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当代中国史研究学科前沿论坛综述_叶张瑜
第1次作业_文献综述范例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业的影响分析的文献述评一、会展活动发展史简介最早出现会展活动的是希腊,由最原始的物物交换不断演化发展而来。
纵观全世界会展的发展史,会展活动特别是展览活动的发展步骤是这样的[2]:物物交换(原始社会)—集市(封建社会)—工业展览会(近代)——博览会和贸易展览会(现代)。
总的来说,我们将世界会展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3个时期:1、萌芽期(原始社会末期—1640年)2、发展期(1640年—1945年)一、1640年以后,人类跨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经济逐渐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早期的会长形式也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二、1667年,法国举办了第一个艺术展览会,这是一个纯展示性质的展览会,不以商品交换为目的。
三、1798年,法国举办了工业产品大众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组织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但其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四、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着全球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3]”。
国力大增,为了显耀自己的强大,1851年,英国在伦敦首次举办了“万国工业展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Industries of All Nations)这是第一个发展到国际规模的工业展览会,亦称为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这次展览会历时141天,展出面积约为10平方米,展品10万件,参观人次达630万。
这次博览会是展览会历史的里程碑,后来的各类展览会都是以之为基础发展成型的。
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一战后,综合性质的贸易展览会得到了很大发展,并成为展览的主导型式。
3、成熟期(1945年—)20世纪60年代,专业展览会已经成为展览业的主导型式。
70年代之后,会展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会展业日趋国际性二、国内外对于会展业研究的成果1、国外研究成果国外对会展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工业革命早期,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发达国家的会展经济已经出具规模,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壮大和日本、德国的崛起这些地区的会展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世界会展经济的中心,这些发达国家的学者非常注重研究会展业,经过众多学者的共同研究,逐步形成了对会展业的定义。
首届中国期刊史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农业大学举行

首届中国期刊史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农业大学举行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年(卷),期】2005(7)4
【总页数】1页(P53-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
【相关文献】
1.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再铸辉煌--在《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百年庆典暨中国期刊史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J], 刘大群
2.敬告广大读者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首届中国期刊史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农业大学举行 [J],
3.变"隔岸观火"为"落地生根"——中国报刊"走出去"研讨会在京举行/在创新中提升竞争力中国首届期刊创新年会在京召开石峰做主题报告 [J],
4.首届中国科技期刊史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农业大学召开 [J], 鲍萱
5.首届中国期刊史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保定市举行 [J], 亢小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学前沿著作的研读

史学前沿著作的研读作者:吴琦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2年第07期【摘要】史学前沿著作具有学术指向意义、引领意义和代表意义,研读史学前沿著作应该成为高校学子们的常态,而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子们阅读前沿性成果,对于其选题、立项、学术积累、完善学术素养、确立学术目标、成为创新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一门课程,师生双方都应该明确,史学前沿著作的研读主要应该读出其中的问题意识、对话意识、解决问题的路径、研究范武的建构、学科交叉研究、学术规范、叙史方式等等。
这些方面均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条件,相互关联,构成整体,既是优秀学术成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又是现代优秀学人必须具备的学术素养。
【关键词】史学前沿,著作,研读【中图分类号】K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4—0065—05国际学术发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学科交合点上、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结果,而学术前沿的成果最能反映这一学术特性。
在国家一再强调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反复申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殊意义的时代背景之下,引领和指导学生阅读好的学术成果十分必要,因此,学术前沿著作研读课程的开设、理论探讨及教学实践具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高校各层次人才形成良好的学科知识结构。
所谓“史学前沿”,即指史学研究中代表史学发展趋势,引领史学发展方向,汇集史学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新观点、新视角等的学术领域,史学前沿是史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学术力量。
而“史学前沿著作”自然便是史学前沿这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著述。
史学前沿通常集合了这个学科领域最具指向意义的理论、方法和学术动向,汇聚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学术成果。
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史学的发展与变化是巨大的,在不断地吸纳、反思与批判中蹒跚而行,仔细辨析,史学前沿的发展路线应该还是十分清晰的,社会史和文化史是史学界最能体现创新和变革的前沿性领域,当然,前沿性领域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早期的边缘状态到今天的主流位置的过程。
【大学】我国历史教学发展状况及前沿问题

