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物探方法在地面塌陷勘察中的应用
工程勘察结合物探法在道路塌陷调查中的应用

工程勘察结合物探法在道路塌陷调查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7-09T07:49:57.876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7期作者:常祺[导读] 近年来 , 城市道路塌陷越来越多 , 日渐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
路面塌陷不断发生 , 且有同一区域多次发生塌陷的现状。
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工程有限公司河北保定 071051摘要:近年来 , 城市道路塌陷越来越多 , 日渐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
路面塌陷不断发生 , 且有同一区域多次发生塌陷的现状。
这势必给地上建筑、地下管线、市内交通带来严重的破坏, 造成财产损失, 甚至人员伤亡。
因此, 探寻城市道路塌陷的原因, 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已然成为当前地质灾害治理的一个热门课题。
关键词:工程勘察;物探法;道路塌陷;调查工程背景塌陷位置某地区某小区门口 , 城市道路出现路面局部塌陷。
经调阅该道路下市政管线资料 , 并于现场核对调查 , 发现塌陷区域地下约 6m~7m 深处有一条平行于道路的 1800mm 的污水管道 ; 埋深 2m~3m 有一条平行于道路的 500mm 污水管 , 塌陷区位于两条污水管道之间。
500mm 污水管 , 其管材为钢筋混凝土 , 采用明挖施工 ; 塌陷区另一侧 1800mm 污水管, 管材为钢筋混凝土, 采用顶管施工; 污水管垂直侧, 即塌陷区北侧埋有 1800mm 污水管的圆形工作井 , 该工作井顶板埋深约 2.0m, 半径约 3.6m, 采用沉井法施工。
工程地质概况场地地面高程在 6.550m~6.811m 之间 , 地势平坦。
场地范围内岩土层自上而下分为: ① 1 杂填土。
杂色, 松散, 为粉质粘土混大量砖块、碎石填积 , 成分较为杂乱 , 最大粒径大于 0.1m, 碎石、砖块等硬质含量 10%~20%, 欠均质。
填龄大于 5 年。
层厚 1.5m~3.2m。
① 2 素填土。
黄褐色, 软~ 可塑, 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碎石填积, 局部夹植物根系, 土质不均匀。
综合物探方法在崩塌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方法在崩塌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摘要:通过综合物探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准确获取崩塌区域内部的空间信息,并全面了解具体的地灾波及范围和变形破坏位置,还有灾区地层稳定度、整体发展趋势,为后续有效治理地质灾害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
同时,综合物探法还具有相互印证、补充的优势,所以能够显著地提升物探结果的准确性。
为此,本文依托深圳地区某崩塌地灾,探讨了综合物探方法在勘查过程中的实践应用情况。
关键词:勘查应用;崩塌地灾;综合物探方法近些年来,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深圳区域频频出现地灾灾害情况,尤其是各种程度的崩塌现象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2]。
但是,传统的勘查法现已难以满足分析崩塌灾害的要求,而带给四周居民及建筑无严重的安全威胁。
所以,为了科学地勘查、了解整个崩塌区域的整体地质情况,便可以考虑通过综合物探法来勘查地质状况,以便获得获得更加准确、高效的结果,进而充分明确灾害体的稳定度,全面增强地灾预警的准确度、可靠度。
这样才能提供精准、便捷的勘查服务和专业化的应急指导,并充分确保灾害区的安全性,以此来打造出来安全示范城市、全面提高深圳市民的安全感。
一、灾区概况某日,深圳市成功监测、预警某道路边坡出现小型崩塌情况。
该灾害阻断了道路通行,据专家评价认为该次崩塌以降雨为主导因素,而岩土体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情况则为从属因素。
根据边坡两侧的整体变形迹象,需要进一步强化勘查工作,并广泛路段通行管理。
再根据综合瑞雷面波、测井勘查法所得的高精度结果,展开应急治理边坡工程,及时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及交通损失。
其中结合勘查曲线、边坡现状,技术人员判断认为边坡变形呈现出加剧趋势。
所以,最后决定即刻启动应急预案,全面封闭交通,并告知附近人员避让,全方位暂停场内施工,引导过往车辆、游客、施工人员成功避开了灾害。
二、综合勘查方法分析1、设备仪器通过多波地震探测SWG仪器勘查瑞雷面波,用低频SSJ-4.5型检波器全面拾取测点部位的振动波形。
