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摘要: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角真实地记录社会现象。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基,而艺术性则为其发展增添了一抹色彩。
在创作拍摄、镜头模式、剪辑选择等过程中,将艺术性和真实性完美融合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真实的事物在镜头下散发着原始的美感,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主观的艺术升华之后,纪录片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和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实现把最美好的东西传达给观众的真正目的。
因此,把握好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融合尺度,是打造成功纪录片的关键。
1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历程1.1 真实呈现原始记录——诞生期纪录片作为记录社会现象和生命状态真实写照的特殊影视艺术创作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极大的价值,能够让观众通过其真实性的表达而体味到生活的本质,因此受到大众的追捧。
纪录片从诞生起便因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的独有魅力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艺术创作形式。
“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在对纪录片的研究中提出,纪录片应该是浪漫主义的真实;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维尔托夫则认为纪录片是电影的眼睛。
学者们将真实性视为纪录片的生命,而纪录片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中国电视纪录片于1958年与国家台建台同步而生,在最初的发展时期,强调真实性的表达,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纪录片作品。
1.2 艺术喧宾夺主——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飞速发展,一大批大型纪录片、系列片与政论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此时纪录片也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是纪录片发展最蓬勃的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观众对纪录片的題材、表现形式、创作手法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创作逐渐走向了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呈现形式更加多样的道路,用影像去记录现实、反映历史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由于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拍摄技术和渲染手法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利用计算机图像合成的特技效果和3D效果的使用及呈现,使纪录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处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关系

如何处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关系【摘要】新闻摄影是一种重要的传媒形式,具有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闻摄影的基本概念,然后探讨了纪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和艺术性特点,以及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文章还探讨了摄影师自身风格对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影响,以及新闻摄影中常见的冲突。
最后强调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重要性,提出了平衡处理的必要性,并展望了新闻摄影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处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关系,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和审美观。
【关键词】新闻摄影,纪实性,艺术性,平衡处理,摄影师风格,冲突,重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了解新闻摄影的基本概念新闻摄影是一种通过图像来传达信息、记录事件或呈现事实真相的媒介形式。
新闻摄影的基本概念包括拍摄和展示真实事件的过程,通常由专业摄影师以客观的视角记录下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
新闻摄影的目的是通过图片向公众传达现实,揭示真相,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了解新闻摄影的基本概念意味着理解新闻摄影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明白摄影师应该如何处理图像,以确保图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摄影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光影、构图、色彩和后期处理的把握,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敏锐感知和准确理解。
1.2 探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在新闻摄影领域,纪实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纪实性强调摄影作品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和现实,传达事实和信息;而艺术性则注重摄影作品的审美和表现形式,追求情感和美感的传达。