在教育学是凯洛夫的《教育学》,在历史 教学是卡尔曹夫的《中学历史教学法》。
成熟的方法是“五段教学法”——讲述法。 研究重点是历史教材教法。
杂志有《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
2021/6/18
3
1980 年代至90年代初的历史教学研究
著作涌现较多,质量明显提高,内容亦能 兼顾教学理论和实际情况。
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历史
概念的形成;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怎样讲世界、地点和人
物;怎样讲文化史方面的教材;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文
艺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教材;历
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历史课的复习和检查;历史课的课
外活动;历史教师的备课;历史教师的进修和教学经验的
叶小兵: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的教学实践 ,历史教学,1991/07
聂幼犁: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问题初 探 ,历史教学问题,1984/01
2021/6/18
12
聂幼犁:中学历史学科的客观性命题研 究——兼论客观性命题在历史学科能力测 试中的功能 ,历史教学,1987/05
聂幼犁:中学历史标准化考试选择题题型 研究 ,历史教学,1988/06
质;(五)历史知识的特点和中学历史教学原则;
(六)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和方法;(七)怎样
讲人物地点和时间;(八)乡土史教学;(九)中学
历史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十)中学历史课的课外教
学活动;(十一)历史知识的复习和检查;(十二)
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十三)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
(十四)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指导。
改革初期政治问题讨论历史文献

改革初期政治问题讨论历史文献
[1]政治改革的启动与清朝的覆亡.喻大华,2012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2]“晚清太子党”:改革先锋及其局限.马勇,2012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3]软实力建设与中国的*转型.孙哲,20092009年软实力与政府传播国际研讨会
[4]试析清政府地方自治改革的取向.颜军,2012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5]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构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龚国庆,2007“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
[6]“中国特色理论”:一种新的模式?.李正男.宋月红,2009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
[7]从中俄改革历史比较两国改革特点.吴恩远,2004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
[8]中国政策中的继承性问题.玛玛耶娃,2004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
[9]欧洲福利国家的未来.如德·莫伊,2006第三届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
[10]社会管理创新:意义、特征与重心所在.肖金明,20122012年山东社科论坛:“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
近十年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成果综述

99近十年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成果综述郑于湄(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在实践探索与理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对2011年至2021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这十年间学界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点研究方向,并从近现代音乐史分期标准与阶段划分切入,归纳探讨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史分期;史料建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2-099-07收稿日期:2021-11-01项目基金: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徽州祭祀音乐研究》(项目编号:20YJC760049)阶段性研究成果及2019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项目《厦门“万国租界”时期城市音乐生活研究》 (目编号:JAS19700)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于湄(1988-),女,福建省泉州市人。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研究。
一、近十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问题研究近十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无法绕过的话题便是历史分期,这是音乐史研究的基础,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都必然遵循一定的音乐史分期标准,从而为研究议题提供必要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渊源。
由此形成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阶段、分期标准以及分期评价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划分的研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三阶段分期成果上,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陈秉义,在其所著《中国音乐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版)一书中,将中国音乐史由古至今整体上分为古代、近现代与当代,其中,近现代音乐史发展的开端是1840年,此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音乐艺术也被赋予了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属性;而近代与现代划分的标志是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中国音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进入现代史范畴;当代音乐发展则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
共同前行在历史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上--恭贺《历史教学》杂志创刊70周年

2021年第01期 No.01,2021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总第854期Sum No.854•七十唤新•共同前行額M韩酸機合随路上—恭贺《历史教学》杂志创刊70周年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与研究,教学相长f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21 )01-0027-03《历史教学》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一个创刊的历史学研究方面的刊物,也是第 一个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刊物,如今已经走过 了70年的历程。
70年来,《历史教学》一直是以 刊载历史教育研究和历史教学实践探索的文章 为己任,为历史教育的研究开辟出一个高地,为 历史教学的改革前行拓展了一个阵地,为历史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园地。
尤其是在 引领和推动中学历史教师将史学研究、教育理 论与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的方面,始终秉承《历 史教学》的办刊宗旨,并持续地推出历史教学研 究的成果和优秀的教学案例。
在《历史教学》创刊 70周年之际,我们从事历史教育的工作者献上 衷心的祝贺,祝这个刊物越办越好,长青不老。
我是《历史教学》的一名老读者了,可以说, 《历史教学》伴随着我的教学工作生涯。
我自大 学毕业留校从事历史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 后,每期《历史教学》都要阅读,坚持至今,从未 中断。
40多年来,我从《历史教学》发表的各类文 章中,了解到历史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知晓了 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走向,把握了历史教材 编写的具体变化,看到了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 一线创造的优秀成果。
而且,我还在阅读《历史 教学》发表的文章中,关注到很多有志于历史教 育研究的同行和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记住了这些作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研究成果,由此结识 了他们,与很多人还成为很好的朋友。
《历史教 学》也为我的学术研究打开了窗口,提供了平 台,我写的第一篇研究历史教学问题的文章,就 是刊登在《历史教学》1983年第9期上。
2012年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综述

