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研究进展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研究进展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研究进展

第21卷第4期2006年4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 I N E ART H SC I ENCE

Vol.21 No.4

Ap r.,2006

文章编号:100128166(2006)0420394207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研究进展

陈 忠1,2,颜 文1,2,陈木宏1,王淑红1,2,肖尚斌1,陆 钧1,杨华平1,2

(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 广州,510301;

2.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301)

摘 要:综述了近年来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天然气水合物的汇聚与地质构造或地层圈闭有关,其溶解受物质转换控制,分解则受热转换控制。水合物释放甲烷的运移方式包括分散式、中心式和大规模排放式。缺氧氧化和耗氧氧化是甲烷在海洋环境中的2种主要转化方式。天然气水合物释放甲烷的最终归宿主要为:①重新形成天然气水合物;②形成化能自养生物群落和沉淀出碳酸盐沉积;③与氧发生氧化后转变为CO

2

;④直接排放进入到大气中。沉积物中的微构造、化能自养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矿物及其碳氧同位素组成是水合物释放事件的指纹记录。

关 键 词:天然气水合物;溶解和分解;运移方式;缺氧甲烷氧化与耗氧甲烷氧化;归宿与沉积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在大陆汇聚边缘、离散

边缘或海岭的沉积物中。目前估算的海洋沉积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为(1~5)×1015m3甲烷(约500~2500Gt甲烷碳)[1],被视为是未来潜在的天然气资源、全球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以及海底地质灾害的潜在因素。甲烷是继CO

2

之后第二大重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停留间约为7.9年,对全球气候变暖影

响的潜力是CO

2

潜力的25倍[3]。海洋沉积的甲烷碳占海洋溶解无机碳的25%,约是大气甲烷碳的104倍[4],数百万年来曾引发剧烈的气候变化事件和生态环境事件。因此研究天然气水合物释放和甲烷归宿,对研究水合物的环境效应、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甲烷的排放方式、氧化与转换、归宿和沉积及记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开展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在哪里、有多少、剩多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2 天然气水合物汇聚与释放

2.1 水合物汇聚

天然气水合物出现在寒冷的高纬极区、大陆冻土带(<0℃)和海底温度低(4~6℃)、压力高(>3 MPa)、水深大于300~500m的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汇聚(gas hydrate accumulati on)和含量不受气体成因控制而是受气体来源控制,与地质构造或地层圈闭有关,但起关键作用的是进入沉积物的流体(气和水)。根据流体迁移模式和稳定带中水合物含量,水合物汇聚可分为3种类型[4]:构造型汇聚、地层型汇聚和复合型汇聚。

一般而言,构造型水合物汇聚出现在热解成因气、生物成因气、混合气沿断层面、泥火山及其它地质构造快速运移到水合物稳定带的区域,控制因素为流体通道的形状、流动速率、气体组成、温度场[4,5]。其特征是气流量高(high gas flux),水合物

 收稿日期:2005209205;修回日期:2006202221.

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自然铝的成因及其对寻找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编号:40406011);国家863计划青年基金项目“南海某些特征自生矿物的形成机理对水合物、油气探查的敏感性研究”(编号:2004AA616090)资助.

 作者简介:陈忠(19702),男,云南石屏县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矿物学与资源环境研究.E2ma il:chzhs outh@scsi https://www.360docs.net/doc/666967897.html,

以板状、结核状、冰球状、厚脉状或充填状产出,在海底常产生冷泉系统,形成化能自养生物群落和自生碳酸盐沉积。这种形式的水合物容易发生快速分解和大量排放,但若有深源气持续、快速供应,在沉积环境恢复到水合物稳定的温度、压力范围内,甲烷和水又能形成新的天然气水合物[6]。构造型汇聚的水合物密度高、采收率高、开发和生产成本低,具有较大的潜在资源远景,是商业开采的首选区。

地层型汇聚是水合物汇聚的主要形式,广泛出现在平流作用较低或扩散作用为主的沉积物中,是原地产生的生物成因气及缓慢来源于更深的热解成因气在相对透水层中结晶形成,主要控制因素为相对透水层的形状、流体运移过程[4,5]。其特征是气流量低,水合物以小晶体形式在沉积物孔隙间产出,也可见结核状或板状晶体。地层型汇聚水合物一般不易形成高含量的水合物,因此采收率低,开发和生产成本高,但有时在相对透水的粗粒沉积层中能汇聚成高含量的水合物,具有开采价值。

复合型汇聚水合物出现在相对透水层中,气能够从深部沿断裂或泥底辟快速供应,浅部断层和活动泥火山可作为流体通道,水合物产出在未延伸到海底表面的断层或裂隙中[4,5]。复合型汇聚的水合物分解和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经济价值需要慎重考虑。

2.2 水合物溶解和分解

甲烷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与甲烷含量、温度和压力有关,主要以固体水合物、游离甲烷气和溶解甲烷形式存在,不同相态间可相互转变。当温度、压力或外界环境变化破坏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边界条件时,水合物溶解(diss oluti on)到海水中,但形不成气泡,或分解(diss ociati on)成甲烷气和水,甲烷气以气泡形式向上排放[7]。

水合物溶解发生在水合物本身稳定但未饱和的

海水中,溶解过程与NaCl、CaS O

4?2H

2

O在水中溶

解相似,主要由于外因(如存在水)不稳定引起,相反过程是甲烷水合物在过饱和时析出[7]。水合物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大,随盐度和压力增加而减小,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比压力对溶解的影响敏感[8]。水合物分解成水和甲烷气是水合物自身不稳定引起的,分解过程与冰融化过程相似,可以发生在沉积物中或水体中,与水是否存在无关,但水存在会加快水合物分解速度。水合物分解受温度、压力和甲烷含量影响,相反过程是甲烷气和水结晶成水合物[7]。甲烷气在上升穿越水体的过程中,在气泡和水合物界面处会出现短暂的水合物再形成现象[9]。水合物溶解和分解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控制水合物溶解的动力学因素是物质转换,而控制水合物分解的则是热转换。由于热转换速率大于物质转换速率,因此水合物分解过程比溶解过程要快得多。

海洋环境中水合物分解和溶解过程都存在。研究表明,当海水水深大于537m时,甲烷水合物是内部稳定但外部不稳定,水合物主要发生溶解而不是分解。由于水合物溶解相对较慢,若上升水合物的溶解速率为0.2~0.3μm/s,则半径5mm的水合物要完全溶解,需要穿过1800m的水体,因此大量出露在海底的甲烷水合物能保存很多年[7]。相反,水合物分解则相对较快,一旦水合物上升到内在不稳定的深度,水合物快速分解成水和甲烷气,产生气泡柱(羽),可能演变为甲烷引发的海洋喷发(methane2 driven oceanic erup ti on)[10,11],成为大量甲烷进入大气的主要途径。

2.3 甲烷释放方式

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由化学潜能(chem ical po2 tential)控制,而分解受温度、压力、甲烷含量和水的活动性影响。根据压力减少和温度降低快慢不同,水合物分解可分为渐进式或爆发式[12],在地质历史演变中,大部分水合物是缓慢释放而不是突然大规模排放的。研究表明,沉积物中甲烷流体/气向上运移的方式主要有3种:①在沉积物中广泛分布的分散式运移;②沿沉积物裂隙和断层面的中心式运移;

③海底滑坡或坍塌引发的大规模快速排放。

分散式运移是甲烷向上排放的主要形式,出现在稳定而透水性较均匀的沉积体中。水合物稳定条件遭破坏的过程缓慢但持续,单位区域内甲烷通量一般很小,但由于分布区域很大,流体/气总排放量可能非常大。分散式运移在沉积物表层一般不形成排放口或特征地貌,也不存在热异常以及可观察到的生物指标,而重要指标是广泛分布和存在的指示水合物稳定域基底的似海底反射(BSR)[13]。

甲烷中心式运移的主要特征是在接近排放口附近沉积物中存在与硫酸盐和甲烷有关的大量生物热(bi other m s)、特征蛤类(unique cla m)与管状蠕虫(tube wor m)[14]、海底表面具有麻坑(pockmarks)、海底穹顶(seabed domes)、泥底辟(mud diap irs)并广泛发育碳酸盐和硫化物沉积[15]。中心式运移是甲烷气的重要排放方式,甲烷通量一般较大,对环境可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旦喷口位置确定,流体/气的通量即可精确测定,此外利用沉积物、孔隙水、水合物的

593

第4期 陈 忠等: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研究进展

地球化学数据可计算甲烷的储量及追踪甲烷的可能来源。

甲烷大规模快速排放是由于海平面突然快速下降、强烈的构造活动、地震等引发的大陆坡坍塌,或海底下水合物压力过高而沿构造裂隙快速透涌引发的。在很短时间内大规模地被分解和排放的局部汇聚的水合物或甲烷气体,可直接进入大气中参与甲烷循环,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程度与排放前水合物或甲烷气含量和分布密切相关[16]。水合物释放的气体运移过程通常要经过4个阶段[17]:①在水合物中或上覆沉积物的喷口处形成气泡;②气泡与可能的杂质相互作用;③气泡轻快地穿过水体;④气和水体通过气泡界面发生交换。

