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丰富社会经验的多民族国家。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它经历了从内战到隆重的建国大典的历史变革,成为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国家。
本文就从中国历史出发,介绍一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要名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名称,也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使用的名称。
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由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个体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权的中央人民政府。
二、社会主义改革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的实施和推进,可以从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环境出发,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科学性调整和优化,为中国大力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旨在整体上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现代化步伐并使人民生活更为富裕。
改革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国际战略,重点是改善服务于沿线国家的全球连通性和互利发展,同时建立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关系。
本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性议程,也是中国国内发展的积极推动力。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战略形象,为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目标。
“小康”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苛刻的物质生活基本水平,而是指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改善民生、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系。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需求,改革开放以后成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和平发展的方针、改革开放的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正式版

中国人民共和国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P7~8):(1)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2)内容:首先,它规定了新中国建国初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它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次,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
第三,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
(3)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过渡时期总路线(P48):1952~1953年毛泽东在新中国建设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的必然,但也有追求速度过快的历史局限性。
3、统购统销(P57~58):1953~1957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面对1953年起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的方法,叫做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全国开始实行。
意义:这一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对私营粮食行业的改造,并带动对其他工商业的改造,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中重要的一步。
4、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党史名词解释

1.三三制”政权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统一战线的政权。
即在政权中,共产党员占1/3;非党进步分子占1/3;中间派及其他分子占1/3;其性质仍然是新民主主义政权。
它是抗日民主政府,就是地方性的联合政府。
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陈云的这个设想,不仅突破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且涉及到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合法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
这个设想为中共八大决议所采纳。
3.“两个万岁”的思想即中国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毛泽东当时提“两个万岁”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共产党存在一天,民主党派也存在一天。
4.“两参一改三结合”毛泽东等对企业内部的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
5.“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力量弱;资产阶级人数少,但掌握国家政权、财权、军权,力量强,形成“两头小,中间大”。
而中间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人数较多。
6.“两步走”的发展战略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按两步走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指20世纪),全面实现“四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另起炉灶”是毛泽东在三大战役胜利后,在原则性规定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基本政策的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提出。
另起炉灶有两层含义:对外“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对内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提出要另起炉灶,创立新型的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外交队伍。
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基本保证,解决了新中国如何对待同帝国主义的不平等关系和不平等条约问题,建立了一支忠诚可靠的外交队伍,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银元之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上海发生的一场经济风波。
由于部分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上海市场流通,并获取如同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暴利。
事件最终演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上海民族资产阶级的对抗。
不久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手段,平息了这一银元风波。
中国政府称此次事件的意义非常重大,毛泽东本人评价“银元之战”的作用不亚于一场淮海战役。
和平赎买: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家进行赎买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确定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
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
此外,还给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安排工作,他们的原有工资不降低。
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
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
共和国史(自己整理,仅供参考)

参考书目: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也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制度;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
它包括序言和七章,共60条,7000多字。
内容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第三,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这个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具体体现,又是全体政协代表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都起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与合作,中苏双方于1950年1月20日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
条约共6条,有效期为30年。
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当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等。
《条约》核心问题是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和对中国的再次侵略。
《条约》局部改变了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苏联的基本战略,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条约》的签订,表示中苏两国的团结和反对侵略的共同立场。
是对我国重要的国际支持,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及援助,更使我国在国际上有了一个可靠的盟军,这样就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这对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都起了积极作用。
共和国史考纲

