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寄封记录了苏联解体的一段历史
轰然倒塌之根深——我看苏联解体

轰然倒塌之根深——我看苏联解体历史文化学院11级历史学(师范)罗兆宏1991年12月25日,这是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总统的最后一天,也是苏联存亡的最后一天了。
晚上19点钟,戈尔巴乔夫通过电视像苏联乃至世界宣告了自己的告人民书,同时宣布自己辞职。
晚上19点45分,在代表着苏维埃政权的镰刀斧头旗子缓缓落下后,代表着俄罗斯的三色旗飘扬在了克里姆林宫的上空。
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苏联共产党、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两个辉煌灿烂了几十年的名字,真正的走进了历史,他们轰然倒塌、土崩瓦解了。
当时我还没有出生,对此的当然是没有什么记忆的,随着自己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喜爱,苏联这个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国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特别是它作为世界历史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在冷战中和美国搅拌的超级大国,却在走了69年的历程后,土崩瓦解了,不能不让人心生疑惑,对其解体的原因展开讨论。
在当前的学术界,有很多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解释,如斯大林体制僵化说、戈尔巴乔夫葬送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外部因素决定说等等论调,学术界观点莫衷一是。
那么就我个人而言的话,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多么高明的见解,但是我们最基本的从哲学的一点来分析的话,就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在此我并不是说非要强调貌似呆板的哲学观点,但这确实是我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是不能不引起关注的地方。
因此我认为的基本观点就是:亡党必亡国。
苏联的执政党共产党的自身的发展、建设和在处理事务不当之处决定着其自身的命运。
在我的学识还处于浅薄的现在,我对于此也没有什么多么高深的见解,我在此就把我在这个苏联解体当中感兴趣的三点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下。
(由于个人能力问题不能尽善尽美,望大家谅解)我首先想与大家交流的就是这个斯大林的模式的问题。
斯大林模式就是苏联的基本的社会经济体制,即高度集中的社会经济体制。
历史纵横解读苏联的解体

《半亩历史》2010年第11期(总第27期) 1·人教网·半亩历史版权所有· 历史纵横解读苏联的解体贵州 曾祥明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与美国争霸,不断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加剧了经济困难。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这一改革虽然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但是并没有建立起平稳过渡的替代机制,反而导致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弱化,随之而起的就是地方势力的不断扩大,成为瓦解联盟国家体制的隐患。
1990年,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后来二十八大,又把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正式定为苏共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方针,随着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
改革的失败和政治经济状况的恶化,使得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最早明确表现出分离倾向的是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面临联盟解体的威胁,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更新联盟”的构想,即在确认各加盟国主权的基础上缔结一个新的联盟条约──“主权国家联盟条约”。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企图维持原苏联国家体制的党、政、军领导人密谋发动一场政变,以阻止联盟国家的解体趋势,恢复中央集权体制。
于是在1991年8月19日发动了“八•一九”事件)。
但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八•一九”事件的结果与其发动者的愿望相反,反而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这一事件虽然以戈尔巴乔夫的复职告终,但真正的胜利者却是叶利钦。
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已失去实际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
8月23日,叶利钦下令暂时中止苏共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没收共产党的财产。