3 甲烷转化与产物

3.1 缺氧甲烷氧化与产物

缺氧甲烷氧化(Anaer obic Oxidati on of Methane, AOM)是缺氧海洋沉积物或水体中重要的细菌生态过程,参与反应的细菌主要是甲烷氧化古菌(CH

42 oxidizing archaea)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2Reducing Bacteria,SRB)[18],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缺氧甲烷氧化的重要因素。进入到沉积物中的氧化剂主

要有O

2、NO-

3

、Fe(Ⅲ)、Mn(Ⅳ)和S O2-

4

,按照热力

学顺序被细菌用来氧化有机物,即S O2-

4

最后被消

耗。当氧化剂被消耗后,有机质分解并产生甲烷。硫酸盐还原转变为甲烷生成的区域被认为是硫酸盐—甲烷转换带,即缺氧甲烷氧化带,其深度与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呈反比。影响缺氧甲烷氧化的因素包括: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甲烷供应量、硫酸盐供给、温度—压力、沉积物孔效率以及矿物组成[19]。在扩散为主的海洋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和甲烷供应量是影响缺氧甲烷氧化的主要因素。

在缺氧甲烷氧化带,深部向上运移的甲烷首先

遇到S O2-

4

,发生缺氧甲烷反应:CH4+S O2-4→HCO-3+HS-+H2O,增加了孔隙水碱度,有利于碳

酸盐矿物沉淀[20]:Ca2++2HCO-

3→CaCO

3

(s)+

CO2+H2O。如果在缺氧甲烷氧化带,存在不稳定

的Fe

3

O4,其被硫酸盐细菌还原并与HS-反应形成

黄铁矿[21]:Fe

3

O4+6H++2HS-→2Fe2++4H2O+ FeS2(s)。

大部分含甲烷的沉积物中,缺氧甲烷氧化出现在硫酸盐还原带的底部。向上运移的甲烷相遇向下扩散的硫酸盐,发生缺氧甲烷氧化,阻止甲烷向上继续运移。如果甲烷的供应量超过缺氧甲烷氧化所消耗的甲烷量,则多余的甲烷与其它氧化剂发生发应。

就理论而言,沉积物中的其它氧化剂如NO-

3

、Fe (Ⅲ)、Mn(Ⅳ),在缺氧环境中也能氧化甲烷,但在自然环境中目前还缺乏可靠实例,因此海底缺氧甲烷氧化主要是与硫酸盐的氧化。

假若缺氧甲烷氧化不能完全消耗海洋沉积物中的甲烷,或甲烷总量较多时,甲烷就穿透缺氧甲烷氧化带向上运移进入到水体中,发生缺氧甲烷氧化。水体与沉积物的缺氧甲烷氧化不同在于水体中甲烷含量低而硫酸盐含量高[19]。目前尚不清楚缺氧水体中有机体利用甲烷作为结构碳和能量的机制及过程,但证据显示缺氧水体中的古菌能同化甲烷(as2 si m ilating CH4)[22]。

3.2 耗氧甲烷氧化与产物

在甲烷持续释放的环境中,由于受甲烷梯度变化的影响,缺氧甲烷氧化消耗后剩余甲烷继续向上运移,遇到含氧丰富的沉积物或海水,发生耗氧甲烷氧化反应(aer obic oxidati on of methane),消耗氧产生CO2[23]:CH4+2O2→CO2+2H2O。研究表明,除了生物扰动(如双壳或蠕虫)频繁或有机质含量贫乏沉积物外,滨海或大陆边缘沉积物中溶解氧渗透的深度不超过1c m[24],而在冷泉系统或甲烷含量高的海区,氧仅能渗透到数毫米深的表层沉积物中[25]。因此,沉积物中耗氧甲烷氧化局限于很窄的范围内,而含有大量溶解氧的水体是耗氧甲烷氧化的主要场所,能消耗大量甲烷。若耗氧甲烷氧化消耗了水体中大量溶解氧,可能造成水体缺氧导致生物灭绝。

与缺氧甲烷氧化不同,耗氧甲烷氧化会溶解碳

酸盐矿物,因为CO

2

是弱酸,CO

2

增大促进碳酸盐矿

物的溶解:CaCO

3

+CO2+H2O→2HCO-3+Ca2+。由于甲烷的δ13C值极轻(通常<-60‰P DB),甲烷氧化将影响溶解无机碳的δ13C值,使其漂移,进而影响底栖有孔虫δ13C记录。同时,由于甲烷氧化使海水中碱度降低,可能出现海水淡化现象。

4 甲烷归宿与沉积记录

4.1 重新形成稳定的天然气水合物

海洋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稳定主要受水深、海底温度、地温梯度、孔隙水盐度、气体组成、寄主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控制。由于海平面上升或构造下降、海底水温或地温梯度下降等变化,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重新变得稳定,游离甲烷气以及溶解甲烷与水反应,重新形成笼状结构的天然气水合物。因此,只要气体没有外泄,释放出的甲烷气总

693 地球科学进展 第21卷

会在合适的温—压场中再次固化,形成新的天然气水合物层,而不会随沉积物的堆积而被埋藏。重新形成和汇聚的天然气水合物,受输运通道形状、流动速率、气体组成、温度场、透水层形状、运移过程等影响和控制。

4.2 缺氧氧化沉淀出碳酸盐矿物和形成底栖特异

生物群落

沉积物中的缺氧甲烷氧化是天然气水合物排放甲烷的重要沉积方式。氧是否存在(在水合物出露在海底情况下)、硫酸盐的可利用性、细菌和水合物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非甲烷碳氢水合物存在、水合物稳定性、水合物/沉积物系统的各向异性是影响缺氧甲烷氧化速率及沉积过程的因素[19]。指示缺氧甲烷氧化的主要地球化学指标是[26]:①在穿越甲烷—硫酸盐还原界面时,甲烷含量剧烈减少;②在这一界面处,与高分子重碳氢化合物相比,甲烷优先被消耗;③甲烷碳和氢同位素值的系统漂移与缺氧甲烷氧化带中甲烷的消耗同步。

在Ca2+、Fe2+丰富的沉积环境中的缺氧甲烷氧化,可形成白云石、方解石、文石、黄铁矿以及菱铁矿、菱锰矿、石膏、重晶石等与水合物相关的碳酸盐、硫酸盐和硫化物冷泉沉积。在接近甚至在水合物中,由甲烷氧化古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18]作用沉淀的碳酸盐,称作水合物成因碳酸盐(gas hydrate car2 bonate)[27],富13C而贫18O,岩性为角砾碳酸盐岩(breccia)或纯文石沉积(pure aragonite p reci p itate)。与水合物成因碳酸盐不同,强劲上涌甲烷在构造带的喷口形成的碳酸盐称为化学自养生物碳酸盐(che moher m carbonate)[28],贫13C而富18O,岩性常见层内角砾碳酸盐岩(intrafor mati onal breccia)和纯文石沉积。微生物对水合物能量的消耗,旧通道关闭和新通道形成的构造变化,以及碳酸盐矿物沉淀和水合物形成对冷泉通道的阻塞,都影响自生矿物的形成。由于缺氧甲烷氧化形成的碳酸盐矿物沉积能够保存数百万年[29],因此利用碳酸盐矿物对地史中缺氧甲烷氧化的揭示,对水合物的形成、保存或渗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于水合物分解的流体向上运移进入到表层沉积物中,在水—沉积物界面处产生冷泉生物群落,主要分为2类:①菌席(m icr obial mats);②蛤床(cal m beds)。研究表明,流体流动形式是影响生物群落性质的主要因素。菌席主要形成于流体持续流出的体系中,而蛤床主要形成在流体短暂流出的喷口处。菌席主要由硫酸盐菌组成,分布在硫酸盐含量高、甲烷氧化速率快的沉积物中,而蛤床形成于硫酸盐低、缺氧甲烷氧化速率低和有海水定期渗入的沉积环境中[30]。由于缺氧甲烷氧化作用,排溢的甲烷一般被硫酸盐氧化并沉淀出碳酸盐矿物或形成菌席、蛤床等特异生物群落,而很少进入大气中参与全球甲烷循环。

4.3 耗氧甲烷氧化转变为CO2

构造裂隙或水合物冷泉口快速排放出的大量甲烷进入水体后,一部分甲烷首先发生溶解或与水体中的甲烷混合,引起海水密度降低,降低了深层海水溶解大气甲烷的能力[31]。由于甲烷在海水中的溶解度低,仅少部分甲烷被溶解,大部分甲烷在水体中以不同的机制运移和扩散,垂直运移主要以气泡形式[32],包括:①气泡运移;②气泡柱(羽)上升;③垂向湍流扩散;纵向运移主要是随水团长距离运移和扩散[33]。

