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合集下载

从中国近代以来的政党发展轨迹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从中国近代以来的政党发展轨迹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简析近代中国政党发展轨迹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立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其形成、发展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一方面,中国近代以来民初政党政治实践的失败以及国民党一党独裁政党体制的失败,决定了无论是多党制还是两党制的西方政党体制在中国都行不通,而一党独裁的政党体制也不适应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注定被历史淘汰。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历史上形成的同盟合作关系,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一、民初政党政治实践的失败在中国封建社会,就有所谓“朋党”出现,不过这些朋党之辈不过是一些为私人利益而结帮拉伙、秘密结合的官僚集团,正如梁启超所说:“大率以人为中心,不以政见为中心,聚散无常,无正式之组织。

”因而称不上政党之名。

中国近代政党的产生是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活动和革命斗争的兴起而来的。

1 9世纪7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就曾经组织过具有政党色彩的强学会、保国会等学会。

此后,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又先后组织了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具有明显政党性质的组织。

直到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才可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科学意义上的政党。

早期中国政党成立以后,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治体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伴随着学习西方议会体制的幻想,各种政党纷纷成立,形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民初党派林立的局面。

据统计,从1911年武昌起义至1914年1月国会解散,新公开的党会竞达682个,其中从事政治活动的312 个。

正如时人所描绘的那样,“集会结社,犹为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

”然而,民国初年虽然出现了党派林立的局面,却没有使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民初时期的中国不具备实行西方议会政党政治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转化成了民初政党的软弱性,使得民初政党在政治运作中无法掌握真正的权力。

中国政党制度60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中国政党制度60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自 10 9 5年 中 国 第 一 个 资 产 阶 级 政 党
国步 人 了政 党 政 治 时代 。 当 时全 中 国政 党 “ 四党 、 派 、 阵 营” 三 两 的政 党格 局 。 1 1 年 91
推 进 我 国 民主 政 治 建 设 具 有 重 要 的理 论 意 中 国 同盟 会 产 生 后 , 种 政 党 相 继 产 生 . 各 中
主政 治建 设 , 促进 经济 、 治 和社 会 发展 , 政 具有 重 要 的理 论 意 义和 实践 价值 。
关键 词 : 国政 党制 度 ;0年 历程 ; 本 经 验 中 6 基
中 图分 类 号 : D6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6 6 (0 0 0 — 0 1 0 10 — 29 2 1 ) 1 0 2— 5
中 国特 色 的社 会 主 义政 党 制 度 。经 过 新 中 革命 的 双 重任 务 之 下 ,为 改 变 国家 和 民族 国成立 以来 6 0年 的发 展 , 国 的 政 党 制 度 的命 运 , 国社 会 各 革命 阶 级 相 继 而 起 , 我 中 领
已经 比较成 熟 。回顾 历史 , 结 基本 经 验 教 导人 民奋 力抗 争 。 总 训 , 于坚 持 中 国特 色 的政 党 制 度 . 一 步 对 进 义 和 实践 价 值 。
政 党 制 度 是 指 由 国家 法 律 规 定 或 实 际 国情 背 景 和 社 会 基 础 ,而 这些 阶 级 力 量 的 生 活 中形 成 的 关 于政 党 的社 会 政 治 地 位 、 组 合 、 盟 , 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政 党 制 联 又 作 用 , 掌 政 权 或 参 与 政 治 的 方 式 、 法 、 度 产 生 的社 会 基础 。 ”】 执 方 【 2 程 序 的制 度性 规 定 I l 是现 代 国家政 治 制 j 。它

建党90年来党代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建党90年来党代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的规 定从无 到有 、 少到多 、 从 从略到详 , 国党代 会制 全
度 也 经 历 了从 萌 芽 状 态 到 具 备 雏 形 再 到 初 步 创 立 白 勺 过 程 。 初 创 时 期 的 党 代 制 涵 盖 和 体 现 了 以 下 几 方 面 的 内 容特 征 :
赋 予党 的代表 大会 以最高权 力。从 党 的第 一个 纲领 到党 的六大 党章 都 明确 规定 , 的各级 代表 大 党 会 , 同级党 组织 的最高机 关 , 的各级 委员会 由同 是 党
的 最 高 权 力机 关 , 字 里 行 间却 包 含 和 体 现 着 这 种 规 但
定 。 12 年 二大党 章第 1 条、 9 3 92 7 12 年三 大修正 章程
和 1 2 年 四 大 修 正 章 程 第 1 条 则 明确 规 定 :全 国 代 95 8 “
衄 JU N L F H H N D U I PL A T OLG F . O R A E E G U N I RY LEE P OT C M CAP C O C. c
全 国党 的代 表大会 制度 ( 以下 简称 党代 制 ) 是党 的一项 根本 政治 制度 。建 党 9 年 来 , 0 党代 制经 历 了

