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逆城市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_逆城市化_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_张晓忠

DOI:10.15993/35-1198/c.2014.02.016《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经济与社会·“逆城市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张晓忠(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摘要:“逆城市化”是人口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镇与乡村回流的现象。
在中国,它既是传统城市化道路危机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既出现了因生态环境恶化与舒适空间狭小等“城市病”导致的真正的“逆城市化”,同时也存在着因追逐利益与福利导致“非转农”的伪“逆城市化”怪胎。
真正的“逆城市化”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助推作用,而伪“逆城市化”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则具有消极影响。
因此要引导和鼓励合乎发展规律的“逆城市化”,纠正和理顺农民工及其子弟伪“逆城市化”,限制和取缔公务员与城镇居民伪“逆城市化”,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逆城市化;小城镇建设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14)02-0057-0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相关表述凸显出城镇化建设路径的重大调整。
正如有人所指出的:“传统的城镇化,是城市优先发展的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讲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1]这意味着将重点转变到发展小城镇上来。
“逆城市化”现象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由特大城市、大城市向小城市甚至农村回流的现象。
而我国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也将把自上而下的大城市向中小城镇辐射溢出模式,引导转向为自下而上的中小城镇向大城市自然发展的模式,从而促进再城市化进程。
从此意义上说,新型城镇化实质上应该是一种逆城市化。
一、真正的“逆城市化”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由于中西方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有很大差别,由此决定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在出现范围、社会制度、城市化水平、资源基础、经济基础、选择道路及发展结果等方面也都有所不同,但都对小城镇化建设有重要助推作用。
对英国逆城市化行动的理解

对英国逆城市化行动的理解
英国逆城市化行动是英国政府采取的一种应对城市的政策。
这项行动的主要目的是减
少过度的人口和经济集中,释放城市内部的建设土地,从而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服务
水平和质量,降低城市地段社会经济差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群穿越层次。
英国逆城市化行动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如下:
一是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包括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提升城市特色服务水平,完善
城市环境和景观,建设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二是增强就业机会。
除了提供技术性培训和灵活就业服务,还可以制定就业激励政策,促进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搭建就业信息的平台,建立共同就业市场,为个人求职提供
指导和咨询服务。
三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完善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设施,
构建城市社会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生态。
四是支持社区发展,例如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建立社区居民参与风尚生活的发
展机制,提供就业和社会福利,改善社会保障机制,搭建中小企业和家庭经营者经济服务
网络,政府与居民社区之间的交流平台等。
英国逆城市化行动推进了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降低了城市居民就业创业和生活压力,加强了城市民主管理,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未来,英国
将继续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城乡统一、社会改善和环境保护,为本土公民提供舒适
和完善的生活环境。
“逆城市化”现象的多重启示

出现 。
市 户 口 的福 利 含 金 量 造或 了 户 籍 制 度 改 革 的 悖 论 ,越 是在 户 口中 附 着 较 多 福 利 内 容 的地 区 ,户 籍 剖 度 改 革 越 难 推进 。 “ 户籍 福 利 ” 不 能 剥 离 ,人 们
市 人 口 开 始 向 郊 区 乃 至 农 村 流 动 ,在 那
只 会 涌 向福 利 更 好 的 地 方 ,户 籍 改 革
便会 遭 遇更 大 阻力 。
可 以 说 , 中 国 的 “ 城 市 化 ” 是 户 逆 籍 制 度 制 造 的 怪 胎 。 这 种 “ 城 市 逆 化 ” , 不 仅 导 致 人 口 的 非 正 常 流 动 , 也
户籍 改 革 已经 迫 在 眉 睫 。 户籍 改 革 本
身 其 实 并 不 复 杂 ,真 正 难 以 触 动 的 是
东部 沿海浙 汀 省 ,户籍管 理 部门调 查发
现 ,全 省 “ 转 非 ”数 量 从 2 0 年 时 的 农 04
为 一 进 城 者 由 于 没 有 户 口 被 日益 边 缘 一些
少数地方 农村 户 口有 巨大利 益 、二 是在
不高 的中 国 ,这 一现 象 的出现 ,对 于我
们 有不 同 的启 示 。
社会 发 展无疑 是 有害 的 ,必 须通 过户籍
改 革 予 以 改 变 。 蹴
在北 京 上海这 些城 市 户 口值 钱 的地
方 ,人 们 恐 怕 是 不 屑 于 农 村 户 口 的 , 因
为城 市 户口实在 有太 多 的好处 。大 学毕 业生拼 命要 考取 北京 上海 的公 务 员 ,除
不久前 ,北 京 市人 大常 委会 建议对
城市化对辩论辩题的影响

