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内容分析讲解学习
哈姆雷特文学分析

18
19世纪,以布拉德雷为代表, 《莎士比亚的悲剧》(1904),主 要是人物性格分析方面,在他看 来,“一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可以 叫作一个把身居高位的人引向死 亡的异乎寻常的灾难的故事”。
19
而造成这种灾难的根本原因,则 是悲剧英雄的性格上的缺点所造 成的行为上的过失。他把戏剧人 物当做现实生活中的活人,而不 是受一定时代的艺术传统制约的 戏剧人物,有偏颇之处。
22
(三)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将莎士比亚看作是一个戏剧工作 者,一个生活在戏剧开始发展时 代的受观众欢迎的演员-戏剧家。 莎士比亚戏剧的写作是为了在伊 丽莎白女王时代的剧场中演出, 要符合当时的戏剧传统。
23
所以,戏剧中人物的矛盾和不合 理之处或者要归于当时的传统, 如独白,或者要迁就当时观众的 趣味低下--“流血才有好悲 剧”,或者受到莎士比亚所依据 的原材料的限制。
目录
(一)从文化背景角度看《哈姆雷特》 (二)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三)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四)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1
(一)从文化背景角度看《哈姆雷特》
关于君主国王位继承规矩:哈姆雷特 为什么不在父亲死后自动继承王位, 他不仅是长子,而且是唯一的儿子。 其实,在哈姆雷特的时代,丹麦王位 是选任的,下一任国王要由王室枢密 院提名,王位的长子继承权还没有被 列入法律。
26
(三)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当时的伦敦剧场中央是池
座,没有屋顶,里面观众 站着看戏,周围是楼座包 厢,有座位,票价较昂贵, 有身份的贵族则在舞台上 方设有专座。舞台延伸进 观众席里,被观众三面环 绕--大量运用独白、旁 白等传统手法。
《哈姆雷特》分幕主要内容梳理

《哈姆雷特》分幕主要内容梳理第一幕:哈姆雷特的父亲丹麦国王被谋杀,他的叔叔克劳迪斯篡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哈姆雷特开始怀疑克劳迪斯的罪行。
第二幕:哈姆雷特开始计划复仇,他通过戏剧表演来揭露克劳迪斯的罪行。
同时,哈姆雷特开始变得疯狂,让周围的人感到困惑。
第三幕: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话,哈姆雷特最终决定采取行动。
克劳迪斯发现哈姆雷特知道了自己的罪行,开始感到恐惧。
第四幕:哈姆雷特被迫离开丹麦,前往英国。
克劳迪斯计划在途中杀害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通过交换信件逃脱了。
第五幕:哈姆雷特回到丹麦,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斗。
哈姆雷特最终成功复仇,但自己也受了致命伤。
在临死之前,哈姆雷特将王位传给了福丁布拉斯。
第一幕:丹麦的埃尔辛诺城堡笼罩在悲伤和神秘的氛围中。
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父亲,突然神秘去世,而他的弟弟克劳迪斯迅速登基,并娶了王后,也就是哈姆雷特的母亲。
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因感到疑惑,他的疑虑在见到父亲的鬼魂后变得更加强烈。
鬼魂揭露了克劳迪斯的罪行,哈姆雷特誓言要为父亲复仇。
第二幕:哈姆雷特开始装疯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也在寻找确凿的证据来揭露克劳迪斯的罪行。
他邀请了一群演员来到城堡,准备上演一出与父亲被谋杀相似的戏剧,以此来观察克劳迪斯的反应。
第三幕:戏剧表演当晚,克劳迪斯被戏中的场景所惊扰,他仓皇离开,这证实了哈姆雷特的怀疑。
然而,哈姆雷特在愤怒中误杀了情人奥菲莉亚的父亲波洛涅斯。
奥菲莉亚因父亲之死而精神崩溃,最终溺水身亡。
第四幕:哈姆雷特被克劳迪斯送往英国,但哈姆雷特在途中设法逃脱,并返回丹麦。
与此同时,奥菲莉亚的哥哥雷欧提斯因妹妹的死对哈姆雷特怀恨在心,与克劳迪斯结盟,共同策划复仇。
第五幕: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在克劳迪斯的安排下进行了一场致命的决斗。
决斗中,雷欧提斯使用了一柄有毒的剑,而克劳迪斯则在酒中下了毒。
哈姆雷特在决斗中刺伤了雷欧提斯,并交换了剑,最终雷欧提斯中毒身亡。
解析《哈姆雷特》中的疯狂和理智

解析《哈姆雷特》中的疯狂和理智简介《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6世纪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剧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主角,探讨了人性、道德、命运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其中,疯狂和理智是剧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哈姆雷特的疯狂在剧中,哈姆雷特被描写成一位心灵受到创伤的人物。
他经历了父亲之死、母亲与叔父之婚等事件后逐渐陷入了疯狂的状态。
这种疯狂暴露出他内心的混乱和情感上的冲突。
在剧中,哈姆雷特表现出反常行为,如与幽灵对话、假装发疯等。
真实还是假装?关于哈姆雷特真正是否疯癫存在不同解读。
一方面,可以认为他只是装出了这种状态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并试图暴露克劳迪斯的罪行。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哈姆雷特的疯狂是真实存在的,在剧中他通过言谈和行为显露出了精神上的不稳定。
