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种常见导语-诠释新闻稿的写法
新闻稿导语例子

新闻稿导语例子一、娱乐新闻。
各位周杰伦的粉丝们!你们知道吗?周杰伦最近的那场演唱会简直就像是一场超级梦幻大派对。
在演唱会现场,灯光一亮起,那熟悉的旋律刚响起前奏,全场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一样,瞬间炸了。
周杰伦就像一个音乐魔法师,从舞台下面缓缓升起的时候,那场面,感觉时间都停止了,粉丝们的尖叫声差点把屋顶都掀翻了。
这可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演唱会,而是周杰伦和粉丝们一起创造的一个音乐魔法世界呢!漫威迷们注意啦!就像一颗超级炸弹投入平静的湖水一样,漫威新片的预告片刚一发布,整个网络就沸腾了。
那个预告片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礼包,打开全是惊喜。
钢铁侠的新战甲一闪而过,雷神索尔看起来更酷更猛了,还有神秘的新角色露了个侧脸,就让大家疯狂猜测。
网友们就像一群侦探,在各个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吵翻了天,都在试图破解这个预告片里隐藏的各种彩蛋。
感觉漫威这次又要把大家的小心脏拿捏得死死的了。
二、体育新闻。
各位足球迷们,梅西这个家伙又开始他的神奇表演了。
在刚刚结束的那场比赛里,他就像是足球场上的超级精灵,对手的防线在他眼里就跟纸糊的一样。
他带球突破的时候,那速度,那技巧,就像一道闪电在绿茵场上划过。
尤其是他在禁区前沿那一脚射门,皮球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嗖”的一下就飞进了球门的死角。
守门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球进,那表情就像是吃了苦瓜一样。
梅西啊,他又一次证明了自己是绿茵场上当之无愧的王者。
体育爱好者们!中国女排又一次让我们热血沸腾啦。
这次的比赛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女排姑娘们站在赛场上,那眼神就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发球、接球、扣球,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就像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
尤其是在决胜局,对手疯狂反扑的时候,女排姑娘们丝毫不慌,她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战士,握紧拳头,咬紧牙关,把比分一点点拉开。
当最后一球落地,中国女排又一次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台,那场面,真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骄傲,感觉整个世界都在为她们欢呼呢!三、社会新闻。
家人们,你们能想象吗?在咱们这个城市的角落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超级暖心的流浪猫救助站。
新闻采访种常见导语

例:“通过协议出让获得土地,一直是开发商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从 9 月份 起,这条路被堵死了,所有开发商都要通过招标‘真刀真枪’拿地了。”
文章写作要点:只要掌握了特定的细节或知识,往里一套即可。这种写法的 实质是:用知识起到冲击力的作用,可谓“曲径通幽”。但切记不要起冲击力很 强的标题,让人读过标题就知道了内容。
民谚开路式 用时下流行的俗话、俚语开头,引人入胜,彰显媒体的民间扎根意识。但后 面一定要接点评。 用途:可以适当开玩笑的公众性问题。如非典、电荒、盗版等。 例:“‘我不让你点烤鸭,你喊:‘我非点!我非点!’结果救护车把你接走了!’ 一条手机短信,彰显了人们在非典病魔逼来时
的 调侃心态。”
文章写作要点:激愤式、破坏式、色情化民谣不能用,唯一 可用的只有调侃式的。但也要慎用。有些问题是“不宜接触”的,如河南人妖魔 化、维吾尔族小偷、爱滋村等过分敏感和残酷的社会问题。拿这些问题开玩笑会 显得媒体很没有社会责任感。
轻重对比式 用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对比之下让人眼前一亮或是触发深思的细节 放在一起做导语。 用途:多于能用两个新闻点产生强烈对比效果的新闻事实。 例:“一个花十几元买来的柯达彩色胶卷,逼得市委副书记下跪认错。” 又:“一场下了几个小时的暴雨,引起了国家总理的关注。” 文章写作要点:对细节的轻重取舍,是考验记者观察力和文笔功夫的重要途 径。不要为了追求对比效果而硬拉甚至编造不相干的两个新闻点。
