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
社科院 中国史研究 格式

社科院中国史研究格式摘要:一、引言二、社科院中国史研究的重要性1.历史研究的价值2.社科院在该领域的地位与贡献三、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挑战1.研究领域的发展2.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3.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四、社科院中国史研究的发展方向1.创新研究方法与技术2.跨学科合作与交流3.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作为一名职业写手,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社科院的中国史研究。
社科院作为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之一,其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本文将围绕社科院中国史研究的重要性、现状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展开论述,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概况。
1.历史研究的价值历史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还可以为现实生活提供宝贵的借鉴。
社科院的中国史研究在挖掘历史真相、传承文明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社科院在该领域的地位与贡献社科院在我国历史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多年来,社科院汇聚了一大批顶尖的历史学者,推出了众多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挑战1.研究领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历史研究不断拓展新的领域,涌现出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例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每年都会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推动国内外历史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2.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社科院重视研究成果的传播与推广,通过出版专著、发表论文、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术成果为更多人所了解。
同时,历史研究也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3.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尽管社科院中国史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如:研究方法亟待创新,跨学科交流不足,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力度有待加强等。
1.创新研究方法与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社科院中国史研究应紧跟时代潮流,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率。
简述新中国历史几个热点

简述新中国历史几个热点新中国历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热点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概念和定位研究对于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问题,学者提出应该在进一步明确国史的学科定位,即明确其独立的学科地位;进一步拓宽国史的研究视野,即加强对社会生活等薄弱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国史的学科建设,即健全严格的学术规范,综合运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加强国史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挖掘国史的档案文献,既要加强对档案文献的挖掘和利用,又要充分利用已公开的档案等几个方面加强和深化国史研究。
在国史研究方法上,有学者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应将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作为国史研究的使命和目标;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入研究新中国历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认识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全球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并使之成为国史研究的新的增长点。
在当代史研究方面,有学者从当代史与国史、现代史、党史的关系角度概括了当代史的概念:“中国当代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自然延伸;从学科意义上说,它完全是中国现代史,但不完全是国史,不完全是中共党史”。
当代史的主线至少有三条:第一,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三,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国史研究的新课题。
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主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领中国全面发展的、遵循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和历史经验是其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这条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中国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报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本报告将围绕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展开,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和学术观点。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我们试图揭示历史的真相,以期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夏朝的存在与性质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存在与性质一直备受争议。
有学者认为夏朝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王朝,但也有学者对夏朝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我们将通过对夏朝时期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探讨夏朝的真实性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也备受争议。
我们将探讨秦始皇为何采取这种极端的行动,以及焚书坑儒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知识传承的影响。
三、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我们将探讨唐朝的开放政策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影响,以及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通过对唐朝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将揭示唐朝的独特魅力和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四、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海禁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在对外贸易和海禁政策方面。
我们将探讨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活动,包括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以及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研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五、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研究晚清时期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探讨这些运动的原因、目标和影响。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的分析,我们将揭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意义。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我们将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过程,包括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
同时,我们也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分析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读后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重要著作,它深
入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重大事件。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过程。
它从中国革
命的起源开始,逐步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以及
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更加清晰
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
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其次,这本书还深入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它详
细介绍了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包括农村改革、工业
化进程、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感到由衷的敬佩。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它
介绍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
关系。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赞赏。
总的来说,读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
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
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宝贵记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外交政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中国人民
的智慧和勇气深感敬佩。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发展

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发展近代中国历史的变革与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探讨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概况、变革与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这段历史。
本教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以及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一、引入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背景。
近代中国历史是指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列强入侵、民族独立斗争、社会变革等重大事件,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1. 学科发展概述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2. 学术界的争论与探索近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存在着许多学术争论和探索。
例如,在对中国近代史发生的原因、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事件的解读等问题上,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这些争论与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与解释,丰富了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三、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变革1. 史料研究的革新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史料的开掘和利用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历史学者们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手段,更加便捷地获取和整理历史史料。
同时,他们注重挖掘被忽视的次级史料,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历史。
2. 对历史事件的新解读近代中国历史的变革还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新解读上。
学者们在研究中开始关注民众的生活经验、社会群体的冲突与对抗等问题,试图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理解历史事件。
这种新的解读方法使得历史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四、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1. 国内研究的进展中国的历史学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
随着学术研究环境的改善和学科的发展,国内的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研讨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研讨材料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著作,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作为研讨材料,本文将对该著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内容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建国前的中国历史,第二部分为建国后的前30年,第三部分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
在内容上,该著作注重史论结合, 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在第一部分中,该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重点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革命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二部分中,该著作主要介绍了建国后前30年的历史,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各种政治运动和事件等。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三部分中,该著作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三、特点分析系统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在内容上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体系。
简明扼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标题已经说明了它的特点之一,即简明扼要。
该著作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使得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
深入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在阐述历史事件和分析问题时,注重深入浅出,使得读者能够容易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该著作还注重史论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意义。
资料翔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在撰写过程中,注重收集和整理各种历史资料,使得该著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近年来共和国史研究视点回顾

近年来共和国史研究视点回顾
吴敏先;祝志男;朱昌裕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4
【摘要】承前启后的世纪之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向多领域、多维度、交叉学科纵深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按四个历史时期,对1999年至2001年国史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做以梳理与回顾。
【总页数】10页(P36-45)
【关键词】国史研究;热点;回顾
【作者】吴敏先;祝志男;朱昌裕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
【相关文献】
1.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回顾 [J], 邱哲;
2.近年来对我国晚清图书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J], 苏全有; 李燕南
3.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述评 [J], 罗平汉
4.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概况 [J], 吴敏先
5.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评述 [J], 敏先;硕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来之不易目前研究情况综述