疯狂与心理剖析无论是真实还是假装,哈姆雷特的疯狂都提供了一种深入探索人性和心灵状态的机会。
他的心理冲突、忧郁以及对伦理道德的思考,都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了一部具有普世意义的戏剧作品。
理智与伪善相比哈姆雷特的疯狂,其他角色在剧中展现出了更多理智的一面。
但理智是否总是真实可靠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克劳迪斯与吉尔登斯特克劳迪斯是哈姆雷特叔父兼国王,在权力欲望驱使下杀害了自己兄弟获取王位。
他表面上看起来理智且沉稳,但却隐藏着罪恶和欺骗。
吉尔登斯特则是哈姆雷特最亲近的朋友之一,他对哈姆雷特的疯狂表示担忧,但最终却选择听信克劳迪斯的谎言,背叛了哈姆雷特。
这些角色展示了理智表象下可能隐藏着的虚伪和自私。
哲学思考与道德观察《哈姆雷特》中的剧情揭示出了人性复杂多变的一面。
理智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正确和明智的选择,但在实际情况下常常困扰着决策者。
作品通过描绘各个角色之间交织复杂的关系,探索了人们在道德、伦理、权力等方面的挣扎和抉择。
结论《哈姆雷特》中的疯狂和理智是该作品核心主题之一。
通过刻画哈姆雷特的疯狂以及其他角色所展现出来的理智与伪善,作品引发了对人性、道德以及存在意义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必修四《哈姆莱特》详解课件

哈姆莱特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角色。他对于父亲的死和母亲与克劳狄
斯的婚姻感到愤怒和不满,对于复仇的欲望与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于自己
行为的后果的预知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02
思想深刻
哈姆莱特是一个思想深刻的角色,他对于人性的善恶、社会的虚伪和人
类的困境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的思考使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命运有了更
05 《哈姆莱特》的当代意 义与价值
对人性的深度揭示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主人公的矛盾、挣扎与痛苦。
人物关系
通过人物间的冲突与互动,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
命运与抉择
展示了人在生死、权力与爱情等抉择面前的矛盾与挣扎,深化了 对人性的理解。
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01
02
03
宫廷斗争
要点二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研究》
本书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包 括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评论与研究成果,有助于读者更深入 地了解这一时期文学的整体发展状况。
THANKS
解读
对于经典评论的解读,应从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挖掘作品深层次 的内涵与意义。同时,要注意将评论与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相关因素联系起来,以更全面、 深入地理解作品。
学术研究论文摘要
论文题目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关怀与时代反思
摘要
本文通过对《哈姆莱特》的深入研究,探讨了莎士比亚的人文关怀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 思。文章从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莎士比亚对 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揭示了权力斗争、阴谋与 背叛等社会现实。
社会等级观念
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题分析

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题分析引言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是他最受欢迎和广为传诵的作品之一。
该戏剧探索了一系列复杂的主题,包括权力、背叛、疯狂、死亡等。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中的几个主要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1. 失去与重获权力在《哈姆雷特》中,权力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王国的领导地位对于不同角色而言具有巨大的意义和影响力。
通过哈姆雷特遭遇父亲之死和兄弟克劳迪斯篡位,我们看到了权力的动态变化以及失去与重获权力所带来的后果和挑战。
•哈姆雷特陷入内心矛盾:他既想复仇父亲被谋杀之仇,又为了保持自己对王位继承权保留尊严而不敢行动。
•克劳迪斯篡夺王位:他通过谋杀自己的兄弟,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成功夺取了王位。
•艾尔西诺与福申斯坦:这两个角色表现出对权力的追求,并最终通过背叛和谋杀来获取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2. 背叛与欺骗背叛和欺骗是《哈姆雷特》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人性的黑暗面。