最多更少式 用判断句式,先下一个定义,给某种事物以一个名分地位,再接事实叙述。 句中可使用些夸张的文学笔法。定义中,“最”多,“更”少,有时也加个“之一” 的尾巴。 用途:多用于文化、娱乐、生活领域。 例:“《猫》,无疑是百老汇舞台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2003 年 3 月 28 日的上海,《猫》首次在中国演出时大受欢迎。” 文章写作要点:谨防夸张过分,不要充溢过多的激情、感叹号或溢美之词, 变成一种软文。那样做的害处是文章看起来很天真或是很媚俗化。低俗炒作,是 娱乐新闻很容易犯的毛病。文章应从多个角度披露娱乐现象背后的影子、背景、 支持物的真相,引发读者反思。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新闻导语蕴含着整篇新闻的精髓,它要既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也要足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全文。
下面介绍20种写作新闻导语的技巧,帮助你更好地撰写吸引人的新闻导语。
1.时事引用法:引用一句相关人物的话或者相关事件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2.名言警句法:引用一个有名的名言或者警句,让读者在短短几句话中了解新闻的主要观点。
3.接续法:将新闻导语与标题相呼应,使得两者形成有机的延续。
4.主题法:简单明了地表达新闻的主题,让读者对新闻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5.指数法:用特定的数字展示新闻的重要性或者影响力,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6.逐步递进法:逐步展示新闻的发展过程和相关信息,吸引读者对新闻的关注。
7.问题引导法:用开放性或者疑问性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并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
8.平衡法:同时展示新闻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让读者对新闻的全貌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9.情感引导法:通过描述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情感变化,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10.引人入胜法:用一个有趣或者引人入胜的情节或者事件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11.反讽法:用反讽的语言描述新闻的一些方面,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12.情感渲染法:用动情的语言描述新闻中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和紧迫感。
13.游说法:用说理的语言和论证来说服读者对新闻感兴趣并继续阅读。
14.列表法:简单罗列出新闻中的几个关键点,让读者快速了解主要内容。
15.反问法:用反问的方式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让读者主动去思考和回答。
16.事件特写法:通过详细描写新闻中的一个具体事件或者人物,让读者对新闻产生共鸣和兴趣。
17.新奇法:用一个新颖的事件或者观点来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引起读者的注意。
18.对比法:通过对比新闻中的相似或者相反的情况,使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19.时效性法: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紧迫感,让读者感到这是一个需要立即关注的新闻。
20.场景描写法:通过详细的场景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对新闻的兴趣。
16种常见导语

例:“32个版,《北京青年报》对单个人物的纪念特刊还从来没有过如此的‘大手笔’。”
又:“当北海市浦头县渔民张国强一口咽下这块没见过的贝肉时,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口吃下的竟是10万元人民币!”
文章写作要点:只要掌握了特定的细节或知识,往里一套即可。这种写法的实质是:用知识起到冲击力的作用,可谓“曲径通幽”。但切记不要起冲击力很强的标题,让人读过标题就知道了内容。