城市化对辩论辩题的影响正方,城市化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首先,城市化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市场需求扩大,这将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正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城市是财富的摇篮”,城市化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城市化有利于资源的集中利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集中在城市,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土地和资源。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例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大量农田和森林资源。
再者,城市化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城市是文化的交汇地,不同地区的人们聚集在城市,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有利于促进文化的融合和传播。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恩格斯所说,“城市是人类的大熔炉”,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的集中利用,以及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因此,我们应当支持城市化的发展。
反方,城市化对社会发展存在负面影响。
首先,城市化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
例如,中国一些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等问题就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其次,城市化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加剧。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加剧,比如失业问题、住房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这些问题给城市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再者,城市化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加剧。
这也是城市化发展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社会发展存在诸多负面影响,包括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的加剧,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因此,我们应当审慎对待城市化的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而忽视了这些负面影响。
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案例

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案例一、城市化案例。
(一)深圳的崛起。
你知道深圳不?那可算是城市化的一个超级典型例子呢。
1. 起步。
以前的深圳啊,就是个小渔村。
到处是破旧的房子,村民们大多以打渔为生,整个地方没多少人,经济也不咋发达。
就那么几条小路,路上跑的不是自行车就是那种慢悠悠的小三轮。
2. 政策推动。
后来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把深圳打造成经济特区。
哇塞,这就像给了深圳一个超级大礼包。
一下子,各地的人都像闻到花香的蜜蜂一样往深圳涌。
企业也纷纷来这里建厂开公司。
比如说富士康,那可是个大厂,一来就带来了好多好多的工人。
这些工人从全国各地跑来,有四川的、河南的、湖南的等等。
3. 城市建设。
城市开始疯狂地搞建设。
高楼大厦就像春笋一样,蹭蹭地往上涨。
道路也越修越宽,什么双向八车道都不稀奇。
商场、医院、学校也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
像万象城那样的大商场,里面啥牌子都有,想买啥都能买到。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文化娱乐设施也丰富起来了。
有了各种剧院、电影院、酒吧。
晚上的深圳,那灯光一亮,就像个不夜城一样。
4. 现在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啊,已经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了。
到处都是高科技企业,腾讯就在深圳呢。
城市里地铁四通八达,坐地铁就能去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而且深圳的绿化也做得很好,公园多得数不过来,周末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去公园里散步、野餐啥的。
(二)巴西的圣保罗。
1. 早期发展。
圣保罗刚开始的时候呢,也是一个小小的城镇。
但它处在巴西这么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就像一颗有潜力的种子。
随着巴西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矿业的兴起,圣保罗就像个磁铁一样开始吸引周边的人口。
那些在农村种地或者挖矿的人,听说圣保罗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能挣到更多的钱,就拖家带口地往那儿跑。
2. 工业带动。
后来呢,圣保罗开始大力发展工业。
汽车厂、服装厂啥的都建起来了。
汽车厂一建,就需要大量的工人。
那些年轻人啊,就从老远的地方来到圣保罗,在汽车厂的流水线上工作。
服装厂也是,招了好多女工,这些女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开始过上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的本质和影响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 的新潮流。 “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 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人口向卫 星城迁移的倾向。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 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逆城市化的本质和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相同点
不同点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郊区化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城市人口数量 中心城区 增加 逆城市化 郊区 城市 乡村、小城镇 减少
乡村人口数量
举例
减少
静安区 嘉定区 上海
增加
嘉兴
逆城市化的发展
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 以下4个阶段:
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 居 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 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 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 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针对大城市发展开始趋缓的这种现象,美国地理学 者 布赖恩·J·L·贝里,于1976年首先提出了逆城 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的概念。
逆城市化的含义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的发展到了 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 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 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 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的局限性及其性质界定

“逆城市化”的局限性及其性质界定内容摘要:本文研究了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提出与发展,并从定义上、实践上和适用性上分析了“逆城市化”的局限性,认为“逆城市化”是不太符合长期的实际。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逆城市化”本质上是城市化的命题,并从定义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说明。
认为我国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逆城市化”现象,人口和要素向郊区、远郊或者向农村转移是城市自身原因、政府原因和经济发展原因等各方面综合的结果,从总体上来看仍然是城市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辐射区对城市进行了重新的定义。
关键词:逆城市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提出与发展(一)城市化的提出和发展所谓的城市化,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口、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的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它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范围的扩张,也可以是某一个区域自身拥有某种优势资源而不断的发展壮大的过程。
在产业革命之后,城市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产业革命是机器化大生产代替手工工厂,是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的一个过程。
城市是产业革命的主要爆发地,由于工业化对生产要素的强大吸引力,出现了城市周围的生产要素迅速的向城市集聚的现象。
城市化现象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城市化使得社会目光过于集中在城市,而忽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也是城乡迅速分化并且不断走向对立的时期。
城市化虽然有利于现代文明,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过多等城市病现象。
(二)“逆城市化”的提出和发展“逆城市化”现象大致出现于“二战”后,西方部分国家大城市人口出现了减少的现象,大城市的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不断的向城市郊区、中小城市、乡村转移。
“逆城市化”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它是用来说明西方国家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城市的发展逐渐放缓,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不断的向中小城市、乡村集聚。
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了著名的“S”曲线理论,该理论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加速阶段(城市化高于30%,但低于70%)、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率高于70%),诺瑟姆的“S”曲线理论进一步说明了,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必然会出现“逆城市化”,“逆城市化”被认为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孙群郎内容提要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
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非都市化”时代或“逆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非都市化”或“逆城市化”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大都市区化逆城市化20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都市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而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提高,于是,“逆城市化”论盛行一时,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时代即将结束①。
但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就要准确把握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一、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概念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
因此,在探讨美国城市发展问题时,必须明确这样两组概念————————* 该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十五·211”项目“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的成果。