纪实性与艺术性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凸显纪实性所传达的信息,使作品更加有感染力和影响力;而纪实性的基础也为艺术性提供了内容和灵感,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在新闻摄影中,如何平衡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使作品既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又具有审美和感染力,是摄影师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浅谈纪实摄影真实性

浅谈纪实摄影真实性摘要:因为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众化趋向,我们对摄影的理解和诠释也在发生着变化。
纪实摄影作品的真实性,是评判纪实照片的重要标准。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也包括摄影师情感的真实,只有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的纪实摄影作品才会引起观者的共鸣,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纪实摄影、现场感、情感表达帮助达盖尔确立摄影术的阿拉戈着重推介的是摄影术精确、逼真摹写客观事物的能力。
摄影术诞生之初,一名记者向没有见过摄影术的读者解释摄影为何物时,形容为:“就像马路上拿着一面镜子,周围的景物都极细致地反映出来,然后带回家,这些景物就永远在上面了。
”这是对于摄影艺术纪实性特征的形象阐述。
“纪”同“记”,所谓“纪实”,就是逼真、精确地表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物或现象,摄影艺术的这一特征来源于透视成像和感光材料的光敏特性,是其所具有的技术性所赋予的。
摄影纪实性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摄影艺术能够精确地复制客观对象,这时的纪实性表现为真实与逼真;纪实性表现为一种现场感,必须在现场直接面对被摄对象,如实再现现场中的人、物和环境;纪实性表现为现实性,只能表现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事物,既不能再现过去,也不能于是将来。
由于摄影者本身自己的个人情感因素、观察角度以及构图思路会影响到纪实摄影真实性的这一客观的表现方式,从而会影响到纪实摄影的社会性、史料性、文化性、真实性。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不仅仅是摄影者公正、客观的还原出来真实的场景,还包含有有摄影者自身的个人情感、角度、观点等。
法国纪实摄影大师马克吕布曾经说过:“在我镜头的那一边,是一个客观现实的世界,而在我镜头的这一边,则是一个梦幻世界。
”随着科技的发展,相机越来越先进,但是有两件事永远不会自动化,一是镜头对准哪里截取哪一部分场景;二是哪一瞬间按动快门捕捉动态瞬间。
同一场景、同一事件,不同摄影者会因观点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角度和景别,在各自认为合适的时候启动快门,最后呈现的照片会对所发生的事实作出不同的解释。
关于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研究

关于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研究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着纪实性与艺术性两方面。
纪实
性摄影强调记录现实生活的事实,以客观真实为出发点;而艺术性
摄影则更加注重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以创意与审美为导向。
本文
将就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进行探讨。
一、纪实性摄影的特点
纪实性摄影的目标在于寻求真实。
拍摄者试图抓住事物的真实
本质,并通过图片来传达这一信息。
因此,纪实性摄影强调开放性、客观性和记录性。
开放性指摄影师尽可能不偏颇地展现事物,不加
以修饰或美化;而客观性则强调摄影师要以中立的角度来记录与表现。
同时,纪实性摄影也非常注重瞬间的抓拍、光线的利用和色调
的还原,以求在技术层面尽善尽美地呈现现实。
二、艺术性摄影的特点
艺术性摄影则更加注重对美感和创造力的表现。
鼓励摄影师利
用影像语言来突破现实世界并进行艺术创作。
艺术性摄影不仅仅是
技术上的实验,而更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的方式。
艺术性
摄影通常会关注拍摄主题、构图、光影等因素。
同时,艺术性摄影
也可以通过后期修饰来强调艺术性表现,如调整色调、添加滤镜、
创造特殊效果等。
三、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纪实性与艺术性并非二选一。
事实上,它们之间并无对立之处,而是互补互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促进。
当真实被艺术所加以
1。
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

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纪实性,与艺术性是新闻摄影行业业中的两个核心因素,新闻摄影作品必须有纪实属性。
因为“纪实”表现的是一种对真相的深刻尊重。
尊重纪实性的摄影,不一定是新闻摄影。
因为,在摄影范畴内,尊重纪实性的摄影类型,例如顾名思义的“纪实摄影”就是和“新闻摄影”之间存在交集的一种摄影体裁。
但是,新闻摄影的纪实性特点体现在,其所追求的时效性,新闻性,其他所有类似新闻摄影的摄影门类所不具有的。
所以,当今新闻摄影所追求的纪实性,虽然在摄影的许多门类中都有着纪实性的痕迹,但新闻摄影中的纪实性是独一无二的。
艺术性,在摄影中被认为是通过摄影师的作品,利用构图,技巧,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摄影作品的意图,思想情感。
其在新闻摄影领域中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课题。
一些新闻人认为新闻摄影作品对艺术性的涵盖量是无所谓的,但实际并非如此。
拥有艺术性的新闻摄影,在其内容表达上会上升一个层次,这类作品履行的功能不再仅仅是新闻摄影中单一的汇报。
因为在具有艺术性的新闻摄影作品中,其艺术内涵毫无疑问可以引发人们的一种深度的思考,而这种深度思考这无疑是新闻摄影作品的精华所在。