文章写作要点:千万不要把打击对象误解为落马的贪官。牢记:只讥大款,不骂高干。赵本山的《卖拐》,在地方台播出时,台词“头大脖粗,不是高干,就是伙夫”;到央视播出时被改为“不是大款,就是伙夫”。这并不是胆怯,而是另有避讳。对“死老虎”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很容易使一份媒体失去理性形象,成为小报。
由16种常见导语探讨新闻稿件的写法
一个有头脑,会思考的记者,写文章的手法必定多种多样,不会以一种模式、一种文章结构去套所有的稿件。而文章的写法有千万种,任何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只能管中窥豹,以见一斑。本文更不例外,仅以导语的几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方式,探讨中国大陆新闻报纸文本(区别于美国新闻文本、香港新闻文本、台湾新闻文本与其他华语传媒新闻文本)模式的写法。以期抛砖引玉,向各界新闻前辈学习。
以原文截取一部分,加进自己的叙述中,然后接直击日期式导语。
用途:逐渐“破冰”的国内政治生活或曰政治科学话题,如人权,私产等。
例:“当‘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写进宪法之后,2004年10月,十届人大对物权法草案再次进行了审议。”
文章写作要点:此类题材的文章,应多用前瞻性口吻。要用人文关怀冲淡些许的“官”味,多半要重视发挥人大、政协等“橡皮图章”的作用。
文章写作要点:激愤式、破坏式、色情化民谣不能用,唯一可用的只有调侃式的。但也要慎用。有些问题是“不宜接触”的,如河南人妖魔化、维吾尔族小偷、爱滋村等过分敏感和残酷的社会问题。拿这些问题开玩笑会显得媒体很没有社会责任感。
新闻导语的写法大全 PPT

近5年来,偶尔使用毒品 的行为明显下降,但是每天 使用可卡因的瘾君子数量却 没有明显变化。这是联邦政 府昨天透露的。
《费城问询报》
联邦政府昨天报告说, 近5年来偶尔使用毒品的行为 明显下降,但是每天使用可 卡因的瘾君子数量却没有明 显变化。 今天发表的一份重量级 的日报读者调查报告显示, 通常情况下,在美国每周约 有85%的成年人阅读报纸。报 纸读者影响力研究旨在帮助 美国的近1 500份日报赢得读 者。进行此项研究的是西北 大学(伊利诺伊州艾文斯顿) 媒介管理中心的读者研究协 会。
硬导语在遵循主—谓—宾的句子结构时效果最佳,即什么人做了
什么事或者发生了什么……
平顶山一名22岁的居民被控向一位便衣警察提供1000美元以杀 害出现在她男友博客空间上的一个女人。
同样,硬导语要避免以从句开头,避免冗长…… 通过宣布产权人必须免受傲慢政府的剥夺,众议院共和党人正 致力于通过一项立法,该法将削弱联邦政府保护湿地和濒危物 种的努力。
事实:不需要指出消息源
周一下午圣路易斯北部一名 88岁的老人死亡。当局说, 火灾显然是因为他在床上吸 烟造成的。
观点:关于事情起因的推论需 要指明消息源
警方称,受致命刺伤的一名 男子的尸体周一早上在路易 斯市郊的一个垃圾箱中被发 现。
消息源所提供的事实:由于记
者是通过电话获得的二手信息,
这里的事实也需要指出消息源
《西北日报》(The Daily Northwestern导 语
轶 事 式 导 语
叙 述 式 导 语
聚 焦 人 物 式 导 语
对 比 式 导 语
噱 神 头 秘 导 性 语 导 语
广播电视或者网络媒体:富兰克林与马绍尔大学一名20岁的学生生命
垂危。今天凌晨他们在距离校园一个街区的地方试图抢劫的时候遭到枪击。
新闻导语的类型和特点

新闻导语的类型和特点
1. 直接式导语:直接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说出来,简单明了!比如,“哇塞,快看呐,小明获得了全市演讲比赛的冠军!”
2. 延缓式导语:不马上说重点,而是先铺垫一下,引起你的兴趣。
就像“嘿,你能想象吗,一场看似普通的聚会,最后竟然出现了让人震惊的事情——小红竟然在聚会上宣布了她要出国留学!”
3. 悬念式导语:哎呀呀,留个悬念让你特别想知道后面的事情呢!比如“天啊,学校图书馆昨晚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4. 描述式导语:用生动的描述来吸引你。
就像“哇,操场上热闹非凡,同学们都在为即将开始的运动会兴奋地准备着,然而这时意外发生了!”
5. 对比式导语:通过对比来突出新闻的重要性。
比如“去年这个时候还冷冷清清,今年却截然不同了,小李的店铺竟然天天顾客盈门!”
6. 引语式导语:用别人说的话来引出新闻。
像“爷爷常说:‘真没想到咱们村子也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啊!’这不,村子最近又有新发展啦!”
7. 特写式导语:聚焦在某个具体的场景或细节上,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
比如“阳光洒在那本荣誉证书上,而它的主人——小王正笑得合不拢嘴,因为他刚刚获得了一项重要的荣誉!”
