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网络语言调查报告

网络语言调查报告网络语言调查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语言的现状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网络语言调查。
调查对象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包括青少年、青年和中老年。
我们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收集了他们对网络语言的看法和使用情况。
首先,我们了解到网络语言在不同年龄段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
青少年和青年群体更加熟悉和频繁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中老年群体则相对较少使用。
这可能与年龄群体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和技术水平有关。
其次,我们发现网络语言的使用方式也存在差异。
青少年和青年群体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网络语言,如微博、微信等。
而中老年群体则更多地使用网络语言在论坛和社区进行交流。
这表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网络语言的接触渠道和使用场景有所不同。
调查还显示,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与个人的社交活动有关。
那些经常参与线上社交活动的人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语言,而那些较少参与线上社交的人则相对较少使用。
这可能与个人的社交需求和社交圈子的差异有关。
然而,尽管网络语言在日常交流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调查也揭示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的使用经常伴随着拼音缩写、表情符号和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
这种语言形式虽然方便快捷,但也容易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和理解的困难。
其次,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过高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失去对正式语言的运用能力,影响他们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此外,网络语言的滥用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一些人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进行恶意攻击、辱骂和谩骂,给他人带来了心理伤害。
此外,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也容易引发误解和争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了解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和注意事项。
其次,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管理,打击网络语言的滥用和恶意攻击。
关于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前段时间,一篇名为“小学生作文’雷’倒老师”的新闻报道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说是重庆一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其中“杯具” 一词令老师困惑不解,搞了半天才弄明白“杯具”是“悲剧”的谐音,是现在最流彳丁的网络语言。
“杯具”一度使网络语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
众所周知,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与别于传统媒介的语言形式。
它起源于网络,传播于网络,有拼音或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组成,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并迅速流传起来。
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除了“杯具”,还有“GG、"MM、“BT”等。
通观学生作文中使用的网络语言,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类:数字或字母的简称,比如“7456”代表“气死我了” ,“886”代表“拜拜咯”,“+LT意为“加油”;比喻,如“腹黑”是指表里不一的人;谐音,“喜欢”叫做“稀饭”;还有一些流行新语,“打酱油”的意思是“不关我的事,不予评价”。
在前不久的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中,某省赛区的150万篇参赛作品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使用了诸如“努力ing ”等网络语。
网络语言受到如此的青睐,究竟它魅力何在呢? 一般认为网络语言的流行主要有四大原因:1.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
网络语言将数字、符号、拼音、汉字和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比传统的语言要简单易用,也减少了打字时间,节约了上网费用。
2.蔑视传统,崇尚创新。
许多网民不仅主动使用网络语言,而且还积极地创作网络语言,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来来替代传统的语言形式。
3.张扬个性。
中国网民在18至24岁之间的人群是第一大网民群体,他们正处于渴望张扬个性,引起他人注目的年龄阶段。
4.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
对于网络语言是否应该被广泛使用,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
日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三名在校大学生对北京10所高校的大学生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情况。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一、引言网络用语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使用,并且不断演变和创新。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用语也成为现代社会交流的一种形式,并对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问卷设计包括了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使用目的、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以及对网络用语的看法等内容。
共计发放了200份问卷,并收回了180份有效问卷。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1. 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根据调查结果,超过80%的大学生在平时的网络交流中经常使用网络用语。
其中,有近40%的人表示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网络用语,另外40%以上的人则表示每周都会使用。
这表明网络用语在大学生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成为日常交流的一种习惯。
2. 网络用语的使用目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主要是为了节省打字时间和表达的简洁性。
此外,约30%的人表示使用网络用语可以增加互动的趣味性和社交效果。
只有少部分人使用网络用语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年轻和潮流时尚。
3. 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在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网络用语包括“哈哈哈”、“LOL”、“666”、“emmm”等等。
这些表达常被用于表示开心、滑稽、赞美等情绪和赞美对方的表现。