纵观国外新闻摄影类最高奖项,何赛奖,普利策摄影类奖项,其获奖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造诣,甚至超过了一些艺术类摄影本身。
因此,艺术性永远不会成为新闻摄影的最重要的属性,但是艺术性毫无疑问应成为一个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的最高追求。
一、新闻摄影作品摄影,是一门图片制造的行当。
其所包含的门类有很多,例如风光摄影,人像摄影,纪实摄影等。
而新闻摄影,实际上在众多摄影门类中扮演着一个异类。
这种异类的元素同样通过图片的形式传达给人们,可是在要求图片的主题,图片的处理方法,传达模式,以及其艺术性与纪实性之间的联系上,新闻摄影则完全不同于大多数其他的摄影门类。
新闻摄影对作品的要求大多来源于新闻本身,由于在新闻业中,对纪实性,时效性以及新闻性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达到一种苛责的地步。
所以,纪实性,时效性和新闻性在新闻摄影作品中的表达远大于其他属性,其他摄影门类。
关于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研究

关于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研究摄影是一种广泛被应用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记录时间、地点、场景和人物等。
摄影的主要特征是它可以使人们通过影像的方式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摄影既有纪实性,又有艺术性。
本文主要讨论摄影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摄影的纪实性摄影最早的应用是为了记录一些特殊的场景,比如战争和社会事件。
摄影师通过镜头记录下当时的画面,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情景。
这就是摄影的纪实性。
在摄影的发展过程中,摄影的纪实性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摄影师都将其视为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真实的情景,包括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等。
而这些记录下来的画面,不仅是历史和社会的见证,也是对人类文明的珍贵贡献。
摄影的纪实性,还可以使用在新闻报道中,通过摄影的方式将事件进行记录并传达给广大观众。
此时,作为一个摄影师,他/她需要更加注重画面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通过摄影师的眼睛,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摄影的艺术性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摄影师意识到,摄影不仅可以有纪实性,还可以有艺术性。
他们开始用摄影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这时,摄影就不仅是一种纪录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摄影的艺术性体现在其构图、色彩和光影等方面。
艺术摄影强调画面的美感和感觉,摄影师可以通过这些视觉元素来创造出独特的图像风格。
而这种个性化的风格,也成为艺术摄影的一种主要特征。
例如,许多著名的摄影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摄影作品赢得了国际认可和重要奖项。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创造性的构图,堪称艺术的杰作。
摄影艺术家们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一些摄影师偏爱拍摄人像,这时候他们使用更为柔和的光线,来创造出优美而准确的图像。
而另一些摄影师则偏爱拍摄自然景色,这时他们则需要更多的摄影技巧,通过光影的变化来创造出一个无与伦比的景色。
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摄影的纪实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许多优秀的纪实摄影的作品,纪实摄影才能一直被人们所感动、所关注。
前两年央视上曾经放过一个栏目,标题是“我记录了他的死亡”,整个事件就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拍摄了一组溺水者从溺水到死亡的照片,然后传到网络上,后来这个帖子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议。
然而对于一组照片,人们争议的是道德问题,而不是照片本身了。
这组照片可以说是很好的体现了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但与此同时,却让人认为拍摄者的冷酷、肤浅。
即使对于很多人来说,在水流如此湍急的情况下去救一个陌生人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拍摄者与溺水者有一定的距离,而他拍下这组照片是无意的,但是他将这组照片传到网络上想用这组照片让自己引起不晓得关注,这是这个人道德的冷漠。
在网上,这样类型的“纪实摄影作品”实在是数不胜数,它们仅仅是拥有了纪实摄影的躯壳,却没有纪实摄影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它又能具有什么意义?相反,一些在历史上涉及死亡与伤害的非常著名的作品,却给人们带来非常不一样的感受。
罗伯特•卡帕拍摄的《战争之死》,同样拍摄的是死亡边缘的照片,罗伯特•卡帕并没有去表现战士中枪的地方,而是通过纪录战场的冷酷和战士的勇敢从而号召世界和平。
这类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也有不少,这种作品在具有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上更有了纪实摄影的真实之美,这种有灵魂又有躯壳的摄影作品,才是我们真正提倡的纪实摄影。
在摄影的发展中,纪实摄影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也存在了很大的争议,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定论是公认的。
摄影其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纪实性的,但也并不是说所有拍摄的照片都能叫做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与艺术创作是相同的,同样需要具有审美,但首位还是真实性。