8. 概括式导语:对新闻内容进行大致的概括。
就像“今天真是不寻常的一天,发生了好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小张在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9. 幽默式导语:用幽默的方式来写导语,让你不禁莞尔。
像是“哈哈,你肯定想不到,一向马马虎虎的小赵竟然做出了这么厉害的事情!”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不同类型的导语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可以根据新闻的具体情况和想要达到的效果来选择,它们会让新闻更加吸引人呢!。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1、一语破的法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
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
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美联社1981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
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
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新闻导语的写法

新闻导语的写法新闻导语:以凝练的文句揭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全文的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就是导语。
导语是吸引和指导读阅读消息的媒介,有“导读之语”的意义。
1、导语的历史演变.第一代导语“1861—1865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记者用电报拍发战争消息,为了不因中断而耽误消息传递,电讯社要求记者尽可能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次要的部分放在最后再论。
这种方法使新闻写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直延续下来。
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发了一条5W俱全的导语,被美联社视为导语榜样。
总编辑梅尔维尔.E斯通要求:新闻必须有导语,导语要5W俱全。
这就是第一代导语,又称5W俱全导语。
此法一直延续了七八十年。
.第二代导语:广播、电视新闻的冲击,新闻写作寻求新的表现方式。
第一代导语逐渐演变为第二代导语,强调开门见山,强调吸引力,反对将5W一次交代完毕,争取最少的5W,报告最新消息,又称“微型导语”。
.第三代导语:随着以倒金字塔结构导语的“定法”的被突破和对导语写作研究的深入,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导语,使导语更为多姿多彩,研究在于人为,这是第三代导语,趋向自由式,散文式,灵活多变,出现了间接导语。
.“立片言的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斌》)一直我国固有的写作传统,为我国消息写作中导语的出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近代报纸诞生后,中国式导语逐渐完善起来,1951年中央正式发文强调导语的重要性,并要求将它移植到公文写作中去。
“凡较文件,均应有导语,”每一个自然段,均应将该段主旨,重要观点放在最前面。
改革开放以来,导语意识逐渐深入到每个记者心头,导语写作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2、导语的作用.告诉读者在这条消息的内容是什么“导语——能否吸引人往下看的关键”——杰克海顿.必要时制造气氛或悲痛、或欢快,或庄重或幽暗,在导语中定调。
3、导语的类型导语有许多写法,总的趋势是争奇斗艳,百花齐放,不断创新,但基本的还是那几种。
.当代导语常见类型直接叙述事实的大概、关键、精华、结果、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种常见导语-诠释新闻稿的写法有一说一式引用当事人原话或描写事件场面,再加以说明。
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导语写法。
用途:几乎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例:“哎呦,集团公司出新报纸了,还不孬唻!我得好好看看。
”这是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职工在拿到《济宁能源发展报》创刊号的第一反应。
又:“三次,好!成交!”拍卖师一声锤响,慕绥新的防弹奔驰被以160万元的价格拍卖。