工程勘察结合物探法在道路塌陷调查中的应用

工程勘察结合物探法在道路塌陷调查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道路塌陷,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
路面连续塌陷,同一区域也有多次塌陷。
这势必给城市的地上建筑、地下管线、交通带来严重破坏,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利用高效快速的识别方法提前识别地面塌陷隐患,进行预警,减少和避免地面塌陷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通过工程勘察和物探方法,对事故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处理建议,为道路塌陷的防治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工程勘察;物探法;道路塌陷调查;应用引言近些年,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道路塌陷灾害的威胁不断加剧,道路塌陷灾害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据中规协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在2018年4月~2019年5月城市道路塌陷事故共244起,造成39人受伤,33人死亡。
城市道路塌陷灾害在初现端倪时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会进一步导致更大范围塌陷,甚至引起地面建筑物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等一系列严重次生灾害,给城市基础设施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预防道路塌陷事故,需要加大排查力度,建立常态化体检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
1道路塌陷现状近年来,该国的城市道路多次崩溃,车辆严重受损,生命损失惨重,社会影响严重,民众反应强烈。
2009年,仅北京就发生了129起事故,大连、哈尔滨、南京、深圳、广州、南宁等其他城市也经常发生事故,哈尔滨在9天内七次倒塌,2人死亡,2人受伤,2辆汽车掉进了坑中,引起市民恐慌。
针对这种情况,前土地、水资源和水利部于2012年3月发布了《2011-2020年防止和控制陆地沉积国家计划》,其中指出,目前全国50多个城市受到陆地沉积的影响,分布在20个省、区、市,包括北京、天津和上海而且必须统筹规划和管理。
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记录了114起公路塌方事件。
数据显示,事故发生率最高的三个省分别为山东省、河南省和浙江省,分别发生14、11和8起事故,占12.28%、9.65%和7.02%。
综合物探方法在岩溶塌陷调查中的应用分析

综合物探方法在岩溶塌陷调查中的应用分析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物探技术不断进步。
地下塌陷情况十分复杂,对地面塌陷的检测方法最直观有效的是钻孔取心法,通过对心样进行相关试验分析,可以准确地判断出不同地层的厚度和完整性等,但是这种方式有一定缺陷,取心点位的随机性较大,易发生漏检,以及取心点位的密度不足,结果代表性不够。
同时钻孔取心对环境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案例表明物探检测技术对地面塌陷检测是有效的,采取合适的物探技术手段可以预先查明地面下方隐伏的塌陷隐患,及时采取措施除险,防患于未然,实现提前预防和监测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综合物探方法;岩溶塌陷调查;应用分析引言岩溶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受岩溶作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上形成塌陷坑(洞)的地质现象。
岩溶塌陷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岩溶化地层,发育溶洞(溶缝或溶隙)或土洞为地下水补-径-排和塌陷物质提供储存场所或通道;基岩上覆有一定厚度的红黏土层(或完整性差的岩层);产生岩溶塌陷的主导因素——致塌作用力(潜蚀作用、真空吸蚀、振动论及盖层失托增荷效应等)。
若能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实现岩溶塌陷隐患(溶洞或土洞发育)的早期识别,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避让和治理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支撑,对于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综合物探技术的内容依据综合物探技术的工作原理,可将物探技术划分为:以电性差异为基础的电法勘探;以磁性差异为基础的磁法勘探;以密度差异为基础的重力勘探技术等。