•克劳迪斯背叛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位。
•哈姆雷特发现他最亲近的朋友奥菲利娅属于父亲与克劳迪斯之间精心策划出来的阴谋,感到非常被背叛。
•哈姆雷特模拟疯癫,试图探测潜藏在周围人物之间的虚假性格和动机。
3. 疯狂与真相在该戏剧中,疯狂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角色实际上是真正发疯了,而其他一些人则通过扮演疯子来隐藏真相或达到自己目的。
•哈姆雷特装疯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和对克劳迪斯的怀疑。
•奥菲利娅由于父亲的死亡和哈姆雷特的变态行为而失去理智。
4. 死亡与复仇死亡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重要且普遍存在的主题,不论是在锦上添花、开篇结局或者创造悬念方面都被广泛呈现。
•哈姆雷特试图复仇他父亲谋杀之仇,并与克劳迪斯最终决斗。
•多个角色在戏剧的进程中相继遭受死亡,包括波洛尼厄斯、奥菲利娅以及王后格特鲁德.结论《哈姆雷特》涉及了许多深刻而复杂的主题,这些主题在整个剧中交织在一起,以神秘、悲伤和有力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如权力欲望、背叛、疯狂和复仇。
哈姆雷特基本内容

哈姆雷特基本内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最经典的悲剧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著。
该剧讲述了丹麦国王兄弟克劳狄斯谋害自己的兄长并篡位,导致哈姆雷特的父亲被杀害,母亲与克劳狄斯私奔成婚,哈姆雷特因此陷入深深的悲痛和愤怒之中,最终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父亲复仇,同时也为自己的良心和尊严而战斗。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包括主要人物、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
一、主要人物1.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聪明、敏感、烦恼和沉重的年轻人。
他的父亲被杀害,母亲与克劳狄斯私奔成婚,他深受悲痛和愤怒的折磨,同时还要承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压力。
哈姆雷特是一位深思熟虑的人,他不断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世界和人类的本质,他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充满了疑虑和挣扎。
他最终选择了为父亲复仇,但同时也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自己的无力感。
2.克劳狄斯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这部作品的反派角色。
他谋杀了自己的兄长,篡位成为丹麦国王,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他是一个阴险、狡猾、冷酷和自私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杀害自己的兄弟和侄子。
克劳狄斯的存在是哈姆雷特复仇的直接动机,也是这部作品的核心冲突之一。
3.奥菲利亚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的女友,也是丹麦国王的女儿。
她是一个善良、纯洁和敏感的女孩,但也因为爱情和家庭的变故而陷入了痛苦和绝望之中。
哈姆雷特的行为和言语使她感到困惑和受伤,最终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和自杀。
4.波罗尼厄斯波罗尼厄斯是丹麦国王的顾问,也是哈姆雷特的父亲的朋友。
他是一个正直、聪明和精明的人,但也受到了克劳狄斯的欺骗和陷害。
他对哈姆雷特的感情很深,但最终也因为复仇而失去了生命。
二、情节发展《哈姆雷特》的情节发展非常复杂,充满了悬疑、戏剧性和心理分析等元素。
该剧的情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哈姆雷特的悲痛和愤怒剧中,哈姆雷特的父亲被杀害,母亲与克劳狄斯私奔成婚,哈姆雷特深受悲痛和愤怒的折磨,他开始质疑自己的人生和信仰,同时也开始怀疑克劳狄斯的真实面目。
哈姆雷特五幕内容概况与分析

• 一说: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 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掮起, 也不能放下。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 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样的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艰, 总是能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 3.第二幕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充分表现 出来了。他“柔弱”,柔弱到不能起来 行
动;他有自我批判能力,但并不能克服他 的柔弱心理,更说明柔弱是他性格最 大的
弱点。他柔弱到甚至怀疑起父亲鬼魂的真 实性,他所以要命戏子排戏试探叔父,是 要证实鬼魂的话是不是真的。这真是柔弱 到了极点,和第一幕的那种一往无前的复 仇精神不可同日而语。
• 1. 克劳狄斯谋杀老国王之后,还写了四重 误杀。清说出是哪四重?