海水中耗氧甲烷氧化反应非常强烈,反应速率也非常快。研究表明,在大西洋大陆边缘,高含量甲烷从水深300m上升到海水表面的过程中,由于细菌氧化作用,甲烷含量减少了98%,明显降低了甲烷向大气的排放量[34]。日本Myojin Knoll热液柱中98%的甲烷在水深900m以下被氧化掉[35]。Suess 等[36]研究发现卡斯凯迪亚(Cascadia)汇聚大陆边缘排放甲烷的氧化速率也很高。这表明水合物释放进入水体中的大部分甲烷在到达海水表面前被氧化了。甲烷在海水中氧化结果是大量甲烷被消耗并生成CO

2

,促进碳酸盐矿物的溶解,而仅少量剩余CO2

直接进入大气中,增加大气CO

2

浓度,因此海水耗氧甲烷氧化是水合物释放甲烷的重要沉积和转换方式,调节着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向大气排放甲烷的通量变化。

4.4 排放到大气中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水合物分解释放的大量甲烷以气泡形式进入水体并迅速向上运移,由于甲烷在水体中的溶解度很低,大部分甲烷形成甲烷气泡柱(羽)。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将逐渐变大,从水深4000m海底上升到海面,气泡体积可增大7倍[11],达到海面后的气泡挣脱海水的束缚,释放出的甲烷直接进入大气层中。进入大气的甲烷量与水合物释放深度、气泡大小、溶解甲烷浓度、氧化作用、水体温度、表面活性和流体运动(尤其是上升流)有关[17]。由于水合物的密度(~0.91g/c m3)较海水密度(>1.03g/c m3)低,暴露于海底的水合物碎块边漂浮上升边溶解或分解成甲烷和水,大块的水合物在分解前能够到达海洋上

793

第4期 陈 忠等: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研究进展

层海水中,分解后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在卡斯凯迪亚汇聚边缘水合物海岭,体积达1m3的水合物块体能漂浮到海面,这表明在极端环境下,大量甲烷瞬间涌入到大气中的现象是可能发生的[37]。

虽然甲烷在海水中的溶解度低,但在滞水(stag2 nati on)和缺氧(anoxia)的海洋环境中,如槽型盆地(silled basins)或被地形、泰勒水体(Tayl or colu mns)阻隔的深水团[11],溶解甲烷能在水体中持续汇聚并达到很高的浓度。由于地震、海底火山、地热增加引起的水流和内重力波的扰动,浮力和溶解甲烷脱溶的相互作用,促发水体中汇聚的溶解甲烷以爆炸式排放,将缺氧的深层水带到海表面,导致海洋生物缺氧而灭绝。大量甲烷排放进入大气后引起的爆炸与火灾(当空气—甲烷混合的甲烷含量达到5%~15%时发生爆炸)以及洪灾,产生大量的烟雾和CO2并在大气中停留数年,引起天空变暗和全球变冷,导致陆地生物灭绝[11]。因此水合物大规模分解而快

,能对全球环境和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但仅发生在水合物稳定条件突发强烈改变期间。

4.5 水合物排放事件的海洋沉积记录

水合物分解能使海底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影响沉积物中的角砾形成、气体逃逸构造、断层组构以及泥火山等。大陆架滑坡引起的水合物快速释放、沿构造断裂大面积甲烷气溢出、强烈地震引发的水合物突发喷溢,可对气候和环境造成显著影响并在沉积地层中留下可追溯的沉积记录。研究证实,二叠纪/三叠纪(251Ma)、三叠纪/侏罗纪(200Ma)、早侏罗纪托阿尔阶(183Ma)、早白垩纪中维克特阶(116Ma)、白垩纪森诺曼阶/土仑阶(91Ma)和古新世/始新世大量海底生物灭绝事件(55Ma)[38~40],以及60ka以来圣巴巴拉(San2 ta Barbara)盆地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偏移[41],均与天然气水合物大规模快速排放有关。相反,沉积物中小范围缓慢溢出和扩散的天然气水合物,在沉积物中参与缺氧甲烷氧化反应,沉淀出碳酸盐沉积,或在海洋水体中参与耗氧甲烷氧化反应,消耗氧促进碳酸盐溶解,改变海水碳同位素组成,这些特征随沉积埋深而被保存下来,成为甲烷水合物分解事件的指纹记录。

研究表明,沉积物中标记水合物释放事件的指标主要为[42]:①在沉积物中存在微构造如滑动、断层、角砾、烟囱和通道等,指示与水合物释放有关的沉积不稳定和流体运移环境;②结核状或结壳状自生碳酸盐岩,在硫酸盐还原带之上的矿物主要是低镁方解石/文石,而在硫酸盐还原带之下产甲烷古菌活跃沉积物中的矿物主要是白云石/菱铁矿;③特异底栖生态群落,如菌席和蛤床,指示海底流体持续溢出,并提供硫酸盐细菌还原的能量;④沉积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水合物成因的自生碳酸盐富13C而贫18O,而水合物分解形成的碳酸盐贫13C而富18O。前面3种指标和贫13C的自生碳酸盐也是现代海底甲烷冷泉沉积的特征,因此要解析地史中记录水合物释放事件、变化规律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需要结合不同的背景资料和基础数据,对4种标志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

5 结 语

我国海域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构造环境和丰富的烃类来源,初步查明在东海陆坡、冲绳海槽、南海东北部俯冲带、北部汇聚陆坡和南沙海槽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非常可观。目前,我国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在台湾西南海域发现了甲烷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九龙甲烷礁”以及大批双壳类生物、管状蠕虫[43],在东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新发现了与海底渗漏有关的冷泉碳酸盐结核以及冷泉仍在喷溢的管状蠕虫和排溢孔等证据[44,45]。

天然气水合物的释放、归宿及其与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响应的地质记录是天然气水合物演变与古海洋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汇聚类型、释放原因、演变过程还知之甚少,尚未开展水合物释放方式、甲烷归宿及释放事件的沉积记录等的研究工作。因此,通过对碳酸盐结核、碳酸盐结壳的精细剖面分析揭示其成岩环境和形成期次,开展南海北部水合物释放、甲烷归宿及释放事件的沉积记录研究,是揭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在哪里、有多少、剩多少的关键,对勘探和研究南海北部水合物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M ilkov A V.Gl obal esti m ates of hydrate2bound gas in marine sedi2

ments:How much is really out there?[J].Earth2Science Revie w s,

2004,66(3~4):1832197.

[2] Lelieveld J,Crutzen P J,Dentener F J.Changing concentrati on,

life ti m e and cli m ate forcing of at m os pheric methane[J].Tellus,

1998,50B:1282150.

[3] Kvenvolden K.Methane hydrate:A maj or reservoir of carbon in the

shall ow geos phere?[J].Che m ical Geology,1988,71:41251.

[4] M ilkov A V,Sassen R.Econom ic geol ogy of offshore gas hydrate

accumulati ons and p r ovinces[J].M 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893 地球科学进展 第21卷

2002,19:1211.

[5] M ilkov A V.Molecular and stable is ot ope compositi ons of natural

gas hydrates:A revised gl obal dataset and basic inter p retati ons in the context of geol ogical settings[J].O rganic Geoche m istry,2005,

36(5):6812702.

[6] Hovland M.A re there commercial deposits of marine hydrates in o2

cean sedi m ents?[J].Energy Exploration&.Exploitations,

2000,18:3392347.

[7] Zhang Y X,Xu Z J.Kinetics of convective crystal diss oluti on and

melting,with app licati ons t o methane hydrate diss oluti on and dis2 s ociati on in sea water[J].Earth and P lanetary Science L etters,

2003,213:1332148.

[8] Tishchenko P,Hensen C,W all m ann K,et al.Calculati on of the

stability and s olubility of methane hydrate in sea water[J].Che m i2 cal Geology,2005,219(1~4):37252.

[9] B re wer P G,O rr F M,Friederich G,et al.Deep2ocean field test

of methane hydrate for mati on fr om a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J].

Geology,1997,25:4072410.

[10] Zhang Y.Methane escape fr om gas hydrate system s in marine en2

vir onment and methane2driven oceanic erup ti ons[J].Geophysi2

cal R esearch Letters,2003,30(7):124.

[11] Ryskin G.Methane2driven oceanic erup ti ons and mass extincti ons

[J].Geology,2003,31(9):7412744.

[12] Lerche I,Bagir ov E.Guide t o gas hydrate stability in vari ous ge2

ol ogical settings[J].M 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1998,15:

4272437.

[13] Novosel I,Spence G D,Hyndman R D.Reduced magnetizati on

p r oduced by increased methane flux at a gas hydrate vent[J].

M arine Geology,2005,216(4):2652274.