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逆城市化代表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此,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L.berry,ed.,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伦敦1976年版;肯尼思·福克斯:《大都市区化的美国——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Kenneth Fox,Metropolitan America:Urban.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United States,1940-1980),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逆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上海为例摘要:本文利用上海逆城市化的案例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自然条件这种规划方式的影响及其生成过程,并通过介绍上海的逆城市化进程来阐述逆城市化对上海城市发展和影响;结合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分析如何规划才能使逆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最大化。
关键词:逆城市化;郊区化;人口流动;卫星城由于城市化进程在中国不断加快,又由于规划措施以及相关管理控制不到位,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诸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以上海为例,城市的中心部分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城市人口大量涌入郊区乃至农村,市区出现“空心化”,以至于使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中心区出现了种种病症。
这种现象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同样突出。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自从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田园城市”),其思想的精髓给与我们解决城市问题以重要的思想启迪,这也是逆城市化发展的核心思想所在。
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1)萌芽阶段;(2)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即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4)成熟阶段,即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并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就前三阶段而言,上海通过建立相应的措施使部分居民向郊区发展。
其原因为上海郊区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利用水平较高以及有待开发的资源十分丰富。
上海郊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临东海,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交通便利;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约16℃,全年无霜期约230天,年平均降雨量约1200毫米),气候宜人;日照充分(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禽繁衍(2004年末,郊区耕地面积24.57万公顷)。
由于发达的第一产业能以更少的土地资源以及人力物力,发展产业经济所需的土地资源便可大规模的节省下来,用于郊区城镇建设。
现以1995-2000年为例,根据上海市人口委员会信息中心调查,人口变化情况呈现以下特点:(1)中心区的核心区人口数量迅速下降,中心区外围区人口仍属增长态势。
上海中心区的户籍总人口由1995年的636.6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628.24万人;(2)近郊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迅速提高。
近郊区的户籍总人口由1995年的320.1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360.13万人,人口密度由1995年的1810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2036人/平方公里;(3)远郊区户籍人口总体上呈现出向区外流动。
远郊区的户籍总人口由1995年的344.9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333.26万人,年平均人口综合增长率为-6.84‰,人口密度由1995年的805人/平方公里减少到2000年的778人/平方公里,相对于中心区和近郊区而言变化不大。
(1)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化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变化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联动(为直接诱导因素)。
随着中心区的核心区(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旧区改造速度的明显加快以及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因为与此同时,近郊区和中心区的边缘区域(杨浦区、虹口区、闸北区、普陀区、长宁区、徐汇区)住宅小区建设发展飞快,这就为大批动迁居民由中心区内核心区域的原居住地迁往近郊区和中心区边缘区域提供动力和空间(1995年至2000年间,中心区的核心区域户籍人口的递减以及居住地已迁移但户籍仍在原地的人口共为63.7万人);(2)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影响。
主要有轨道交通以及高速公路。
以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受到其直接影响最大的为莘庄镇和梅陇镇,分别从1990年的1.58万人和2.8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1.6万人和9.63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2%和13%)。
从2009年起,随着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段、5号线和8号线南延伸段、7号线以及11号线等新开线路相继建成,预计2012年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可达510公里左右,随着轨道交通向郊区延伸,相应的住宅小区以及产业布局也会延线涌现;(3)近郊区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吸引流动人口的各种因素)。
近郊区由于其产业发展、交通区位条件以及发展政策等各方面的差异,其人口的集聚程度也有相当大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近郊区内浦东新区(依靠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闵行区(依靠交通区位条件)、宝山区(依靠强大的产业支撑)的人口吸聚能力较强。
(1)但如何规划才能使郊区发展和负面效应的比值(即单位负面效应实现的郊区发展)最大化呢?现回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这是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