• 答:四重误杀是: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 英国国王误杀克劳迪斯的两位使者、克劳 迪斯误杀王后葛露特、哈姆雷特误杀雷欧 提斯。四重误杀显示了人和命运之间无奈 而尴尬的局面。
• 2. 试简述哈姆雷特悲剧的主要原因。
• 答:哈姆雷特“重整乾坤的责任”没能完成, 这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看,处 于萌芽时期的先进力量面对的还是强大的反动 势力;从主观方面看,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 文主义者相信的是个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不相信群众,只迷信孤军奋战,而“重整乾坤 的责任”却又不是个别人的力量所担负得起来 和完成得了的。
• 此时,哈姆雷特立即意识到这又是一个谋 杀阴谋,当即下令追查。良心未泯的雷欧 提斯临死前说出真相,哈姆雷特原谅了他, 并将涂有毒药的剑插进奸王的胸膛,杀死 了这个谋害他全家的凶手,实现了他答应 父亲鬼魂的诺言。哈姆雷特要求霍拉旭在 自己死后将真相大白于天下,然后闭上了 眼睛。将士们抬起了这位高贵的王子,鸣 炮致哀。
《哈姆雷特》讲解

《哈姆雷特》讲解《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为伟大的悲剧之一。
该剧描绘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以及他对命运、道德和人类存在的深层思考。
本文将从剧情、角色和主题等方面对《哈姆雷特》进行深入的讲解。
剧情讲解:《哈姆雷特》的故事发生在丹麦王国,哈姆雷特是丹麦国王的儿子,他的父亲被其叔父克劳狄斯所杀害,克劳狄斯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
哈姆雷特在父亲死后一直陷入忧郁的状态,直到一位幽灵告诉他父亲被谋杀的真相,要求他复仇。
于是,哈姆雷特决定扮演疯子,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
在剧中,他与多个角色展开了互动,包括他的朋友霍拉提奥、女友奥菲利娅,以及克劳狄斯等人。
角色讲解:1. 哈姆雷特:他是整个剧作的灵魂人物,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口才。
他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都有深刻的洞察力,但也因此陷入了思考的漩涡中。
他的复仇计划和对人生的思考是整个剧作的支撑。
2. 克劳狄斯: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他父亲的杀害者。
克劳狄斯是一个阴险狡诈的角色,他通过谋杀夺取了王位,并试图消除一切可能对其权力构成威胁的人。
3. 格特鲁德:她是丹麦国王的遗孀,也是哈姆雷特的母亲。
格特鲁德尽管重婚并违背了哈姆雷特的期望,但她也在剧中扮演了一定的推动剧情发展的角色。
4. 霍拉提奥:他是哈姆雷特的好友,不仅对哈姆雷特了如指掌,而且在哈姆雷特需要帮助时总是出现在他的身边。
霍拉提奥在王子复仇计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题讲解:《哈姆雷特》涉及很多复杂的主题,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主题:1. 死亡与腐朽:整个剧作贯穿着对死亡和腐朽的探讨,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人在世间只是一种腐朽的存在。
2. 自我认知与人性:哈姆雷特对自我认知以及人性的深入思考是剧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他质疑真实的定义、道德的界限以及人类行为的动机。
3. 欺骗与伪装:剧中多个角色都通过欺骗和伪装来达到各自的目的。
哈姆雷特扮演疯子、克劳狄斯伪装善良等等都反映了剧中角色的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1.请举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并作简要赏析。
答:“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莱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的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来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后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时的共同心声。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哈姆雷特对人的礼赞,成为人文主义最经典的宣言。
2.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他为什么有意装作疯子?答: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3.哈姆雷特并非“完人”,表现在哪些地方?答: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
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一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疮。
”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
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
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4.简析《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及其意义。
答:《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王后的冲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5.请简要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征。
答: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为父报仇过程中优柔寡断,由于复仇任务的艰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同时出于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他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的途径,这使得他长于思考,行动迟缓。
6.克劳狄斯谋杀老国王之后,还写了四重误杀。
清说出是哪四重?答:四重误杀是: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英国国王误杀克劳迪斯的两位使者、克劳迪斯误杀王后葛露特、哈姆雷特误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杀雷欧提斯。
四重误杀显示了人和命运之间无奈而尴尬的局面。
7.请写出《哈姆莱特》中国王克劳狄斯的第三个阴谋,并指出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答:安排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让雷欧提斯偷偷换上利剑,并且准备好毒酒庆祝哈姆莱特胜利,双管齐下,确保杀死哈姆莱特。
这个阴谋是矛盾冲突的高潮。
8.《哈姆雷特》精心结构。
作为一个复仇故事,它有三条线索,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
请用简洁的语言列出三条线索,并分出主次。
答:三条线索: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
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它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9、分析“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所表现出的哈姆雷特内心世界。
答:“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不仅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也是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的钥匙。
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但身遭变故,理想破灭。
他奉命复仇,但客观上任务的艰巨和敌人的强大、主观上反对暴力而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出现内心的矛盾。
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作者运用“独白”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独白”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哈姆雷特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
全剧中主人公的重要独白出现六次,有的戏剧性很强,有的富于哲理,都有助于揭示性格。
10、《哈姆莱特》在环境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莎士比亚善于把人物放入典型环境中刻画。
