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简介及作品
夏衍的生平简介介绍

夏衍的生平简介介绍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人。
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夏衍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夏衍简介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
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进步电影工作。
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994年,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
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狂流》、《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青春之歌》、《春蚕》、《自由神》、《时代的儿女》、《林家铺子》、《祝福》、《赛金花》、《女儿经》、《法西斯细菌》、《聂耳》、《包身工》、《上海屋檐下》。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
夏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夏衍的代表作电影剧本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夏衍简介及作品

夏衍简介及作品夏衍(1900.10.30—)本名沈月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
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4年毕业于德清县立高小,因家贫当过染坊店学徒。
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
1920年毕业。
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
1924年加入国民党,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人中国共产党,在闸北区从事工人运动,并翻译大量文艺作品。
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
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社。
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问。
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
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同时主编左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
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泡》,刊载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
1936年6月创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
同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发表后曾引起争论。
同年12月创作了多幕话剧《自由魂》。
1937年发表剧本《上海屋檐下》。
1937年8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离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为话剧。
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起文艺界争论。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上海文化局局长。
1954年调任文化部副部长。
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包身工》(夏衍)

抒 情 、 议 论 ( 类 比 、
对 比 。)
31 | | 33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 工的苦难生活的?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 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 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 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 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行”(上工)——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 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音 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人人得而欺之”。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
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饮食条件: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
和烂菜叶)
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理清文章思路。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整体感知
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工作环境: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十五六岁 性别:女 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工作单位: 上海东洋纱厂 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以上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皮辊 (gǔn)
殴打 (ōu)
谄媚(chǎn mèi) 懒惰(duò)
巴结(jie)
《包身工》

附—— 当今社会一些“包身工”资料
拾荒者
(母亲是这样老去的) 当我们肆意挥霍着 自己的青春和金钱, 当我们在风花雪月里 无病呻吟的时候,
当我们在闲暇的时 候高呼无聊的时候, 有谁想起了他们呢?
王致中17岁, 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 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 元人民币...
(三)生活条件 穿
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 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是条纹的裤子。 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 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 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 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 碎米和豆腐渣根本就是猪食。 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 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 在这里。 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 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 的细节,这就是“点”。比如,
典型事例: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 制作的“美食”;
典型细节:包身工在“离开别人不到一尺的马桶 上很响地小便”; 使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管 中 窥 豹 , 可 见 一 斑
发人深思的警句。结尾“黎明的到来,毕竟 是无法抗拒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 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 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整个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有很多。
点 面 结 合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骨架) ↓↑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面”上的描写,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写 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这里作者并 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包 身工这个群体。描写他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 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从整体描写中表现 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夏衍主要著作