[14] Sibuet M,O lu K.B i ogeography,bi odiversity and fluid depend2

ence of deep2sea cold2seep communities at active and passive

margins[J].D eep2Sea Research Part II,1998,45:5172567. [15] Yu Xiaoguo,L i J iabiao.Aadvances in gas hydrate diss ociati on

and effects on the ecol ogy and envir onment[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4,19(6):9472954.[于晓果,李家彪.天然

气水合物分解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

展,2004,19(6):9472954].

[16] Leifer I S,Mac Donald I.Dynam ics of the gas flux fr om shall ow

gas hydrate deposits:I nteracti on bet w een oily hydrate bubbles

and the oceanic envir onment[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3,210:4112424.

[17] Leifer I S,Patr o R K.The bubble mechanis m f or trans port of

methane fr om the shall ow sea bed t o the surface:A revie w and

sensitivity study[J].Continental Shelf R esearch,2002,22:

240922428.

[18] Boetius A,Ravenschlag K,Schubert C J,et al.A marine m icr o2

bial cons ortium apparently mediating anaer obic oxidati on of meth2

ane[J].N ature,2000,407:6232626.

[19] Valentine D L.B i ogeoche m istry and m icr obial ecol ogy of methane

oxidati on in anoxic envir onments:A revie w[J].Antonie van

L eeuw enhoek,2002,81:2712282.

[20] M ichaelisW,Seifert R,Nauhaus K,et al.M icr obial reefs in the

B lack Sea fuelled by anaer obic oxidati on of methane[J].Sci2

ence,2002,297:101321015.

[21] Canfield D E,Berner R A.D iss oluti on and pyritizati on of magne2

tite in anoxic marine sedi m ents[J].Geochi m ica et Cos m ochi m ica

Acta,1997,51:6452659.

[22] Schouten S,W akeha m S G,Da m ste J S S.Evidence for anaer o2

bic methane oxidati on by archaea in euxinic waters of the B lack

Sea[J].O rganic Geoche m istry,2001,32:127721281.[23] Valentine D L,B lant on D C,Reeburgh W S,et al.W ater col2

umn methane oxidati on adjacent t o an area of active hydrate diss o2

ciati on,Eel R iver Basin[J].Geochi m ica et Cos m ochi m ica Acta,

2001,65(16):263322640.

[24] Hensen C,Zabel M.Early diagenesis at the benthic boundary

layer:Oxygen and nitrate in marine sedi m ents[C]∥Schulz H

D,ZabelM,eds.Marine Geoche m istry.Berlin:Sp ringer Verlag,

2000:2092231.

[25] Sauter E J,SchlüterM,Suess E.O rganic carbon flux and rem i2

neralisati on in surface sedi m ents fr om the northern North A tlantic

derived fr om pore water oxygen m icr op r ofiles[J].D eep2Sea Re2

search Part I,2001,48:5292553.

[26] W hiticarM J.Carbon and hydr ogen is ot ope systematics of bacte2

rial f or mati on and oxidati on of methane[J].Che m ical Geology,

1999,161:2912314.

[27] Bohr mann G,Suess E,Greinert J,et al.Gas hydrate carbonates

fr om Hydrate R idge,Cascadia Convergent Margin:I ndicat ors of

near2seafl oor clathrate deposits[C]∥Pr oceeding of Fourth I nt or2

nati onal Conference Gas Hydrates.2002:1022107.

[28] Greinert J,Bohr mann G,Suess E.Gas hydrate2ass ociated car2

bonates and methane2venting at Hydrate R idge:Classificati on,

distributi on and origin of authigenic lithol ogies[C]∥Paull C K,

D ill on W P,eds.Natural Gas Hydrates:Occurrence,D istribu2

ti on and Detecti on.W ashingt on DC:American Geophysical U2

ni on,2001,124:992113.

[29] Thiel V,Peckmann J,R ichnow H H,et al.Molecular signals f or

anaer obic methane oxidati on in B lack Sea seep carbonates and a

m icr obial mat[J].M arine Che m istry,2001,73:972112.

[30] Tryon M D,B r own K https://www.360docs.net/doc/666967897.html,p lex fl ow patterns thr ough Hydrate

R idge and their i m pact on seep bi ota[J].Geophysical R esearch

L etters,2001,28:286322866.

[31] McGinnis D F,Wüest A,Schubert C J,et al.Upward flux of

methane in the B lack Sea:Does it reach the at m os phere?[C]∥

Lee,La m,eds.Envir onmental Hydraulics and Sustainable W ater

Management.London:Tayl or&Francis Gr oup,2005:4232429.

[32] Da mm E,Mackensena A,Bude G,et al.Pathways of methane in

sea water:Plume s p reading in an A rctic shelf envir onment(S W2

Sp itsbergen)[J].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2005,25:14532

1472.

[33] Da mm E,Mackensena A,Bude G,et al.Pathways of methane in

sea water:Plume s p reading in an A rctic shelf envir onment(S W2

Sp itsbergen)[J].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2005,25:14532

1472.

[34] M ienert J,Posewang J,Baumann M.Gas hydrates al ong the

northeastern A tlantic margin:Possible hydrate2bound margin in2

stabilities and possible release of methane[J].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1998,137:2752291.

[35] Tsunogai U,Yoshida N,Ishibashi J,et al.Carbonis ot op ic distri2

buti on of methane in deep2sea hydr other mal p lume,Myojin Knoll

Caldera,I zu2Bonin arc:I m p licati ons f or m icr obial methane oxi2

dati on in the oceans and app licati ons t o heat flux esti m ati on[J].

Geochi m ica et Cos m ochi m ica A cta,2000,64:243922452. [36] Suess E,TorresM E,Bohr mann G,et al.Gas hydrate destabili2

zati on:Enhanced de watering,benthic material turnover and large

methane p lumes at the Cascadia convergent margin[J].Earth

and P lanetary Science L etters,1999,170:1215.

[37] Suess E,TorresM E,Bohr mann G,et al.Sea fl oor methane hy2

drates at Hydrate R idge,Cascadia margin[J].Am erican Geo2

physical U nion Geophysical M onograph,2001,124:87298. [38] D ickens G R,Castill o M M,W alker J C G.A blast of gas in the

993

第4期 陈 忠等: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研究进展

latest Paleocene:Si m ulating first2order effects of massive diss oci2

ati on of oceanic methane hydrate[J].Geology,1997,25:2592

262.

[39] Katz M E,Pak D K,D ickens G R,et al.The s ources and fate of

massive carbon input during the latest Paleocene ther mal maxi2

mum[J].Science,1999,286:153121533.

[40] Bains S,Corfield M,Norris R D.Mechanis m s of cli m ate war2

m ing at the end of the Paleocene[J].Science,1999,285:7242

727.

[41] Kennett J P,Cannariat o K G,Hendy IL,et al.Carbon is ot op ic

evidence f or methane hydrate instability during quaternary inter2

stadials[J].Science,2000,288:1282133.

[42] Pierre C,Rouchy J2M.Is ot op ic compositi ons of diagenetic dol o2

m ites in the Tort onian marls of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mar2

gins:Evidence of past gas hydrate f or mati on and diss ociati on

[J].Che m ical Geology,2004,205(3~4):4692484.

[43] Huang Yongyang,Er win E,W u Nengyou.Geol ogical settings and

evidences of gas2hydrate occurring in the Northeast Dongsha area

of South China Sea[C]∥Pr oceedings of Gas Hydrate coll oquium

bet w een Tai w an and Motherland.Tainan,Tai w an,2005:324.[黄

永样,Er win S,吴能友.东沙海域东北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

质背景与证据[C]∥海峡两岸天然气水合物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台湾台南,2005:324.]

[44] Chen Zhong,Yan W en,Chen Muhong,et al.D iscovery of seep

authigenic carbonate nodules on northern continental sl ope of

South China Sea:Ne w evidence of gas hydrate[J].Journal of

Tropical O ceanography,2006,25(1):83.[陈忠,颜文,陈木

宏,等.南海北部大陆坡冷泉碳酸盐结核的发现:天然气水合

物新证据[J].热带海洋学报,2006,25(1):83.]

[45] Chen Zhong,Yan W en,Chen Muhong,et al.D iscovery of seep

carbonate nodules as ne w evidence for gas venting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l ope of Sourth China Sea[J].Chinese Science B ulle2

tin,2006,in p ress.[陈忠,颜文,陈木宏,等.南海北部陆坡冷

泉碳酸盐结核的发现:海底天然气渗漏活动的证据[J].科学

通报,2006(待刊).]