除此之外,还有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技术等,综合物探技术的内容涉及较广泛,且在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综合物探技术的实际应用来看,该技术更多地应用在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次之则会在水文地质勘查以及考古业勘查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应用。
从综合物探技术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重点是通过电磁学与现代科技设备组合在一起,以此达到高精度、高效率、低误差的勘查目标,保障地质勘查结果的准确性。
综合物探在新建铁路采煤塌陷勘查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在新建铁路采煤塌陷勘查中的应用在新建铁路采矿塌陷考察中对综合物探方法展开有效的应用可以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本文将某新建铁路采煤塌陷勘察当做背景,同时和该地区的实际地层以及地质条件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其展开全面的综合性分析,再一次的证明了综合物探在新建铁路采空区勘查方面可以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综合物探;新建铁路;采煤塌陷勘察;应用本文选取的勘察区的位置处在娄烦县的下静游,地势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西部高,东部低的现象,地面的实际标高在1126米到1243米之间。
地表实际分布在新生界的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在0到86米之间不等,沟坡出露在第三系的上新统。
可以进行采煤的是9号煤层以及4号煤层,其中9号煤层的厚度是0到12米,和4号煤层的距离是60到80米,4号煤层的厚度是0到3.2米,很大一部分的地段已经遭到剥蚀。
1.地球物理特征勘察区域的地表覆盖是第四系松散层,下伏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石炭系上中统本溪组以及上统太原组。
其中第三系,第四系的石炭系泥岩以及砂岩以及黏土之间的电性都存在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为进行顺变电磁法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根据事先对该地区的低阻泥质以及采空区的未填充水的调查结果可知,该地区的采空区呈现出一种高阻特征,因为借助其存在的高阻特征来进行采空区的寻找是非常可行的。
2.工作方法需要对本测区分别展开两次勘测工作,首先需要在对工作区的具体环境地质进行调查以及对资料进行收集以及分析的基础之上,对瞬变电磁法的具体物探方法进行选择,其中的重点是对紧邻建设铁路两侧的采空区展开探測。
再一次工作则是需要在第一次工作的基础之上,对其中还存在有疑义的一些地段展开浅层地震映像法以及高密度电法的投入。
瞬变电磁法选用的是同点回线源的安装方式开展开工作,其中接收线框以及供电线框的尺寸都是100mX100m。
仪器进行发射的基频是4赫兹,采集数据一共分为31道,发射电流大概在10安左右,选取的是24磅大锤来进行锤击的震源方式。
综合物探在塌陷区岩溶地基安全评价中应用

综合物探在塌陷区岩溶地基安全评价中应用[摘要]地面塌陷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2012年5月10日柳州市柳南区帽合村上木照屯发生大面积岩溶地面塌陷,不少居民的墙体出现了裂缝,并开始倾斜,村里面的路面已经开裂,塌陷重点变形区范围约40000m2,影响范围85000m2。
华腾新世界一期工程正处于岩溶地面塌陷影响范围及其周边地区,部分已建楼房出现变形,影响到结构安全。
受房地产开发公司委托,我院开展华腾新世界一期工程岩溶地基安全评价工作。
经综合讨论,物探方法确定采用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和电磁波CT等综合物探方法,旨在查明腾新世界小区覆盖层厚度、浅层岩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为岩溶地基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塌陷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电磁波CT0引言柳江县华腾新世界一期工程位于柳江县基隆开发区下屯南面,一期工程共包括25栋住宅楼,目前部分基建已竣工,部分正处于建设过程中。
2012年5月柳州市柳南区帽合村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出现几处大塌坑,最深约六七米,直径在30至80米不等,多栋房屋陷落倒塌,170多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受灾面积约4万平方米。