总体而言,网络用语的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往往通过独特的文字符号和缩略词来代替传统的表达方式。
4. 对网络用语的看法在对网络用语的看法方面,有近半数的人认为网络用语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可以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另外,约30%的人则认为网络用语是一种不正式的表达方式,可能会降低社交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水平。
四、结论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网络用语在现代社会中普遍使用,并且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常见。
2. 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表达简洁和增加社交效果。
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在日常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和方式,以及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和意见。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在线问卷平台发布调查链接,以匿名方式收集数据。
调查对象:大学生群体样本数量:1000人调查结果:1. 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网络语言,其中有30%的大学生表示每天均使用网络语言多次。
2. 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方式在网络语言的使用方式上,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进行网络语言交流,占比超过80%。
约有10%的大学生会在论坛、游戏或者群聊中使用网络语言。
3. 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主要集中在表达情感、幽默、调侃和打趣。
此外,部分大学生也会使用网络语言传递信息、签名、分享生活等。
4.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大多数大学生持积极态度对待网络语言的使用,认为网络语言能够提升交流效率、增加趣味性。
约有1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语言使用应该适度,不应过度依赖网络语言。
少数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持否定态度,认为其影响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调查结论: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的代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数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网络语言,主要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交流。
他们通常使用网络语言表达情感、幽默和调侃等内容。
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持积极态度,认为其能够提升交流效率和趣味性,但也有少数人担心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对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建议:1. 在教育中加强对网络语言的引导和教育,教授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方法和技巧。
2. 加强大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使其能够在不同场景下合理运用网络语言和标准语言。
3. 各大学、高校可以设立相关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在网络社交中合理运用网络语言,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
4.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和辨识能力,防止网络语言的不当使用。
关于中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中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作者:岳洋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9年第01期【摘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网络语言对接受新生事物较快的中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通过此次调研,掌握到了第一手资料,了解到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真实情况,最后提出有效的合理化建议:网络语言有其积极的促进沟通作用,但某些语言低俗,或含意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规范使用,尤其中学生要科学对待网络语言,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摒弃不良用语,从自身做起,促进网络语言文明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语言规范中国网民数量达9亿人,微信用户已经超过6亿多人。
近几年来,网络语言更是以简洁生动诙谐的独特形式,受到广大网友的偏爱。
网络语言就像网络本身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语言交流速度快,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对一些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理解不深,在网络语言自由化、新鲜力的冲击下,极易被这种新鲜的语言形式所吸引,如里面夹杂的低俗、暴力等,这些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甚至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使用网络语言?通过调研,我们取得了第一手数据。
一、调研方法首先设计好问卷的类型和题目,针对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对网络语言的认知及态度、对网络语言的具体了解程度等共设计20个问题,使用问卷网的模板加载,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问卷。
从5月25日~6月10日,共计15天的时间,收回有效问卷共计129份。
二、调研数据分析(一)参与调查问卷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收回的129份调查问卷中,其中男生73人,女生55人,1人未回答。
高二有73人,高三有26人,高一有13人,初三有11人,初二有2人,初一有3人,1人未回答。
关于回答平时是否有上网经历,96.9%的人回答都有上网经历。
对网络语言的调查报告

对网络语言的调查报告
我校有学生2900多人,这次主要面对高一、高二,共计2000人左右,发出表格1056张,收回表格950张,这里感谢我校学生会与指导老师,使回收的表格如此之多,高一560张,高二390张,本次调查详细结果如下:
对第1题此项共收到960票,100%的同学参与了此项,从比例来看,说明绝大部分同学知道有网络语言,并能说出来!
对第2题从下图可看出,经常用与从来没用过的人数差不多,中间较多用与很少用也相当,说明多用与少用的人数对半分,说明网络语言已基本进入同学们的大脑中来了。
对第3题从下面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在QQ上使用,其次是手机短信中用,说明学生生活中已逐渐有使用网络语言的倾向。
对第4题很多同学凭直觉都说网络语言好,说明同学们对新事物接受很快。
对第5题说明同学们最早知道网络语言的方式为从QQ上的朋友,说明用QQ的同学不少,是一个传播网络语言的场所。
对第6题说明同学们有使用网络语言在学习中的现象,有一部分同学偶尔有用过,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网络语言的发展。
由调查的数据可知,现在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什么是网络语言,并且也时常用过,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在QQ上,由此可见,QQ的广泛使用对网络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由调查时同学们的回答所知,他们认为网络语言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节省了很多时间。