Advances i n Gas Hydrate D issoci a ti on and Fate of

M ethane i n Mar i n e Sedi m ent

CHEN Zhong1,2,Y AN W en1,2,CHEN Mu2hong1,WANG Shu2hong1,2

X I A O Shang2bin1,LU Jun1,Y ANG Hua2p ing1,2

(1.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 ceanology,Ch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Guangzhou510301,China;

2.Guangzhou Center for Gas Hydrate R esearch,Ch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Guangzhou510301,Ch ina)

Abstract:Here we intr oduce and outline s ome advances of gas hydrate diss ociati on and fate of methane in ma2 rine sedi m ent.A gas hydrate accumulati on in sedi m ents is related t o a geol ogical structure and/or stratigraphic trap, and the kinetic contr ol for gas hydrate diss oluti on is mass transfer and that of diss ociati on is heat transfer.There are three main release types of methane release fr om gas hydrates within the accreti onary sedi m ent,such as distributed m igrati on,f ocused m igrati on and massive methane release.There now exists compelling evidence that anaer obic oxi2 dati on and aer obic oxidati on of methane are t w o main reacti on pathways in marine sedi m ents and waters.Methane release by hydrate destabilizati on has been p r oposed t o have four ulti m ate sinks,na mely ref or mati on gas hydrate, p reci p itati on of carbonate m inerals and for mati on of unique cla m or tube wor m communities,transfor mati on carbon di oxide,discharge int o the at m os phere.The evidence p reserved in the f ossil sedi m entary deposits,including sedi2 mentary m ictr ostructures,nodular or encrusting diagenetic carbonates,s pecific benthic fauna and oxygen and car2 bon is ot op ic co mpositi ons of carbonates,m ight have registered the past occurrence of gas hydrates.

Key words:Gas hydrate;D iss oluti on and diss ociati on;Upward m igrati on types;Anaer obic oxidati on and aer o2 bic oxidati on of methane;Fate and sink.

004 地球科学进展 第21卷

【最新】《奇特的能源:甲烷水合物》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奇特的能源:甲烷水合物》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奇特的能源:甲烷水合物》阅读答案 奇特的能源:甲烷水合物 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能源中有煤、石油、天然气、电和太阳能等。前面三种能 源都直接来自地下,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人类对能源需求种类的急剧增加,这三种能源将面临枯竭的危险。人们就要从多种渠道发现或研究新的能源。 在地下或许还蕴藏着一种新型奇特的能源,其储量比全球已探明的煤、石油、 天然气的总量的三倍还要多。这种新能源就是甲烷水合物。甲烷水合物本身就 是一种天然气,它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以水的形式出现,而且十分稳定。但 是一旦它被融化,可以释放出百倍于它体积的可燃气体——甲烷。 上世纪,这种水合物已在实验里研制出来了,但直到本世纪60年代后期,才在前苏联的永冰区第一次发现这种天然的水合物。当时前苏联科学家曾经预言过,在海洋底下只要具备相似条件,也可能蕴藏着大量天然的水合物冰。各国科学 家纷纷寻找着,已经获得的大量资料已证实了前苏联科学家预见的正确性。不 久前,在危地马拉沿岸海下817英尺处发现了这种水合物冰。目前正在对取回 的采样进行研究。前苏联科学家估计,在90%的海域和25%的陆地底下存在着这种水合物的冰带,不过某些科学家持否定意见。 前苏联科学家们还推断’,这些禁锢在水合物中的甲烷也许是从地球赤热的内 部逸出形成的,也许是由海洋深处的微生物沉积而形成的。至于陆地底下的水 合物冰,完全是由沧海变迁而成的。 如何开采利用这种新能源,有许多难题要解决。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融化它,因 为它深深地埋藏在海洋底下或陆地底下。也许可以用热水或水蒸汽通下去将它 融化,但这就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可能得不偿失。另一种办法就是采取开地缝 的措施,使地下的压力减少,让气体重新逸出,被人类利用。曾经在著名的斯 克里普斯钻井队工作过的地质学家赫斯认为,安全开采这种能源在技术上是完 全可能的,但只有在石油价格猛涨后才有可能提供开采的资金。 确实就目前而言,石油和天然气还暂时不短缺,但水合物冰的丰富储量和作为 未来的能源潜力足以引起科学界的轰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可以 利用这种新型奇特的新能源。 11.第1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研究进展

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研究进展 摘要:分析了目前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领域的五大主要研究热点,认为含醇类和电解质体系中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是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而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研究是未来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替代能源 Review of the Phase Equlibria on The Natura1 Gas Hydrate at home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t home,the five main researeh hot spots for the phase equllibria are analysed.The phase equilibria in aqueous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ctrolytes and/or alcohol is the most active in all the research fields.While the Phase equilibria in natura1 Porous media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hot spots and difficult problems during the phase equllibria researeh in future. Key words: natural gas;hydrate;phase equilibria ;alternative energy 1、前言 天然气水合物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成藏物化条件优越等特点,是21世纪继常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之后最具开发潜力的清洁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处于亚稳定状态,其相态转换的临界温度、压力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组分直接制约着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最大深度和矿层厚度。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天然气水合物—溶液—气体三相平衡变化的过程,任何能影响相平衡的因素都能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或分解过程[1]。因此,研究各种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溶液—气体的三相平衡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可提供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或分解信息。因此,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研究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前沿问题。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方法和数学预测手段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随着透明耐高压材料的出现和相关实验测试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的研究不断深入。 2、国内目前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的主要五大研究热点 2.1 研究热点一:含醇类和电解质体系中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研究 长庆石油勘探局第三采油厂的严则龙(1997年)在长庆油田林5井采用井口注醇防止油管和地面管线天然气水合物堵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梅东海和廖健等人:(1)(1997)在温度262.6~285.2K范围内分别测定了甲烷、二氧化碳和一种合成天然气在纯水、电解质水溶液以及甲醇水溶液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平衡生成压力[3]。(2)(1998)对36个单一电解质水溶液体系及41个混合电解质水溶液体系中气体水合物的生成条件进行了预测。但对于二元以上的混合电解质水溶液体系,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还有待改进[4];在温度260.8~281.5K和压力0.78~11.18MPa下,研究了含盐以及含盐和甲醇水溶液体系中的水合物平衡生成条件。认为无论对于单盐或多盐水溶液体系,甲醇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溶液中甲醇增加至20%质量时,KCI 的抑制作用强于CaCl2[5];采用在Zuo一Golunesen一Guo水合物模型的基础上简化和改进的模型应用于含有盐和甲醇的水溶液体系中气体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6]。 华南理工大学的葛华才等人(2001)在模拟蓄冷空调的实验系统中研究了一元醇类添加

甲烷水合物

甲烷水合物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甲烷水合物英文名称:methane hydrate定义: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水合物。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理学和河口海岸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甲烷水合物球棍模型 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s)作为替代能源的行动。 甲烷水合物也称“可燃冰”,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形成的 笼状结晶,将二者分离,就能获得普通的天然气。这种外 面看起来像冰一样的物质是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也 就是说,它通常存在于大陆架海底地层以及地球两极的永 久冻结带。 目录 简介 发现 形成储藏 储存量 联手勘测 双刃剑 开采利用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甲烷水合物,即可燃冰。 其化学式为CH4·xH2O “可燃冰”是未来洁净的新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 子与水分子。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 仿,而且密切相关。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 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 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 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这是因为天然气有 个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温度2~5摄氏度内结晶,这 个结晶就是“可燃冰”。因为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也常 称为“甲烷水合物”。在常温常压下它会分解成水与甲烷,

“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可燃冰”外表上看它像冰霜,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笼子”,由若干水分子组成一个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气体分子。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由于开采困难,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动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层内。 编辑本段 发现 早在1778年英国化学家普得斯特里就着手研究气体生成的气体水合物温度和压强。1934年,人们在油气管道和加工设备中发现了冰状固体堵塞现象,这些固体不是冰,就是人们现在说的可燃冰。1965年苏联科学家预言,天然气的水合物可能存在海洋底部的地表层中,后来人们终于在北极的海底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可燃冰。 编辑本段 形成储藏 海洋板块活动而成 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 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 “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0-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再高就分解了。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地底要有气源。因为,在陆地只有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才具备形成条件和使之保持稳定的固态,而海洋深层300-500米的沉积物中都可能具备这样的低温高压条件。因此,其分布的陆海比例为1∶100。 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都有“可燃冰”,因为形成“可燃冰”除了压力主要还在于低温,所以一般在冰土带的地方较多。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我国的海域纬度较低,不可能存在“可燃冰”;而实际上我国东海、南海都具备生成条件。 储藏 东海底下有个东海盆地,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经20年勘测,该盆地已获得1484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加控制储量。尔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专家金翔龙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天然气水化物存在的必备条件,在东海找出了“可燃冰”存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并根据地温梯度、结合东海地质条件,勾画出“可燃冰”的分布区域,计算出它的稳定带的厚度,对资源量做了初步评估,得出“蕴藏量很可观”结论。这为周边地区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编辑本段 储存量 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随着研究和勘测调查的深入,世界海洋中发现的可燃冰逐渐增加,1993年海底发现57处,2001年增加到88处。据探查估算,美国东南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岭,可燃冰资源量多达180