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1991年12月,叶利钦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签署成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协定。
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在哈萨克首府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协定书》(即《阿拉木图声明》),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苏联解体的故事

苏联解体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故事如惊雷般炸响,那就是苏联解体。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之一,它的存在和发展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想当年,苏联那可是无比强大啊!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那坦克、飞机、军舰,就如同钢铁巨兽一般,让其他国家都不敢轻易招惹。
它的科技也相当发达,在太空探索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可是,为啥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说解体就解体了呢?这就好像是一座坚固的大厦,突然间就崩塌了。
这其中的原因啊,可真是复杂得很。
一方面,苏联的经济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
过于重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而忽视了轻工业和民生领域。
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这就像是一个人只长了强壮的肌肉,却没有健康的内脏一样。
时间久了,肯定会出问题呀!你说老百姓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短缺,能没有怨言吗?另一方面,政治体制也逐渐僵化。
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
这就好比一辆车只有油门没有刹车,那能不出事吗?而且,苏联在民族问题上也没有处理好,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逐渐积累,最终也成为了导致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像一个大家庭,如果家长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孩子们之间肯定会有矛盾和冲突呀。
苏联的这些民族,就像是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当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分家也就成了必然。
苏联解体的那一刻,就像是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世界。
曾经的超级大国一分为十五,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事情啊!那些曾经为苏联骄傲的人们,心里该是多么的失落和无奈。
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啊!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要协调发展。
不能只追求表面的强大,而忽视了内部的问题。
就像一棵树,只有根基扎实了,才能枝繁叶茂。
如今,苏联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的故事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
我们要从它的身上吸取教训,让我们自己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我们不能重蹈覆辙,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吧!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
历史小作文杜鲁门和苏联解体

历史小作文杜鲁门和苏联解体当年的历史小作文杜鲁门和苏联解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我想很多人都应该去了解一下吧!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它的前因后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势力越发嚣张,他开始对犹太民族进行残酷屠杀,而这些民族大部分是信仰基督教的。
为此,反法西斯同盟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停止屠杀犹太民族,并且还得公布罪行,但是希特勒根本无视同盟国的警告。
于是,英美等主要参战国决定采取军事行动,摧毁柏林。
与此同时,另外两个比较小的法西斯轴心国日本和意大利也加入了这场对德作战。
1941年6月22日,英美盟军攻克了号称“欧洲最坚固堡垒”的德国首都——柏林。
德国宣布投降,从而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由于各种原因,胜利者并未彻底占领德国。
1942年4月12日,英美法三国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
而在1945年5月7日,苏联以150万军队、4000架飞机的巨大优势,打败了同盟国100万陆军、4000架飞机,迫使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解放了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广阔地区。