网络语言有些用符号组成的表情语义更是深受欢迎。
有少部分同学在作文上使用过网络语言,以致使改作文的老师看不懂。
大部分同学都十分了解网络语言并且支持网络语言的发展。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怎么写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怎么写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一、引言网络用语是指在网络交流中通过网络特定技术手段和符号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用语在社交媒体、即时通信、论坛等网络平台上被广泛使用,对人们的交流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报告旨在调研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对语言交流和社交互动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200名受访者参与,调查对象主要是15至35岁的年轻人,他们是网络用语的主要使用者。
问卷主要包含了对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对网络用语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网络用语对语言交流和社交互动的看法等问题。
三、调研结果1. 使用频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每天都使用网络用语,其中约有50%的受访者表示使用频率超过3次/天。
2. 了解程度关于网络用语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对网络用语非常了解,而只有约20%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程度较低。
3. 影响力在调查中,约有6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用语对语言表达有积极影响,认为网络用语可以增加表达的效率和准确度。
但也有约30%的受访者表示网络用语会对正式的写作和交流产生消极影响,如缺乏语言规范性和表达的深度。
4. 社交互动关于网络用语对社交互动的影响,大约50%的受访者认为使用网络用语可以促进沟通和交流,使得社交更加轻松愉快。
但也有约4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用语可能导致交流缺乏真实性和深度。
四、讨论与分析网络用语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对语言交流和社交互动产生了诸多影响。
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网络用语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效率和互动的便捷性。
然而,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网络用语可能导致语言的贫乏和交流的表面化。
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高说明了其在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合理使用网络用语。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用语的影响,因此在语言交流中需要注意保持语言的规范性和深度。
网络语言应用状况调查报告

网络语言:(i)一种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渐普遍而 兴起的语言,与规范语有很大分别。
(ii)不同地方或国家有自己的网络语言, பைடு நூலகம்如方语一样
(iii)网络语言可归纳为三大类。 1.符号 2.谐音 3.自创新词
符号类网络语言
符号类网络语言是用各类符号构成图像以表意,或直 接用图像表意 ^^、^.^、@@可以表示为开心 ==、=.=则用来表示不开心 orz像一个人跪在地上,o为头部,r为身躯,z为弯曲 的脚,意为无奈 这类网络语言数之不尽,以上仅为冰山一角 好处
2.具有趣味
自创新词
自创新词是网民创作一些规范语没有的词藻,有些新 词有是根据社会现象而创造的 如给力有加油之意 裸考、裸婚表示没有准备之下去考试和结婚 剩女表示未能出嫁的中年女士 好处
1.丰富中文词汇 2.具有高度之传意能力,特别是有社会现象根据的自 创词 3.具有趣味
网络语言所带来的问题
在沟通时,可能引起误解 ---每个人对这些网络用语的理解不尽相同
妨碍沟通 ---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这些网络用语
破坏规范语 ---这些网络用语大量使用,令规范语受到影响
➢最终导致我们的汉语水平普遍下降
总结
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带来很大方便 又可激发人的创造力 更有些新词可丰富中文的词汇
但过份使用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产生误解,妨碍 有效之沟通
所以,宜少用一些比较抽像的网络语言 而一些能望文生义,有社会现象基础的网络语言则
1.方便快捷,便于沟通 2.高度形象化,比用文字表达更有效、传神 3.趣味十足
谐音类网络语言
谐音类网络语言是指用些谐音字取替原有的字 诞生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有网络管制,网民要用谐 音字避过管制 如以88表示拜拜 杯具表示悲剧 河蟹表示和谐 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网络语言的语用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我们课题组于2006年10月进行了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调查对象涵盖了50岁以下的各阶层人士,职业包括学生、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和自由职业者,学历以大学为主,另有初、高中学生和研究生等。
调查方式以专题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抽样座谈交流。
课题组累计发放问卷2000份,收到有效问卷1476份。
本次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网络语言使用情况
(一)网络语言使用的群体及所持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网络语言使用最多的群体是在校大学生。
18~30岁之间的网民达62%,其中18~24岁的占42%,网民中以本科生最多,大专生次之,分别为39%和36%,在校大学生平均上网率达89%。
调查结果显示,对网络语言表示“喜欢”和“感兴趣”的分别多达15%和60%,表示“无所谓”和“反感”的分别占12%和11%。
由此可见,对网络语言高度关注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75%。
对不良网络语言词汇所持态度鲜明,见下表:
(二)网络语言使用的场合及使用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网络语言最多的地方是各类聊天室,占63%,其余较多的依次是,QQ为59%,BBS为43%,网络游戏为34% ,博客为28%,MSN为20% ,网易泡泡为16% 。
只在网上使用的占73%,网上网下都使用的占18%。
调查数据显示,使用常见网络语言词汇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依次是:
1.“886”或“88(拜拜)”为86%
2. “晕(非常惊异)”为78%
3.“555 (呜呜呜)”为68%
4.“mm/MM(妹妹)”为65%
5.“恩(嗯)”为60%
6.“美眉”为55%
7.“顶(支持)”为54%
8.“GG/gg(哥哥)”为44%
9.“偶(我)”为41%
10.“DD/dd(弟弟)”为39%
11.“9494(就是就是)”为39%
12.“东东(东西)”为36%
13.“青蛙”为33%
14.“灌水”(发帖子)为32%
15.“PP(漂亮)”为31%
16.“稀饭(喜欢)”为29%
17.“bs/BS(鄙视)”为23%
18.“楼猪(楼主)”为18%
19.“LZ(楼主)”为17%
20.“斑主(版主)”为14%
21.“恐龙”为16%
22.“马甲(ID)”为10%
23.“ding(顶)”为9%
24.“7456(气死我了)”为9%
25.“汗或寒(敬畏)”为9%
26.“滴(的、地)”为4%
27.“酱子(这样子)”为1%
(三)网络语言使用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多种多样,所占比例依次为:
1.为了形象、风趣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82%
2.为了输入的快捷、方便,节省上网的时间和费用81%
3.为了娱乐、好玩74%
4.为了使网上交流富有情趣65%
5.为了更好地融入到网民群体中62%
6.为了体验一种新奇表达的快感58%