2012年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综述2014年01月18日 16:36:43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年4期【作者简介】乔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2012年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成果显著,专著和论文数量较为可观。
总体来看,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专题讨论较多,学科前沿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第二,史家和史著研究依然占据史学史研究的主导地位,尤以司马迁和《史记》、班固和《汉书》以及乾嘉史学为热点;第三,经史关系和民族史学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史学批评受到重视,中外史学比较、中外史学交流呈发展之势;第四,两汉史学和明清史学继续得到关注,隋唐史学和宋元史学的研究有待加强。
一、学术会议和著作9月7日至8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办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建设前沿理论”研讨会,本次会议围绕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建设的现状和趋势、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深化和发展以及当代史学的使命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11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历史·史学·社会”学术研讨会,会议所涉及的论题包括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价值论以及古今中外史学界的相关论述等,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年度的研究专著,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方面,张文生《史学要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就史学理论中主要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论述,包括史学理论的内容和性质、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等。
钱茂伟《史学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分为十五章,详细论述了史学研究、史学著述和史学思考的各个方面。
王振红《中国古典史学的求真精神研究》(黄山书社)论述了中国古典史学求真精神的内容体现及其产生的思想背景,分析了《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的求真精神,并与西方古典史学的求真精神进行了比较。
廉敏《明代历史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明代历史理论的发展情况做了系统研究,展示了明人在历史运动、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和历史认识方法三个方面提出的丰富而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届当代中国史研究学科前沿论坛综述
体上看,国史理论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研究广度、深度 都有待加强,学科特点也不甚显著,严重滞后于国史研究的整体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 。 二、新时期国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随着国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将研究领域逐渐转向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从新视角、 新方法等方面加强了新时期的国史研究 ,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研究热点,透视和分析这些热点 问题,对于进一步把握国史研究前沿、深化国史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武国友研究员探讨了新时期历史阶段划分问题 。他指出,依循中国共 产党领导改革开放这一核心主线的演变逻辑 ,新时期中共党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和一个过渡阶 段,即 1976 年 10 月粉碎 “四人帮” 至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过渡阶段;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 1982 年 8 月中共十二大召开前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 步阶段; 1982 年 9 月中共十二大召开至 1991 年 12 月为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阶段; 1992 年 1 月邓小平 “南方谈话” 和 10 月中共十四大召开至 2000 年 12 月为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阶段; 2001 年 1 月以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 当代中国研究所张星星研究员着重探讨了把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纳入国史研究视野的问 题,并对新世纪新阶段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 。他指出,一是要充分肯定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取 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展现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 展道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城乡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等成就 和经验。二是要客观分析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和历 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以 及前进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三是要认真研究新世纪新阶段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这是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是十多年来推进改革、 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四是要正确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与新中国 60 多年历史、改革开放 30 多年历史的关系。 人大常委办公厅研究室万其刚研究员探讨了近年来学界关于现行 《宪法 》 的重大特征和 《宪法》 实施以来的巨大成就。他指出,目前学界将现行 《宪法》 的特征概括为超越西方自由 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探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重构民主与 集中的关系,厘清政党与政权的关系, 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现行 《宪法 》 实施以来, 有 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承担了稳定国家秩序与推进社会主义转型改革的重任, 推动了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 ,形成以 《宪法》 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当代中国研究所张金才研究员总结了新世纪以来法制建设的研究情况 。他指出,新世纪以 来,新中国法制建设史研究取得明显进展 ,主要表现在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整体性研究 、对新 中国前 29 年法制建设的研究、 对新时期法制建设的研究以及对人物法制思想的研究等方面 。 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现有成果多为专业法学研究学者所写, 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不 多。二是现有著作多是部门法史,将新中国法制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和时序 进行研究的还不多见。三是现有著作多是立法史,将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各方面综合起 来进行全面研究的比较少。四是把新中国法制建设放在共和国史的恢宏背景下去考察的还不多 见。五是现有成果按照法制建设自身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来划分阶段的比较少见 。 三、国史研究中的若干前沿问题 在国史研究获得长足进步的同时 ,国史学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与争论 ,为了进 一步深化对国史研究一些重点问题的认识 ,本次会议共有十位学者就国史研究的重点和前沿问 · 117·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题进行了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刘晶芳教授探讨了近年来学界关于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 会理论的原因。