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

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 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继煤,石油与天然气等能源之后的新型能源物质,它被誉为21世纪最清洁的能源物质。本文章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概念以及形成条件,追溯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这为指导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对于人类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还存在着一些难关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进展能源物质意义探索 一、引言 1.1天然气水合物的概念 天然气水合物就是我们熟称的“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是因为它的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燃烧。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一定的高亚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似冰状的结晶物质,其主要是分布在深海沉积物和陆域的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等地域。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矿产资源,虽然其成分与天然气相似但是较之更为纯净,开采时只需要将固体的“天然气水合物”升温减压就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气体。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能源当之无愧的被誉为“21世纪最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 1.2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及优点 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子结构式为CH4?8H2O,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温度,压力和原材料。首先需要低温的环境,天然气水合物在在0―10℃时生成,在超过20℃的温度时便会分解。其次需要高压的条件: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满足可燃冰的生成然而在海洋深处,30个大气压是很容易满足的并且气压越大水合物越不容易分解。最后充足的气源是必不可少的。在海底深处经常会有很多有机物的沉淀,这些有机物质中含有丰富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后可以产生充足的气源。

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形成与分解实验研究

第30卷 第4期2009年7月 石油学报 AC TA PETROL EI SIN ICA Vol.30J uly  No.42009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6AA 09209)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前期研究”项目(P 06070)联合资助。作者简介:任韶然,男,1960年9月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提高采收率及水 合物开采机理研究。E 2mail :rensr @https://www.360docs.net/doc/666967897.html, 文章编号:025322697(2009)0420583205 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形成与分解实验研究 任韶然 刘建新 刘义兴 樊泽霞 刘永军 左景栾 于洪敏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山东东营 257061) 摘要:基于实际海洋水合物资源的赋存状态及温度、压力条件,在人工多孔介质中物理模拟海底水合物稳定带的水合物藏进行了 水合物的形成与分解的实验研究。分析甲烷水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形成与降压开采过程,揭示了其温度、压力和产气速率的变化规律。采用逐步降压的方法测定了多孔介质中水合物在特定温度下最小分解推动力,比较了不同降压模式下的累计产气量。结果表明,水合物形成过程中通过不断注水保持系统压力,甲烷可完全生成水合物,最终水合物藏中仅有水和水合物两相;实验条件下水合物的分解主要受压差影响,压差越大,分解速率越大,累计产气量越高;在一定温度下水合物的分解需有一个最小推动力。比较不同降压模式发现,累计产气量只与压差有关,而与降压模式无关。 关键词:甲烷;气体水合物;水合物形成和分解;水合物资源;多孔介质;实验研究中图分类号:TE 66218 文献标识码:A Experimental study on formation and dissociation of methane hydrate in porous media REN Shaoran L IU L IU Y ixing FAN Zexia L IU Y ongjun ZUO Jingluan YU Hongmin (S chool of Pet roleum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Dongy ing 257061,China )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issociation of methane hydrate in subsea sediments we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 in porous media under simulated hydrate stability zone conditions for subsea hydrate resources.The changes of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gas 2production rate during hydrate dissociation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of hydrate formation and dissociation.The driving force (drawdown pressure )for hydrate dissociation was studied using a step depressurization procedure.The cumulative gas production rates under different depressurization modes were compared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gas production in hydrate 2bearing sediment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sociation rate of hydrate mainly depends on the pressure drop.High pressure 2drop can re 2sult in high dissociation rate and gas recovery.A minimum driving force is required for hydrate dissociation under certain tempera 2tures.The cumulative gas production rate is related with the total pressure drop ,but not affected by the depressurization modes.K ey w ords :methane ;gas hydrate ;hydrate formation and dissociation ;hydrate resource ;porous media ;experimental study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未来的一种重要替代能源[1],具有资源量大、燃烧清洁无污染等优点[2],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能源工作者的关注。近年来,主要是针对深水钻完井过程中水合物在井筒中形成所造成的危害进行的水合物抑制的研究[3],而关于多孔介质中水合物生成与分解的规律研究尚处于实验室起步阶段。笔者利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水合物研究中心自行研发的实验装置合成均匀分布的模拟水合物藏并通过开采装置进行水合物的降压分解;揭示了在不同的开采方式下,水合物藏内部温度、压力和气体相态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产气和产液量的分析。 1 实验方法 111实验装置及材料 实验装置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天然气水合物研 究中心自行研发的气体水合物合成、开采和物性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高压反应釜、加围压系统、注气供水系统、超声波和电阻测量系统、温度与压力测量系统、气液测量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等(图1)。装置的核心是高压反应釜,是一个直径为0112m ,长度为 0138m ,容积为4125L 桶状容器,最大工作压力为

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

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 XXX 生物工程一班生命科学学院xxx大学150080 摘要:甲烷菌是一个古老的原生菌。随亨格特(Hungate)无氧分离技术发展以来,人们对甲烷菌的研究逐渐深入。从产甲烷菌生存环境分离、筛选出新的产甲烷菌种。20世纪90年代对甲烷菌的探讨、研究比较多,近10年的研究比较少。简述了产甲烷菌的发展历史及分类。产甲烷菌是重要的环境微生物,是古细菌的一种,在自然界的破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迄今已有种产甲烷菌基因组测序完成。基因组信息使人们对产甲烷菌的细胞结构、进化、代谢及环境适应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微生物,产甲烷菌,分类。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hanogenic bacteria Zhengzongqiao The first class of Biotechn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methanogens is an ancient native bacteria. With the Since Heng Gete (Hungate) anaerobic separ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eople gradually in-depth study of methanogens. Living environment separated from the methane-producing bacteria filter out new methane-producing bacteria. Of methanogens in the 1990s, research more, nearly 10 years of study is relatively small.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hanogenic bacteria and classification. Methane-producing bacteria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microorganisms, is a kind of archaebacter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ormone cycle of the nature of the broken. So far has been a kind of methane-producing bacteria genome sequencing is completed. Genomic information to make The Methanogens the cell structure, evolutio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metabolic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Keywords: microorganisms, methane-producing bacteria。 1.产甲烷菌的介绍 产甲烷菌是一类能够将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厌氧发酵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古细菌,它们生活在各种自然环境下,甚至在一些极端环境中。产甲烷菌是厌氧发酵过程的最后一个成员,甲烷的生物合成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关键链条。由于产甲烷菌在有机废弃物处理、沼气发酵、动物瘤胃中有机物分解利用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甲烷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因此产甲烷菌和甲烷产生机理的研究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对产甲烷菌基因组的研究,使人们从全基因组的角度、进化的角度对甲烷生物的合成机理、甲烷菌的生活习性、结构特点等方面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产甲烷菌的分类:Schnellen第一个从消化污泥中分离纯化得到。19 74年Bryant首次提出了产甲烷菌(M讼tha n昭甘n)一词,将其与以甲烷为能量来源的嗜甲烷菌(MethanotrDPh,)区分开来。到目前为止,分离鉴定的产甲烷菌已有2 00多种。它们存在于沼泽、湖泊、海洋沉积物及瘤胃动物的胃液等自然生态系统中,也存在于废水处理、堆肥和污泥消化等非自然的生态系统中。从分类学上讲,产甲烷菌属于古细菌的水生古细菌门(EUrya rchaeo-ta),

海底甲烷水合物溶解和分解辨析及其地质意义lw_79

天然气水合物 收稿日期:2007205231;修回日期:2007207204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472156);教育部厦门大学“211”工程和“985”二期工程资助项目联合资助.作者简介:雷怀彦(19602),男,陕西咸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油气和环境等地质研究工作.E -ma il :lhy @xm u .edu .cn . 海底甲烷水合物溶解和分解辨析及其地质意义 雷怀彦1,2,官宝聪1,龚承林1,刘建辉1,黄 磊1 (1.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05;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甲烷水合物的溶解和分解过程是甲烷水合物成藏的关键科学问题,同时也是造成环境灾害事件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阅读甲烷水合物相关文献中发现有些作者对甲烷水合物溶解和分解的复杂动力学过程产生了一些混淆,并由此可能对甲烷水合物的成藏机理及其对环境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造成偏差。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多年对甲烷水合物形成和分解动力学过程的系统研究,认为海底存在一种甲烷气体的动态存储与排泄平衡作用,甲烷水合物的溶解和分解是海底甲烷气的主要排泄方式,也是甲烷水合物失稳后的2种不同的重要过程,同时,海底甲烷气的排泄量、运移方式和排放速率都与甲烷水合物成藏与否密切相关,因此深入认识甲烷水合物溶解和分解过程的控制机理,对海底甲烷水合物形成机制、成藏过程的研究和对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的评估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关键词:甲烷水合物;溶解;分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T E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7)0420584204 在海洋地质环境中,甲烷主要以甲烷水合物、甲烷气泡和溶解甲烷气3种形式存在[123]。海底甲烷水合物藏是全球排烃作用的表现形式和结果之一。一方面,由于甲烷水合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许多学者都认识到甲烷水合物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当海底温度、压力等条件发生变化时,甲烷水合物藏的稳定性遭到破坏,造成甲烷水合物持续发生分解或溶解,继而导致沉积物胶结强度和坡体稳定性的降低,引起海底滑坡,同时释放出大量甲烷气体进入海水,对海底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构成威胁,甚至升入大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而且甲烷气体的逸出还会对全球碳循环系统的碳总量和碳同位素特征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反过来又可影响甲烷从海底逸出速率的变化和在沉积物、海水中传输速率的变化。海底甲烷水合物的溶解和分解是海底甲烷气的主要排泄方式,二者是甲烷水合物失稳后发生的2种不同过程,溶解、分解的速率及其数量都会影响甲烷水合物的成藏过程。因此深入了解甲烷水合物溶解和分解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对海底甲烷水合物形成机制和成藏过程研究,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评估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1 海洋中甲烷水合物的不稳定性 甲烷的溶解度可以表示为温度(T )和压力(P )的函数[4]。有关研究表明,恒温4℃的纯水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的稳定压力为4.31M Pa ,即表示当压力大于4131M Pa 之后,甲烷的溶解度会受到甲烷水合物形成的限制。图1是根据布莱克海台海底温度和压力剖面绘制的甲烷—海水—甲烷水合物系统相图[526]。图中左纵坐标的短虚线表示海底的深度(2775m ),实曲线表示相边界,虚曲线表示孔隙水中甲烷在未发生任何质量迁移条件下甲烷浓度的2个可能剖面(即包括被溶解的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和游离甲烷气)[7]。由于甲烷水合物形成后会限制甲烷的溶解度,因此在某一指定深度甲烷溶解度所对应的压力要小于甲烷水合物的稳定压力或该深度的静水压力。 在海洋环境中,甲烷水合物的不稳定性表现为2 第18卷第4期 2007年8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 TU RAL GA S GEO SC IENCE V o l .18N o.4A ug . 2007