又:“女儿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母亲却用一条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又:“古人有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历史上确实有许多这样的人,活着时默默无闻,死后一鸣惊人。
”新闻写作要点:切忌用得过多过滥直击日期式以日期为第一陈述对象,后带主语、谓语,直接叙述。
对事件本身不做丝毫重构和渲染。
用途:多用于国内政治大事件的描写及评述。
例:“2004年9月19日,十六届四中全会同意江泽民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
”新闻写作要点:政治性文章属于“雷区”,只宜照引新华社的陈述原文,不宜评论。
至多加一个“有媒体形容”或“观察家认为”、“异史氏曰”;(《南风窗》在这方面可算敢为天下先,但它也似乎有些滥用之嫌。
)在引用中,要注意尽量不使其语言风格全盘操控自己。
更要提防此类党报语言贯穿其他稿件。
变形煽情式乍一看是直击日期式导语,但外包了文学手法,变成一种半实半虚的叙述加煽情。
用途:全民面子工程类文章,如奥运,姚明,刘翔,中国人质事件。
例:“2004年6月,来自雅典的奥林匹克圣火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于奥运火一般的热情。
”又:“2004年10月9日,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被绑架。
在接下来的6天里,他们的生死安危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
”新闻写作要点:这种文章需要写得毫不脸红。
可以使用排比句式,可以让那些热血沸腾,文风酸软,癖好煽情的人来操刀。
但一定要用于没有丝毫争议的单纯话题。
如“希望工程”就不可。
活学活用式以原文截取一部分,加进自己的叙述中,然后接直击日期式导语。
用途:逐渐“破冰”的国内政治生活或曰政治科学话题,如人权,私产等。
例:“当‘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写进宪法之后,2004年10月,十届人大对物权法草案再次进行了审议。
”新闻写作要点:此类题材的文章,应多用前瞻性口吻。
要用人文关怀冲淡些许的“官”味,多半要重视发挥人大、政协等“橡皮图章”的作用。
最多更少式用判断句式,先下一个定义,给某种事物以一个名分地位,再接事实叙述。
句中可使用些夸张的文学笔法。
定义中,“最”多,“更”少,有时也加个“之一”的尾巴。
用途:多用于文化、娱乐、生活领域。
例:“《猫》,无疑是百老汇舞台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
2003年3月28日的上海,《猫》首次在中国演出时大受欢迎。
”新闻写作要点:谨防夸张过分,不要充溢过多的激情、感叹号或溢美之词,变成一种软文。
那样做的害处是文章看起来很天真或是很媚俗化。
低俗炒作,是娱乐新闻很容易犯的毛病。
文章应从多个角度披露娱乐现象背后的影子、背景、支持物的真相,引发读者反思。
刻意炒作式从新闻事实提炼出让人感觉意外的本质,需要特别挖掘细节或知识。
一般都是媒体“先入为主”,即先掌握了细节或知识本身,再去刻意地套新闻事实。
往往有特别的效果。
用途:特定目的,如媒体的自我炒作或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例:“32个版,《北京青年报》对单个人物的纪念特刊还从来没有过如此的‘大手笔’。
”又:“当北海市浦头县渔民张国强一口咽下这块没见过的贝肉时,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口吃下的竟是10万元人民币!”新闻写作要点:只要掌握了特定的细节或知识,往里一套即可。
这种写法的实质是:用知识起到冲击力的作用,可谓“曲径通幽”。
但切记不要起冲击力很强的标题,让人读过标题就知道了内容。
民谚开路式用时下流行的俗话、俚语开头,引人入胜,彰显媒体的民间扎根意识。
但后面一定要接点评。
用途:可以适当开玩笑的公众性问题。
如非典、电荒、盗版等。
例:“‘我不让你点烤鸭,你喊:‘我非点!我非点!’结果救护车把你接走了!’一条手机短信,彰显了人们在非典病魔逼来时的调侃心态。
”新闻写作要点:激愤式、破坏式、色情化民谣不能用,唯一可用的只有调侃式的。
但也要慎用。
有些问题是“不宜接触”的,如河南人妖魔化、维吾尔族小偷、爱滋村等过分敏感和残酷的社会问题。
拿这些问题开玩笑会显得媒体很没有社会责任感。
轻重对比式用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对比之下让人眼前一亮或是触发深思的细节放在一起做导语。
用途:多用于能用两个新闻点产生强烈对比效果的新闻事实。
例:“一个花十几元买来的柯达彩色胶卷,逼得市委副书记下跪认错。
”又:“一场下了几个小时的暴雨,引起了国家总理的关注。
”新闻写作要点:对细节的轻重取舍,是考验记者观察力和文笔功夫的重要途径。
不要为了追求对比效果而硬拉甚至编造不相干的两个新闻点。
殿议巷谈式用冷静的审视者身份,重新解读某些已被媒体炒得市井皆知的新热名词。
用途:已成为公众新闻热点,但争议颇多,不宜炒作和渲染的领域。
如宝马案、G7革命和国家审计署报告等。
例:“从2003年6月开始,国家审计署的报告被冠以“风暴”之名。