《哈姆莱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之间的社会生活,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构成了主人公生活的典型环境。
这种典型环境决定了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及其变化,也只有联系全剧的内容及背景,才能理解主人公性格的复杂性,因而典型环境的描写显得极为重要。
本剧围绕中心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选取了从宫廷到家庭、从军士守卫到人民造反、从深闺到墓地、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从剧场到比武场等大量题材,成功地描绘出了典型人物生存其中的典型环境。
11、《哈姆莱特》在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
答:《哈姆莱特》的情节生动、丰富。
《哈姆莱特》有三条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
在复仇的情节之外,还配合了爱情、友谊、亲子关系等次要情节,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主人公的父死母嫁、整个朝廷的荒淫无耻、爱情的挫折、友谊的背叛,造成思想的矛盾、忧郁;经过启发、斗争,又终于冲破忧郁而倾向于行动。
这也是造成人物性格复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剧还恰到好处地穿插些微喜剧情节,既避免了剧情的过于沉沉闷,也契合生活实际,且悲喜互映,强化了悲剧效果。
如埋葬奥菲利娅一场,以两个小丑(掘墓人)对话的可笑和轻浮,反衬死者之死的悲哀与沉重。
12、《哈姆莱特》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点。
答:《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不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是对立的,性格也造成对比,一个是内向性的,一个是外向性的。
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也成对比,一个佯狂,一个真疯。
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个贵族青年同怀为父报仇的心事,而做法各不相同,性格也各异:哈姆莱特慎重,雷欧提斯轻率卤莽,福丁布拉斯则当机立断、雷厉风行。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忧郁,但并非一成不变。
他本是无忧无虑、抱负非凡的时代新青年,遇惨变而忧郁,又终从忧郁中解脱出来。
13、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分析。
根源:理想破灭,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
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
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14、哈姆雷特犹豫的原因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敌强我弱——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尠倒霉的我尡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
任务艰巨——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
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的哀叹: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
15、哈姆雷特性格犹豫的表现拙于行动——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
不知如何行动——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16、哈姆雷特的悲剧原因。
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首先,反动势力强大。
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少数)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社会罪恶与封建势力交织)所进行的斗争。
其次,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的局限性。
(1)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哈姆莱特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精神痛苦的内容较复杂,一方面为现实中的罪恶与理想不能实现而痛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个人所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个人在精神上的打击而痛心;(2)思想局限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
最后,哈姆莱特身上还存在善于思考不善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及不少旧思想的负担。
17、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首先,主观上犹豫不决:认为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还担心自己的行动起不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其次,哈姆雷特的延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
相比之下,仅仅为父报仇就要简单得多。
哈姆雷特所怀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
再次,哈姆雷特延宕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18、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文武全才,是朵举世瞩目的娇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开明君主的典范。
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
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
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19、《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
(1)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哈姆莱特》虽是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但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却远远突破了宫内的限制。
(2)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其间的起伏变化不是外加的,而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炙斯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
在曲折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复杂的戏剧冲突中人物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使“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
(3)人物的个性化。
为了塑造好人物的性格,莎士比亚一是把人物放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容冲突。
二是善于在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
三是充分发挥独白的作用,通过独白,有力地提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和他思想性格发展的过程。
(4)语言丰富多彩。
一是语言的高度形象化,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
二是语言的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地位及其所处的情境。
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富于哲理,有时则是充满市井俚语,因场合、心境不同而不同。
20、哈姆雷特的思想艺术成就(主题)(1)通过哈姆雷特之口,传达出16世纪人文主义者的人生观、社会观和宇宙观。
A、赞美人,蔑视神。
B、反对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平等互爱。
C、谴责战争,同情人民的苦难D、尊崇理性,注重科学的求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