现在有很多摄影师利欲熏心、为了利益、追求名和利,只为了拿出有美感的照片、展现完美的作品、艺术品,不惜一切在原来的照片上,通过各种电脑上的软件,改变它原来的真实性,而这些都是纪实摄影中万万不能踏入的“雷区”。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对立与统一自从摄影诞生后,摄影与艺术就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拍摄纪录片时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

拍摄纪录片时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近年来,纪录片在电影行业中备受瞩目,成为了观众们热衷追求的电影类型之一。
纪录片以其真实还原生活、记录历史、传递价值观念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
然而,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艺术性与真实性之间往往面临一种平衡。
本文将探讨拍摄纪录片时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问题,并分析其对于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首先,在纪录片中,艺术性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艺术性指的是导演、制片人通过借鉴电影的艺术手法与技巧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
通过使用特定的摄影手法、音效配乐、后期制作等手段来提升纪录片的观赏性和感染力,让观众陷入到纪录片所呈现的世界中,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性的运用使得纪录片不再仅仅是枯燥无味的记录,而成为了一种能够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然而,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真实性也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纪录片具备真实记录、真实剖析和真实呈现的属性,通过真实还原的手法为观众带来真实的观看体验。
纪录片作为一种传递事实真相的媒介,必须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能进行虚构、造假等行为。
只有通过真实记录生活和展现事实,纪录片才能获得观众们的信任和认可。
如何在纪录片中达到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是一项挑战。
首先,纪录片制作团队需要在拍摄过程中做到客观真实的记录,保证内容的真实性。
他们需要深入调研,与被记录的人或事件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和了解,以获得准确的信息。
同时,在纪录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团队需要通过剪辑、配乐等手段来提升艺术性,使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但也要确保不对内容进行虚构或夸大事实的处理。
其次,纪录片的导演需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艺术手法来完善作品。
导演可以通过运用特定的拍摄手法和角度、创造独特的音效、灯光等来增强纪录片的艺术效果。
例如,运用运动镜头和特写镜头来增加戏剧性和紧张感,运用黑白画面或暗调画面来表现情感,以及利用配乐来创造氛围等等。
这些艺术手法可以使得纪录片更具审美价值,也能更好地传递导演想要表达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发表时间:2018-10-15T10:40:19.92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董媛媛
[导读] 中国有句古话:“水中月,镜中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通常情况下,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而虚幻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620)
摘要:中国有句古话:“水中月,镜中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通常情况下,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而虚幻的。
虽然绘画可以记录现象,但是却不够快、真实,再加上受到画家的技术的限制。
为了可以更快、更好、更准确得纪录生活、美好的瞬间,很多科学家、艺术家们不断的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终于,在1839年时,法国人向全世界宣布:摄影术诞生了!摄影已经有了17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斗转星移,慢慢形成了摄影的各个流派,而摄影的根本属性就是纪实性。
“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
纪实摄影不仅需要真实性,同样也需要艺术性。
要拍好一张纪实摄影的照片,不仅需要一个好的拍摄对象题材,也需要让观赏者在看到作品时感受到震撼的同时受到感染,与拍摄者感同身受,这样的照片才能成为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
如今社会,人们对真善美的要求可谓是越来越高,所以艺术性在纪实摄影中是无法替代或者缺少的,于是这对拍摄者有着较高的要求。
相机是没有生命的,人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如果拍摄者没有融入自己的想法就盲目地按下快门,最终就只是做照相机的奴隶罢了。
本论文简单地介绍了摄影的发展史,还主要谈论了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更是对艺术性的呼吁。
关键词:纪实摄影;真实性;艺术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摄影也同样在不断地发展中。
而纪实摄影时刻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许许多多的角色,无论是纪实摄影的社会文献性、纪实摄影的社会批判性,还是纪实摄影的私人化都无法排除在外,如果单单是用摄影范畴的标准来评价纪实摄影的价值是绝对不够的。
19世纪,“现代摄影之父”欧仁•阿杰用他的一生对19世纪的巴黎进行了记录,充分的发挥了摄影的纪实性。
