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_朱汉国

合集下载

2021年新高考I卷历史试题(湖南卷)

2021年新高考I卷历史试题(湖南卷)

2021年新高考I卷历史试题(湖南)6.图1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

这一作品图1《冰嬉图》(乾隆时期)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B.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11.表3所列活动表3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

不久,街政府被搬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

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

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

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

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

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备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

(9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到要求。

(15分)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

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表4所示)。

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教育部关于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4.05.08•【文号】教基二函[2014]1号•【施行日期】2014.05.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教基二函[201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研究,决定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工作委员会)。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主要职责(一)受教育部委托,组织研究制订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审议并提出审议意见。

(二)受教育部委托,组织审查教材,对教材审查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作出专业判断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三)组织开展对课程教材、考试评价等重点工作和重大问题的研究与论证。

(四)组织开展对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教材使用情况等的评估与监测。

(五)对地方和中小学校的课程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专业指导和服务。

(六)承担教育部和教育部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专题任务。

二、人员组成主任委员:王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副主任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敏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国家督学,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朱慕菊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烈国家督学,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国家督学,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宋乃庆西南大学教授张绪培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陈群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房喻国家督学,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陕西省化学会理事长唐盛昌上海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董奇国家督学,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详见附件)秘书长:田慧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理事长专家工作委员会根据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设立若干学科组、综合组、课程组、教学组、评价组等。

2023年福建省中考历史真题附答案

2023年福建省中考历史真题附答案

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A.先民的审美观念B.国家的政治形态C.汉字的基本结构D.青铜的冶炼技术2.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

周王旨在()A.发展农业生产B.提高军队实力C.巩固国家统治D.加强封建专制3.人物主张孔子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黑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上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关注民生D.尊崇儒术4.针对汉武帝的困惑(见图),主父偃提出的对策是()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B.实施“推恩”的措施C.采用军事解决方式D.采取盐铁专卖举措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这说明了()A.民族的交融B.江南的开发C.文治的出现D.科技的进步6.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

”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A.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B.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C.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D.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7.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8.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

这表明当时()A.水陆交通发达B.工商业市镇的发展C.商帮资本雄厚D.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9.图1至图3是张明同学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

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图1 图2 图3A.经济重心的南移B.传统节日的起源C.行省制度的创立D.文学艺术的发展10.表2名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部分)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上表反映了近代中国()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维新变法开始兴起D.自然经济彻底解体11.1869年,福州船政局第一艘轮船下水;1874年,清廷向福州船政局发出谕旨,提出新的造船要求:“铁甲船必不可少,即使议购有成,将来仍应鸠工自造。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布时间:2023-04-18T18:53:39.37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3月2期作者:樊生水[导读]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樊生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城区第一初级中学陕西商洛 711400(摘要)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与策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3-061-01一、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的亮点之一是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通过诸要素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面,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

1.1.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以生产工具变革为标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待历史现象背后纷繁复杂的实质的理论根据。

由此可见如何在纷繁的历史材料中,看透历史需要唯物史观的指引。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

任何历史现象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才能对史实有准确的把握。

脱离了特定的历史时空去看待历史史实,如同缘木求鱼。

1.3.史料实证是认识历史的必备方法。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影响及对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影响及对

2016年5月第3期总第105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 H EJ O U R N A LO FH A R B I NC O MM I T T E ES C H O O LO FT H EC C PM a y.2016N o .3S e r i a l .105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暍影响及对其价值引导李一鸣1,2(1.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口571100;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571158) 摘要:当代中国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呈现出总体趋势多样化、具体形态多变化、理论话语系统化和传播方式多媒体化等特点,并具有增进思想交流与争鸣、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助推意识形态多元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多种社会思潮并存,长期以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进行必要的批判分析,牢牢把握理论话语权,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D 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3-0015-04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李一鸣(1981-),男,湖南会同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1996年,由宋强、张藏藏等几名年轻作者合撰的《中国可以说不》一时洛阳纸贵,据说累计发行300余万册;2007年以来在重庆风生水起又于2012年戛然而止的“唱红打黑”运动;2011年易中天、袁伟时与秋风(姚中秋)就儒家和宪政问题的争论引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诸如此类的事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它们或在当时短期内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继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或者是至今仍然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而探究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正是或风起云涌、或暗流潜行的社会思想潮流,兴起和推动这些事件的产生和发展。

换句话说,这些不时涌现出来的事件,只不过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所浮现出来的一角,它们所根植的是现当代以来中国社会多样化的思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九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九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九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选择题1.(2021湖南永州二模)中国社会科学刊物《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从1979年创刊到当年年底,已出了200期,其中刊登了出国考察报告的就有101期。

在这101期中,又以出访日本、南斯拉夫、匈牙利、美国、西欧的见闻五分天下。

以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亟须借鉴国外发展经验B.国际关系格局剧变推动改革开放进程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D.我国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2.(2021河南五县市部分学校第二次联考)1979年,邓小平提出,我们始终考虑到台湾的特殊地位,不改变那里的社会制度,不影响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拥有广泛的自治权,拥有自卫武装力量。

