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开篇】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经济到秦汉时期的手工业经济,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文化遗产。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介绍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并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最早的农业经济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那时人们开始耕种农作物,收获食粮。

夏商周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通过灌溉、兴修渠道等方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农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农具、陶器等工具,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面貌。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人们开始采取积肥、轮作等方式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使农作物的产量更高。

同时,农田的规模扩大,农业生产进一步专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 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

尤其从秦汉时期开始,手工业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铸铁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冶铁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造农具、兵器等实用品。

陶瓷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制造陶器、瓷器等。

此外,纺织业、丝绸业、造纸业等也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者开始形成独立的行业和组织,例如青铜器制作者、陶瓷匠、丝绸织工等。

这些行业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链,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商业经济商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业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

唐宋时期是中国商业经济的鼎盛时期。

人们开始进行商品交换,买卖日用品、奢侈品等,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唐宋时期的繁荣商业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唐宋时期,人们逐渐出现了商人、师徒、户主等商业群体,商业和手工业的协同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人教版历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重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就。

难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前自主学习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手工业、手工业和手工业并存的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晚期,已有铁器;时期已有高炉炼钢和炒钢技术;东汉时,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使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3.时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唐代时瓷器生产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著名的江西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4.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和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形成和发展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

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汉武帝以后,一些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征与地位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发展(1)青铜冶炼[①原始社会晚期,人已掌握冶铜技术。

②夏朝能够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

③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生产作坊规模很大,器物造型庄重雄奇。

这一时期铸造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充分展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④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铸造技艺进一步发展,广泛采用鎏金、镶嵌等装饰工艺。

(2)冶铁技术①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②春秋晚期出现铁农具。

③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

④汉代发明了高炉炼铁,铁农具已取代木、石、青铜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⑤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3)炼钢技术①战国后期已能制造钢剑。

②西汉发明炒钢技术。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④16世纪以前的炼钢冶铁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全套]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全套]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全套]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规划】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和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

分四个小节分别介绍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特征与地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从容说课】本节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及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演变的根本。

本课引言部分介绍了我国古代人口的增长状况及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劳动力),但人口的过度增长,又导致全国耕地的紧缺。

传统农业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考验,但过度垦荒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

第一目“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教材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第二目“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别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第三目“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教材讲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等内容。

第四目“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教材介绍了春秋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过程。

本部分内容以识记为主,学生掌握各阶段代表性的成就即可。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及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其发展与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和“均田免粮”;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小农经济的特点;封建政府的重农政策;自然经济的顽固存在;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中国古代各主要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的突出成就。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昨天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于7月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目前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据了解,目前中国瓷器最高价是580万美元,是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创造的。
课时教案
课题: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2011年月日执行时间:20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教学(后记)后思:
批注
(3)发达的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持
2、重要成就:
(1)高超的冶金技术
①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
②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其中,西周时已有铁器;春秋时,铁农具推广,并制造钢剑
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越王勾践青铜剑等
③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④南北朝:灌钢法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china一词英文中意为“瓷”,后来西方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China,也就是“中国”的英文名字,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誉。
2)重要成就: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代表瓷器有唐三彩、秘色瓷等。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初中历史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古代经济的特点和发展情况,理解古代经济在社会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 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古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3. 古代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代经济的复杂性和发展规律
2. 掌握古代各国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情况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等教学工具
2. 课堂讨论问题和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用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引入古代经济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
1. 讲解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如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2. 分析古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比如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古希腊的商业经济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
以乡村经济、手工业生产和贸易活动为例,让学生用课本中的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
析和讨论,加深对古代经济的理解。

四、综合拓展(10分钟)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古代经济的商业路线图或制作古代经济模型,进一步巩固所
学知识。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古代经济的小论文或做相关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掌握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了解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特点和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2.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农业生产方式- 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手工业产品的特点3.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和手工业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分析农业和手工业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其他经济因素的联系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入通过一个图片或短视频展示农田耕作和手工制作等古代劳动场景,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关注和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农业生产方式,包括从原始农业到农业社会的转变,以及耕作工具和农业技术的进步。

步骤三:讨论互动与学生展开讨论,了解他们对农业发展的理解和意见,并引导他们分析农业与其他经济因素的关系。

步骤四:知识梳理梳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手工业产品的特点,如纺织品、陶器、铁器等。

步骤五: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手工业品种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制作工艺、用途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步骤六:成果展示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手工业的理解和认识。

步骤七: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农业和手工业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小组研究成果和课堂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对农业和手工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6. 参考资料-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 相关历史资料和教学资源7.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8. 教学反思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引入实物、图片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作者:丁晓平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教学要求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

2、了解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认识古代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体会古代工匠的创造智慧,感受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辉煌,培养爱护文明的意识。

(二)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2、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能对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发展的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

4、结合地图及历史图片,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所提到的历史文献和图片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应用观察法、阅读法、访问法和调查探究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和思考。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通过书中历史图片、历史文献和地图,对中国古代手工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材内容分析第一目,从总体上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并说明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事实。

第二目,介绍了西汉手工业的“工官”制度和后来“匠户”的产生。

第三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冶铸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经济

古代手工业经济
解说: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骨梭、骨针、骨锥等,说明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纺织原料最初用麻和葛。
史料:中国产丝,织成锦锈文绮、运至罗马……栽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据史书记载,古罗马人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公元前1世纪,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
唐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私营作坊兴起
材料:栽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唐]韦应物《杂体》
解说:解说诗的大意,说明宫庭大规模的手工纺织需求给劳动人民所带来的苦。
宋—纺织业有了更大发展。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第2课时
三维
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认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2、通过大量的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3、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1、家庭手工业
手工业开始是附属于农业的,因此就和中国的小农业相结合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典型例子“牛郎织女”
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解说:“牛郎织女”这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生活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缩影。所谓“自然经济”是指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也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手工业作为农民生活的补充,使得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里这种“男耕女织”“晴耕雨织”的现象十分普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工官”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

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对科学的崇尚之情。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中国英文名称CHINA的来历吗?说明了什么?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

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

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一、田庄手工业
1.田庄
——一个社会单元,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
2.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
(1)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2)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
(3)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二、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和奢侈性;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各种行业的封闭性;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三、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一)织女的劳绩——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

汉朝:技艺高超、提花技术。

丝绸之路。

唐朝;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

宋朝:棉纺织业发展。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民营丝织业兴盛,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二)攻金之工——冶铸业
1.冶铜技术
新时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2.冶铁技术
西周:已能制造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三)夺得千峰翠色来——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瓷都—景德镇。

[课堂小结]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私、家庭)
(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4)技术不断进步。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课堂讨论:为什么中国工业由古代领先世界到近代反而落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