7.为了使自己显得幽默54%
8.为了弥补网上交流不能面对面的缺陷37%
9.为了传递自己的微妙感觉32%
10.为了张扬个性27%
11.为了在网上扮演不同的角色23%
12.为了使自己的发言赢得更多的关注17%
13.为了体现自己的智慧13%
14.为了显得自己很时髦12%
15.为了求炫、求酷9%
16.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9%
17.为了隐藏自己的语言使用习惯9%
二、分析和结论
(一)网络语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对网络语言高度关注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75% ,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之大主要由下列因素决定的:
1.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
使用网络语言“为了形象、风趣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占82%),“为了输入的快捷、方便,节省上网的时间和费用”(占81%)。
网络语言富于个性、简洁方便、轻松活泼、谐趣幽默,在网络这样的快节奏的交流空间中,网民们力图用最简洁的形式来缩短交际的宝贵时间,同时彼此在相对默契的交流中体验一种新鲜感与刺激性,也弥补了规范的语言表达在传情达意上受到的局限。
网络语言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机和色彩,同时也使网民们从中体会到了一种即时交流的兴奋。
2.青少年心理和交流的需要。
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平等、时尚、张扬个性的社会空间与快节奏交流的语言环境,网络是人们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场所。
青少年趋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在这里得到极大的满足和释放。
“为了娱乐、好玩”(占74%),“为了使网上交流富有情趣”(占65%),“为了体验一种新奇表达的快感”(占58%)。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网络语言的使用多限于网上可交流互动的版块,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的影响是有限的。
限于网上使用的占73%,网上网下都会使用的仅占18%,可见大多数人使用网语还仅限于网络,他们能够分清使用网语的场合,因此没有必要像有些人那样把网语当作什么洪水猛兽,认为它会给规范语言带来危机。
我们认为,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是在交流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上。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因为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网络语言也在为我们的语言生活增添色彩。
(二)网络语言使用渐趋理性
对“错别字”“不文明词汇”持反对(“非常反对”和“比较反对”)态度者分别高达75%和88%。
对“数字符号”则表现出较大的宽容,持赞成(“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态度者达到62%。
随着网络的渐趋成熟,上网者网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网友们使用网络语言时不再一味“为了求炫、求酷”(仅为9%),而主要是“为了形象、风趣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占82%),“为了输入的快捷、方便,节省上网的时间和费用”(占81%)。
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语言的变化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然引发语言的变化。
语言与社会共变,网络语言发展得如此之快首先应归功于当今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古往今来,每一种新生事物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词汇。
网络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广泛使用,迎合了新生代的需要。
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今数字时代的反映,同时它也能丰富我们的汉语词汇系统。
网络语言有其发展的条件,也有其发展的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它一点点的瑕疵,就否定它,排斥它,应该长远地看,网络语言是具有发展价值的。
目前,网络语言的确存在一些品位低下、信口雌黄、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等现象,但也应看到网络语言也有着传统语言所不具备的个性化、生动风趣、形象幽默、人情味更浓等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个新词出现,而网络正是新增词语的重要渠道。
社会对一个新词语有必然的认知过程,词语本身也有一个成长、衰落的生长周期,如果那些充满强生命力的新新语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肯定会被更多人接纳,反之就会被淘汰或黯然消失。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是“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生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并不断地形成一些热点。
这些热点,有些需要通过引导,有些需要规范,有些则需要“无为而治”。
三、对策和建议
(一)对网络语言报以一种积极和宽容的态度。
1986年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语文工作要“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做促进工作”,对网络语言也是如此。
语言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得网络语言将会对日常生活语言提供有益的补充,语言的交际属性又会使网络语言经受语言实践的不断考验,从而自动更新,不断发展。
如果能采用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网语,将对规范语言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保护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引导教育他们。
(二)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及时掌握网络语言的发展动态,调查研究,不轻易下结论。
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促使其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
(三)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
在社会快速前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建立对社会语言生活实时检测和规范引导的长效机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重要社会领域的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进行监测、分析与研究,对语言国情有更及时全面的了解,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四)利用强势网站的影响力,鼓励其使用规范化的网络语言,为其他网站做出表率。
总之,语言文字工作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信息时代要求大幅度提升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要求充分关注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措施使网络语言这种新兴的、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能够在有序的基础之上健康地成长,将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又能将其积极效应发挥到极至,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和语言,让我们的语言充满活力和色彩。
(史钟锋郭笃凌,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