后来随着战争的结束,苏联接管了德国东部地区,组建成了华沙公约组织,随即美国则单独占领西柏林,组建起北约组织。
双方围绕着如何处置德国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杜鲁门认为,美国必须占领整个德国。
罗斯福却主张将柏林交给苏联,只留下一座空城给苏联做示范性的样板。
经过长期讨价还价之后,美苏终于达成协议:德国由苏联接管,美国承担接管德国的全部费用,包括民事赔偿责任;此外,所有在德国的财产归属德国,但拥有外交权。
1947年2月18日,苏军开进德国首都柏林,5月7日,苏联红军和美军代表在易北河畔的苏军总部大楼签署了关于德国的《柏林协定》。
据悉,美苏政府正式确认了柏林分治方案。
随后苏联又先后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等签署了《柏林协定》。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中国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恢复德国的独立。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为了二战的胜利给国家埋下了不少弊端,在积累过程中,最好爆发解体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历史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展的了一些改革,其中包括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经济下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革,外交上同西欧及美国的关系的调整及对外军事策略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错误决定的,同样使改革出现了偏差,造成了战略上的失策。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整改。
2、内容:(1)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2)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3)结果: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失误和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许多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3、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4、外交方面:以贸易为突破口,打破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僵局;采取灵活方式,解决二战遗留问题;发展同西欧国家关系,主动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对美国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
赫鲁晓夫的相关信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苏联解体亲历记(2)

第一章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俄罗斯是一个难以预言其历史进程的国家。
尤里·阿法纳西耶夫 1993年5月1991年12月25日黄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从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中走出来,穿过大厅,进入一间装有褐色木板、淡绿墙围和天鹅绒窗帘的房间。
通常,这间屋子是用来接待访客的,今天则有一个电视摄制小组在等待着。
当克里姆林宫的大钟敲响七下时,戈尔巴乔夫坐在了正对摄像机的桌前,开始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的身份向全国发表最后一次电视讲话。
以前,他的讲话大多是预先录制,这一次则是现场直播。
“我将要终止我担任苏联总统这一职位所履行的一切行为”,戈尔巴乔夫宣布道。
虽然他的声明含义清楚,但他所选择的词语却显得很奇怪,似乎在说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总统职位仍然存在。
如果他是说因他所领导的国家崩溃而使得他所承担的工作不复存在,那么含义会更明确些。
在对全国讲了20分钟话之后,戈尔巴乔夫回到办公室,并吃惊地得知苏联的国旗已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这会晚些时候发生,或许应是在年底、而非他宣布辞职后的几分钟之内发生。
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即将升起,但出现了问题。
行动笨拙的守旗卫兵未能将旗帜套紧旗杆,只得再套,然后用力一拉,才使旗帜升到旗杆顶端。
自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就成为了历史——令人猝不及防,但却有其必然。
这一新的旗帜标志着一个民族国家的诞生,但权力的转移尚未完全结束。
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沙皇一直在距现苏联总统办公地不远的乌斯宾斯教堂举行加冕仪式,但在沙皇尼古拉二世被废除和谋杀后象征帝王统治的王冠和节杖一直静静地躺在克里姆林宫的军械库中。
不过,在1991年,权力不仅是象征性的,而且因为苏联核武库所具有的破坏性超出任何一个俄国帝王的想象而更具实质意义。
盛大的加冕仪式和庆祝游行对加强统治者权力已不再必要,此外,继位者——俄罗斯总统还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