当然,不能有两个中国,也不能有一个半中国。

”材料表明邓小平( )A.允许台湾拥有自治权B.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C.维持两岸关系现状D.萌发“一国两制”构想3.(2021北京东城期末)以下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和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目录的变化体现了( )1954年宪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B.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完善D.“实行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4.(2021安徽黄山一模)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到,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注:芜湖个体户年广九创办,当时雇工经营),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

他主张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时间,认为这不会伤害到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说法( )A.反映了改革开放仍然停滞不前B.助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C.印证了市场经济理论已成共识D.消除了影响经济发展的束缚5.(2021云南昆明“三诊一模”)1987年8月,国家经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会议提出,全国所有的大中型企业在1987年内要普遍实行厂长负责制。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后提升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后提升

第十四单元第40讲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

该改变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长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答案】B 【解析】战国后期,小农经济建立,因此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解除A项;战国时期并未形成“专制皇权”,解除C项;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解除D项。

2.隋文帝于585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用查看相貌的方法核实年龄),户口不实者,里正、保长受流刑。

大功(堂兄弟)以下,必需分家,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中心限制的赋役对象B.建立输籍定样的户籍制度C.发展完善隋朝的政治制度D.防止地方势力的结党营私【答案】A 【解析】“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有人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里长、保长等要治罪,此举使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的限制人口和赋税收入,故A项正确。

3.依据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干脆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担当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

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

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担当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供应任何形式的荫庇。

由此可知,当时( )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夫的赋税负担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C.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客户仅须要依据契约规定向地主交纳地租,不再须要对地主担当其他义务,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故C项正确;土地租佃关系是地主与客户的关系,农夫向国家缴纳赋税的多少与此无关,解除A项;材料表明地主对客户的人身限制有所松弛,解除B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除D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工人干部的培养与提拔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工人干部的培养与提拔
提拔工人干部的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群 众推荐、领导批准”的方法。 首先进行广泛的宣传教 育,小组推荐提拔对象,经评比确定后交车间支部通 过,公示征求群众意见,最后按干部管理手续,送上 级领导机关审查批准。 这种方法“既可以正确地挑选 人才, 又可以使干部更深刻地认识必须更好地为人 民服务,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这种方法通常能够 提拔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干部,同时教育了广 大群众。 另一种是“领导提名、群众通过”的方法。 “由 领导上根据技术和各方面表现,提出名单,由群众讨 论,然后再由领导上决定。 ”[6]这种方法实施的关键是 要经过充分的群众讨论,否则因其行政性的方式,这 种方法常常不易得到群众的拥护, 提拔起来的工人 干部工作开展也相应受到影响。 [7]被提拔的工人干部 通常在本企业内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然后再逐渐 输送到本企业以外的工种工作岗位上去。 ”[8]
16 北京党史·2013 年 3 期
BEIJINGDANGSHI
学术论坛
去参观和学习”。 参 [25] 观学习也是党培养工人干部的一 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培养内容上,1957 年 《中共中央关于今后干部 工作方法的通知》颁布后,稳定干部的职务,提高干部 的思想、 政治领导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成为干部工作 的中心。 1956 年 12 月,中央组织部在京召开各省、市 委组织部长会议。安子文在会议上总结提出:今后干部 工作方针是稳定和提高干部的方针。干部稳定下来,才 能更好地熟悉情况,钻研业务,积累经验,做好工作。 稳 定,包括在一定的“行业”中稳定下来,实行干部专业 化。 干部训练工作的方针是加强领导,提高质量。 应当 积极地、有计划地配备、培养教学人员,认真办好各级 党校、专业干部学校和文化学校。并指出干训费拨给一 亿三千万元。一九五七年国家预算拟定为八千万元,并 从结余党费中补助一部分。 [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9月第5期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Sep.,2012No.5收稿日期:2012-06-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史”(10&ZD07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①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社会史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重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变迁三大部分。

中国当代社会史应以剖析社会结构为基础,以论述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揭示社会生活变迁及其规律为目标。

目前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仍面临种种难题。

当下的首要任务是系统而全面地收集和整理有关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资料。

在研究中,力图把个案研究与社会整体研究结合起来;把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注意当代社会生活变革与政治变动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社会生活变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深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我们从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情况也不难看到这一点。

如2008年行龙主持的“集体化时代的山西农村社会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0年朱汉国主持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2年李文主持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等。

经过学人们的努力,近年来已有一批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如田居俭:《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张世飞:《试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姚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朱佳木:《努力构建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李文:《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等等。

2011年,学人们在安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还相继召开了“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现状和学科体系”、“新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社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综观学界有关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学人们在诸多问题上的认识仍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本文试图就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关于社会史研究对象,自上世纪80年代始,学界已有各种表述。

有人认为,“社会史的对象,应该说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其研究范围极为广泛”。

①有人认为,社会史“不是包罗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现象的历史,而是研究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并必然结成的社会本身的历史”。

①有人认为,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

②还有人认为,“社会史根本不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种运用新方法、从新角度加以解释的新面孔史学”。

③概括学人们的观点,我们认为其争议主要有二:其一,社会史究竟是一门独立的史学分支,还是一种史学的研究视角或范式;其二,社会史所要研究的究竟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过程,还是仅限于社会发展本身。

