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技术的吸收、引进和创新

合集下载

高铁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高铁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高铁科技的发展与创新高铁作为一种现代化交通工具,其快速、舒适、便捷的特点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而其中所涉及到的科技也是日新月异,以不断创新来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和运营效率。

本文将从动力系统、信号控制、车辆轮对、旅客服务等角度,分析高铁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一、动力系统高铁的动力系统对高铁整个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力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不带牵引变流器的交流传动系统这种系统在我国高铁早期的发展阶段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供应商南车为代表的高铁生产厂商采用了此种技术。

该系统的特点是:仿制了日本普通动车组制式动力装置,在利用日本门控半导体装置的普通的逆变器式交流传动器基础上,通过提高直接耦合换流器辊车压力等进行了改进。

但这种系统存在能耗问题较大,容易导致过热,能量利用率较低等问题。

2. 带牵引变流器的交流传动系统牵引变流器是交直流电转换的关键器件,而高铁的牵引变流器则是由交流电源直接供电的。

在此种技术下,交流驱动牵引电机中实现直流转化的直流侧电压源通过采用硅整流器等方法,实现牵引电机驱动。

这种系统减小了哪多的导入功率,提升了能量利用率,减少了阻尼器损失。

但其缺点是牵引变流器效率低,损耗大,宜在中、低速高铁系统中应用。

3. 直流输电变电系统直流变电技术的专家们认为,恰当采用直流输电变电系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还可以使动力传输更加高效,优化线路、保障供电、提高列车速度、减少系统故障等等。

当前,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的高速铁路均采用直流变电技术。

具体应用中,通过电网输电变电站或 traction station 手段,将马达附近蓄电池电压提升到私有宝腾触发器开关的直接耦合换流器中的字符串电压20-25 倍之间,并在负载侧获得更为稳定的高电压。

其中一些直流输电变电车辆和直流轨道牵引系统更适合于高电流和大功率,有望为中国铁路高速增添更多高速公路的动力。

二、信号控制高铁信号控制技术是保障高铁运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我国高铁建设中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我国高铁建设中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我国高铁建设中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高铁建设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成为世界高铁技术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高铁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高铁建设的成功和顺利运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一、技术创新推动高铁快速发展中国高铁的成功建设,与我国对高铁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

在高铁建设中,我国不断推进高速铁路技术的创新和研究,目前已经研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并已经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例如,我国在高铁领域的创新之一,就是采用了轨道交通联合实验室技术,其特点是采用大量的先进技术,整合轨道交通所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资源,将试验和应用相结合。

这种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高铁的技术水平,也为后来的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经验。

除此之外,我国在高铁建设中还着重研发了很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例如:高速列车控制技术、无人驾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智能化调度技术等,都为高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技术创新也面临着挑战技术创新虽然为高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是技术创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

其次,技术创新的投入周期较长,建成成果以后也要花费不菲的费用来维护、保养和升级。

在高铁建设中,技术创新也需要克服很多难点。

例如,高速列车控制技术需要进行复杂的模拟和算法模拟,才能得出最优的控制策略;无人驾驶技术也需要在高速公路上进行实地试验,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技术水平。

三、技术创新将为高铁行业带来更多机遇技术创新虽然存在挑战,但也为高铁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这种机遇不仅体现在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方面,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和绿色的出行方式。

例如,在高速列车控制技术上,对于列车的驾驶人才、列车调度员等岗位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些岗位的人才和教育培训、知识传承体系,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

高铁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高铁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高铁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高铁技术作为现代交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我国的交通事业向前发展。

高铁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备受关注,下面将就高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动车组技术的创新动车组技术是高铁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动车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我国已经成功运营了一批性能优良的动车组列车,如“复兴号”等。

未来,动车组技术将继续向更高速、更环保、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同时在车辆设计、智能控制系统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二、线路建设技术的创新随着高铁线路的不断延伸和更新,线路建设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未来,高铁线路的维护保养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可以实现线路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以确保高铁列车的安全运行。

同时,高铁线路建设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推动高铁绿色出行的发展。

三、供电技术的创新供电技术是高铁技术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高铁列车的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

未来,供电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供电方式,如光伏发电和储能技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减低运营成本。

四、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铁技术也将逐渐智能化。

未来,高铁列车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列车的自主控制和运行,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高铁列车的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

五、国际合作与共享发展高铁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与国际 high-speed railway 的合作,共同推动 high-speed railway 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促进国际 high-speed railway 技术的共享与发展。

综上所述,高铁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将以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为主要特点,不断推动高铁行业的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捷、快速和舒适的选择。

相信未来,高铁技术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国家的交通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铁网络以及铁路运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策略

高铁网络以及铁路运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策略

高铁网络以及铁路运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策略近年来,高铁网络和铁路运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作为一种高效、环保、快速又安全的交通方式,高铁和铁路运输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铁网络以及铁路运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策略,以期更好地了解其未来的前景和挑战。