中国共产 党从 成立之 日起 , 以马克 思恩格 斯开 就 创的无产阶级政党代 表大会制度为模本 , 以马克思列 宁主义建党原 则为指导 , 创立 了党 的代 表大会的领导 结构 和 组织形 式 , 对其运 行规 则进行设 计与建 设。 并 党 的一大到六大时 期 , 党章关于全 国党代会 的制度性
级 的代表大会选举 产生 , 向它负责并报 告工作 。一大
制发展 的历史进程 , 分析 和总结党代 制发展的历史经 验, 对于 进一步 坚持 、 完善 、 全党 代 制 , 活党代 制 健 激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在 和 发 展 ” 人 宪 法 , 升 为 国家 意 志 , 志 着 我 国 政 党 制 度 进 入 了法 制 载 上 标 化轨道。

中国 特 色 政 党 制 度 的理 论 来 源 于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基 本 原 理
中国 的 政 党 和 政 党 制 度 是 从 学 习 效 仿 西 方 资 产 阶 级 政 党 的 多 党 竞 争、 议会民主 、 一党专政都失败后 , 中国共产党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 , 根据 中 国 社 会 实 际 创立 的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政 党 制 度 。 马 克 思 指 出 “ 产 阶级 的运 动 是 绝 大 多 数 人 的 、 无 为绝 大多 数 人 谋 利 益 的独立运动 。 无产阶级要完成 自己的使命 就必然有 建立 自己的独 立 ” 政党的必要性 , 共产党宣言》 《 指出 : 为了实现无产 阶级 的历史使命 , 产 共 党人不仅要联合工人 阶级 的其他政党 ,而且要 同其 它进步阶级 和社会 力 量结成联盟。“ 共产党人不是 同其它工人政 党相对立 的特殊政党 。他 们 没 有 任 何 同 整个 无 产 阶级 的 利 益 不 同 的 利 益 ” 要 “ 力 争 取 全 世 界 的 。 努 民 主 政 党之 间 的 团结 和协 议 ” 。列 宁 发 展 了 马 恩 的这 一 思 想 , 指 出 : 他 “ 会 主义 不 是 少 数 人 — — 一个 党 所 能 实 现 的 , 此 , 产 阶 级 决 不 应 该 社 因 无 把其 他 阶级 和政 党 看 作 “ 动 的 一 帮 ”,要 利 用 一切 机 会 , 怕 是 极 小 的 反 “ 哪
以毛泽东为代表 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 体根据马 列主义基 本原理 , 从 中 国历 史 条 件 出发 , 各 民主 党 派共 同 创建 了 中 国特 色 政 党 制 度 理 论 。 与 中共二大提 出了“ 民主的联 合战线 ” 的决议 , 明确表示要联 合全 国革 命党派和资产 阶级 民主派。“ 组织 民主的联合战线 , 以扫清封 建军 阀, 推 翻帝 国 主义 的压 迫 , 立 真 正 民 主 政 治 的独 立 国 家 为 职 志 。 中 共 三 大 建 ” 进 一 步 确 定 了与 国 民党 合 作 方 针 , 民党 “ 大 ” 开 , 共 两 党 实 现 了 国 一 召 国 第 一 次 合 作 , 立 了 革 命 民 主 统 一 战线 , 成 了反 帝 反 封 建 新 局 面 。 毛 泽 建 形 东指 出: 国事并非一党一派的私事 , 产党员只有对 党外人士 实行 民主 “ 共 合作 的义务 , 而无排拆别人垄断一切 的权利 ” 共产党 的这个 同党外人 。“ 士实行 民主合作的原则 , 是固定不移的 , 是永远不变 的 ’ 。 。 ’ 抗 战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 三三 制” 政权 , 足包容多党 多派的多元成 份组成 的在 民主政权框架 内合作共事 的新 型政党制 度 的雏 型, 是中 国共 产党人在政权建设方面的一个创造 , 也是 对未来 中国政权建设 的运行试 验。正如毛泽东在《 论联合政府 》 中指 出, 将 产生一个对 于我们 是完全 “ 必要 和完 全 合 理 同时 又 区 别 于 俄 国 制 度 的 特 殊 形 态 , 几 个 民 主 阶 级 联 即 盟 的新 民主 主 义 的 国家 形 态 和 政 权 形 态 ” 。 14 9 8年 中共 发 布 “ 五一 ” 号 , 民 主 党 派 和 无 党 派 人 士 积 极 响 应 。 口 各 个 由 中 国共 产 党 、 民主 党 派 、 党 派 人 士 、 人 民 团 体 、 民 解 放 军 、 各 无 各 人 各地 区、 民族 以及海外华侨代表参加 的中 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 议在北京 各 召开 , 志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 标 三、 中共 第 二 代 领 导 集 体 对 中 国 特 色政 党 制度 的理 论 巩 固与 发 展 邓 小 平 在 全 国政 协 五 届 二 次会 议上 提 出 : 国各 民主 党 派 “ 我 现在 已经 成为各 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 劳动者 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 国 者 的政 治 联 盟 。 这 代 表 着 中 共对 新 时期 民 主党 派 性 质 的 明 确认 识 。邓 小 ” 平指 出 : 在 中国 共 产 党 的 领 导下 , 行 多 党 派 的合 作 , 是 我 国 具体 历 史 “ 实 这 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 , 是我国政治制度 中的一个特点和优 点” 。 也 中共十二大报告将“ 字方针 ” 八 充实为 “ 期共 存 、 长 互相监 督 、 肝胆 相照 、 荣 辱 与 共 ”, 一 步 表 明 与各 民 主党 派风 雨 同舟 、 难 与 共 的 利益 关 系 。 进 患 中共 中央 制 定 的 《 于坚 持 和完 善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多 党 合 作 和 政 关 治协商制度 的意见》 深刻总结建 国 4 年来 中共领导 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 , 0 协商的经验 , 全面科学地阐明了我国政党制度 的方针政策 , 明确提出多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成果。

