亡70余万例,中国占35%。胃癌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致死癌种,在中国和日本尤为高发[1]。以往常用的病理分型包括Borrmann 分型、Lauren 分型和WHO 分型,这几种分型均是在组织形态结构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24.028 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通讯作者:刘红利,Email: whliuhongli@https://www.360docs.net/doc/6618673578.html, 主要根据癌瘤在黏膜面的形态特征和在胃壁内的浸润方式进行分类,将胃癌分为四型:Ⅰ型(结节型),Ⅱ型(溃疡局限型),Ⅲ型(浸润溃疡型),Ⅳ型(弥漫浸润型);Ⅳ型胃癌胃壁呈广泛增厚变硬,又称革囊胃。1965年Lauren 根据胃癌的组织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将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后 来称为Lauren 分型[2]。 WHO 于1979年提出以组织来源及其异型性为基础的国际分型,该系统将胃癌分为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类癌、未分化癌和不能分类的癌。1990年WHO 对胃癌组织分型进行修改,新的标准将胃癌分为上皮性肿瘤和类癌两类,上皮性肿瘤包括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

胃癌分型

众所周知胃癌在我国十分常见,然而胃癌还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治疗措施各不相同。早期胃癌是指局限而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的胃癌,且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粘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已侵及浆膜层或浆膜层外组织者称晚期。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小弯及前后壁,其次在贲门部,胃体区相对较少。 一、具体形态分型 胃的任何部位皆可发生胃癌,胃窦部最常见(48.8%~52.5%),大弯、小弯、前壁、后壁皆可受累,其次是贲门部(16.1%~20.6%),胃体部和累及全胃者相对较少(7%~16.6%)。胃癌多为单发,少数也可多发。 胃癌发病起始于黏膜上皮层,多为单中心发生,少数为多中心发生。后者也多因相距不远逐渐发展融合成一个癌灶,偶形成双癌。癌灶逐渐发展,同时向水平方向和深层浸润和扩散,逐渐累及胃壁各层甚至周围脏器,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转移。病期早期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很大。 按照胃癌侵犯胃壁的深浅,被分为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侵犯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者称早期胃癌,侵至肌层者称中期胃癌,侵及浆膜及浆膜以外者称晚期胃癌,中、晚期胃癌合称进展期胃癌。 (1)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它的最大直径一般在5cm以下,直径小于1cm的称小胃癌,小于0.5cm称微小胃癌。原位癌是指未突破固有膜的癌肿也属早期胃癌,但难于识别。 ①日本早期胃癌分型:1962年日本早期胃癌大体形态分为3型: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 A、隆起型(Ⅰ型):肿瘤表面呈结节状隆起或息肉状,边界清楚,高出周围黏膜约2倍以上。 B、表浅型(Ⅱ型):肿瘤表面高低与周围黏膜差别不甚大,癌灶较平坦,无明显隆起和凹陷,依其隆起或凹陷的程度又分3个亚型。 表浅隆起型(Ⅱa):肿瘤隆起高度不超过周围黏膜厚度的2倍。 表浅平坦型(Ⅱb):癌灶与周围黏膜同高。表面无隆起或凹陷。 表面凹陷型(Ⅱc):癌灶较周围黏膜稍凹陷,侵犯深度不超过黏膜厚度。 C、凹陷型(Ⅲ):癌灶明显凹陷,不超过黏膜下层。 根据上述各型特点,还可分出各种混合型如Ⅱa+Ⅱb、Ⅱc+Ⅱa、Ⅱb+Ⅱc、Ⅱc+Ⅲ、Ⅲ+Ⅱc 等。 ②我国分型:我国也分3型,即隆起型,癌肿呈息肉样隆起,高出胃黏膜5mm以上,有蒂或无蒂,原发或继发于息肉者。将日本分型的Ⅰ型、Ⅱa型和Ⅱa型为主的复合型皆归在此型。浅表型又称胃炎型或平坦型,只相当Ⅱb型,根据病灶范围大小又分2个亚型,即局限型(直径<4cm)和广泛型(直径>4cm),并将其划在特殊类型中。凹陷型则包括了Ⅱc型、Ⅲ型和以其为主的复合