华腾新世界一期工程为一拟建的住房小区,为了工程的安全重建,委托我院对小区内的地基做安全评价。
在岩溶多发地区,仅靠钻探手段取得的资料具有局限性,难以查明岩溶发育规模、形态和分布规律。
因此,综合物探能从多种方法中获取各项物性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取得预期的勘查效果。
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和电磁波CT的综合应用作岩溶塌陷地基安全评价的首选方法。
1工程地质概况与地球物理特征1.1工程地质概况塌陷区地处孤峰岩溶平原,上覆第四系溶余堆积粘土、粉质粘土、圆砾层,层厚 4.70~17.10m;下伏基岩为中石炭统大埔组(C2d )白云岩,区域上岩层倾向东,倾角一般小于15°。
勘查区附近地质构造复杂,帽合断层于测区东侧约1.5km处通过,鹅山断层于勘查区西侧约1.2km通过,构造形迹主要以南北走向为主。
综合物探在地面塌陷区探测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在地面塌陷区探测中的应用邓中俊;杨玉波;姚成林;贾永梅;李春风【摘要】在某地面塌陷区探测中,为准确判定塌陷回填区内是否存在空洞,根据地质条件和现场状况,选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瞬变电磁法进行综合探测.对典型断面图上低阻异常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探测方法结果一致,但各有特点:CSAMT法探测深度大,对异常区的判断较为准确,但分辨率相对较低;瞬变电磁法分辨率优于CSAMT,但探测深度较浅,受目标深度内介质的物性影响较大,且浅部有盲区.异常区钻孔验证结果显示,探测结果准确可靠,表明综合物探方法应用于塌陷回填区的探测是准确、有效的.【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9(043)002【总页数】8页(P428-435)【关键词】综合物探;CSAMT;瞬变电磁法;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作者】邓中俊;杨玉波;姚成林;贾永梅;李春风【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0 引言2016年8月,中部某省某公路北侧农田发生地面塌陷,塌陷面积约70 m2。
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组织了专业队伍,对塌陷路段实施注浆回填,经专业部门现场勘测,相关数据正常。
2016年11月,该路段原塌陷处发生第二次塌陷,塌陷区东西宽26 m,南北长30 m,深10 m,塌陷范围扩大至公路路面(图1),造成正在公路行驶的两辆轿车坠入塌坑。
事后相关单位对塌陷坑进行了二次回填,并在回填结束后开展了连续沉降监测。
为避免再次塌陷,需要对塌陷区下方的地质情况以及塌陷坑内的回填料进行探测,确保地基及回填物坚固和密实,并尽快恢复路面交通,减小损失。
笔者利用综合物探对塌陷区进行了探测,主要任务是对长约50 m、宽约30 m的塌陷区进行无损探测,查明沉降坑0~165 m深度范围塌陷区回填渣土内空洞分布赋存情况,探测结果显示沉降坑内存在部分低阻异常区,后经钻孔验证,并结合工程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该塌陷区范围内未发现空洞和不密实区。
综合物探方法在采空塌陷区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

l a ps e a r e a . Th e r e s ul t s ho ws t ha t c o mp a r e d wi t h t he t r a d i t i o na l pr os p e c t i ng,t he e n gi ne e r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7 9 4 0 . 2 0 1 3 . 0 5 . 0 2 5
综 合 物 探 方 法 在 采 空 塌 陷 区地 质 灾 害 勘 查 中 的应 用
王 宾 ,韩 晓 南 ,王 康 东
( 安 徽 省 勘查 技 术 院 ,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1 )
h a z a r d ma n a g e me n t p r o j e c t .Ba s e d o n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g e o p h y s i c a l me t h o d,t h e a c c u r a c y o f
W a n g Bi n,H a n Xi a o n a n,W a n g Ka n gd o n g
