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叶天士“胃阴学说”

合集下载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叶天士养胃阴学说及临床运用

叶天士养胃阴学说及临床运用

叶天士养胃阴学说及临床运用蔡云海【摘要】本文阐述了叶天士养胃阴学说产生的理论渊源,脏腑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意义.并将其归纳为甘凉濡润,清养胃阴;滋养胃阴,扶土抑木;甘凉养胃,培土生金;清养胃阴,制阳止血四法.【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1(026)006【总页数】2页(P1091-1092)【关键词】叶先士;《脾胃论》;养胃阴学说【作者】蔡云海【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开封,475000【正文语种】中文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倡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从而创立了脾胃学说,后代医家莫不遵从其说,调治脾胃病皆用东垣所创立的益气升阳之法。

但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只适合治疗脾失健运之证,而不适合胃阴虚之候。

叶氏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立了养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丰富了脏腑学说。

华岫云指出:“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1]。

他在总结叶氏临床经验时把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的不同作用做了详细的阐述:“脾胃当分析而论,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

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2]。

”脾胃之脏腑阴阳属性决定了脾胃生理特点的差异,即“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因此,脾胃升降失调就成了脾胃病变的关键环节。

所谓“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故当详辨。

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

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

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3]。

脾胃病机特点的差异决定了其在治疗上绝不能混同。

叶氏援引前贤脾胃异治的先例指出:“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4]。

”并根据“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的原理,阐明“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的特点,从而创立了养胃阴学说,善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胃得以通降。

丰富了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

现将其临床运用总结如下。

浅论叶天士的胃阴学说

浅论叶天士的胃阴学说
维普资讯
福 建 中 医药 2 0 年 l 01 5 0月 第 3 7卷 第 5期
56
F j n Junlo C co e 0 6 7 5 ui o ra f M O t r2 0 ,3 ( ) a T b

百 家谈 ・
浅 论 叶 天 士 的 胃 阴 学 说
22 胃宜 降 则 和 : 天 士 指 出 , 宜 降 则 和 , . 叶 胃 胃为 腑 , 化物 而 不藏 , 传 以通降 为用 。 叶天 士 主张 : 胃气 上 逆 同病 , 不 通 降 , 病 矣 。故 而叶 天士 临 证多 用 降 但 亦 胃之 法 ,故 凡 遇木 火 之质 , “ 患燥 热之 症 , 或病 后 热伤 肺 胃津夜 , 以致 虚 痞不 食 , 绛咽 干 , 渴不 寐 , 舌 烦 肌燥 缟 热 , 不 通 爽 , 为九 窍 不 和 之证 . 生 必用 降 胃 便 此 先 之法 ” 。叶 氏之 降 胃法 , 即非 辛 开 苦 降 , 亦非 苦 寒 下 夺 , 用 “ 平 甘 凉 以濡 养 胃阴 ” 使 津 夜 来 复 , 之 乃 甘 , 使 通 降 矣 , 用 于脾 阳不 亏 , 适 胃有燥 火 的病 证 。上述 所 谓 九 窍不 和 的病症 .皆适 宜用 甘 寒 以滋养 胃阴使 之 通降 , 治从 仲 景之麦 门冬汤 化裁 。 此确立 了甘 寒滋 至 养 胃阴的治 则 , 调 了脾 升 胃降 , 脾 胃学说 有 了更 强 使 深 层次 的基 础 。
但 他 在 医理 上 , 遵 仲 景 , 主 即重 视 脾气 , 重 视 滋 养 也 胃阴 。他认 为 脾 胃虽然 同 属 中土 ,但 是它 们 属性 有 别, 他在 《 临证 指南 医案 》 中指 出 : 宜藏 , 宜通 . 脏 腑 脏 腑之 体用 有殊 也 。 食 主 胃 , 化 主脾 ; 宜升 则健 . 纳 运 脾 胃宜 降则 和 ; 阴湿土 , 阳始运 ; 明燥 土 . 太 得 阳 得阴 自 安 ; 喜 刚燥 , 脾 胃喜柔 润 ; 景 急下 存 津 , 治在 胃 . 仲 其 东垣 大升 阳气 , 其治 在 脾 。 明确指 出脾 胃生理 特性及 治疗 两者 迥然 有 别 。 胃属 阳土 , 脾属 阴土 . 是它们 这 属 性 有别 ; 宜 升 则 健 , 脾 胃宜 降 则 和 . 是 它 们生 理 这 功能 的不 同 ;仲景 急下 存津 与东 垣 升运 脾 阳 是治法 有别 。 阳不 足 , 脾 胃有寒 湿 , 一脏 一腑 皆宜 温燥 升运 . 当遵东 垣 。 阳不 亏 , 脾 胃有燥火 , 应用 滋 养 胃阴 。 则 脾 喜刚燥 , 胃喜柔 润 , 叶 天 士对脾 胃生理 功 能 的高 度 是 总结 , 为脾 胃分 治 奠定 了基础 。他 进 一步 指 出 。 胃为 阳土 , 阴柔 不 肯 协 和 , 非 明确 了 胃的生 理 特 性 。 式 正