高铁网络的创新与发展是实现高铁运输快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技术创新方面,高铁网络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

一方面,高铁网络可以考虑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列车的速度、舒适度和运营效率。

例如,新一代的高铁列车可以采用磁悬浮技术,提高列车的速度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高铁网络可以从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角度进行创新。

通过应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高铁网络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系统,提高列车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高铁网络的发展还需要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多模式交通网络,提供更便利的出行选择。

与公路、航空和城市交通等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可以进一步提高高铁网络的整体运输能力和出行体验。

在这方面,高铁网络可以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进行战略合作,共享资源、优化转运节点和提供联程服务。

这样一来,高铁网络将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同时也可以为其他交通方式提供补充和支持。

另一方面,铁路运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是铁路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车辆技术方面,铁路运输可以考虑引入轻量化和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利用先进的材料和节能技术来设计列车车体和动力系统,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对资源的依赖。

此外,铁路运输可以借鉴航空和汽车行业的驾驶辅助技术,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精确度。

例如,采用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和延误。

此外,铁路运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还需要加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化系统,铁路运输可以实现运输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优化。

高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高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高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高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也一直在进行着。

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业、经济、文化及其它方面的进步。

如何才能在高铁技术的发展中保持所谓的“创新”,使这个行业成为发展的源动力和推动力,我们需要探讨的是,高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一、高铁技术的创新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核心资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倡导。

在高铁技术的发展中,创新也不可或缺。

在高铁技术的创新方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生态环保方面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摆在公众面前的一个真实问题。

高铁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

尤其是,由于高铁市场逐渐成熟,性能的优化空间越来越小,必须在设计和制造上进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环保指标,以适应充分竞争。

例如,荷兰列车制造商Vaporus VRI将发起一个名为“零排放”的计划,计划通过新型设计,采用电能和再生能源,实现全电动模式,以达到零排放水平。

2. 工艺创新高铁制造时,生产效率及质量控制的优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高铁制造中有无数的工序,不同的工序之间存在许多相互联系,因此,一种新式的制造模式也是高铁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例如,西门子公司在其南京工厂使用了数字化制造技术,实现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

高铁制造领域的工艺创新,既可以是生产流程的优化,还可以是生产装备与工具的创新,例如采用3D Printing技术生产高铁零件和模具。

3. 系统设计创新在高铁系统设计中,为了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需要综合考虑车辆、轨道、电气、信号、通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系统设计创新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提高系统优化水平,强调整个系统的逻辑和结构,这样才能保证高铁技术的优化与发展。

例如,中国南车集团公司(CRRC)研发的第一款“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创造了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最后的产品审核全数字化流程,掀起了数字化设计的革命风暴。

高铁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高铁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高铁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研究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高铁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高铁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多个国家成功研制出高速列车。

我国自2008年开始建设高铁后,其高铁技术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从列车结构、动力系统、信号控制系统三个方面,介绍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一、列车结构高铁的列车结构是其技术核心之一。

中国高铁目前主要采用复合材料车体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较轻重量、较高强度、寿命长、易于维护等优点。

此外,高铁列车结构的设计需考虑多个因素,如高速、高压力等,因此还需要采用一系列创新技术来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和舒适。

例如,行车时必须考虑高速度的气动力学问题,因此在车厢顶部及底部设计了气动外形,同时在车厢尾部采用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使车厢尾部的负压降低,减小了空气的阻力力,提高了运行速度。

二、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是高铁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目前,中国高铁的动力系统是由电力机车牵引的推进式。

这种动力系统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等优点,并且在高速列车时,加速、减速方便快捷,具有较高的行驶安全性。

此外,我们的高铁动力系统还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如通过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电机转速和压力,以保证电机的下极限转速不会太低。

同时,还采用了高端控制系统,在动力输出和制动过程中,系统能够通过监测列车的分量和速度,实时自适应地控制动力输出。

三、信号控制系统信号控制系统是保障高铁行车安全的重要系统。

中国高铁的信号控制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系统之一。

借助卫星导航系统和地面设施,实现了列车位置的高精度定位和计算。

同时,在列车与车站之间建立高速通讯网络,各个车站之间同步GPU,控制和监测系统。

最近,中国高铁信号控制系统又引进了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保障了列车行驶的安全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高铁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一直是中国工程的热点领域。

中国的高铁研制者一直致力于提高高铁技术的效率和可靠性,不断融入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提高高铁的技术性能,打造成智慧交通黄金线路。

中国高铁的科技创新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持

中国高铁的科技创新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持

中国高铁的科技创新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近年来,中国高铁的崛起令世界为之瞩目。

从第一条高铁线路——北京至天津高速铁路的开通,到现在高铁网覆盖全国,高铁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堪称奇迹。