上述学术界关于社会史研究对象的争议,迄今仍未达成共识。

正在日益展开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也同样凸显着人们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

张静如是较早倡导研究中国现当代社会史的学者。

他于2004年、2011年相继推出了两卷本的《中国现代社会史》和五卷本的《中国当代社会史》。

这两部著作反映了他关于社会史研究对象的认知。

他认为:“社会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历史学中层次最高部分,立于各类专史之上。

”“研究社会,必须考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考察社会组织、社会阶级和阶层、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等。

总之,研究社会,就要研究物质和精神生活诸方面。

所以研究社会史,也就是研究社会生活诸方面之史的演化和变迁。

所以社会史的对象,应该说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

”④在此,不妨摘录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第一卷的目录。

第一章经济:第一节经济制度/第二节经济体制/第三节工业/第四节农业/第五节商业贸易/第六节财政金融;第二章政治:第一节国体和政体/第二节国家机构/第三节政党制度/第四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章教育科学文化:第一节教育/第二节科学技术/第三节文化;第四章外交:第一节外交方针/第二节外交成就;第五章人口婚姻家庭:第一节人口/第二节婚姻家庭;第六章阶级阶层:第一节农村阶级阶层/第二节城市阶级阶层/第三节新条件下的分层;第七章物质生活方式:第一节对社会遗留问题的处理/第二节物质生活方式的变迁;第八章社会意识:第一节社会心理/第二节社会意识形态。

⑤由此可见,在张静如这里,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以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过程。

但这样的社会史与通史又有什么区别呢?李文在《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中也阐述了他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作为中国现当代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出现的,它研究的是当代社会层面的发展变迁及其演化规律。

具体说来,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为主线,以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构建和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全面考察当代中国社会,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变迁、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思潮、社会文化以及社会问题及社会治理等。

”⑥依据这一认识,李文还构建了拟编写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的框架结构。

他把中国当代社会史的主体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新中国的人口和民族;第二章,新中国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第三章,新中国的民众日常生活;第四章,新中国的社会文化;第五章,新中国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

⑦李文的认识,有许多真知灼见。

如他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是“当代社会层面的发展变迁①②③④⑤⑥⑦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赵世瑜:《社会史研究呼唤理论》,《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张静如等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张静如主编:《中国当代社会史》第一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李文:《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

李文:《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及其演化规律”,我极其认同。

他阐述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具体内容,也的确是当代社会史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问题是,他所构建的中国当代社会史框架及内容,并没有告诉人们为什么只能是这些内容,各部分之间有何内在的逻辑联系。

因此,我怀疑,凭其所阐发的框架内容能否揭示“当代社会层面的发展变迁及其演化规律”?姚力在《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是一篇有关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力作。

她在文中以“国史之分支”来定位当代社会史的学科。

她认为“当代社会史是国史的一部分,而国史是通史,不仅要反映影响全局的重大历史事件,还要描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不仅要重视上层决策和制度,还要关注基层社会的运行和社会问题的起落;不仅要记录领袖和精英人物的活动,还要呈现无名小卒的喜怒哀乐。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正是国史中的另一个面相,它研究社会结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社会意识的变动过程。

……当代社会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国史分支一起,共同促进对国史系统、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国史真正成为通史,成为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国史研究真正成为独立的史学分支学科。

”①姚力关于当代社会史研究对象的论述,反映了与前述张静如明显不同的观点。

她关于国史研究对象的论述以及关于当代社会史内容的阐述,我也认同。

但她关于当代社会史与国史关系的论述,有欠妥之处。

国史作为通史,无疑要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状况,但它不是当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简单的综合。

当代社会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史学分支,应有自身的内涵,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张世飞在2008年发表了《试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他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更为丰富。

在内涵上,中国当代社会史不同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不仅仅是时间跨度上的不同,而是比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更为宽泛的内容。

在外延上,中国当代社会史所涉及的范围之广,领域之广,行业之多,人员之众,都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所不能比拟的。

”②但观其全文,并未见张世飞阐发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具体对象。

那么,究竟该如何来确定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呢?我曾经撰文论述过社会史研究的对象问题,③认为社会史研究对象较为适当的表述应包括社会基本构成和社会运行两大部分。

但是,我今天对以往的观点有所修正。

我认为随着社会自身的发展,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不同时段应有所不同。

中国当代社会史作为当代中国的一门专史,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近代社会史的接续,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重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建设和社会变迁三大部分。

社会构成主要包括当代中国的人口、家庭、社区、群体等。

社会建设涉及国家和社会力量为保障社会正常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国家的社会调控、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

社会变迁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建设的结果。

社会变迁涉及社会各层面的变化,但其最终变化必然要反映到社会民众日常生活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上。

因此,社会史必然要研究社会变迁,必然要研究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从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自在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一个自觉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建设的内容。

社会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一种自觉行为,是有别于中国以往政府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史发展的一个特点。

因此,我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应以剖析社会结构为基础,以论述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揭示社会变迁及其规律为目标。

①②③姚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

张世飞:《试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