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9章 生殖行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神经系统的组成;几个重要神经结构的功能几个概念: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锋电位突触后电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放电神经冲动兴奋抑制神经冲动传导传递突触2、ERP LTP 饥中枢饱中枢失语症失认症3、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参考书目(美)卡尔森(Carlson,N.R.) 著,苏彦捷等译.《生理心理学》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李新旺.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8邵郊.生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匡培梓.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98K.W.沃尔什.神经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7罗伯特·索拉索.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沈德立.脑功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符晓丽,张丽. 《大脑与心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观一、学科性质(一)研究内容(二)相关/邻近学科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二、基本观点(一)自然哲学理论:一元论二元论(二)学科理论观点脑机能定位理论(解剖学→组织学)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反射论)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电生理)化学通路学说(化学)当代神经科学理论(神经科学)第二节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学一、研究途径(一)实验研究(二)非实验研究二、具体方法(一)行为测量方法学1、非条件反射概念:先天的,由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在进化过程中被固定下来的神经联系所决定,S-R间有固定的联系,出生后即发挥作用或随个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

种类(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机能状态的检查项目与方法):屈曲反射(脊髓)角膜反射(延脑)惊反应(延脑) 翻正反射(脑桥、中脑)平衡试验(脑桥、中脑)瞳孔反射握持反应(大脑皮层)旷场反应皮肤电刺激反应旋转行为攻击行为摄食饮水等行为/2、条件反射概念:后天形成,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种类: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具体刺激----第一信号;语言词语----第二信号啖梅止渴望梅止渴谈梅止渴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性—巴甫洛夫:食物性条件反射,防御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斯金纳(二)神经化学方法1、神经解剖学技术组织学的方法---脑组织的细微的解剖知识追踪神经通路2、活脑的研究方法/脑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 核磁共振技术MRI3、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或切除术;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可逆损伤:扩散性阻抑;冰冻法4、脑电刺激法弱电流或化学物质作用于脑个别部位。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5章 研究方法与策略)【圣才出品】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5章 研究方法与策略)【圣才出品】

第5章研究方法与策略5.1 复习笔记一、实验毁损法(一)基本概念实验损毁法(又称脑损毁法):移除或损毁部分脑结构继而观察动物的行为,推测受损脑区的功能。

(二)脑损伤的行为效应评估1.解释脑损毁的效应必须谨慎,要知道如何确定动物是否丧失了执行某种行为的能力。

2.要有整体概念,没有哪种行为只由一个脑区负责,而是参与执行功能的多个脑区组成的神经环路负责。

(三)脑毁损模型1.永久性损毁(1)皮层损毁①吸出法吸出法是一种古老的方法,最适宜去除部分大脑皮层。

其实施步骤为:麻醉动物→打开颅骨→切开脑膜→吸出大脑皮层。

②热烙法热烙是将皮层细胞烫坏,现在不常用了。

(2)电损毁(皮层下结构的脑损毁)①基本概念电损毁是将一个包被绝缘漆仅露出尖端的不锈钢电极插入脑结构中已定位的合适位点,开启电刺激器,产生射频电流损毁电极周围的组织。

②损毁模型a.直流电损毁原理:直流电将神经元内的物质电解,导致神经元死亡。

优点:不伤及有髓鞘的纤维。

缺点:容易留下金属离子,影响周围神经元的活动。

b.交流电损毁(又称射频损毁)原理:高频交流电流通过脑组织产生热量,烧伤周围脑组织。

优点:不会留下金属离子。

缺点:会损毁电极周围所有的组织,包括神经元胞体和穿行其中的轴突纤维。

(3)化学损毁(皮层下结构的脑损毁)a.原理:将兴奋性氨基酸(如红藻氨酸、谷氨酸)通过导管注射进入特定脑区,作用于谷氨酸受体,使神经元过度兴奋而死亡。

b.优点:是一种选择性损毁,损伤神经元胞体而对过路纤维没有影响,有助于判断特定脑区损伤的行为效应是由该区域的神经元毁损造成,还是过路纤维受损造成的。

2.可逆性损毁(暂时性抑制)(1)化学抑制①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给特定部位注射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阻断进出该区的轴突动作电位。