那时候人物肖像、建筑以及大自然的风光,是纪实摄影拍摄的内容;到二十世纪,拍摄的内容从物像上升到抽象;到了21世纪,部分摄影师已经不再重点关注社会的边缘,更侧重于普通人的生活问题,还有一些摄影师把商业摄影移到了纪实摄影上,甚至一些摄影师摈弃了原先的传统的纪实摄影的方式,将一些“虚拟的现实”放入当代纪实摄影中。
摄影,是要通过拍摄者对拍摄对象的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相机的定格来体现拍摄者想表达的内容、感情。
这个跟文学是一个道理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体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并投入感情去读这个文学作品。
1.1 纪实摄影的定义
纪实摄影,就是主要记录社会现状、社会生活的拍摄方式,内容主要来自生活,真实的呈现出人们所能看到的现象。
在摄影术发明后的10年,纪实摄影就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上。
20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国际杂志》的摄影家林少忠曾经请翻译家王慧敏翻译英文“Docunment photography”,当时由于实在是找不到适合的概念给这种国外的摄影模式取名,最后两人共同决定了用“纪实摄影”这个词语。
早在1988年,纪实摄影的概念就传到中国了,但是直到1992年,它才普遍被中国的摄影届所接纳美国纪实摄影家罗西亚•兰格有这样一个观点:纪实摄影就是用来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场景,它既映照了当下,也为未来留存下了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宝贵资料。
纪实摄影的关注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记载了人类的生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刻画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
斯蒂芬尼•安克莱恩是一个来自美国南卡罗莱那的硕士生,1985年在他的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纪实摄影有三大寓意。
首先,纪实摄影可以抓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其次,纪实摄影可以表现出摄影者对其所拍对象的关注以及关心,并向社会呼吁;最后,纪实摄影是诠释了人们生活中与环境、与社会的关系。
1.2纪实摄影的特点
1.2.1纪实摄影需要真实
“纪”和“实”就是纪实摄影中最大的两个特点。
顾名思义,“纪” 便是纪录,“实”便是事实、真实,这两个是纪实摄影中尤为重要的规范。
邱志杰,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曾经说过,纪实就是摄影的尊严。
正因为有真实性,纪实摄影才会有让人震撼的力量。
发现就是纪实摄影的基础,它的可贵指出在于它可以让人们看到“不见”、“不愿见”和“不能见”。
拍摄纪实摄影是需要勇气和良心的,甚至需要摄影师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它跟艺术摄影不同,用事实说话,有着照片本身的信息价值,而不是给人直观感受。
苏珊•桑塔纳在《论摄影》中有一段内容写的是这样的: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纪实摄影给人类存留下了历史,更是通过摄影师的作品,把大家带到另一片遥远的土地上去。
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更多地了解到那边的社会是否安详、那里的人们是否平安、那里的风俗是那么的有趣。
1.2.2纪实摄影需要艺术
“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人类通过摄影作品发现美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纪实摄影同样也需要艺术性。
要拍好一张纪实摄影的照片,不仅需要一个好的拍摄对象题材,也需要让观赏者在看到作品时感受到震撼的同时受到感染,与拍摄者感同身受,这样的照片才能成为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
如今社会,人们对真善美的要求可谓是越来越高,所以艺术性在纪实摄影中是无法替代或者缺少的,于是这对拍摄者有着较高的要求。
相机是没有生命的,人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如果拍摄者没有融入自己的想法就盲目地按下快门,最终就只是做照相机的奴隶罢了。
摄影,是要通过拍摄者对拍摄对象的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相机的定格来体现拍摄者想表达的内容、感情。
这个跟文学是一个道理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体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并投入感情去读这个文学作品。
那么,要体现出纪实摄影的艺术性,构图、色调、线条和光线等就是摄影师们的艺术语言,他们通过这些东西来体现纪实摄影的美。
这些艺术语言有着十分特别的审美用途,它们携手赋予观赏者形式的美感。
在当代摄影史中,很多人都对这两个少女的形象历久弥新。
一张是中国著名的摄影家解海龙在中国山区拍摄的《大眼睛》,这张照片被广为人知后,社会就开始对贫穷的地区的教育重点关注,而《大眼睛》这张照片的主人公因为这张照片彻底改变了人生,通过社会的帮助顺利从大学毕业后有了一分稳定的工作,还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另一张照片是《阿富汗少女》,这是由一位马格南摄影师师Steve McCurry所拍摄的。
1985年被刊登在世界上最有名的杂志《国家地理》上,被全球的目光所吸引。
象征“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在中国广为人知,摄影师解海龙在1991年拍下的这张照片后,引起了社会的大力关注。
这张照片中,小女孩张着大眼睛看着前方,仿佛看着“希望”,这个可爱的、朴实的姑娘代表了山区里面许许多多的贫困儿童,渴望读书、渴望学习的梦却因为窘迫的现实而变得遥不可及。
作者解海龙为了突出小女孩这个主体,减少了干扰摄影主体的周围的环境,使用大光圈虚化了小女孩的前景。
这张照片一方面让我们为这个女孩、为山区里的孩子感到担忧,担心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梦想被残酷的现实摧毁;一方面却又因为小女孩在那样辛苦的条件下还有着那双坚毅的眼神感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