两天前,戈尔巴乔夫总统和鲍里斯·叶利钦一致同意,在戈氏发布辞职声明后立即在戈氏的办公室会面,正式移交控制苏联核武库的密码和装置。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文章来源:人的权利的博客叶利钦站在被包围的俄罗斯议会大厦,即“白宫”外面一辆坦克顶上的演说令人难忘1991年12月25日(农历冬月二十),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
当日18时32分,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在克里姆林宫顶上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族升上克里姆林宫。
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8-19事件”后,所谓“新奥加廖沃进程”实际上已难以继续,苏联加速走向解体。
10月初,除波罗的海三国外,苏联的12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共商经济协议。
经过紧张激烈的讨价还价,10月18日,苏联总统和八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了主权共和国经济合作条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没有参加签约,条约规定要保留卢布作为统一货币系统的共同货币的作用,参加国要履行苏联所有的对外经济义务并奉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
但由于条约缺乏政治约束力,很快就成为一纸空文。
11月16日,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宣布了10项总统令,接管了包括贵重金属生产部门在内的一系列属于中央财政金融部门的权力,剥夺了联盟的重要财源,并停止向中央约80个部提供资金。
稍后,叶利钦又宣布由俄罗斯中央银行接管苏联国家银行和对外经济银行,掌握了联盟的货币大权。
进入12月,围绕着苏联命运的斗争进一步加剧。
西方国家看到戈尔巴乔夫大势已去,开始把原来对共和国与中央一视同仁的“双轨政策”逐步过渡到支持各共和国独立的“一边倒”政策。
12月1日,乌克兰共和国就脱离联盟和选举总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美国在投票前放风说,如果乌克兰投票的结果表明要独立于联盟,则美国会尽快地予以承认。
美国这一立场变化对乌克兰的投票起了很大作用。
结果99.85%的选民赞成独立。
原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克拉夫丘克当选为首任乌克兰总统。
苏联解体专题_400606489

2014-2-21
1990年l月3-4日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等同立陶宛共产党代表团就立 陶宛独立问题举行谈判。 1990年1月11日 戈尔巴乔夫前往立陶宛,首次表示,实行多党制不一定是灾 难。他说,不要害怕多党制,最主要的是民主和公开性,改革是向人道的民 主过渡。 1990年2月5-7日 苏共中央举行全会,通过了苏共中央向苏共二十八大提交 的纲领草案。2月13日,《真理报》全文刊登了这个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 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草案,供全党和全民讨论。会上还确定在苏联实行总统 制。 1990年2月2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设立总统制。 1990年3月11日 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举行会议,宣布立陶宛独立,将立陶宛苏 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立陶宛共和国,并确定了新的国旗。 同日,苏共中央召开会议,决定以立法动议向苏联人代会提出修改宪法第六 条的建议(宪法第六条确立苏共的领导地位)。 1990年3月12-15日 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决定设立总统职位, 并修改宪法有关条款。3月15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卢基扬 诺夫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在修改后的宪法中,苏共失去了领导地位, 从执政党变成为议会党。会上还通过决议,宣布立陶宛独立的决定无法律效 力。 1990年3月25日 爱沙尼亚共产党二十大闭幕。会上做出决定与苏共脱离。 1990年3月30日 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爱沙尼亚国家地位”的决 定,实行向独立过渡的方针。 1990年4月3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民族院和联盟院通过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法 和与苏联关系法,规定,各加盟共和国退出联盟必须有其公民投票的三分之 二以上的支持。
3
2014-2-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实寄封记录了苏联解体的一段历史前面写过一篇《一个实寄封验证了一个民主体制》后,看到许多地方转载了。
其实,每一个实寄封都记录了一段历史。
正值12月25日苏联解体15周年之际,在这里再给大家介绍我收藏的一个实寄封记录了这段历史的实集封。
收集到这枚实寄封是一次意外。
我本来是不收集实寄封的,见到信封上好的盖消票就撕下来保存并把信封扔到。
这一次就在我几乎要扔掉它时,我突然发现它极为特殊:在一个信封上贴的是两个国家的邮票:两枚苏联的和两枚俄国的。
幸亏早年学过俄文,虽然都忘光了,终于还是认出了这两个字。