水合物资料(图文解说) 超级完整

甲烷水合物 (重定向自甲烷氣水包合物) 甲烷因加热释放而燃烧,水分溢出(美国地质调查所)。 嵌入图:包合物结构? (Uni. G?ttingen, GZG. Abt. Kristallographie). 来源:美国地质调查所 另一种甲烷气水包合物结构:甲烷被十四面体(tetrakaidecahedral,24个水分子)的水笼结构。 甲烷气水包合物(Methane clathrate),也称作甲烷水合物、甲烷冰、天然气水合物或可燃冰[1],为固体形态的水于晶格(水合物)中包含大量的甲烷。最初人们认为只有在太阳系外围那些低温、常出现冰的区域才可能出现,但后来发现在地球上许多海洋洋底的沉积物底下,甚至地球大陆上也有可燃冰的存在,其蕴藏量也较为丰富。 甲烷气水包合物在海洋浅水生态圈中是常见的成分,他们通常出现在深层的沉淀物结构中,或是在海床处露出。甲烷气水包合物据推测是因地理断层深处的气体迁移,以及沉淀、结晶等作用,于上升的气体流与海洋深处的冷水接触所形成。在高压下,甲烷气水包合物在18 °C的温度下仍能维持稳定。一般的甲烷气水化合物组成为1 摩尔的甲烷及每5.75摩尔的水,然而这个比例取决于多少的甲

烷分子“嵌入”水晶格各种不同的包覆结构中。据观测的密度大约在0.9 g/cm3。一升的甲烷气水包合物固体,在标准状况下,平均包含168 升的甲烷气体。 甲烷形成一种结构一型水合物,其每单位晶胞内有两个十二面体(20个端点因此有20个水分子)和六个十四面体(tetrakaidecahedral,24个水分子)的水笼结构。其水合值(hydratation value)20可由MAS NMR来求得。[2]甲烷气水包合物频谱于275 K和3.1 MPa下记录,显示出每个笼形都反映出峰值,且气态的甲烷也有个别的峰值。 天然存量 已确定与推测中可能有甲烷冰蕴藏的大陆棚海域。资料来源:USGS 甲烷气水包合物受限于浅层的岩石圈内(即< 2000 m深)。此外,发现在一些必要条件下,惟独在极地大陆的沉积岩,其表面温度低于0 °C,或是在水深超过300 m,深层水温大约2 °C的海洋沉积物底下。大陆区域的蕴藏量已确定位在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800 m深的砂岩和泥岩床中。海生型态的矿床似乎分布于整个大陆棚(如图),且可能出现于沉积物的底下或是沉积物与海水接触的表面。他们甚至可能涵盖更大量的气态甲烷。[3] 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了它的特殊分布。从目前来看,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地球上两类地区:一类地区是水深为300m~4000m的海洋,在这里,天然气水合物基本是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主要分布于海底以下0~1500m的松散沉积层中;另一类地区是高纬度大陆地区永冻土带及水深100~250m以下极地陆架,在这里,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是在低海面时期低温条件下形成。

BES与氯仿对产甲烷菌的抑制分析

1.3 实验装置 实验反应装置如图1 所示,主要是两个500 mL 的锥形瓶,反应器内温度采用培养箱自动控制,温度 为(37±1) ℃,气体采用排水法收集。 分析方法 TS 和VS:烘干法;pH 值:PHB-9901 精密 pH 计;COD: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测定 [4];氨氮:滴定法;总 碱度:滴定法;VFA 组分和气体组分:气相色谱法。 TS 和VS:烘干法;pH 值:PHB-9901 精密pH 计;COD: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测定[5];氨氮:滴定法; 总碱度:滴定法;VFA 组分和气体组分:气相色谱法。 】:[目的]研究污泥厌氧消化产挥发性脂肪酸(VFA)过程中的有机物碳流的转化机制,阐明乙酸累积机理。[方法]研究溴乙烷磺酸盐(BES)和氯仿(CHCl3)抑制模型下中间代谢产物和气体的累积,检测各产乙酸功能菌群数量,推断污泥产酸发酵过程中的有机物碳流方向和乙酸累积机理。[结果]BES模型乙酸浓度达27 mmol/L,fhs基因拷贝数比对照组高2-3倍,产氢产乙酸菌略有下降。CHCl3模型乙酸浓度达22 mmol/L,fhs基因拷贝数比BES组低一个数量级,产氢产乙酸菌下降明显。[结论]BES特异性较高,除产甲烷菌外对其他厌氧产酸细菌没有影响,乙酸浓度增加并且其主要来源于水解发酵产酸以及同型产乙酸过程。氯仿除抑制产甲烷菌外,对同型乙酸菌和产氢产乙酸菌也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硫酸盐还原菌对餐厨垃圾厌氧发定向产乙酸的影响 研究 两种抑制产甲烷菌的方式对比:微生物学报,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50(10):1327 -1333; 4 October 2010,《污泥厌氧消化产酸发酵过程中乙酸累积机制》 通过以上研究,得到结论如下: (1)两种抑制剂造成的污泥厌氧消化产酸模型均能造成乙酸的累积,其中 BES 模型中乙酸累积浓度达25 mmol/L,CHCl3模型中,乙酸累积达 22 mmol/L。(2)在 BES 产酸模型中,食氢产甲烷菌和食乙酸产甲烷菌被抑制,H2分压和乙酸浓度增加,产氢产乙酸菌活性被抑制。同时,H2的累积刺激了同型 产乙酸菌的活性。乙酸累积来自水解发酵产乙酸、同型产乙酸以及产氢产乙酸。 (3)在 CHCl3产酸模型中,产甲烷细菌受到抑制,H2分压上升,但同型产乙酸细菌和产氢产乙酸细菌也受到抑制。水解发酵产乙酸可能是乙酸的唯一来源。 CHCl3和 BES 造成了不同的抑制效应。由于 BES 是产甲烷细菌辅酶 M 的结构类似物,在适量浓度下,主要是抑制产甲烷细菌,而CHCl3是一种广谱性的微生物抑制剂,除抑制产甲烷细菌外,还可能会抑制包括产氢产乙酸细菌以及同型产乙酸细菌在内的其他微生物。因此推断,两种抑制剂造成的抑制模型是:BES 抑制产甲烷菌,造成氢气和二氧化碳以及乙酸累积,而氢气和二氧化碳的累积刺激了同型产乙酸细菌活性,消耗氢气和二氧化碳,最终的效应是只有乙酸累积,而氢气未能在体系中累积。CHCl3抑制模型中,由于 CHCl3同时也抑制了其他细菌,如同型产乙酸细菌和产氢产乙酸细菌,因此氢气未能被消耗从而在体系中累积。