( I n s t i t u t e o f Ez pl o r a t i o n Te c h n o l o g y o f An h u i Pr o v i n c e ,He f e i An h u i 2 3 0 0 3 1 ,C h i n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物探方法在地面塌陷勘察中的应用1 工程概况南京市江宁区陈家边居民区出现地面塌陷,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塌陷区历史上曾开采过煤炭,地面曾分布有多个井口,目前已全部填平。
我院对塌陷区进行了浅地震、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三种方法的综合物探勘察,以查明塌陷原因及危险区域,查明井口分布位置及性质,查明地下采煤坑道的分布范围及深度,从物探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为下一步灾害治理提供物探依据。
根据现场条件,共布置7条高密度电法测线,6条浅层地震测线,完成探地雷达测点4050点,本次综合物探勘察工作发现了8处异常点,确定了部分异常点为井口位置,划分了地下异常区域,并对综合物探异常点进行钻探验证,完成了本次物探勘察任务。
2 工区地质概况及物性特征2.1地质概况钻孔资料揭示塌陷区覆盖层主要为耕土、杂填土等,基岩为砂岩、泥质粉砂岩。
2.2物性特征根据以往资料,区内主要岩性的物性参数归纳于表1。
分析物性表可知:⑴坑道顶面可构成良好的地震反射界面;在地震时间剖面图上出现绕射、相位突现、反射相位不连续、信号紊乱等现象。
⑵井中及坑道被土或水充填时,与周边基岩存在较大电磁波介电常数及电性差,这是探地雷达和高密度电法进行坑道探测的地球物理前提。
物性参数表表1地层名称岩性波速电磁波介电常数电阻率(Ω·m)Vs(m/s) Vp(m/s)Q 杂填土120-240 600-1300 4-30 30-50砂岩1100-2800 3800-4850 6 300-10000泥质粉砂岩 450-1270 1100-2280 5-15 100-30003 工作方法与技术3.1工作难点塌陷区位于居民区,建筑物较多,场地条件限制了各种物探方法的测线布置,从而影响勘察效果3.2技术思路。
根据规范要求及以往物探经验,结合本次工作目的及现场地质条件,本次勘察主要采用浅地震横波法和高密度电法,浅部辅以探地雷达勘测手段。
3.3测线布置、工作量本次勘察根据测区地形特点及现场条件,结合当地居民指出的原有井口位置,东西向布置了A1至A4、南北向布置了A5至A9测线,其中A1、A2、A4测线穿越当地居民指出的原有井口位置,高密度电法在测线A1、A2、A3、A4、A5、A7、A9上开展工作;浅层地震勘察在测线A1、A2、A3、A4、A5、A7上开展工作,探地雷达在测线A2、A3、A4、A6、A7、A8上开展工作。
3.4测地工作本次所有物探测线位置,均根据1:1000地形图定点进行布置,端点坐标采用GPS进行测定,所有地震检波器、炮点位置和电法电极布设均采用测绳量距法确定。
3.5浅地震勘察(1)仪器设备地震仪:采用美国最新产品NZXP专业型高精度浅层地震仪。
震源:采用18磅大锤锤击铁板方式。
检波器:采用38Hz横波检波器。
(2)施工方式本次地震勘察采用横波反射法,经现场试验、施工选用参数为:道间距:1m排列长度:23m迭加次数:4次中间激发记录长度:1024ms采样率:1ms(3)资料处理根据单炮记录特征及勘探目的层要求,首先对野外地震仪采集的有效炮进行常规处理,工作流程为:数据解编→动平衡→频谱分析→滤波→速度分析→抽道→动校正→剖面输出。
在上述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后期在工作站进行真振幅恢复,多道反褶积、FK滤波等特殊处理,以及动平衡、剖面滤波,归一化处理,以期达到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之目的,形成最终反射地震时间剖面图。
3.6高密度电法(1)仪器设备高密度电法勘察采用国产DUK—2型多功能数字电测仪。
该仪器观测精度高,且采用人机对话方式,操作方便。
(2)施工方式工作装置采用温纳装置。
电极间距离1—2米,一次布极60—110根,排列长度为120—220米,每排列观测29层。
供电采用270伏直流电。
(3)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所有高密度电法勘察采集的视电阻率值(ρS)资料经输入计算机处理后,绘制成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断面图和反演解释断面图。
3.7地质雷达(1)仪器设备外业数据采集系统采用瑞典产RAMAC型地质雷达及与其配套的低频天线。
(2)施工方法及参数设置观测方式采用沿剖面连续测量。
扫描数、天线频率、记录长度等技术参数根据现场试验取得。
天线频率:250MHz、100MHz 采集模式:连续记录长度:180ns、320ns 样点数:512字节数:164 工作成果及解释4.1浅地震勘察成果解释分析所获得的横波反射资料,时间剖面(插图1、2)波组发育特征反映的地下地质情况自上而下解释如下:(1)时间剖面显示浅部20-70ms 发育有一反射波组,该波组反射能量较强、平缓完整,相位较稳定,连续性好,反映的是测区基岩面起伏形态,基岩埋深2-7m。
插图1A2测线地震时间剖面插图2A3测线地震时间剖面(2)时间剖面显示150ms以浅基岩内波组不发育,未见异常相位出现,特别是绕射相位出现,反映地震测线上25m以浅应无坑道存在。