中国高铁的成功除了预计之外,更是由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支持所实现的。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高铁的发展与对经济建设的贡献。

一、科技创新:高速铁路从“引进”到“自主创新”前期高铁的建设主要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以及技术升级则是高铁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已经发展到了世界领先地位,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占据了先机。

1.磁悬浮技术磁悬浮列车是高速列车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远在1992年,中国就开始了磁悬浮列车的研究工作。

如今,上海磁浮列车已经形成了商业化运营,并创造出了高达501公里每小时的时速记录。

这一成就也证明了中国在高速列车技术方面的能力。

2.超级复合材料技术超级复合材料技术是高速列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中国高铁建设中,超级复合材料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列车的速度和稳定性,还减轻了列车重量,使得高铁的能耗降低。

目前,中国在超级复合材料技术的研究上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3.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可以有效避免高铁运营过程中的突发故障和设备损坏,提高了高铁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故后,中国高铁的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发展迅速,并在系统和设备的运行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经济发展:高速铁路推动中国经济“双轮驱动”中国在高速铁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让高速铁路建设成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高速铁路除了在传统的交通和物流方面发挥作用,更是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拉动旅游经济高速铁路的建设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也带来了旅游的新机会。

从景点间的联通到旅游流程的优化,高速铁路的发展让旅游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并拉动了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中国高速铁路导致的旅游收益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

我国高铁技术与发展

我国高铁技术与发展

我国高铁技术与发展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铁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高铁技术的引进和自主研发,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输效率、改善了人民出行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前景。

一、发展历程第一步,引进技术。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向德国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铁技术。

这次引进,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原地改进。

通过对引进技术的学习和改进,我国不断发展出了自己的技术路线。

例如,我国的高铁直接使用了AC变频电气传动系统,而不是先使用DC系统,再向AC变频系统转型,这个技术创新小幅度提升了我国高铁的运输效率和稳定性。

第三步,完全自主研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高铁技术已经实现了自主研发。

例如,我国的“复兴号”高铁已经不仅仅使用了国产的核心技术,还拥有了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

这一次的技术创新,可谓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二、未来展望高铁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高铁技术的研发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第一,提高技术水平。

在高铁技术的研发过程中,我国科技人员需要深入挖掘技术潜力,以提高技术水平为目标。

例如,在高速列车轮轨交互过程中,科技人员可以探索空气动力学原理,在轨道上铺设气垫技术,以减少摩擦阻力和能耗,提高高速列车的速度和运输效率。

第二,推进创新发展。

在高铁发展中,要强化创新,通过建设智能铁路、智慧城市等平台提高高铁运营效率,推进高铁车站智能化建设和高铁列车V2X技术的应用。

第三,加强合作交流。

高铁技术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

我国可以通过与技术领先的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技术领域,推动全球高铁技术的成熟和普及。

总的来说,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和不断提升的运营效率。

未来,我国高铁技术将会引领世界,并为人们的出行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铁的发展及意义
2011年10月3号,我们坐着 4420次空调普快历经一小时五十一分钟到达北京站。

2011年10月5日,我们坐着“和谐号”谈笑间回到天津,历经30分钟。

这81分钟的差距让我对高铁有了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

中国高铁的发展承载了太多的艰辛,血泪与悲痛。

高铁技术的引进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3个月后,国务院又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明确提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基本方针,确定了引进少量原装、国内散件组装和国内生产的项目运作模式。

在中国引进高速列车技术时,日本川崎重工总裁大桥忠晴曾这样耐心劝告中方技术人员:不要操之过急,先用8年时间掌握时速200公里的技术,再用8年时间掌握时速350公里的技术。

在大桥忠晴看来,这已经够快了。

毕竟,新干线从时速210公里提升至300公里,日本人用了近30年的时间。

但是,中国人可等不起!从车辆到线路,再到通信信号技术,一边引进消化吸收一边自主创新,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跑”了起来。

高铁技术的吸收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

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

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

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在中国铁路此次大提速中,共有CRH1、CRH2、CRH3和CRH5这四种型号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上线运行。

CRH是China Railway High-speed(中国铁路高速)的缩写。

通过从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引进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及国产化,中国企业已成功掌握了高速动车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流、牵引变压、牵引电机、牵引控制、列车网络和制动系统等9项关键技术以及受电弓、空调系统等10项主要配套技术,制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产品系列。

2007年12月22日,中国首列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在南车四方股份公司竣工下线,并将于今年8月1日率先投入到京津城际铁路运营。

这也标志着继法国、德国、日本之后,中国成为了全球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制时速300公里列车的高铁技术大国。

中国高速铁路项目一直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

日本川崎重工与中国南车集团所属的四方公司、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与中国北车所属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西门子与中国北车集团下属的唐山机车车辆厂、加拿大庞巴迪在青岛的合资企业BSP都以外资与国企组对的形式积极参与中国铁路的各项招标。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09年12月26日上午9时,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广州北至武汉的G1226次列车从新广州北站火车站开出。