叶天士阴虚论三消论

叶天士阴虚论三消论
叶天士的学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叶天士阴虚论的传承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阴虚症状与免疫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等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
叶天士阴虚论的发展现状
同时,现代医学研究也对叶天士阴虚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验证了其科学性。
针对糖尿病患者阴虚症状的治疗,采用滋阴降火、养阴润燥等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叶天士的阴虚理论对现代医学在上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01
02
03
现代医学对叶天士三消论的研究
叶天士的三消论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对现代医学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主要集中在叶天士的三消理论在糖尿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研究结果显示,叶天士的三消理论对现代医学在上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03
叶天士阴虚论在三消论中的应用
叶天士提出的阴虚论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三消论是阐述机体发生消渴病(即糖尿病)过程中阴虚病变的病理机制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叶天士三消论
叶天士提出的关于糖尿病中医病理机制和证治的理论,认为糖尿病是由机体阴虚燥热所致,强调从“三消”角度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三消论定义
中医临床应用叶天士三消论的经验总结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
采用叶天士的三消论,运用分消三焦、养阴清热等治疗方法,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患者情况
患者为青年男性,有长期糖尿病病史,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等症状。
患者情况
诊断
治疗
中医临床应用叶天士阴虚论三消论的经验总结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概述胃阴学说

概述胃阴学说

概述胃阴学说摘要:金元四大家有关“胃阴”学说的理解为胃阴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中李东垣《脾胃论》中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创立了引起后世医家广泛关注的脾胃学说,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继承并发展此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胃阴学说,倡导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

关键词:胃阴学说;叶天士;金元四大家;甘凉;甘辛;甘温;甘酸;标本兼顾基金来源:李文灿;李筱引言:胃阴,生理学名词,胃的津液,与胃阳相对而言。

胃阴胃阳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纳食化谷功能。

胃阴学说是由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的,倡导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并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历史沿革胃阴学说是对脾胃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而脾胃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汉代的张仲景,形成于金元时期的李皋,至清代的叶天士继承并发展了脾胃学说,在此基础上倡导脾胃分治,胃阴学说的理论开始成型。

2.金元四大家对胃阴学说的影响2.1刘完素非常注重脾胃,从五行的角度来看脾胃属土,食物进入胃后,经过胃的消化和腐熟,脾的吸收运化,发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及固护根本的功能,而他认为发挥这一作用的前提是要保持胃中津液充足。

他提出“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元”,即为“大地是一切的母亲,而水是一切的起源”。

故水土同在于下,而为万物之根本也。

地干而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衰矣”。

在《三消论》中也提到“水土合德,以阴居阴,同处乎下,以立地气,万物根于地,是故水土湿寒”。

[1]2.2张从正擅用汗吐下三法,在对脾胃病的认识上主张胃中燥热致病,指出“潮热腹满者,谓邪热在胃中也。

可以荡涤邪热,流湿润燥,宜急治之”,虽未明确提出胃阴思想,但对胃火炽热、胃阴亏虚所致的各类疾病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后世以甘寒滋养胃阴的治疗法则有着启迪作用。