她认为,近年来学界从多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比如从新中国成立后 头三年新民主主义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高层认识上的分歧和矛盾 ,从国 际环境特别是苏联模式的影响,从中共执政后所采取的工业化战略和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 ,以 及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毛泽东决定放弃新民主主义 、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诸因素。 当代中国研究所刘仓副研究员考察了近年来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研究情况 。他认为,中国 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新中国成立 后中国建立什么性质的社会的关节点 。中国是否存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及其发展方向是什么,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和社 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 ,这些涉及中国走什么路 的根本问题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研究有关 ,其中每一个问题都存在争议或者争论 ,甚至是针 锋相对的观点,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 当代中国研究所郑珺副编审考察了新世纪以来国史学理论问题研究状况 。她认为,新世纪 以来国史学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国史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学科建设等问题上 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对国史学科研究主线、国史分期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和认识逐渐明晰化 ,在 一些重大问题上的认识渐趋一致 。目前国史学理论的研究仍比较薄弱 ,要进一步加强国史学理 论体系以及进一步推动国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进展 ; 不断开拓国史研究的视野,促进研究方 法的创新和中外学术交流; 要提高国史学研究者的责任意识与学术素养 。 当代中国研究所曹守亮副研究员考察了一年来学界对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 的研究特点: 研究更多的是从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道 的决议》 ( 以下简称 《历史决议》 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道路等理论色彩较强的角度出发进行研 究; 对 《历史决议》 的评价也出现了不同声音; 研究中存在较大分歧反映出国史研究的政治 性和意识形态性斗争非常激烈; 对 《历史决议 》 的研究更加注重从国史的角度来探讨其历史 作用,凸显其对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的价值 。 此外,当代中国研究所冷兆松研究员探讨了 2001 年起 “国进民退 ” 争论的兴起与展开、 存在的重大分歧以及中央的回应, 认为并不存在所谓 “国进民退 ” 的问题。 助理研究员王蕾 考察了入世后国内学界对中国外贸研究的情况 ,提出了需要深化研究的着眼点。孙丹副研究员 梳理了 2012 年中国当代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出版、 研究现状, 考察了学界有关群众文化的研究 情况。王巧荣研究员考察了 2012 年度中美关系研究的现状, 认为有关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 40 年、中美战略关系、中美经贸关系以及中美关系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等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和热点。罗燕明研究员考察了香港史和香港的国史研究情况 。 与会学者认为,由当代中国研究所历经 20 年编著完成并经中央批准出版的多卷本 《中华 ,是 2012 年国史研究最显著的成果,值得每个国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尽管 人民共和国史稿》 国史研究已经取得积极的进展,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历史学科,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有很 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大力推进国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 ,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也需要进一 步拓宽。 [ 责任编辑: 郑 · 118· 珺]
2012 年 11 月 30 日,由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举办的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新进 展与前沿问题” 为主题的第一届当代中国史研究学科前沿论坛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召开 。 来自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军事科 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及当代中国研究所的 50 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本次论坛共邀请 有关学者撰写学术综述 28 篇,集中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以下简称国史 ) 研究在政治、 经 济、文化、社会、外交、国史理论等领域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新时期国史研究热点问题以及国 史研究前沿问题展开学术评述,深入探讨了国史研究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 一、2012 年度国史研究基本状况 国史研究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一门年轻的历史学科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起来。 近年来, 国史研究愈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2 年在 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国史研究 。 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正华研究员对 2012 年度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 ,他指出, 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 ,许多重要问题的研究都有所深入 ,其中,有关过渡过时 、“大跃进” 运动、人民公社 、“文化大革命 ” 、 改革开放史 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研究; 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 等政治制度研究,民主与法制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探讨得较为深入; 党政关系、 领导体 制、行政建制、干部制度、信访制度等问题引起高度关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 论体系以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问题成为新的学术热点 。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呈现三大主要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特点: 一是围绕 “南方谈话” 发表 20 周年、七千人大会召开 50 周年 的讲话》 发表 70 周年等相关主题的研究较多; 二是许多选题与现实政治、 社会热点问题密切 相关,针对性强; 三是研究视角多立足于长时段的论述 ,跨学科研究方法逐渐兴盛。 当代中国研究所郑有贵研究员总结了 2012 年度中国当代经济史的研究状况, 他指出, 中 国当代经济史的研究成果表现出以下特点 : 一是从内容上看,关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及独特发 展道路的讨论、经济增长问题的讨论等研究成果颇为集中 ; 二是从时间上看,对计划经济时期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研究日益深入 ; 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明显 ,新视野和新视角被 不断引入到对中国当代经济史的分析和讨论当中 。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及独特发展道路的研究 中,学界对于对经济体制转型本身的回顾和解释仍然是讨论的重点 ; 注重国际视野及中外关系
2013 年 1 月 第 20 卷 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