这一制度体系在保障人民民主参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其民主性体现在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提供了广泛平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制度优势、发展前景、稳定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也将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提供强大支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将不断发展,进一步完善,为中国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国际地位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重要性、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实践成果、制度优势、民主性、发展前景、稳定性、灵活性、可持续性。

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确保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保障了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体现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为核心、法治建设为保障、密切联系群众,确保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和顺利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为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石。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阶段。

在此之后,中国政府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历程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历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2006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d ition )专题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 理论基础和实践历程 刘建华摘 要: 在我国革命、建设过程中,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我国化,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的阐述,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特别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政党制度;统一战线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6)增刊-0161-03收稿日期:2006202225作者简介刘建华(66),女,汉族,山东昌邑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党与政党的关系、政党与政权的关系的政党政治。

确立和实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革命、建设过程中,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我国化,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本文主要阐明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分析这一制度的特点及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形成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任何政党制度都有其理论基础。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

确立和实行这一制度,是近代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高考复习策略】该讲主要围绕一项制度,明确了两个主体。

一项制度是指我国的政党制度,两个主体是指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执政理念进行了表述,民主党派主要结合政协,强调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所以必须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人大、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

立足整个教材,立足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保障,认识政党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的关系。

理解党与公民、政府、人大、政协的关系。

知识归纳:一、中国共产党执政(一)执政党——中国共产党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实践上)。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理论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是由党的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保持方向);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稳定和谐);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调动各方)。

④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能力(实践证明)。

(成就:P64中)注意:A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①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②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生产力的水平;③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④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⑤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中国政党制度六十年发展历程述略

中国政党制度六十年发展历程述略
阶级 性质 的政 党 。 三 , 动 民主党 派 以“ 其 推 向党交 心 ” 主要形 式 的 为
1 中国政党 制度 的确 立 、 14 年 4 3 中 国共产 党 发表 了 《 98 月 01 3 五一 劳动 节 口号 》之 ,
后各 民 主党 派一致 拥 护 ,热烈 响应 召 开全 国人 民政 治 协商 会议 的
风雨六十年 , 经历 了确立与初步发展 、 受严 重挫折 、 遭 重新恢 复、 进一步发展 和全面发展 与完善 , 中国的政 治和社会 生活 中显示 出 在 独特 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 力, 为长期 坚持和发展 中国政 党制度提供 了重要的保证。 [ 关键词 ]中国政党制度 ; 发展 ; 历程 ; 六十年
烈 冲击 。 民主党 派 的中央 机关 、 民主党 派在各 省市 的地方 组织 各 各
平隆 重召 开。 上制定 了具 有 临时 宪法性 质 的《 同纲领 》《中 国 会 共 、
人 民政治 协 商会 议 组织 法 》 和《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中央 人 民政 府 组 织法 》 ,选 举产 生 了 由共 产党 和 非共 产 党人 士 组 成 的 中央人 民政 府 ,宣 告 了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的成立 。全 国 人 民政治 协 商会 议 的召 开 , 开 了中 国历 史 的新篇 章 , 志着 中国政党 制度 的 正式确 立 。 揭 标 2确 立 了多党 合作 的基 本方 针 、 新 中 国成立 后 , 结合 当时 国情 , 国共产 党 对 民主党 派 工作 应 中 遵 循 的方针 政 策 , 出了 明确 的规定 。在过 渡 时期 , 国政 党制 度 作 中
文 史博 览( 论 ) 理 20 0 9年 7月 C l r n s r i o ( h o ) ut eA dHi oyV s n T e r u t i y J12 0 u. 0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内容提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