这枚实寄封记录了一段历史,那就是从苏联向俄国的过渡。
我的俄国同学告诉我,那时候,因为过渡的那么突然,政府部门都没有准备。
虽然邮局里已经发行新的俄国邮票,但是老百姓手里还有大量的前苏联的邮票,因此就出现了象这枚信封出现的两个国家的邮票。
当时的局面发展的太快了,以至我们旁观者也是糊里糊涂。
至今还有文章在讨论苏联解体的谎言和事实。
顺着这枚实寄封的思路,我Google了一下因特网,逐渐地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图象。
简单概括地说,前苏联的灭亡和俄罗斯的诞生过程中有两个主要的环节:一个是“八一九政变”,另一个是《别洛韦日协定》的签署。
就象一个正在维修的大楼突然经历了两次人为的强烈地震,于是它只能自己选择悲壮地倒地解体。
“八一九政变”断送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91年,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推行自由化,遭到了反对派的反对。
特别是取消宪法第六条以后,人民可以自由成立党派了,一下子一千四百万共产党员就退了四百万;而且预计第二年还会有五百万人退党,共产党马上就要解体垮台。
为了解除戈尔巴乔夫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统的职务,苏共反对派和党的机关筹备在1991年9月召开非常的苏共代表大会和苏联人民代表大会。
戈尔巴乔夫向加盟共和国领袖寻求支持,许诺彻底地扩大他们的权限并加紧准备于1991年8月签订新的联盟条约,并想让当时的具有自由开放形像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拜耶夫担任总理。
这就使共产党的保守派们感到末日来临。
反对派的克格勃的头子柯留其阔夫,私下联系国防部长、陆军总司令、内务部长、政府总理和副总统等人合谋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这场政变。
他们选择戈尔巴乔夫到克里木别墅度假的契机。
而且巧的是这次政变最大的障碍叶利钦,也在他的别墅阿里桑给度假。
他们准备在发动政变后,叶利钦若不同意,就逮捕他。
8月15日柯留其阔夫下令克格勃监听所有领导人的电话。
首先派托尔斯泰的一个重孙子--克格勃第九局、戈尔巴乔夫所在度假地克里木的克格勃头子,负责包围了戈尔巴乔夫的别墅。
戈尔巴乔夫是从美国之音广播那里知道发生了政变的。
8月16日,柯留其阔夫下令克格勃七局和国防部共同组织制订计划,捉拿可能成为政变障碍的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
8月18日下午13点由成立的“该该掰”(政变委员会)派人下令让戈尔巴乔夫下台,宣布副总统依纳耶夫为“总统”。
下午16点戈尔巴乔夫对外的所有联系被切断。
但是戈尔巴乔夫拒绝签字下台。
8月19日0时30分,政变委员会正式宣布:戈尔巴乔夫生病,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由依纳耶夫出任总统。
早晨6时政变委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全民发表宣言。
早晨9时,当时几乎所有闻讯政变的俄罗斯领导人,都跑到叶利钦的别墅商量对策。
苏维埃议会主席哈斯部拉达夫,也跑到叶利钦的别墅。
叶利钦与众人商讨起草对全苏人民的宣言。
俄政府当时的总理哈德布拉德夫、列宁格勒当时的市长卡恰朵夫,莫斯科当时的副市长卢什科夫,共同签署了对全民宣言:宣布政变非法。
早晨叶利钦给苏联空降兵的总指挥戈拉乔夫(后来的俄罗斯第一任国防部长)打电话。
不想他是个政变者,参与了制定捉拿叶利钦的计划。
他在电话里说派自己的部队来“保护”叶利钦,但事实上派来的却是穿了空降兵服装的克格勃阿利法的别动队。
别动队的头子达耶夫上校被叶利钦的一个侍卫认出。
叶利钦让自己的卫士假装没有认出他们,导致阿力法失去警惕后,叶利钦从别墅后门逃出。
叶利钦跑到了俄罗斯政府和议会所在地“白房子”。
立即与将出任苏联新总理的纳扎拜耶夫及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联系,联合抗击政变。
但没有得到回复,他们在观望,看哪头风硬。
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英雄柯亚利比捷夫(后来的俄罗斯安全委员会主席)派了一个团的部队来保护叶利钦所在的“白房子”。
8月19日12时25分,叶利钦跳上坦克,发表告俄罗斯人民书,宣布政变非法,号召人民反抗政变,保卫俄罗斯政府和议会。
要求“让戈尔巴乔夫出来工作!”8月20日14时,柯亚利比捷夫的四辆坦克和一个团奉命开走,留下叶利钦自己面对敌人。
政变总统依纳耶夫下令列比捷夫和戈拉乔夫制定攻击白房子计划。
当时阿利法别动队有六十名队员受命指挥向白房子攻击,十辆坦克包围了白房子,决定凌晨3点发起进攻议会。
但被反政变的莫斯科市民组识的人墙昼夜阻止。
当时所有的电视台都被政变委员会控制,但在白房子内尚有天线电台,记者们就用天线电台组织反击。
21日凌晨1时,三名市民为了阻挡装甲车被杀害。
人们在大街上高喊:“凶手!”“凶手!”政变委员会派来的十辆坦克,一直堵在议会的桥前。
这是最关键的时刻:白房子失守,则政变成功。
但是政变委员会低估了人民保卫民主进步决心和力量,以为坦克出现一恐吓,人们就会退却。
所以坦克没有带炮弹,士兵也没有枪枝和子弹。
相峙之下,人们开始登上坦克,拆卸坦克。
在关键的时刻,指挥这十辆坦克的上校达吉莫瓦决定支持叶利钦,率坦克向人民投降了。
达吉莫瓦后来说,政变委员会确实胆怯了!最后也没有准确命令进攻白房子。
“就是下令进攻,我们也不会进攻。
因为挡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民,我们怎么能向人民开枪呢!”8月22日,最后胜利的人民高喊着消灭克格勃!人群从白房子拥向克格勃总部所在地的捷仁斯基广场(后来的鲁宾广场),打砸克格勃创始人捷仁斯基的巨大塑再来看看另一边。
自从8月18日戈尔巴乔夫被围困后,他每天只能靠听美国之音广播判断形势和消息。
8月20日,戈尔巴乔夫在别墅里,用一架自已的录影机,录制下对全民的宣言,担心被杀掉。
这时,形势异常严峻紧张,但向着不利于政变一伙的方向发展。
政变委员会成员、政府总理巴布洛夫相继宣布退出政变委员会。
叶利钦派自己的助手顾柯夫去同政变方面的指挥官格拉乔夫谈判。