其治脾胃病,主张攻邪以复胃气,提出“胃气和则五虚皆实也”,常在攻邪之后,施以调胃之药,提倡“温存而养”,在攻邪的过程中,也注重顾护胃气、滋养胃阴。

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

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

叶天士脾胃分论简介叶天士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脾胃分论的理论。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叶天士通过对脾胃的病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与其他医家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组方,对于中医脾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

脾胃分论的基本观点叶天士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核心器官,其功能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他指出脾主运化水谷之精气,胃主受纳水谷之物。

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调理脾胃功能成为治疗许多常见疾病的关键。

理论基础1.脏象学说:中医学将人体内脏器官比喻为天地五行的象征,脾胃被归为土脏。

叶天士认为,脾胃是人体的“中央之官”,在整个气血运行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2.气血理论:叶天士强调气血充盛与否对于脾胃功能的影响。

他认为,气血不足会导致脾胃功能减退,从而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

3.寒湿邪气理论:叶天士认为,寒湿邪气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

他提出了一套针对寒湿邪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组方。

病机分析与治疗方法1.脾虚湿困型:此型疾病常见于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情绪波动等因素引起的脾胃功能失调。

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苔厚重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健脾化湿、温中散寒等。

2.肝郁化火型:此型疾病常见于长期情绪不稳定、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

表现为胸闷、口苦、大便干燥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清肝泻火等。

3.脾胃虚寒型:此型疾病常见于长期饮食寒凉、寒冷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脾胃功能减退。

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畏寒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温中散寒、补脾健胃等。

4.湿热蕴结型:此型疾病常见于长期饮食油腻、暴饮暴食等因素引起的脾胃湿气积聚。

表现为口苦咽干、大便黏滞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清湿泻火、健脾化湿等。

药物组方叶天士根据不同类型的脾胃失调,提出了一系列药物组方,如:1.保和丸: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疾病,包括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简析叶天士“胃阴学说”

简析叶天士“胃阴学说”

简析叶天士“胃阴学说”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亦是新安医学的杰出代表。

他在继承和发展东垣的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倡导脾胃分治,创立了“胃阴学说”。

下面我们从“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胃阴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与用药三个方面来简要论述“胃阴学说”。

1.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叶桂对李杲的《脾胃论》推崇备至,认为脾胃宜分治:内伤必取法李东垣,因而临床辨病多从脾胃入手,但他在医理上主遵张仲景,既重视脾气,也重视滋养胃阴,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有殊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李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明确指出脾胃生理特性及治疗上两者迥然有别: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是叶桂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高度总结,为脾胃分治奠定了基础。

养胃阴是临床上常见的方法,叶天士取诸家之长,师法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颇具创见,对指导临床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2.胃阴的病因病机综合叶天士医案及形成胃阴虚的病因病机因素等,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志所伤,禀质木火偏盛,情绪易怒,五志过极,阳升火炽,化火劫阴,燔灼胃阴;外感温热燥邪:温热燥均为阳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液。

正如叶氏所说:“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温热病最易见到胃阴虚证;饮食不当,五味偏胜,或过食辛辣温燥,醇酒厚味之品;误治,如误服辛散药物,助火灼津,伤及胃阴;素体阴虚,或年老液衰,复加外感温热燥邪,劫耗胃阴。

”胃阴虚临床表现,多为饥不欲食或少食,胃脘灼痛,嘈杂不适,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难解,舌红绛,脉细数。

之所以见上述证候,是因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一旦胃阴不足,则虚热内生,热郁于胃,胃气失和,可见胃脘隐隐灼痛,或嘈杂不适,胃失濡润,胃纳失权,则饥不欲食。

3.辨证施治与用药叶氏治疗胃病,重视胃阴的作用,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

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

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

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实用版】目录1.叶天士脾胃分论的背景和意义2.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3.脾胃分论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正文叶天士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叶天士是中国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他的著作中,有一部分专门论述了脾胃的功能和疾病,被称为脾胃分论。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后人理解脾胃的重要性和临床治疗脾胃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一、叶天士脾胃分论的背景和意义脾胃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寿命等都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因此,脾胃的功能和疾病一直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叶天士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发现脾胃疾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而且很多疾病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他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他专门写了一部分内容来论述脾胃的功能和疾病,这就是脾胃分论。