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国家政治制度的科学构建是形成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对同盟者的正确定位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基础;制定正确的政策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经常进行党内教育,形成民主协商的传统,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上各种差异造成了中苏对政党制度的不同选择。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创立和发展/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其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处理与其他党派的关系,实行何种政党制度,囿于实践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预先设定。

但他们始终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应团结一切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非无产阶级政党共同斗争以夺取胜利。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多党合作理论,无论是在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都努力同其他革命政党建立合作关系,以此来加速革命的进程。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力倡和其他政党合作,成立联合政府。

由于种种原因,短暂的合作未能在俄国形成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正确地解决和处理了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团结合作的政治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联盟进一步发展为在国家政权领域内的继续合作,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制度。

比较中苏两国在建国初期对政党制度的选择,总结其经验教训,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国家政治制度的科学构建是形成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与该国的国体紧密相关,国体决定政党制度,政党制度为国体服务,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胜利之前就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本国的实际探索它的实现形式,科学设计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

十月革命胜利前夕,列宁撰写了《国家与革命》等重要著作,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论述了革命胜利以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他没有对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俄国在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的具体形式进行阐述,尽管在1919年他曾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等)或同他们的大多数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1](p.343)的重要论述,但对代表他们利益的政党却没有在国家制度层面作出理论阐述。

因此十月革命后,虽然布尔什维克党与其他党派有过短暂的合作,但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和制度的安排,这种合作只能停留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策略层面,情况一有变化这种合作很快就趋于消解。

尽管如此,列宁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实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理论和政治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示范效应。

而中国共产党在深入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从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从宏观上构建了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中国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长期探索的问题。

早在1925年,毛泽东在填写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卷时,就主张在国民革命成功后“实现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的联合统治”。

抗战时期成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对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形式作了深入的阐述,毛泽东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它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它是“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p.675)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精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和新民主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相互关系。

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即“一个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

[3](p.1056)毛泽东同时对这一国家政治制度内的各党派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他指出:“有些人怀疑共产党得势之后,是否会学俄国那样,来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党制度。

我们的答复是: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有原则上的不同的。

毫无疑义,我们这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但是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

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

”毛泽东特别强调:“俄国的历史形成了俄国的制度”,而“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对于我们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

[3](p.1062)毛泽东深刻而清楚地阐述了中国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和将要实行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和与之相适应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和政党制度与苏联的国家政权和政党制度的重大区别。

这些思想有着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

在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在回顾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前仆后继、流血奋斗的革命历程后,深刻地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4](p.1480)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在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成为国家政权中的继续合作。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形成,是由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性质所决定并为这一国体服务的,与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保持联盟关系,这是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二)邓小平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提出多党合作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的重要论断,在他的指导下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p.82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制定和颁布,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成了由实然走向应然的过程。

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使政党制度纳入了宪法的框架体系。

这在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上具有质的飞跃,标志着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有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而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与其他党派虽然有过合作,但是始终未能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更没有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其夭折也就不奇怪了。

二、对同盟者的正确定位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国虽然小资产阶级人数众多,但是却没有小资产阶级的政党,中国的农民虽然占了全国人口的80%以上,但是也没有农民党。

这是中国和苏俄的巨大差别。

因此,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而布尔什维克党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主要是与小资产阶级政党及孟什维克的合作。

显然,中国的情况比苏俄要复杂得多,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同盟者的正确定位,中国的多党合作不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得到了健康发展。

(一)毛泽东关于中间阶级的理论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形成的政治基础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与该国阶级构成的特点密切相关,与该国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党对此认识的程度密切相关。

新中国之所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这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阶级结构特点的深刻把握。

毛泽东关于中间阶级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其主要来源是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地方实力派中的民主分子及国民党中的民主派。

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有矛盾,愿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但在阶级属性上这些成员都是非劳动者。

从理论上讲清团结他们的重要性是形成多党合作的前提。

为此,毛泽东系统总结了党对非劳动者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创立了中间阶级理论。

毛泽东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富农、地方实力派是中间阶级的主体。

中间阶级理论为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斗争,进而形成中国合作型政党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关于中间阶级理论的实质是中间阶级属于人民的范畴,是要争取团结中间阶级使之成为无产阶级同盟军的一部分,坚持对中间阶级的政治引导原则,核心是引导他们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团结中间阶级的过程中,根据历史进程的变化,及时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并把同盟者提高到无产阶级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上。

在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感召下,在党倡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阵营中,经过党的长期教育和帮助,作为中间阶级政治代表的各民主党派终于逐渐脱离了旧营垒,走向了新民主主义的光明大道。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各民主党派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为在国家政权领域内的继续合作,形成了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二)把民主党派定位为参政党,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对其他政党如何准确定位,也是多党合作能否坚持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