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要概念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参考教材P74)

生产函数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材P75)

显成本

是指厂商在生产经营中购买或租用所用生产要素的实际货币支出,包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借入资本的利息、租用土地的地租、购买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运输等方面的支出。一般称显成本为会计成本。(参考教材P76)

隐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但不直接表现为现期货币支出的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应得的报酬。第二,固定设备折旧费。(参考教材P76)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参考教材P76)

会计成本----是指作为成本项目记入会计账的费用。(参考教材P77)

总成本(TC)----是指厂商的所有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即上述的经济成本。TC=f (Q)(参考教材P77)

平均成本(AC)------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分摊的成本,它等于总成本与产量

之比。(参考教材P77)

边际成本(MC)---------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参考教材P77)

不变成本(FC)----又称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的成本。包括折旧费、保险费和财产税等。(参考教材P77)

可变成本(VC)

是指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的成本。包括原材料、电费、直接工人工资及营业税等。(参考教材P77)

收益----是指厂商的销售收入。包括总收益TR、平均收益AR和边际收益MR。(参考教材P77)

总收益(TR)----是指厂商销售一定产品所得的全部收入。TR=P?Q(参考P77)平均收益(AR)是指厂商销售单位产品所获的收入。(参考教材P78)

边际收益(MR)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参考P78)利润-----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参考教材P78)

总产量:(TP)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TQ=f(L,K)。(参考教材P79)

平均产量(AP)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参考教材P80)

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参考教材P80)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参考教材P83)

等产量曲线

若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则称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增。(参考教材P93)

规模报酬固定

若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则称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固定。(参考教材P93)

规模报酬递减

若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则称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减。(参考教材P94)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参考教材P95)

长期总成本(LTC)

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LTC=f(Q)(参考教材P99)

长期平均成本(LAC)是指长期中平均单位产品的成本。(参考P101)长期边际成本(LMC)

是指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参考教材P103)

二、重难点辅导

1.生产要素

第一,劳动,即人的体力与智力。

第二,资本,指土地以外的生产资料,包括实物形态与货币形态。

第三,土地,包括土地本身及地上、地下的一切资源。

第四,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建立与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2.生产函数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Q=f(X1,X2,....Xn)

Q= f(L,K,N,E)

Q= f(L,K)

三种常见的生产函数:

线性生产函数只考虑劳动和资本两个生产要素,其函数式为:Q= a0+aL+bK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为指数函数,Q=ALαKβ

齐次生产函数,如果一个生产函数的每一种投入要素都增加λ,(λ>1)引起产量增加λn倍,这种函数称为齐次生产函数,称为该生产函数的齐次生产函数。Q=f(L,k,...)则,齐数函数为:f(λL, λk...)=λn f(λL, λk...)

3.收益和利润

收益:是指厂商出卖产品得到的收入,它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总收益:是指厂商销售一定产品所得的全部收入。即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公式TR=P·Q。

平均收益:是指厂商销售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即总收益与销售量之比。AP=TR/Q

边际收益: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MR=TR/Q

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π=TR-TC,利润分为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经济利润)。

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是成本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在成本中。

超额利润,又称经济利润,简称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4.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在短期,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变化时,要注意区别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对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影响

总产量(TP):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TP=(L,K)平均产量(AP):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APL=TP/L或AP=TP/Q,这里的Q代表的是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

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MPL=ΔTPL/ΔL,MP=dTP/ dL ,MP=ΔTP/ΔQ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第一,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AP)。

第三,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即是该点对应的平均产量值;总产量曲线的点与原点的连线和总产量曲线相切时,则该点对应的要素的平均产量最大。

5.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要注意:

第一,其他条件不变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技术水平不变,该规律不能预测在技术水平变动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对产量的影响;一是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该规律对于所以投入要素同时变化的情况并不适用。

第二,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要经过递增、递减,甚至成为负数的过程。

第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一个以生产实践经验为根据的一般性概括,它指出了生产过程中的一条普遍规律,对于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生产函数都是适用的。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是: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6.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生产的三个阶段)

分析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时,可根据产量的变化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平均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在此阶段部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减少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会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零。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处于递减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增加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是会减少劳动投入量。

综上所述,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必然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