新我国来之不易,是我国革命历史的光辉篇章。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不断走向繁荣富强。
而关于新我国成立以来的研究情况也是丰富多彩,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对新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新我国来之不易这一主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希望可以为读者们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历史研究新我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研究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重要领域之一。
许多历史学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对新我国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重要的历史观点。
他们着重探讨新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体制建设、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深入挖掘了新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对新我国历史的研究成果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我国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社会发展研究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们也对新我国来之不易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关注我国社会在新我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结构、人口政策、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统计资料和深刻的社会变迁观点,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新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经济发展研究新我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经济学家们对新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关注我国经济的体制改革、市场化发展和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新我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和重要的经济规律,对新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认识。
四、文化发展研究文化学者们对新我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关注新我国成立以来的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等问题,对我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融合、中西文化交流和我国文化的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我们了解新我国文化的变迁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2011-03-29 11:14:03张星星【作者简介】张星星,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 100009)【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今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学科建设,挖掘档案文献。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国史研究主线国史分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
经过近30年来的努力,这一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新兴的年轻学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发展概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做过初步尝试。
195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炎培曾提出,要“及时收集和保存建国史料”[1]。
195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56)》[2],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学生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3]。
但是,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还是应当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
从那时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 1990年,国家为编纂、研究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当代中国研究所。
该所现在设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与社会史、外交史与港澳台史四个研究室,办有一个国史研究专业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双月刊),一个国史专业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
该所与这一学会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至今已召开了六届学术年会,其中包括2004年召开的“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
2001年,该所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成立了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当代中国史研究和培养当代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
另外,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也设有从事当代史研究的专门机构,许多高等院校也设立了研究当代中国史的机构或中心。
第二,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近30年来,公开出版的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机构的重要文件主要有:建国以来至1965年的重要文献选编[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十六大以来历次代表大会期间的重要文献选编[5];《人民代表大会文献选编》[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7]、《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8]、《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9]等文献资料;《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10]、《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一九九○—二○○二年)》[11]、《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12]等专题文献选编。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央档案馆合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7年)①,共21卷。
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文章、报告主要有:《毛泽东文集》[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4]、《周恩来选集》[15]、《周恩来经济文选》[16]、《周恩来外交文选》[17]、《刘少奇选集》[18]、《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9]、《邓小平文选》[20]、《陈云文选》[21]、《陈云文集》[22]等。
另外,还出版了大量领导人的传记、年谱、回忆录、口述史料,如《毛泽东传》[23]、《周恩来传》[24]、《邓小平年谱(1975-1997)》[25]、《陈云年谱(一九○五—一九九五)》[26]、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27]等。
这些都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三,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组织了10万人、历时16年编写和出版的《当代中国》丛书,堪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这套丛书按部门、行业、省市、专题设卷,共150卷,208册,约1亿字,3万余幅图片,全面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为系统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新中国建国40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作开始面世②。
到目前为止,全面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性著作已经出版约六七十种。
按照不同领域研究的专门史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28]、《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29]、《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3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3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33]、《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34]等。
按照历史阶段研究的专题史主要有:《1949~1989年的中国》丛书[35]、《“文化大革命”史稿》[36]、《中国改革开放史》[37]等。
集中研究重大事件的专题研究著作主要有:《抗美援朝战争史》[38]、《土地改革运动史》[39]、《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40]、《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41]等。
资料性著作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4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4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百科全书(1949~1999)》[44]等。
据统计,每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比较有价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有300篇左右。
第四,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高等院校除在中共党史课程中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内容外,并无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中国当代史课程。
现在,不仅高校的历史系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且其他各学科专业的学生也都要学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关的必修课程。
为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专业教材[45]。
2006年,高等院校实行课程改革,进一步设立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内容在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另外,自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依托当代中国研究所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以后,许多高校也自主设立了“当代中国史”专业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专业之下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方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有的还面向国外招收留学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方面学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视角,因而在学科建设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究竟算不算一门独立的学科?如果是,那么,它与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是什么关系?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属于中国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中国通史的组成部分,与中国现代史或当代史的内涵是一样的,都是起源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历史。
但是,由于国家学科目录中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名称,所有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中的现代史,仍延续着建国初的定义,即上下限为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
因此,我们主张把中国现代史从中国近现代史中独立出来,将其上限定为1949年,并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合并,统一称为中国现代史,而不同意在不改变中国现代史上限的情况下,将其延伸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中国当代史有明显的区别,理由是:国史以政治为主线,在研究对象方面侧重于上层政治和政策的演变;当代中国史的研究范围较为宽广,对社会的主导方面和被主导方面都持一视同仁的态度[46]。
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的理解上过于狭窄了。
第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主线所谓主线,就是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始终,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走向的主要历史脉络。
在这个问题上,目前也存在着不同认识。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应当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这一主线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47]。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以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历史主线,简明的表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和发展[48]。
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线不一定是一条,可以是多条主线,具体说,主要包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等。
第三,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主流历史的主流是相对于支流甚至逆流而言的。
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全部过程和个别现象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大而又十分困难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遭受过严重挫折,甚至一度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过严重灾难。
但这与当代中国历史的主流相比,只能算是支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这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近60年历史的主流。
只有把握和处理好这一关系,才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才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真正起到弄清事实、总结经验、找出规律、资政育人的作用。
第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历史分期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分期方法,主要有:“四阶段分期法”,即依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分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历史的伟大转折时期(1976年以后);“三阶段分期法”,即分为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1957~1978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以来);“二阶段分期法”,主要是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949~1978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1978年以来)。
我们认为,历史分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一件动态性的研究工作,各种不同的分期方法可以在平等的学术讨论中共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三、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