二、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脾胃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转化为气血精微物质,供给人体生命活动所需。

叶天士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寿命等都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2.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过度、外邪侵袭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3.脾胃疾病的临床表现脾胃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倦怠乏力等。

这些症状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4.脾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脾胃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舌脉象。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针灸等。

叶天士认为,治疗脾胃疾病要以健脾和胃为主,兼顾其他脏腑。

三、脾胃分论的临床应用和价值脾胃分论对于临床治疗脾胃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理解和掌握脾胃分论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脾胃疾病,提高临床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叶天士“胃阴学说”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亦是新安医学的杰出代表。

他在继承和发展东垣的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倡导脾胃分治,创立了“胃阴学说”。

下面我们从“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胃阴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与用药三个方面来简要论述“胃阴学说”。

1.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
叶桂对李杲的《脾胃论》推崇备至,认为脾胃宜分治:内伤必取法李东垣,因而临床辨病多从脾胃入手,但他在医理上主遵张仲景,既重视脾气,也重视滋养胃阴,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有殊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李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明确指出脾胃生理特性及治疗上两者迥然有别: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是叶桂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高度总结,为脾胃分治奠定了基础。

养胃阴是临床上常见的方法,叶天士取诸家之长,师法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颇具创见,对指导临床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2.胃阴的病因病机
综合叶天士医案及形成胃阴虚的病因病机因素等,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志所伤,禀质木火偏盛,情绪易怒,五志过极,阳升火炽,化火劫阴,燔灼胃阴;外感温热燥邪:温热燥均为阳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液。

正如叶氏所说:“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温热病最易见到胃阴虚证;饮食不当,五味偏胜,或过食辛辣温燥,醇酒厚味之品;误治,如误服辛散药物,助火灼津,伤及胃阴;素体阴虚,或年老液衰,复加外感温热燥邪,劫耗胃阴。

”胃阴虚临床表现,多为饥不欲食或少食,胃脘灼痛,嘈杂不适,干呕
呃逆,口燥咽干,大便难解,舌红绛,脉细数。

之所以见上述证候,是因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一旦胃阴不足,则虚热内生,热郁于胃,胃气失和,可见胃脘隐隐灼痛,或嘈杂不适,胃失濡润,胃纳失权,则饥不欲食。

3.辨证施治与用药
叶氏治疗胃病,重视胃阴的作用,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

临床喜用沙参、麦门冬、石斛、山药、扁豆、甘草、粳米之属,常用方剂为《金匮》麦门冬汤,本仲景之意将此方化裁为益胃汤,并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下面即为叶氏针对胃阴虚用药几种立法的总结。

3.1甘凉法
适宜于燥热或木火升腾,灼烁胃阴,胃阴伤而内有燥热者,证见风温咳嗽、吐血、思凉饮、便秘等,用药纯取甘凉,如麦冬、沙参、甘蔗浆、石斛、桑叶等。

3.2 清养法
适宜于暑温、湿温病的后期,胃气不醒,胃阴不复证,药用佩兰、陈皮、半夏等。

3.3酸甘法
适宜于肝胃阴伤者,证见呕恶、唇赤舌干、眩晕等,药用乌梅、麦冬、生白芍、石斛、生地黄、木瓜等,酸甘两济其阴。

3.4甘缓法
适宜于脾气胃阴俱不足者,多见神倦、食少、咳血、易于伤风、色黄、脉空大等证,以人参、黄芪、粳米、大枣、甘草以扶脾气,北沙参、麦冬以养胃阴。

[参考文献]
[1] 刘庆,张德林.《临证指南医案》看叶天士对胃阴虚的治疗特色[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5):338-339.
[2] 程继昆,金昌凤,李笑然. 叶天士对《脾胃论》的发挥[J]. 中医药学报,2002,30(4):62.
[3]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