由于建设卫星城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流人口,早在192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就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大城市(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又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同时拥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卫星城市距母城不论远近,均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实际上两者间常因发生膨胀而连成一体(称为“集合城市”)。
(2)目前,世界各国建设卫星城主要出于两类目的: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中心过于密集的人口﹑工业(第二产业)或科学研究机构等而建设的;另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兴产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
解放以后,上海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初步摆脱了长期以来自发的、沿着现有市区伸展的混乱,而有计划地兴建了一批卫星城。
由于产业的聚集效应,脑力流动伴随着人口流动纷纷涌入郊区的就业岗位,一大批高科技园区以及相应的大学城纷纷在上海郊区落户。
其中高科技园区有:上海张江科技园区(主要面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照明、信息安全、软件产业、文化产业)、上海宝山科技园区、上海闵行紫竹院科技园区、上海中国芯科技园区、上海松江科技园区、上海南汇科技园区、上海金山科技园区等;大学城有:张江大学城、闵行大学城、南汇大学城、松江大学城,青浦大学城等。
这种聚集效应使得资源可以互利,优势可以互补,在上海郊区的大面积土地上,推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接着反过来利用科技进步和外资引入作用于第一产业,使郊区的产业发展呈现联动作用。
郊区产业结构发展所贯彻的这种“二、三、一”方针,极大地促使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从而反过来吸引更多人才引进。
以2004年为例,在郊区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占4.0%,第二产业占60.5%,第三产业占35.5%;郊区经济完成增加值2417.44亿元,同比增长21.8%;工业产值7233亿元,同比增长30.9%;外资项目合同金额64.88亿美元,同比减少10%;财政收入646.30亿元,同比增长30.6%。
这充分说明了合理的郊区化所导致的聚集规模,使得郊区经济得以快速而自给自足发展。
(1) 1958年,上海的第一个卫星城-----以机电工业为主导的闵行卫星城首先开始兴建。
当时的政府投资包括该卫星城建设的各个方面,从道路交通、厂房居住一体化的翻新,到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升级,都吸引了众多人才流入,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又反过来促经经济发展,达到良性循环。
结果1989年以后,政府对闵行卫星城进行了扩建,闵行和吴泾两个卫星城合并,园区内开建了上海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技创业区以及现代居住区和区域。
由此可见,当时的卫星城在发展上海新兴工业、调整城市总体布局及促进郊区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规划和建设中始终存在重生产、轻生活的倾向,因而使得卫星城的生活设施总体水准不高,有些卫星城的产业结构也不够合理。
如重工业集中的卫星城就业机会过于单一;有的卫星城教育设施没有跟上,与市中心的交通也不够便捷……这就对更多企业的迁入和职工家属的落户缺少吸引力,从而使得卫星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
尤其在今天上海将发展成综合性国际化大都市的情况下,一些被设计成单一功能的卫星城,要进行功能扩展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3)现阶段“十五”期间,上海需要建的卫星城属于第四代卫星城,即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母城联系起来,母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上海市政府制定的“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为:“着力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着眼于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整体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高中心城区现代化水平;加强郊区城镇建设,健全市域城镇体系(一方面,要以外环线及环城绿带为隔离带,控制中心城向外扩张蔓延,而重点是推进郊区新城中心镇的建设;要完善发展政策,依托产业基础,发展特色经济,明确城镇功能,形成特色风貌,吸引人口集聚)”。
期间规划的“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土地面积:60平方公里分两期开发,人口规模:74万,为具有英国风格的新城),以及朱家角(以旅游为特色,既凸现本土水乡古镇风貌,又有现代城镇的格调)、安亭(以汽车为特色,为具有德国风格的小城)、高桥(港口城镇,既凸现荷兰式现代化城镇,又融入法国和澳大利亚风情)、浦江(既显现意大利建筑特色,又结合美国城镇风格)、罗店、枫泾、周浦、堡镇(均为具有欧美特色的小城)、枫泾(以商贸为特色)以及奉城(为具有西班牙风格的小城)9个中心镇。
届时,这一方针将有效疏散大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能够抵消大城市中心对周围地区人口的吸引力,在高效发展各自特色、发挥产业效应的同时,有效控制城市中心规模,缓解城市中心问题。
(3)(4)但在大城市卫星城的规划问题上,上海还需考虑很多因素。
由于卫星城的一个重要职能是疏散人口,这就要使决策者在如何有效分流人口和如何保持卫星城的人口稳定以及城市活力等方面制定相关的规划方法。
正如雅各布(Jane Jacobs,1916-2006)所认为的,城市中最基本、无处不在的原则,应是“城市对错综交织使用多样化的需要,而这些使用之间始终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互相支持,以一种相当稳固的方式相互补充”。
而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如何让卫星城既能满足现代文明的生存需要,又能达到使居民享受自然愉悦身心的目的?如何构建便捷的交通,使居民顺利地实现工作区与生活区的往返?如何设置合理实用的配套设施和信息化管理?如何保护周边的自然生态问题?……政府的资金投入、政策导向、规划水平是影响卫星城成败的重要因素,而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必须考虑的范围。
(4)(5)自然因素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气候差异对城市格局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