②GABA受体激动剂(毒蝇蕈醇)给特定部位注射毒蝇蕈醇,毒蝇蕈醇是一种GABA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局部神经元使脑区暂时失活。

(2)冷冻抑制利用冷冻探头,放在开颅后的硬脑膜下,使温度降至20℃时,即产生大脑皮质局部性短暂功能阻断效应。

人体生理学电子复习文档第10章:生殖

人体生理学电子复习文档第10章:生殖

10.排卵:成熟卵泡壁发生破裂,卵细胞、透明带与放射冠随同卵泡液冲出卵泡排入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
11.黄体:成熟的卵泡排出卵子后,塌陷卵泡内的颗粒细胞与内膜细胞转变为黄体细胞,所形成的一个血管丰富的、外观呈黄色的内分泌细胞团,称为黄体。
12.附属性器官:包括男性附性器官和女性附性器官。前者包括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和阴茎等;后者包括输卵管、子宫、阴道和外阴等。它们分别与主性器官睾丸、卵巢组成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17.绝经期:妇女一般到45~50岁左右就进入绝经期,此时由于卵巢萎缩,功能退化,无卵泡发育成熟及排卵,使性激素周期性变化停止,月经不复出现。
四、问答题
158.睾丸是怎样产生精子的?试述下丘脑和腺垂体对睾丸生精功能的调节。
睾丸中的曲细精管是产生精子的部位。原始的生精细胞为精原细胞,从青春期开始分阶段发育成精子的顺序依次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共经历三个连续的阶段:①精原细胞增殖期:经过有丝分裂,成为初级精母细胞;②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经两次减数分裂,先后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③精子分化期:精子细胞经过复杂的形态变化变为精子。生成精子的过程约需两个多月,并需要较低的适宜温度和特殊的微环境。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于腺垂体,调控FSH和LH的释放,进而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LH主要作用于睾丸间质细胞,促进睾酮的生成和分泌,在FSH存在的前提下,睾酮可使生精过程得以维持。即 FSH对睾丸生精过程有启动作用,睾酮有维持生精的效应,两者配合,共同调节生精过程。FSH还可刺激支持细胞产生雄激素结合蛋白(ABP),以提高和维持雄激素在曲细精管的局部浓度,有利于生精过程。同时,睾丸激素对下丘脑-腺垂体有反馈调节作用,LH促进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睾酮又可反馈抑制下丘脑和腺垂体,抑制GnRH和 LH的分泌;FSH促进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抑制素可反馈抑制FSH的分泌。

生理心理学笔记1.

生理心理学笔记1.

生理心理学笔记1.第一章导论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所以又将其称为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一切都是通过神经元实现的。

人脑内大约有1011个神经元,结构大致相同,都是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的。

神经纤维末端有若干分支,叫神经末梢,末梢终端膨大形成扣状,称终扣或突触小体。

多数情况下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或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至细胞体。

细胞体聚合多个树突分支接受来的神经信息,再经过细胞质内的信号转导,通过轴突传出整合后的神经信息至下一个神经元。

从神经元到下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通过一个微细的结构—突触来完成的。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微细结构,由突触前膜(轴突末梢)、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和突触间隙(前、后膜之间的缝隙)三个部分组成。

电突触的间隙约10-15纳米、化学突触的间隙较宽,约20-50纳米。

突触前膜上有囊泡,囊泡内有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上有受体。

突触传递的特点: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突触的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保证了神经系统有序地进行活动。

2突触延搁。

神经冲动通过突触时,传递的速度较缓慢。

3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

突触后膜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和一定时间内相继出现的突出后电位加以总和,只要达到单位发放的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4抑制作用。

兴奋和抑制是神经元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突出活动实现的,是突触很重要的机能。

抑制可发生在突触前膜上,称为突出前抑制;也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称为突出后抑制5对药物敏感性,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很高的选择性,因此,使用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可能阻止或增强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从而改善或提高脑的信息处理能力。

根据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可将其分为三类: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传来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中间神经元又叫联络神经元,它们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