甲烷水合物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23卷第3期V o.l 23N o .3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 f Ji ng m en T echn i ca l Co lleg e 2008年3月M a r .2008 [收稿日期]2007-11-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9806009)。 [作者简介]许维秀(1966-),女,湖北钟祥人,荆楚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天然气水合物相关技术。E - m ai:l xu w eix i u @sohu .com 。甲烷水合物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许维秀 (荆楚理工学院化工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 [摘 要] 采用恒压法、利用全透明蓝宝石釜及配套系统,考察了分解温度(245.15~271.15K )、生成 压力(5.5~7.0M Pa)、冷冻时间、搅拌对甲烷水合物分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烷水合物适宜的生成条件 为3.2 、压力6.5M P a 、静态、冷冻时间为4h 左右,甲烷水合物的适宜储运条件为常压、温度控制在-5 左右。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动力学;分解率;静态 [中图分类号] O 656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57(2008)03-0001-06 0 引言 在永久冻土带和深海沉积层中存在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如何以经济、安全的方式从水合物矿床中开采天然气,既符合环保要求,又不会引起海底滑坡与沉积物崩塌,需要研究水合物形成与分解过程的热力学及动力学规律。以水合物的形式储存和运输天然气技术(简称NGH 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正着力开发的一种新的天然气储运技术,它具有储气密度高、安全可靠、环境友好且成本较低等优势,特别适用于海上及陆地偏远小气田的开发和中远距离(1000~12000k m )的天然气运输。NGH 技术中的气体水合物储运过程和水合物的分解动力学密切相关。由于我国西部和海洋的天然气储量非常丰富,开展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的气体水合物热稳定性研究和本征分解动力学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往文献中对水合物生成动力学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对水合物分解动力学的研究则开展较少[1]。文中利用水合物静力学实验装置,测定甲烷水合物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分解动力学数据,考察温度、生成压力、冷冻时间、是否搅拌对分解率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气体储运的水合物生产工艺提供依据。 1 实验 1.1 实验装置 实验所用的装置是实验室自行设计、自行组建的国内第一套气体水合物静力学实验装置[2,3],主要由高压釜、恒温空气浴、搅拌装置以及温度和压力测量系统四个部分组成,见图1。 高压釜及管路系统:实验装置的核心部件是安装在恒温空气浴中部的全透明高压蓝宝石釜(加拿大DB ROBI NSON 公司生产)。高压釜的最大工作体积为78c m 3 (包括活塞和搅拌子),最高工作压力为20M Pa ,工作温度范围为183~423K 。高压釜外配有LG100H 型冷光源(北京电光科学仪器厂生产)。釜内压力由JP-3手动泵(江苏海安石油仪器制造厂)调节,泵的最大工作压力为50MPa ,釜中带有一个密封活塞,可将增压流体与实验体系隔开。在本文工作中,采用石油醚(沸点333~363K )作为增压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研究进展

第21卷第4期2006年4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 I N E ART H SC I ENCE Vol.21 No.4 Ap r.,2006 文章编号:100128166(2006)0420394207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研究进展 陈 忠1,2,颜 文1,2,陈木宏1,王淑红1,2,肖尚斌1,陆 钧1,杨华平1,2 (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 广州,510301; 2.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301) 摘 要:综述了近年来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天然气水合物的汇聚与地质构造或地层圈闭有关,其溶解受物质转换控制,分解则受热转换控制。水合物释放甲烷的运移方式包括分散式、中心式和大规模排放式。缺氧氧化和耗氧氧化是甲烷在海洋环境中的2种主要转化方式。天然气水合物释放甲烷的最终归宿主要为:①重新形成天然气水合物;②形成化能自养生物群落和沉淀出碳酸盐沉积;③与氧发生氧化后转变为CO 2 ;④直接排放进入到大气中。沉积物中的微构造、化能自养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矿物及其碳氧同位素组成是水合物释放事件的指纹记录。 关 键 词:天然气水合物;溶解和分解;运移方式;缺氧甲烷氧化与耗氧甲烷氧化;归宿与沉积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在大陆汇聚边缘、离散 边缘或海岭的沉积物中。目前估算的海洋沉积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为(1~5)×1015m3甲烷(约500~2500Gt甲烷碳)[1],被视为是未来潜在的天然气资源、全球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以及海底地质灾害的潜在因素。甲烷是继CO 2 之后第二大重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停留间约为7.9年,对全球气候变暖影 响的潜力是CO 2 潜力的25倍[3]。海洋沉积的甲烷碳占海洋溶解无机碳的25%,约是大气甲烷碳的104倍[4],数百万年来曾引发剧烈的气候变化事件和生态环境事件。因此研究天然气水合物释放和甲烷归宿,对研究水合物的环境效应、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甲烷的排放方式、氧化与转换、归宿和沉积及记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开展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在哪里、有多少、剩多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2 天然气水合物汇聚与释放 2.1 水合物汇聚 天然气水合物出现在寒冷的高纬极区、大陆冻土带(<0℃)和海底温度低(4~6℃)、压力高(>3 MPa)、水深大于300~500m的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汇聚(gas hydrate accumulati on)和含量不受气体成因控制而是受气体来源控制,与地质构造或地层圈闭有关,但起关键作用的是进入沉积物的流体(气和水)。根据流体迁移模式和稳定带中水合物含量,水合物汇聚可分为3种类型[4]:构造型汇聚、地层型汇聚和复合型汇聚。 一般而言,构造型水合物汇聚出现在热解成因气、生物成因气、混合气沿断层面、泥火山及其它地质构造快速运移到水合物稳定带的区域,控制因素为流体通道的形状、流动速率、气体组成、温度场[4,5]。其特征是气流量高(high gas flux),水合物  收稿日期:2005209205;修回日期:2006202221. 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自然铝的成因及其对寻找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编号:40406011);国家863计划青年基金项目“南海某些特征自生矿物的形成机理对水合物、油气探查的敏感性研究”(编号:2004AA616090)资助.  作者简介:陈忠(19702),男,云南石屏县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矿物学与资源环境研究.E2ma il:chzhs outh@scsi https://www.360docs.net/doc/666967897.html,

甲烷水合物的生成与研究

甲烷水合物的生成与研究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似冰状白色固体物质,又称“可燃冰”,其广泛存在于海洋和大陆冻土层中。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储藏甲烷的能源,含碳量大约相当于其他矿物燃料含碳量总和的2倍之多,被誉为21世纪的新替代能源,我国2007年在南海发现了水合物,因此,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天然气的运移情况和具体的地理地质环境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体系划分为渗漏体系和扩散体系。 扩散体系下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较为缓慢,是由以甲烷为主的烃类气体在微生物或热作用下散布于海底松散的多孔沉积物中,在合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生成水合物; 渗漏体系是海洋底部由于地壳构造活动产生的挤压或拉伸等变形作用或海洋沉积物的侧向挤压变形作用而出现的断层,使得圈闭中的烃类气体沿着该通道向上渗漏,形成稳定的水合物形成所需的气源,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生成天然气水合物。 在这2种形成体系中,渗漏型水合物储量更大,生成速度更快,具备更高的开采和利用价值。墨西哥湾存在典型的渗漏型水合物,据估计我国南海也可能存在这种类型的水合物藏。 目前对渗漏型水合物的研究较少,王玉彬等对渗漏型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生成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模拟;陈多福等对墨西哥湾渗漏型水合物沉淀比例进行了研究,表明10Ka内有13%的渗漏天然气沉淀

为水合物,渗漏系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动力学为水合物资源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源评价方法;曹运城等探讨了热传递对渗漏型水合物生成的影响,表明渗漏型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放热作用使沉积层地温升高,导致水合物生成稳定带厚度减少,从而使水合物分解;吴时国等对我国南海北部深水油气渗漏及水合物成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南海北部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的可能性。

天然气水化合物前沿研究(文献综述)

单位代码 学号1224150173 分类号 密级 论文 文献综述 2013 年 12月 22日

天然气水化合物前沿研究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公认的 21 世纪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未来洁净能源的最大一部分也许就藏在海底或高纬度永冻区。由于它的开发可能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所以前期调查工作更为重要。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存在难点问题,减压法和综合法是现有水合物开采技术中经济前景比较好的开采技术。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现状;趋势;问题 一、概述 现在地球能源危机成为大家遇到巨大困难之一,能源的争夺成为引发国家之间战争的重要因素。于是可燃冰作为一类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它的开采利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天然气水合物的定义:小分子气体(如甲烷至丁烷,氮,氧,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和水在适当温度和压力下接触后形成的以甲烷为主(>90%)的笼状水合物,又叫“可燃冰”或“甲烷水合物”。[1-2-3]据估算全球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约为2×1016m3成为剩余天然气储量的136倍。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的有机碳的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而且分布状况很均匀,几乎遍布全球的各大洲。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后几乎没有污染,是一种绿色的新型清洁能源。根据我国海洋地质调查部门的调查,发现南海北部具有良好的可燃冰资源前景,并将南海可燃冰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纳入了 973计划,标志着中国对替代能源可燃冰重大基础研究已全面展开。目前,对可燃冰的研究发展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和能源专家的广泛关注。 二、天然气水化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具有笼状结构的似冰状结晶化合物,气体分子多以甲烷为主 ( >90%),所以也被称为甲烷水合物 (Methane Hydrates)。天然气水合物与天然气的成分相近似,且更为、纯净。简单地说,天然气水合物就是天然气(甲烷类,是细菌分解有机物和原油热解时所产生的)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和很高压力下形成的一种冰状的固态晶体。纯净的天然气水合物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被点燃,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可燃冰”。具体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