(3)时间剖面显示200ms附近相位较发育,存在多组反射相位,反映基岩内该段物性变化较大,其深度应大于35m,特别是A3测线61-152m(时间剖面图61-243CDP段)处,反射相位起伏变化多、连续性差,局部有绕射相位出现,反射波波组特征与两侧相比显得比较紊乱(插图2),一般而言,基岩内物性的变化、采过煤的坑道、蜂窝状煤层都能产生此类相位特征,而该段为已知井口及塌陷点较集中区,因此该异常段应为本次灾害地质调查重点关注区域。
4.2高密度电法成果解释高密度电法发现低阻异常点8个,分别为Y1、Y2、Y3、Y4、Y5、Y6、Y7、Y8,各异常点所在测线及特征分别叙述如下:(1)A1测线A1测线位于勘察区域的北面山坡上,高密度测线长118m,方向近东西(插图3)。
该测线的中心经过老乡指认的旧矿井正上方,在测线62m(高密度视电阻率断面图58m)正下方,视电阻率曲线呈现直立条带状的低阻特征,反演解释断面图上有一明显的直筒状低阻异常,编号Y1,该异常推断为旧矿井的反映。
插图3A1测线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等值线反演解释断面图(2)A2测线A2测线位于勘察区域的中部,高密度测线长178m,方向近东西(插图4)。
该测线经过老乡指认的旧矿井旁,在测线67m(高密度视电阻率断面图64m)的下方,视电阻率曲线出现低阻异常,反演解释断面图上有一明显的直筒状低阻异常,编号Y2,该异常推断为旁侧旧矿井的反映。
插图7A2测线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等值线反演解释断面图插图6A1测线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等值线反演解释断面图插图4A2测线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等值线反演解释断面图在高密度视电阻率断面图100—120m处,视电阻率低阻异常范围大,且数值小,在反演解释断面图的呈现高脚酒杯状低阻异常,推测推断为该处的基岩面下凹所致。
(3)A3测线A3测线位于勘察区域的南侧道路上,高密度测线长218m,方向近东西(插图5)。
该测线沿新老塌陷坑走向布置,偏塌陷坑南约6m。
在测线156m、121m、87m(高密度视电阻率断面图64m、100m、134m)的下方,出现三个低阻异常。
测线156m处的视电阻率曲线从上至下低阻特征明显,反演解释断面图上有一明显的直筒状低阻异常,编号Y5,经钻探验证为基岩破碎所致。
插图5A3测线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等值线反演解释断面图测线121m处的视电阻率曲线在下部出现不明显的扭曲,反演解释断面图上在下部有一半球状的低阻异常,编号Y6,推测该处异常为深部或旁侧的基岩破碎或其它因素引起,但该异常处于老采煤场的区域,其位置和下述的Y8位置很靠近,所以也有可能是旁侧旧矿井的反映。
测线87m处的视电阻率曲线在下部出现直立下行的低阻特征,反演解释断面图在下部出现较明显的半球状低阻异常,编号Y7,经钻探验证为基岩破碎裂隙发育所致。
(4)A4测线A4测线位于勘察区域南面的村活动中心运动场北侧,方向近东西,高密度测线长109m(插图6)。
插图6A4测线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等值线反演解释断面图该测线经过老乡认为应该有旧矿井的地方,在测线69m(高密度视电阻率断面图6) 的下方,视电阻率曲线有弯曲现象,反演解释断面图在该处有一直筒状低阻异常,编号Y8,该异常推断为旧矿井的反映。
(5)A5测线A5测线位于勘察区域的西部山坡上,高密度测线长178m,方向近南北。
该测线的高密度视电阻率断面图在测线的80m、118m处出现两个低阻异常(插图7)。
80m处的视电阻率曲线明显直立下凹,反演解释断面图上有一明显的上窄下宽的低阻异常,编号Y3,经钻探验证为采煤坑道反映,顶板深约13米,底板深约26米。
插图7A5测线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等值线反演解释断面图118m处的视电阻率曲线明显南倾下凹,反演解释断面图上有一明显的直筒状的低阻异常,编号Y4,该处正好位于一陡坎处,推测可能是地形引起,也可能是基岩裂隙破碎所致。
4.3地质雷达成果解释本次地质雷达工作仅在已知的井口及当地居民指示的洞口周边进行探测,由于低频天线不屏蔽,现场干扰较大,只能采用屏蔽的高频天线进行探测,因此探测深度较浅。
其目的是追踪井口下坑道走向。
探测的地质雷达时间剖面图(插图8)显示井口周边10 m以浅未出现多次反射及绕射状异常波形,结合浅地震横波法和高密度电法成果,推断采煤井应为竖井,而非斜井。
插图8 A3测线地质雷达时间剖面图5 结论通过本次综合物探勘察工作,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地面塌陷及采空区探测时,浅地震、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等方法的综合物探勘察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具有无损、高效、快捷、安全、准确等优点,在城市建设地下工程探测中可广泛得到应用。
(2)、各物探方法有其优缺点,在工作中应根据探测目的及现场条件合理布置测线及选择工作方法。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