《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
③促进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的变化,使子宫颈分泌大量 清亮、稀薄的粘液,其中的粘蛋白纵行排列,有利于精子的穿行;
④使阴道粘膜细胞增生,糖原含量增加,表浅细胞角化,粘膜增厚 并出现皱折。糖原分解使阴道呈酸性(PH 4~5),有利于阴道 乳酸杆菌的生长,从而排斥其他微生物的繁殖,所以雌激素能增 强阴道的抵抗力。
《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
(三)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维持妊娠 孕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分泌受精卵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能降低子宫肌的传导性,使子宫肌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下降,从 而使子宫处于安静状态,抑制母体的免疫反应,防止对肌儿排斥 反应的发生。
2.对子宫的作用 孕激素促使在雌激素作用下增生的子宫内膜进 一步增厚,呈现分泌期的改变,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另外, 孕激素还可减少子宫颈粘液的分泌量,使粘液变稠,不利于精子 的穿透,抑制输卵管节律性收缩。
排卵前LH分泌峰能诱发成熟卵泡 排卵,排卵后LH又可维持黄体细胞持 《生理学》第十二续章分生殖泌孕酮。
(二)卵巢激素对下丘脑—腺垂体的反馈作 用
下丘脑及腺垂体均存在雌、孕激素的受 体。雌、孕激素可反馈性地调节下丘脑和垂 体激素的分泌。
雌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激素分泌既有负 反馈作用又有正反馈作用,其作用性质与血 浆中雌激素的浓度有关。小剂量的雌激素抑 制下丘脑GnRH的释放;大剂量雌激素,可 促进GnRH的释放,引起排卵前LH和FSH释 放。雌激素这种促进LH大量分泌的作用,称 为雌激素的正反馈效应,而孕激素则抑制上 述正反馈作用。
下丘脑正中隆起释放的GnRH呈脉 冲式分泌,通过三磷酸肌醇(IP3)和 二酰甘油(DG)调节腺垂体FSH和LH 的分泌。FSH可促进这些细胞的有丝 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促使卵泡发 育成熟,同时也能增加颗粒细胞芳香 化酶活性,促进雌激素的生成和分泌。 FSH还能使颗粒细胞上出现LH受体, 与LH结合后可使颗粒细胞的形态及激 素分泌能力向黄体细胞转化,形成黄 体。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7章 听 觉)【圣才出品】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7章 听 觉)【圣才出品】

1 / 2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图 7-1 听觉器官 1.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与外耳道,具有聚音和声波传导功能。 2.中耳 中耳由鼓膜和鼓室构成。 (1)鼓室内有锤骨、砧骨和镫骨等 3 块听下骨。3 块听小骨构成传导和调节声压的杠杆系 统,一端由锤骨与鼓膜相接,另一端由镫骨与内耳卵圆窗相连,将声波从外耳传至内耳。 (2)中耳鼓室内还有耳咽管把鼓室和咽腔沟通起来,以调节鼓室内压力,保证鼓膜和听骨 杠杆作用的适宜压力条件。 3.内耳 内耳由前庭、耳蜗和三个半规管组成。耳蜗内主要有听觉感受器——柯蒂氏器,前庭与三 个半规管内主要有平衡觉感受器。 (1)耳蜗的结构 耳蜗被纵向分为三个部分:前庭阶、蜗阶、鼓阶(如图 7-2 所示)。耳蜗内部充满了液体。 柯蒂氏器(又称螺旋器)是听觉的感受器,由基底膜、毛细胞、盖膜组成。听觉感受器细胞 称为毛细胞,依靠杆状的支持细胞固定在基底膜上。
3 / 2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500 个内毛细胞和 12000 个外毛细胞。 ②毛细胞的基部通过支持细胞固着于基膜上,顶部有许多纤毛,按照高度不同而成行排列, 纤毛上覆以盖膜。毛细胞与双击神经元的树突构成突触联系,这些双击神经元的轴突将听觉 信息传入大脑中。 (2)毛细胞的神经联系 ①内毛细胞与大且有髓鞘的双极神经元的树突构成突触联系,这些双极神经元的轴突构成了 听神经 95%的成分。 ②外毛细胞与细且无髓鞘的双极神经元的树突构成突触联系,这些双极神经元的轴突构成了 听神经 5%的成分。 ③大且有髓鞘的双极细胞与双极神经元是一对一的联系,而细且无髓鞘的双极神经元可以同 时与几个外毛细胞发生联系。所以,内毛细胞在听觉感受中,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3)毛细胞的运动 ①运动价值:内毛细胞在一般的听觉中是必需的。外毛细胞是效应器细胞,参与改变基底膜 的机械特性,并影响声音振动对内毛细胞的效果,降低内毛细胞的阈值。 ②运动过程:声波导致基底膜和盖膜上下来回弯曲。这些运动使得毛细胞的纤毛向某个或其 他方向弯曲。外毛细胞的纤毛顶端直接与盖膜接触。内毛细胞并不与上方的盖膜接触,但是 两个膜的相对运动导致耳蜗中的液体流过内毛细胞,使得内毛细胞也得以来回弯曲,从而使 毛细胞兴奋,产生感受器电位。 2.顶连与附着斑 (1)基本概念 ①顶连:由一根纤毛顶端连接到旁边纤毛的具有弹性的细丝被称为顶连。每个顶连都与一个 纤毛的底端相接触,再连接到其相邻纤毛的侧面。(如图 7-3(a)所示)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10章 情 绪)【圣才出品】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10章 情 绪)【圣才出品】

