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说阅读答案
课外文言文(银版)

(一)三间茅屋,十里春风阅读导航郑板桥是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他对穷苦百姓是很关心的,也因此而被降罪;他自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可见他的爱憎是很分明的。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那高雅脱俗,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阅读训练1.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窗里幽兰,窗外修.竹()A.乃重修.岳阳楼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D.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2.“俗客不来,良朋辄至”,这句话无论从句式看还是从表意上看,都很像《陋室铭》里的“”。
用现代汉语来表达,这句话的意思是:3.文中表明茅屋环境幽雅的语句是(请用原文回答):4.文中郑板桥的“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5.请联系我们学过的《陋室铭》,说说刘禹锡与郑板桥在品格上有何相似之处。
(二)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阅读导航选文中陶渊明“性不懈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表达了陶渊明洒脱不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细读这两段文字,联系《五柳先生传》我们对陶渊明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颖脱不羁.(2)为.乡邻之所贵(3)潜亦无所辞.焉(4)亦雅咏不辍.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期.在必醉 B . 博学善属.文 陈太丘与友期. 忠之属.也 C . 或置酒而招之. D .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 前人之.述备矣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4.从文中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三)芙蕖阅读导航选文通过对荷花“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描写,充分肯定了它的实用价值,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阅读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乃记之而.去D.溪深而.鱼肥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习惯说阅读答案

习惯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阅读理解学习-习惯说

题目预测1. 请同学根据题目“习惯说”预测一下,本课作者描写的主轴应该与何者有关?【习惯】2. 承上题,从本课题目“习惯说”中的“说”可知,本文的重点可能是在对“习惯”这个主题进行什么?□ 论说□说明自己的主张□ 阐述人生道理3. 请同学猜测一下,作者可能会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本课题目?【教师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不给任何对错的评论】意义段◆:第1段【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1. 第1段文本“蓉少时”中的“蓉”可能是指谁?【作者刘蓉】【由前后文推词义】(“理解监控”策略)2. 请同学推测一下,第1段文本“蓉少时”中的“少”字可以如何理解?□音ㄕㄠˇ,少量□ 音ㄕㄠˋ,年少【习惯用字】(“理解监控”策略)3. “之”字是文言文的习惯用字,其常用用法如下所列,请同学判断一下第1段文本“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中的“之”字可以是其中的哪一个意思,使文意较通畅?□ 的,助词□无义,助词□代名词□往,动词【补换词语】(“理解监控”策略)4. 请同学根据前后文判断一下,第1段文本“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中“养晦堂”是一个地点,所以,“书”与“养”两字的中间可能省略什么?□ 于(在)□自、从【圈补主词】(“理解监控”策略)5. 承上两题答案,第1段文本“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的主词是谁?□ 作者□无法判断【习惯用字】(“理解监控”策略)6. “而”字是文言文的习惯用字,其常用用法如下所列,请同学判断一下第1段文本“俛而读,仰而思”中的两个“而”字可以是其中的哪一个意思,使文意较通畅?□然而/却/可是□助词,无义□而且□就/然后□ 连接词,可不翻译7. 第1段文本“思而弗得”中的“弗”字是文言文的习惯用字,它通常的用法为何?□ 不□可以8. “而”字是文言文的习惯用字,其常用用法如下所列,请同学判断一下第1段文本“思而弗得”中的“而”字可以是其中的哪一个意思,使文意较通畅?□ 然而/却/但是□助词,无义□而且□就□连接词,可不翻译9. 第1段文本“辄起”中的“辄”字是文言文的习惯用字,它在本课的用法为何?□ 往往/总是□就/即10. “以”字是文言文的习惯用字,其常用用法如下所列,请同学判断一下第1段文本“绕室以旋”中的“以”字可以是其中的哪一个意思,使文意较通畅?□ 而□所以□因为□自、从□用【由前后文推词义】(“理解监控”策略)11. 请同学根据前后文推测一下,第1段文本“绕室以旋”中的“旋”字可以如何理解?□ 音ㄒㄩㄢˊ,兜圈子□音ㄒㄩㄢˋ,晕眩【圈补主词】(“理解监控”策略)12. 承上两题答案,第1段文本“俛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主词都是谁?意义段❖:第2段意义段♦:第3段意义段⌧:第4段核心主旨。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基础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基础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基础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pán shān(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但是它wěi àn( ),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3)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bēi wēi( ),那样柔弱。
(4)不是lián mián búduàn( ),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2.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__________ (抵赖诬赖推辞)而消失,南京大屠杀带给国人的痛永远不会被忘记。
(2)人一旦有了可以选择的空间,反而会__ (头晕眼花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因此凡事并不是“多多益善"。
二、文学积累(1)《与朱元思书》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王绩的《野望》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归隐田园,隐居不仕的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感叹时光流逝、花儿凋零、燕子归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描写微波荡漾,惊起飞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综合实践应用在“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课上,八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主题展开活动。
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
(不超过25 个字)《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少年中国说阅读答案中考