【夏衍主要著作】高尔基传(传记)1932,良友赛金花(话剧)1936,生活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话剧)1937,生活;1950,开明日本的悲剧(杂文集)1937,上海大时代出版社上海屋檐下(话剧)1937,戏剧时代出版社血写的故事(报告文学集)1938,黎明书局包身工(报告文学集)1938,广东离骚出版社一年间(话剧)1939,生活;改定本更名《天上人间》,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白云故乡(电影剧本)1939,大地小市民(剧本集)1940,新知愁城记(话剧)1941,剧场艺术社此时此地集(杂文集)1941,文献心防(话剧)1941,新知水乡吟(话剧)1942,群益长途(杂文集)1942,桂林集美书店风雨同舟(剧本,又名《再会吧,香港》)与田汉、洪深合著,1942,桂林集美书店戏剧春秋(话剧)与宋之的、于伶合著,1943,重庆未林出版社草木皆兵(话剧)与于伶、宋之的合著,1944,新知法西斯细菌(话剧,又名《第七号风球》)1944,重庆文聿出版社边鼓集(杂文集)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离离草(话剧)1945,昆明进修教育出版社芳草天涯(话剧)1945,重庆美学出版社劫余随笔(杂文集)1948,香港海洋书屋春寒(长篇小说)1949,人间蜗楼随笔(杂文集)1949,人间夏衍剧作选1953,人文考验(话剧)1935,人文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评论集)1959,电影夏衍选集1959,人文杂文与政论(杂文集)1959,北京电影论文集1961,电影夏衍近作1980,四川人民夏衍杂文随笔集1980,三联劫后影谈(评论集)1980,电影夏衍论创作(评论集)1982,上海文艺杂碎集(评论集)1983,四川人民生活·题材·创作(评论集)1983,湖南人民夏衍剧作集(1—3册)1984—1986,戏剧夏衍电影剧本集1985,电影懒寻旧梦录(回忆录)1985,三联保卫芦沟桥(剧本)阿英等著,整理,1937,时代复活(剧本)改编,俄国托尔斯泰原著,1943,重庆美学出版社我的一家(电影文学剧本)据陶承同名回忆录改编,1959,电影;1980年出版时改名《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据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改编,1979,电影憩园(剧本)改编,巴金原著(出版年代不详)四川人民[翻译书目]地狱(小说集)日本金子洋文著,1928,上海春野书店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理论)日本本间久雄著,1928,开明恋爱之路(小说集)俄国柯伦泰著,1928,上海作新书社北美印象记(散文)日本厨川白村著,1929,上海金屋书店牺牲(小说)日本藤森成吉著,1929,北新初春的风(小说、戏剧集)1929,大江书铺在施疗室(小说集)日本平林泰子著,1929,水沫书店母亲(1—2部,长篇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29—1933,大江书铺;多次改名《母》,1936—1947;1956,人文新兴文学论(理论)苏联柯根著,1929,上海南强书局戏剧研究(理论)日本菊池宽著,1929,良友乱婚裁判(剧本)苏联台米陀伊基著,1930,上海水沫书店败北(短篇小说集)日本介川龙之介等著,1930,神州奸细(长篇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0,北新,后改名《没用的人生》,1943,桂林春草书店;1954,新文艺日本关于艺术价值的论战(理论)1930,光华戈理基文录与冯雪峰、柔石、鲁迅合译,1930,光华伟大十年间文学(理论,《新兴文学论》续编)苏联柯根著,1930,上海南强书局战后(上下卷,小说集)法国富马克著,1931,开明沉醉的太阳(长篇小说)苏联格拉特考夫著,与杨开渠合译,1933,现代平林泰子集(短篇小说集)1933,现代;重印本改名《新婚》,1938,文光有岛武郎集(中篇小说集)1935,中华未死的兵(中篇小说)日本石川达三著,1938,南方敌兵阵中日记与田汉合作编译,1938,广州离骚出版社两个伊凡的吵架(剧本)俄国果戈里著,1940,上海旦社三兄弟(话剧)日本鹿地亘著,1940,南方[研究资料书目]夏衍戏剧研究资料(会林、绍武编)1980,戏剧夏衍研究资料(上下册,会林、陈坚、绍武编)1983,戏剧夏衍创作简论(陆荣椿)1984,重庆出版社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陈坚)1984,浙江文艺夏衍传(会林、绍武)1985,戏剧。
包身工(夏衍)

二、小福子: 挨罚——拿莫温打得比平时格外着力;东洋婆揪住小福
子的耳朵,将他扯到太平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拿 莫温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皮带盘芯子,不怀好意的叫她顶在 头上。 三、不知名的女工
惨遭毒打——一把揪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 一般听不清的嚷骂;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 家都在发抖;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 中间,没有光,没有热, 没有温情,没有希 望……没有法律,没有 人道
思考讨论:这种点面结合 的手法有何好处?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 面的表现。但是只有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有点上 的刻画,才能具体深入反映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 惨命运。
思考讨论: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 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 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 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 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 化主题。
7—11:包身工的来源、身份——被诱 骗的农村少女 15—22: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主要作品有《狂流》《赛金 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 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 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 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检查预习:
木栅( zhà)子 游说( shuì)蠕动( rú )
拎着( līn ) 弄堂( lòng ) 赚( zhuàn ) 褴褛( lán ) 执拗( niù ) 簿子( bù ) 籼米( xiān) 莴苣( wō jù ) 揩地( kāi ) 搽粉( 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 gǔn ) 谄媚(chǎn) 骷髅( kū lóu ) 噩梦( è ) 怔住(zhèng)锭子( dìng )衍(yǎn)
夏衍先生简介与作品

夏衍(1900-1995年),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1920年,他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4年,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
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
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包身工课堂用

副线
1、介绍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 会原因。 2、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 和黑暗及其发展
⑵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⑴包身工受到的摧残﹝三大威胁、 三种罚规﹞ ⑵日本纱厂因雇佣包身工而飞跃 的膨大
3、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1.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 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 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 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 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 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2.作者介绍包身工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 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 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 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 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 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 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 “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 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 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 “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 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35—47.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48—50.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 然灭亡
小结
主线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 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 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 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 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 ⑴包身工的来源、身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衍简介及作品
夏衍(1900-1995年),中国著名文学、电
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
家、社会活动家。
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
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
艺术家.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1920年,他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4年,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
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
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
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982 年,他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