第10章情绪10.1 复习笔记一、情绪概述(一)情绪的指代情绪在日常用语中指由某些情境带来的正性或负性感受。

在心理学中,情绪是对特定刺激的复杂反应。

(二)情绪的定义对情绪的完整定义包括三部分:情绪是一种认知体验,伴着某种情感体会和特定生理反应,即情绪包括了思考过程(认知体验)、心情转变(情感体会)和身体上的变化(生理反应)。

(三)情绪的构成1.情绪包括情绪体会和情绪反应。

2.情绪反应由行为成分、自主神经成分和激素成分构成。

3.情绪反应三个成分的关系是:自主神经反应使行为易化,使体内能量迅速动员起来,以完成剧烈的动作。

激素反应强化了自主神经反应。

二、情绪作为反应模式(一)恐惧恐惧情绪各成分的整合是由杏仁核控制的。

1.动物研究(1)基本概念杏仁核,或称杏仁核样复合体,位于颞叶内,由多个核团构成,各核团具有不同的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也具有不同的功能。

(2)基本结构及功能①内侧核由数个子核构成,接收感觉传入信息(包括气味和信息素),再将这些信息传递至前脑内侧基底部和下丘脑。

②外侧核(LA)a.接收来自初级感觉皮层、联合皮层、丘脑和海马的感觉传入信息,发放神经纤维至杏仁核的基底核、副基底核和中央核。

b.LA还发放传出信息至纹状体腹侧(与强化刺激对学习的作用有关)和丘脑背内侧核(其投射区是前额叶)。

③中央核a.接收基底核、外侧核和副基底核的传入,其传出纤维广泛分布于大脑的各个部位,参与情绪反应。

b.从中央核发出的神经纤维投射到下丘脑、中脑、脑桥和延髓,这些脑区负责情绪反应各成分的表达。

c.激活中央核可诱发出一系列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自主神经反应和激素反应(如图10-1所示)。

图10-1 杏仁核主要分区和神经联系简图(3)情绪反应的诱发①对于负性刺激诱发的情绪反应,中央核是最重要的脑结构。

a.当威胁性刺激呈现时,中央核被激活。

b.中央核受损将导致大量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减弱或缺失,动物血液中应激激素水平降低,溃疡等应激性疾病的概率也降低。

生理心理学笔记

生理心理学笔记

生理心理学笔记生理心理学绪论一、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以人的心身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为了说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它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二、历史回顾1、自然哲学理论·柏拉图:古希腊。