2010年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高铁技术的创新
5年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3小时跑完武广间曾需要11个小时的路途;集世界最先进的4种技术,中国人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国高铁品牌。

中国高铁技术的成功不仅因为中国高效的吸收引进的高铁技术,还因为中国人不懈的努力和创新。

在东部港口城市青岛一间熠熠生辉的厂房里,“消化再创新”计划的最新成果正在接受测试。

中国南车四方(China Southern Railways Sifang)正在建造的子弹头列车最高时速达380公里,将行驶于北京至上海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定于2012年底竣工。

在预览中曝光的这些列车,与日本最新推出的新干线(Shinkansen)子弹头列车不可思议地相像。

在最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官员对外界有关强迫技术转移与侵犯知识产权的担忧不屑一顾。

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表示:“中国应用了世界高速铁路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在这个程度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和创新。

”然而,据外国铁路业高管估计,中国所使用的高铁技术中,约90%来源于合作伙伴关系或外国公司研发的设备。

作为后来者,中国高铁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自主创新的“高铁模式”。

引进新技术,指头变拳头。

铁道部将全国铁路市场集中统一,作为技术引进的谈判砝码。

面对诱人的蛋糕,最先进的道岔技术、最优质的无渣轨道技术、最稳定的高速列车技术……纷纷以最高的性价比涌向中国谈判者,既避免了企业分散谈判而相互抬价、恶性竞争,又保证了引进的是占据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技术。

学习再创新,闭门变开门。

技术引进后,科技部与铁道部整合了全国的科技资源,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体制壁垒,打造了战略性产业的公共创新
平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又加快了成果转化效率,使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的时间缩短了十几倍。

技术再升级,追赶变引领。

中国高铁不仅将核心技术学到手,用到位,而且还不断自我超越,根据中国国情、路情,不断填补高铁技术空白,将高铁理论与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

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的鞭策下,我国拥有了众多的“世界之最”、“世界第一”。

目前,中国高铁不仅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还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高铁技术体系。

2003年以来,我国已申请高速铁路相关专利共计1902项,其中已经授权1421项,正在受理中481项。

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等式”:
5年=40年;
3小时=11小时;
1种=4种;
高铁给人们带来的思考
7年时间,中国铁路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完成从90公里到394公里的三级跳,这组数字,西方国家花掉的时间是40年——狂奔的中国一度令世界瞠目,但其所付出的代价亦是如此惨重。

悲剧没有旁观者,在高速飞奔的中国列车上,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乘客。

悟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此刻的高铁以死亡和鲜血发出了警示,那么借“动车之恸”全面反思和追问高铁发展,则是中国悲痛之余所必需。

7月23日20时27分,北京至福州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市双屿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造成D301次列车4节车厢从高架桥上掉落。

死亡人数35人,受伤人数192人。

遇难者中有10名女性,有外籍人士2人。

部分生还者或父母双亡,或妻儿皆散,自此苦海无涯……
这次事故并非偶然,在温州事故前后,不同列次的动车出现故障,让人胆战心惊。

2011年7月10日,京沪高铁G151次列车17时在山东境内趴窝,车内断电超2小时,本次故障造成19列高铁抛锚或晚点。

2011年7月12日,京沪高铁11时又发生故障抛锚,30多列高铁抛锚或晚点。

2011年7月24日,沪杭高铁G51列车因故障晚点4小时,受此影响多列高铁晚点。

2011年7月25日,京沪高铁在下午全线趴窝。

2011年8月1日,G7003、G7006、G7047沪宁线上因信号故障再趴窝,其间20分钟内,无工作人员出来安抚乘客情绪(停车第27分钟时才广播是信号故障)。

有乘客欲砸开车窗,但被乘务员邵娜阻止。

G7021,D5401也趴窝。

2011年8月8日,配属上海局的CRH380B-6227L、6228L动车组从北京回送上海的过程中,连续发生了热轴误报、自动降弓和牵引丢失的故障。

2011年9月6日,今天下午15:20左右,在无锡至惠山站附近,大风把一块塑料布吹到沪宁高铁的接触网上,造成全线停运、晚点,有的晚点近一个小时。

2011年10月1日,多辆列车在温州段临时停车。

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故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高速铁路飞速发展固然值得称赞,但是其安全问题令我们担忧。

长此以往,会让群众失去对高铁的信心,后果不堪设想。

高铁的飞速发展与稳定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高铁发展对我国的意义
目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促进国际产业大分工,能源、资源以及人员的流动,为现代交通运输提出新的挑战和难题。

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大力推进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建设,符合我国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的要求。

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高速铁路交通网,对于我国新时期的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