胃癌全切后能活多久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手术是治疗胃癌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癌症的原理,其实是对癌组织进行切除。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遏制癌细胞的生长,但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对人体的创伤很大。因此胃癌全切后能活多久,便成了很多患者普遍关心的话题。请看专家的介绍。 胃癌全切后能活多久?肿瘤专家袁希福介绍,胃癌全切后能活多久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全切后能活多久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和很多因素密切相关,手术是否全部切除癌肿,术后会不会复发,术后患者的护理、患者的心态等,对于做过手术的患者来说也不要要放松警惕,术后患者要做好的以下几方面的事情,能延长生存期。 1)胃癌全切后能活多久,一般来说,早期胃癌癌肿较小,未发生扩散转移,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手术治疗使正常组织和癌组织有效隔离,使癌细胞不在对正常机体造成威胁。因此胃癌全切后,患者的生命期会相对较长。对于已经发生转移和扩散的患者来说采用手术治疗,会对患者的身体机能损伤较大,术后常配合中医药辅助治疗,能防止癌细胞扩散和转移,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胃癌切除后能活多久,在一定程度上与病人身体机能有关,身体机能好,免疫力强,才能抵抗癌肿的发展,耐受各种药物治疗。因此,提高免疫机能,增强对肿瘤的抵抗力对胃癌患者,尤其是中晚期胃癌患者极为重要。 3)胃癌全切后能活多久,做好术后的护理。由于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是局部的治疗,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癌细胞的体内残留。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术后护理,这些癌细胞在一定时期内必定会出现复发或者转移,危及患者生命。目前来说,胃癌术后护理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中医辅助治疗。胃癌患者术后进行中医调理,一方面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使患者尽快的从手术的创伤中恢复。另一方面调整患者体内的环境,清除癌细胞的残留,改变癌细胞生长的机制环境,防止复发和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命。 4)胃癌全切后能活多久,与患者的心态有关,患者在做过手术之后一定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家属也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与患者积极的沟通,鼓励患者多出去走动,饮食上要多样,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注重营养,更好的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更利于患者的恢复。 总之胃癌全切后,需要做的工作是非常多的,患者和家属也可以多了解这方面的术后康复知识,术后中医药巩固治疗能防止癌细胞扩散和转移,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同时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胃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我国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居支配地位,而宿主因素则居从属地位。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饮食、吸烟及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是影响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

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二)体征。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三)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 (2)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推荐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对拟施行内镜下粘膜切除(EMR)、内镜下粘膜下层切除(ESD)等

微创手术者必须进行此项检查。 (3)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2.组织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活检确诊为浸润性癌的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如因活检取材的限制,活检病理不能确定浸润深度,报告为癌前病变或可疑性浸润的患者,建议重复活检或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诊后选择治疗方案。 (1)胃镜活检标本处理。 ①标本前期处置:活检标本离体后,立即将标本展平,使粘膜的基底层面贴附在滤纸上。 ②标本固定:置于10%-13%福尔马林缓冲液中。包埋前固定时间须大于6小时,小于48小时。 ③石蜡包埋:去除滤纸,将组织垂直定向包埋。 ④HE制片标准:修整蜡块,要求连续切6~8个组织面,捞取在同一张载玻片上。常规HE染色,封片。