第一个区分“身”“心”学者。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柏拉图学说,区分出人的不同感觉的学者·笛卡尔:身心交互理论——认为人的机体是受人的灵魂控制的,而且指出灵魂对机体作用点就是人脑中的松果体·莱布尼茨:身心平行论——认为灵魂与机体是由两种不同的微粒组成。

两者各不相同且都不变性,所以身心之间是平行关系,没有交互作用。

推出灵魂特征的先天性2、脑机能定位理论——某个特定的功能对应特定的大脑某个位子·理论的基础:1811年。

Bell区分了大脑、小脑及脊髓的背根、腹根·发展里程碑:Broca——语言运动区;Wernicke——语言感觉区·重要人物:Brodmann——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域;Penfield——倒立小人·脑机能等位理论:Lashley提出,使脑定位理论被认为存在很大局限性3、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把定量分析引入生理学研究,建立经典神经审理学理论·Pavlov:狗唾液分泌标本·Sherrington:猫股四头肌标本4、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示波器技术发展,对神经细胞电活动记录越来越精确,对神经细胞电发放的时间关系和频率特点展开了研究·通过细胞电活动研究,发现了网状非特异系统的功能,引申出反馈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反射活动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网状非特异系统兴奋水平所决定的唤醒状态·发现了“全或无”和“级量反射”规律5、化学通路学说通过对神经通路中的化学物质变化的定量研究,发现神经传导过程中的化学传递方式,从而发现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化学作用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生殖行为
9.1 复习笔记
一、性的发育
(一)配子的产生与受精
1.配子的产生
所有人类细胞(精子和卵子除外)包含有23对染色体。

人类发育的所有遗传信息都包含在组成染色体的DNA内。

配子(卵子或精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含有23条染色体。

2.受精
(1)基本概念
个体的发育是从受精开始,当单个的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一个受精卵时,其各自携带的23条单染色体重新组合成23对。

这23对染色体中的22对决定机体组织的发育,最后一对染色体由2个性染色体组成,决定人类的生物学性别。

(2)染色体
性染色体有两种:X染色体和Y染色体。

雌性有两个X染色体(XX),雄性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XY)。

(3)性别决定
当雄性染色体分裂时,精子的一半含有X染色体,而另一半含有Y染色体。

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后产生一个XY受精卵,为雄性。

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后产生一个XX受精卵,为雌性。

(二)生殖器官的发育
1.性腺
性腺是指睾丸和卵巢,最早发育。

(1)性腺分化
①出生前6周,雄性和雌性的胎儿是一样的,都有一对未分化的性腺,这种性腺既可发育成睾丸也可发育成卵巢。

②控制性腺发育的是Y染色体上的SRY的基因。

SRY基因产生一种被称为睾丸决定因子的蛋白质,与未分化的性腺细胞核中DNA结合,使之变成睾丸。

如果SRY基因不显现的话,性腺将发育成卵巢。

(2)性腺的功能
①产生卵子或精子;
②分泌激素。

(3)性激素的作用
①组织学效应
在胚胎期指导个体生殖器官和脑的发育,并且这种影响持久而不可逆。

②激活效应
在成年期引起人行为及功能的变化。

例如,激活精子的产生、促进阴茎的勃起和射精以及诱发排卵。

这种影响是暂时的。

2.内生殖器
(1)内生殖器分类
①雄性内生殖器:输精管、附睾和相关腺体(如前列腺)。

②雌性内生殖器:阴道、子宫和输卵管。

(2)两套生殖器的前体
①胚胎发育的早期,内生殖器是两性的,即所有胚胎都包含有雌雄两性生殖器官的前体:缪
勒管系统(女性生殖管道系统)和沃尔夫管系统(男性生殖管道系统)。