一、填空题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作了《》的讲话,阐述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机构是()。
在1955年7月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批评中央农村工作部()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小脚女人”走路。
1954年10月开始,在知识分子和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这场运动是从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开始的。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上作了题为《》的讲话,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局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研究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议》,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后来简称为“()”。
1966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印发了毛泽东写的《》,指明了“文化大革命”的主要锋芒所向。
1977年2月7日,根据华国锋的意见,《人民日报》、《红旗》和《解放军报》发表题为《》的社论,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1977年7月,中共()全会正式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这是拨乱反正在政治上、组织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平反。
二、名词解释“一边倒”“三反”“五反”运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论十大关系》“一大二公”八届三中全会七千人大会《五一六通知》“一月风暴”“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简答题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
八届八中全会和全国反右倾运动的严重后果。
[原创]中国现代史习题
![[原创]中国现代史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b4a13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c.png)
中国现代史习题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习题中国现代史习题(上)一、名词解释《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学会“制宪救国” 直皖战争华盛顿会议北京政变五卅运动郭松龄倒戈戴季陶主义三二○事件汉浔事件南京事件四一二政变李大钊郑州会议徐州会议江浙财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济南惨案东北易帜《训政纲领》三湾改编“工农武装割据” 邓演达改组派人权派“四行二局” 宁都起义伪“满洲国” 福建事变天羽声明《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广田三原则冀察政务委员会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七君子事件两广事变西安事变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二、论述题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试评五四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4、论述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演变。
5、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历史作用。
6、国民党一大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7、简述1924至1926年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
8、简述戴季陶主义的主要内容。
9、简述共产国际五月紧急指示的主要内容。
10、试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1、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12、试述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及统治特点。
13、谈谈你对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认识。
14、结合史实分析中原大战的影响。
15、试述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共同点及各自的特点。
16、结合史实论述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7、简述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8、第三党主张述评。
19、简述人权派的政治主张。
20、试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21、论遵义会议及其历史地位。
22、简述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23、简述1927年8月—1937年7月间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实行的路线与政策。
24、简要评价九一八事变后的中间政派。
25、略述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开始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党的八大也提出了正确的路线。
但是,由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一些错误判断,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西楼会议西楼,即北京中南海西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于1962年2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中南海西楼举行,故名“西楼会议”。
“七千人大会”以后,中共中央在研究1962年财政预算时,发现赤字很大,商品供应紧张,困难程度比“七千人大会”的估计还要大。
刘少奇决定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研究这个问题。
会议的中心是讨论1962年的国家财政预算和整个经济形势等问题。
会议指出,我们的财政经济困难是十分严重的,我国经济处在非常时期。
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全党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农业和日用品的生产,首先解决吃、穿、用的问题,稳定市场,制止通货膨胀,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基本建设,在近两三年内,除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工程和十分必要的扩大再生产的某些工程以外,其他一律停止,并以农业为基础,迅速调整1962年的年度计划。
3、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
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我国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同年年底到1963年初,一些地区进行了整风整社、社会主义教育和小“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工作。
毛泽东肯定了这些地区的做法。
1963年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督促各地注意抓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问题。
3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在全国城市逐步开展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字体: 小中大 | 打印发表于: 2008-6-14 07:10 作者: soyu86 来源: 紫金香36个共和国史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统一全国财经管理:为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经济,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这三个"统一",使全国的财力,物力集中于中央,这对于平衡收支,稳定物价,扭转财政经济的困难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50年4,5月间,全国财政经济便实现了初步的统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基本上结束.这标志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不要四面出击":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党内有些人"左"倾急躁情绪滋长,主张四面出击,幻想一举消灭资本主义,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对此,毛泽东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作的《不要四面出击》讲话严厉批评了这种主张,指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党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要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主要的敌人,即"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这一方针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的任务,起了重大作用。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方针和政策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法充分贯彻了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和坚决团结中农的两条基本原则.它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对于地主的其他财产,包括地主所兼营的工商业在内,不予没收.对民族工商业,则采取保护政策,不得侵犯.规定"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容许一部分富裕中农有高于当地人均数的土地量.另外,鉴于人民革命已经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富农的政治态度一般较以前也有所改变,因而,将原来的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即"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佣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这样做,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和农业生产的早日恢复和发展。
从1950年冬开始,全国新解放区以《土地改革法》为指导,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
5.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的3亿农民仍然受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这是恢复国民经济的极大障碍,也是新中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和富强的障碍.因此,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既是继续完成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条件。
从1950年冬开始,全国新解放区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土地改革一般都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复查总结等步骤.到1952年9月,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普遍地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三反""五反"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惩治了一批贪污腐化分子,处分了一些犯有浪费,官僚错误的干部.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在全国城市中,向违法的资本家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此后,"五反"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到1952年8月,"五反"运动和"三反"运动基本上同时结束."三反","五反"运动,是建国后反对资产阶级进攻的一次重大斗争.这个运动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从国家机关内清除了一批阶级异己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对于澄清吏治,移风易俗,使干部队伍树立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作风,具有重要意义。
7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是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解决所有制问题,即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全面建立了国家机构.大会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这位加强国家的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国家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9五四宪法: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历史经验,继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宪法性文件的正确原则,规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与道路,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明确规定,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些规定充分表明新中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是任何资本主义的民主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宪法》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庄严宣布:"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设置国家机构.《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设立国家主席;设立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设立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委员会,分别作为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设立各级人民法院,作为各级审判机关;设立各级人民检察院,作为各级检察机关,等等。
第四,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有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公民有遵守宪法,法律,劳动纪律,公共秩序的义务,有爱护和保护公共财产的义务,有保护祖国,依法服兵役的义务,等等。
此外,《宪法》还对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等作了具体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
10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集体农庄).这种由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到具有更多社会主义因素,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合作化的发展道路,就是我们党所指出的对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