胃癌手术后一般能活多久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多发于40~60岁,胃癌的发病人群中男性居多,一旦患上胃癌,将会出现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目前临床上治疗胃癌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手术治疗是治疗胃癌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术后生存期也是很多患者都想要了解的,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胃癌术后的生存期以及延长生存期的方法。 胃癌手术后一般能活多久?这是很多胃癌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都会问到的一个问题,其实对于胃癌患者来说,能活多久医生也很难回答,因为每个患者的病情发展不同,体质不一样,手术的治疗效果,术后的治疗、护理、饮食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生存期也是很难确定的,但是如果是早期发现及时,手术切除的比较成功,术后能有效防止复发和转移,术后的生存期也是比较长的,所以对于胃癌术后后患者,术后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胃癌手术后延长生存期的方法 1、配合中医药治疗,防止复发和转移 胃癌手术治疗之后并不意味着已经痊愈了,临床上很多患者不注重术后的巩固治疗,只是一味的等着定期复查,手术虽然能直接切除病灶,控制病情,但是术后依然有残留的癌细胞,术后如果不注重治疗,很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所以配合中医药巩固治疗很有必要,不仅能有效清除术后残留的癌细胞,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中医三联平衡疗法治疗胃癌复发的真实案例 童庆武,男,53岁,安徽省合肥市人,胃癌晚期 2014年6月份,童庆武确诊为胃癌。确诊后的童庆武一直靠服用“五行蔬菜汤”进行饮食调养。2015年10月3日,童庆武出现胃穿孔,随后按照医嘱进行手术切除,但术中却发现胃内肿块已达10cm×6cm左右,而且已多处转移,无法切除。 2015年11月2日,童庆武慕名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治疗。此时,童庆武的身体非常虚弱,浑身没劲儿,只能吃一点流食,重度贫血,并伴有低蛋白血症。以袁希福院长独创“三联平衡疗法”进行中医治疗后,仅仅用药一个月,童庆武的精神、体力就有了明显好转,原本爬3楼都没劲,现在一口气能爬到10楼,没事时还爬到19楼,这让童庆武对袁希福院长的中医治疗更有信心了。 目前,童庆武已经坚持服用了2年多的中药,虽然体内仍有肿瘤,但他活得很好,其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也希望通过这个案例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注重术后的巩固治疗,上述患者也是幸运的,出现复发之后继续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现患者正常生活。 2、合理的饮食 因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仅残留小部分胃或全胃切除后空肠间置代胃,进食容受量比原来明显减少,只有增加餐数,才能弥补食量不足,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因此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时间规律,定时定量进餐,坚持少食多餐,以每天5--6餐为宜。主食与配菜应选软烂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千万不可暴饮暴食。 术后初期应按照水分、清流、流食、半流、软食、普食顺序进食。流质饮食以米汤、蛋汤、菜汤、藕粉为宜,应避免会诱使肠胀气的食物。半流质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新鲜易消化的食物。 动物性蛋白最好的来源是鱼类,因为鱼类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的组成与相互之间的比值都与人体相近,鱼蛋白的利用率可达96%,鱼的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较高,且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所以我们鼓励多食鱼类,如黄花鱼、鲫鱼等。进普通饮食后应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高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促进毒素排泄。

肿瘤的分型,分级及分期

.肿瘤的分型、分级和分期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持续升高态势,据推测到2020年前,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将增加50%,不仅如此,恶性肿瘤的死亡人数也在全球迅猛上升[1],而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并具有显著的年轻化趋势。因此,加强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准确、客观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制定治疗方案显得更为迫切。肿瘤的分型(classification)、分级(grading)和分期(staging)是目前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和诊断的最重要的三项指标,其中分级和分期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评估。近数十年来,得益于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靶标的检测及包括靶向治疗在内的个体化治疗药物的临床 应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早期肿瘤的检出率,也明显改善了许多肿瘤的预后。传统肿瘤分型、分级和分期的临床价值和意义也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拟深入分析肿瘤的分型、分级和分期的生物学依据及临床价值,以期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监测。 一、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类(分型) 尽管,关于肿瘤起源的干细胞理论和去分化理论的争论仍在持续,但是,机体各器官和组织、细胞均可发生肿瘤的事实却不可否认。肿

瘤细胞与其来源组织的相似或接近于正常组织的程度是肿瘤病理学 分类(分型)的重要诊断依据,例如,角化型鳞癌出现不成程度的角化、腺癌具有分泌功能、黑色素瘤能够合成黑色素、滑膜肉瘤具有双向分化特征等等。因此,肿瘤的病理学分型是最能反映肿瘤来源组织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和形态学特征的重要参数。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侵袭转移能力,例如,来源于消化道的粘液性癌粘液性癌(印戒细胞癌或粘液癌)较管状腺癌更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而乳腺粘液癌预后良好。而从肿瘤细胞分化层面讲,低分化肿瘤较高分化肿瘤具有更强的侵袭转移能力、恶性程度更高。 目前,WHO肿瘤分型标准是公认的肿瘤分型方案,通常按照优势成份分型原则进行恶性肿瘤的分型,即以肿瘤主要组织学类型(>50%的组织结构)进行分型诊断。然而,异质性(heterogeneity) 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组织结构特点之一,许多恶性肿瘤(如结直肠癌和胃癌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方向分化或不同组织学类型并存的现象,肿瘤的异质性也决定了恶性肿瘤复杂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显然,按照优势成份分型原则进行的WHO肿瘤分型方法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恶性肿瘤高度异质性的组织学特征,也掩盖了次要组织性类型对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影响;同时,病理组织学诊断也易受恶性肿瘤千差万别的显微镜下形态学表现以及病理医师主观因素判断 的影响,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分型不一致性。此外,即使相同分型、分级和分期的肿瘤,由于其分子表型的差异,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治疗反应和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