顾柯夫打电话报告:“他们已经控制不住形势了!”要求叶利钦和自己一块儿去接回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不同意亲自前往,让俄罗斯副总统鲁斯科依前去见戈尔巴乔夫。
克格勃头目柯留其阔夫也抢着去见戈尔巴乔夫。
在空中他们就展开了竞争。
当鲁斯科依和柯留其阔夫同时到达戈尔巴乔夫在克里木的别墅时,戈尔巴乔夫还没有决定跟哪一派走。
为了防止克格勃暗算戈尔巴乔夫的座机,鲁斯科依把柯留其阔夫押作人质,同戈乘一架飞机飞回莫斯科。
到达莫斯科乌奴哥瓦机场,柯留其阔夫立即被逮捕。
当天,所有政变委员会成员均被捕。
两天后,苏联政变总指挥长官和内务部长自杀。
至此“八一九政变”失败了。
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到了终点。
叶利钦已经掌握苏联俄罗斯境内实权,并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
在叶利钦的压力下,戈尔巴乔夫宣布暂时取消共产党。
戈尔巴乔夫回到克里姆林宫,立即召集各加盟共和国重新签订联盟协定。
但此刻叶利钦强硬起来,他不再要“让戈巴乔夫出来工作”并带头拒不签订新的联盟协定。
尽管戈尔巴乔夫一再让步,可以签成“联邦”或“邦联”的形式,保持苏联。
但是叶利钦根本不听。
既然大国俄罗斯领导人带头拒签,再加此前一直闹独立的立陶宛、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小国不参加,联盟进入彻底崩溃的最后阶段。
到12月份,15个加盟共和国中只剩下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还没有宣布独立。
苏联解体基本已成定局。
《别洛韦日协定》敲响了苏联的丧钟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科维奇一起商量后认为,有必要就苏联的最后结局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举行一次斯拉夫国家三方会晤。
这个建议得到了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的支持和响应。
为了遮人耳目,特意把会晤地点选在偏僻的别洛维日。
叶利钦对外名义是率政府代表团对白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克拉夫丘克则是纯粹的“私人访问”,是应白俄罗斯领导人的盛情邀请到这里的丛林打猎。
12月7日晚餐之后,俄、白、乌三国领导人坐在一起进入实质性工作。
显然,这三国总统有其独特的讨论联盟的命运的法律地位。
因为他们代表1922年苏联建立时的四个创始国中的三个───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
第四个创始国是南高加索联邦,它只存在到1936年,而所有的前南高加索联邦的成员都已经退出了联盟。
最初白俄罗斯舒什科维奇提出的新组织名称为“独立国家联盟”,乌克兰总统对“联盟”这个字眼极其反感,坚决不同意这样的名称,当有人提出用“联合体”来代替“联盟”时,克拉夫丘克没有提出反对。
独联体成立的重大决定作出以后,三国领导人要求法律专家连夜起草《别洛维日协定》,以便在第二天举行签字仪经过协商的文本初稿手稿是用电子打字机打出来的,并用电传机将它复制成三份,然后送到只有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三人呆着的房间。
总统们加了批注和建议后又退回去。
这样反复几次,《别洛维日协定》在12月8日早晨即告完成。
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创始国确认自己建立的苏联死亡的事实;第二部分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还是以创始国的身份)宣布建立新的联合体───独立国家联合体。
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当天签署了这份文件。
此时,尽管远在莫斯科的戈尔巴乔夫对发生在这里的事情一无所知,但他凭直觉预感到这几个人在别洛维日正在搞什么名堂。
当他得知苏联国防部长刚刚与叶利钦通过电话时,马上迫不及待地把电话打到这个部下的办公室,得到的消息证实了他的预感:叶利钦等人在偏僻的树林里,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把苏联解散了。
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已经丧失控制时局的最后能力,就连他的国防部长得知苏联解体的消息以后都不愿向他报告。
《别洛维日协定》签署以后,他们决定打电话给戈尔巴乔夫和老布什。
接线员好久才找到克里姆林宫的主人,而白宫倒是一拨就通了。
结果通话同时进行:叶利钦和布什,东道主舒什克维奇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
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而灭亡。
叶尔钦接管了戈尔巴乔夫的全部权力,成为俄罗斯独立后的首任总统。
1991年12月25-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确认了联盟解体的事实,并表决通过停止联盟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事宜。
关于苏联解体和苏共解散,有许多好文。
我推荐最近看到的两篇文章:一个是黄苇町写的苏联亡党祭;另一篇是白焰写的在苏联解体的阴影中,中国的反腐何去何从?。
眼看苏联解体15周年在即, 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思考这个问题。
就以次文抛砖引玉吧。
俄罗斯,没有苏共的15年作者:张举玺平民“每年到这个时候,所有的报纸都是关于苏联解体给老百姓造成的影响,烦不烦呀?”谢尔盖说前首富尤科斯石油公司原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更有传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