”新闻写作要点:这类话题往往在事件表面下是难以移动的真相,公众也许都心知肚明。
过度倾向光明和激情的一面,会让文章本身幼稚;而剑走“野”锋,又有愤青李承鹏之疑。
因此,只能竭力中庸。
《新京报》有云:要汲取党报的理性、负责任精神与都市报的灵活快速优点。
公报私仇式用讥诮和裁决的口气,对某些失去国家权力庇护、成为众矢之的的人和事物进行解构。
用途:那些国家竭力显示自己要与之脱开干系的灰色领域。
如暴力拆迁、医药暴利、土地协议出让等。
例:“通过协议出让获得土地,一直是开发商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从9月份起,这条路被堵死了,所有开发商都要通过招标‘真刀真枪’拿地了。
”新闻写作要点:千万不要把打击对象误解为落马的贪官。
牢记:只讥大款,不骂高干。
赵本山的《卖拐》,在地方台播出时,台词“头大脖粗,不是高干,就是伙夫”;到央视播出时被改为“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这并不是胆怯,而是另有避讳。
对“死老虎”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很容易使一份媒体失去理性形象,成为小报。
追溯历史式用些煽情的文学语言,透出历史的厚重。
用途:多用于历史追溯类、文化艺术生活类文章。
例:“对于老沈阳人而言,那家的白肉血肠跟中街的马家烧麦一样,都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
这种记忆是奇香彻骨的。
”新闻写作要点:千万不要拘泥于文物古迹的现在模样,应该尽量关注历史进程中风物的变迁、人脉的兴旺,争取挖掘些让人愕然良久或是回味无穷的历史真相(如果用野史的话应说明),塑造出一个人文关怀的历史群像。
记者的文笔要灵动,选材要广泛,头脑要开阔,切忌死板的资料照抄堆砌。
不要煽情,多用冷静的口吻渲染淡淡的忧思,就像叶广芩的小说。
历史老人不喜欢吵闹,我们应该懂得他的脾气。
一切喧嚣,一切辉煌,最后都将归于寂静。
电影预告式用别出心裁的文学语言和排比式的句子架构对某种事物进行特定角度的形容,最后予以说明。
彷佛《银屏导视》中对下周电影的预告。
用途:民间生活领域的几乎一切社会话题。
例:“一个瘫痪在床自学多种外语的姑娘。
一个几代青年心中的奋斗楷模。
一个鼓舞了十亿人的文化偶像。
这就是她——张海迪。
”新闻写作要点:这种文章的体裁是很广泛的,广泛得已没有什么特别要说。
电影场景式一开始就用排比的句式交代新闻要素,如时间地点,甚至天气。
仿佛电影剧本在事先设定场景。
用途:本用于需要渲染某种“特别”气氛的稿件,例:“大年初五。
迎春灯会。
密虹公园彩虹桥。
天空繁星密布。
这些美好的字眼,谁也不会把它们和惨剧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是无法否认的现实。
”随着《南方周末》文本模式的流通,这种写法渐渐用于越来越多的稿件尤其是特稿。
新闻写作要点:这种写法,似乎记者就在现场实时采访,容易给读者一种身在其中的真实感觉。
这是其优点。
但使用过分就容易给人以虚假感,不太适用于都市新闻。
深度新闻尚可,但最好也只限于描写一个记者亲眼目睹发生的场景。
国人反思式用煽情的语言不遗余力地鼓动和号召,看似平等却隐含着一道坚固的玻璃天花板。
有些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白居易“自问是何人”的意味。
用途:都市报的民工题材、三农题材。
例:“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撑起所有城市的繁荣基础,却遭遇了种种不公平的对待。
他们就是千千万万农民工兄弟。
”新闻写作要点:通过媒体以农民工口吻自诩,为农民工代言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工。
无庸讳言,这就是我国的现实国情。
此类文章尽量多煽情,多用前瞻性口吻,尽量不让读者有所察觉。
真相很让人尴尬。
以俗代雅式用通俗易懂的概念,解释高深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话题。
用途:可用于知识性要闻稿件。
例:用一年有多少个“蓝天”来衡量城市环境的好坏,对老百姓来说,显然远比公布一大堆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新闻写作要点:有时候,导语需要承担标题所起不到的作用。
如果标题和导语一脉相承,互相抢“倒金字塔第一层”的地位,抢着让人一目了然的话,更多的就强调了视觉冲击力,难以给读者留下“这是一张负责、科学的主流大报”印象。
对涵盖些知识性的稿件,大可不必“一根肠子通到底”。
导语可以通俗易懂些,但标题最好雅致一点。
终审判决式用深恶痛绝的口气,一连串各方面的综述,配以比较夸张的形容词,最终一个“这就是”,彻底判定一种事物的高度和性质。
用途:需要打击且不用担心舆论反扑的社会负面事物,如传销。
例:“利用法律的漏洞,请唐国强这样的明星做铺天盖地的广告,聘请一批没有行医许可的所谓‘专家’,给患者开出成本低廉而售价惊人的中药,这就是北京新兴医院的暴利模式。
”新闻写作要点:这种导语一开始就确定了批评报道的基调,打击力度过狠,脸谱化倾向严重。
优点是简明,高效,省事;缺点是造成僵化,否定事物的变化,对对立双方都会造成心理压力。
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