②妊娠后的第三个月,这些前体只有一个发育,其他的则枯萎消亡。

(3)内生殖器的分化
①分化激素
胎儿内生殖器的分化依赖于睾丸分泌的激素。

如果这种激素存在,沃尔弗管系统将发育;如果这种激素不存在,缪勒管系统将发育(如图9-1所示)。

图9-1 内生殖器发育的激素控制
②雄性内生殖器的分化
a.沃尔弗管(雄性)的发育必须有睾丸分泌激素的刺激。

睾丸分泌两种激素:
第一种是肽类激素,被称为抗缪勒管激素,阻止缪勒管的发育,有去雌化作用;
第二种是一种甾体(类固醇)激素,被称为雄激素,刺激沃尔弗管发育成雄性内生殖器,有雄性化作用。

b.两种不同的雄激素与雄性化作用有关:
第一种是睾酮,由睾丸分泌;
第二种是睾酮经过一种酶的作用而转变成另一种雄激素,即二氢睾酮。

③雌性内生殖器的分化
缪勒管(雌性)的发育不需要性腺分泌激素的刺激,若无睾丸,雌性内生殖器自然发育。

(4)性分化障碍
①染色体变异
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没有按程序分离,导致精子或卵子中性染色体数目增多或减少。

这样的精子和卵子在结合后形成的胚胎中性染色体也异常,导致畸形。

染色体导致的病症有:
a.特纳氏综合征
染色体核型:45·XO。

病因:只有一个性染色体,即一个X染色体。

症状:卵巢发育不良,阴毛缺乏,原发性闭经,不能生育,身材矮小,通常有短颈或蹼颈。

b.克氏综合征
染色体核型:47·XXY。

病因:多了一个X染色体。

症状:睾丸萎缩,无精子,男性不育,外生殖器虽为男性,但发育不良,显示有女性体型及女性乳房。

②雌激素或受体变异
a.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染色体核型:46·XY。

病因:基因突变引起雄激素受体缺乏(雄激素受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症状:有睾丸,但无男性内生殖器,也无女性内生殖器,外生殖器呈雌性(阴道很浅),无
月经、不能生育。

b.先天性(永存)缪勒管综合征
染色体核型:46·XY。

病因:抗缪勒管激素不能产生或缺乏相应的受体。

症状:具有两性内生殖器,女性生殖器常常干扰男性生殖器的正常功能。

3.外生殖器
(1)外生殖器分类
外生殖器是外部可见的性器官,雄性有阴茎和阴囊,雌性有阴唇、阴蒂和阴道的外部。

(2)刺激分化
外生殖器并不需要雌性性激素的作用就能变成雌性,只有在有二氢睾酮存在的情况下,外生殖器就会发展成雄性的样子。

(三)性成熟
1.基本概念
(1)性成熟
性器官成熟和出现第二性征。

(2)性器官
性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

性器官是第一性征。

(3)第二性征
①女性——乳房发育,骨盆变大、皮下脂肪增厚、月经来临等;
②男性——声调变低、喉结突出、长出胡须、肌肉发达等。

2.性成熟的发生
青春期开始,下丘脑的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这种激素刺激垂体前叶产
生和分泌两种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激素(LH)。

这两种促性腺激素又刺激性腺分泌激素,性腺分泌的激素最终导致性成熟。

3.促性腺激素的作用
性腺激素(通常叫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是促使性腺分泌甾体类性激素,即使卵巢产生雌二醇(雌激素的一种),使睾丸分泌睾酮(雄激素的一种),最终促进生殖器的成熟和个体第二性征的发育。

二、性行为的激素控制
(一)雌性生殖周期的激素控制
1.雌性生殖周期
(1)概念
雌性灵长类动物的生殖周期被称为月经周期,其他哺乳类动物的雌性也有生殖周期被称为发情期。

(2)特征
月经周期的主要特征是子宫内膜按月形成及丢失,发情期的特征是性行为与排卵精密相连。

2.生殖周期的激素控制
雌性的生殖周期(月经周期或发情周期)是由垂体腺和卵巢分泌的激素进行调控的。

其激素控制过程为:
(1)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这些激素(尤其是FSH)刺激卵泡的生长。

(2)卵泡成熟后分泌雌二醇,引起子宫内膜生长。

(3)当雌二醇达到一定的临界水平时,引起垂体分泌大量的LH,并触发排卵。

(4)在LH的继续作用下,空的卵泡变成黄体,黄体分泌雌二醇和孕酮。

这两种激素促进怀孕(妊娠),维持子宫内膜,抑制产生另一个卵泡。

与此同时,卵子进入输卵管并开始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