篇一:少年xx说阅读答案xxxx①我读书随性,插空翻阅手边的书,竟在一部“80后”写的小说里,翻到几乎占了一章的《少年中国说》。
作者显然爱煞了那篇文字,管他有没有这么写的,一如小说起名叫《断章》。
足足20万字,绝不缺斤少两——那文字要是化开来,那感受,那回味,是远远不止20万字的。
②作者写江南小镇,阳光如温得恰到好处的酒,沁着丝丝缕缕梅子一样青涩的气息,再睁眼时,已是残阳一点将坠未坠,晚风如锦,上绣祥云。
秋千上下缀满了别处飘来的粉色花瓣,不似她因秋千而起,更像秋千因她而飘逸飞舞。
风是此刻唯一的读者,却没有什么耐心,胡乱翻弄着白绢。
③母亲从箱子里拿出一匹上好的玉色暗花回纹锦缎,为她赶制旗袍,竹叶领,窄罗袖,宽摆提花滚边,斜襟琵琶盘扣,在月光下泛着潋滟的水色。
第二天清晨,暖玉生烟一样的旗袍,掺着碎金似的阳光,于蜿蜒起伏中撩拨出琵琶的韵律。
⑥旗袍之韵律,阳光之气息,蓝锦之天色,塑造了美的化身桃叶。
但是战争是美的毁灭。
不,战争使人从知耻而后勇,到明白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攻读,于是进攻。
在黄埔军校,老师问及,如何强国?如何实现民族之复兴?桃叶滔滔说来竟有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
从中华儿女必舍生忘死,共攘外敌,到随后,朝野内外,各司其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举国上下,知难而进,博观约取,居安思危,韬光养晦。
⑦如果说古有班姬续史,谢庭咏雪,那么今天,程萌这样的女孩儿就在讲述居安思危、韬光养晦。
如此“80后”,让我想起岳飞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⑧桃叶参加的队伍行进到南昌城外,敌军飞机正猫戏老鼠般地居高轰炸,坦克展开如扇面一样,卧在城外。
然桃叶他们所有的人,都是一脸的从容和蔑视,赴死如赴宴,决绝地向着南昌城大步迈进。
真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⑨几场恶战下来,桃叶几个少年人,稍显沉默,却仿佛假眠的虎狼。
一枚榴弹又呼啸着从日军那边飞了过来,一个少年就那么纵身一扑,生生地抱住了那颗榴弹……⑩桃叶在抗日路上,一路默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目录1.愚人食盐2.战国策·秦策二3.王右军诈睡4.戴震难师5.曾子杀猪6.千金市骨7.高帽子8.赵威后问齐使9.学弈10.永某氏之鼠11.魏文侯从谏12.原谷谏父13.截竿进城14.陈太丘与友期行15.乐羊子妻16.子产不毁乡校17.习惯说18.陈实与梁上君子19.割席分坐20.临江之麋21.木兰从军22.《李将军列传》(节选)23.当止不止2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25.工之侨为琴26.三人成虎27.郢书燕悦28.赵普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至.于他家()②更.为益盐()③既.得盐美④缘.有盐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译】②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译】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译】【参考答案】1.①到②改变③已经④因为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②就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被盐所害。
3.①语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或者,动作:“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②他以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盐,于是只吃盐,不吃菜。
4.启示: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战国策·秦策二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管与止之.()②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③小者..必死()④而.有刺两虎之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惯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
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4分)
参考答案:
9.(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0.(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11.(4分)不能去掉。
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答“不能去掉”得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12.(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13.(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