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
WI-IT-01-002 信息系统灾害恢复工作指引

1 目的 Purpose确保各部门资讯系统以及相关IT设备不致因病毒、人为或外来不可抗拒之因素影响而损毁或消失;Ensure information is not likely to be damaged or disappeared because of the storage of the computer software and file suffers from virus or influence from foreign and irresistible factors other than the computer itself.2 范围 Scope2.1 IT硬件设备的灾害恢复 IT hardware equipment disaster recovery2.1.1 服务器及各部门的电脑、打印机设备;All hardware, software and prin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uter.2.2 软件、信息系统的灾害恢复 Software, information system disaster recovery2.2.1 各部门电脑中的文件数据、应用软件、信息和电邮;File data, application software, information and email.2.2.2 管理系统软件及管理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数据;Management system software and the important data.3 定义 Definition无4 职责 Right & Responsibility4.1 相关部门 Related department4.1.1 及时告知IT部门相关的异常情形;Inform the IT departments related to abnormal situation.4.1.2 遵守相关IT设备使用规范与保养工作指示;Comply with the standard of IT equipment and maintenance instructions.4.2 IT部门 IT department4.2.1 系统崩溃;System break down.4.2.2 病毒攻击;Hack Attack.4.2.3 机密数据泄露; Secret information leakage.4.2.4 电力供应失效;Electric power supply failure.5 内容 Contents5.1 系统崩溃;System break down5.1.1 相关部门 Related department5.1.1.1 系统崩溃时,部门负责人员需要立即终止任何操作,及时向IT部门报告情况。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各种自然灾害、人为失误、恶意攻击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信息系统的瘫痪,给业务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制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在灾难发生后,信息系统能够尽快恢复正常运行,减少业务中断的时间和损失。
这一规范涵盖了从预防灾难到恢复系统的全过程,包括风险评估、备份策略、恢复计划、测试与演练等多个方面。
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的基础。
通过对可能面临的各类灾难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包括火灾、水灾、地震、电力故障、网络攻击等,确定每种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有助于企业或组织了解自身的脆弱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
备份策略是保障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的关键环节。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核心资产,因此必须定期进行备份。
备份的方式可以包括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
本地备份通常速度较快,但在灾难发生时可能会同时受损;异地备份则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传输延迟。
此外,还需要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更新频率,确定合理的备份周期和保留策略。
恢复计划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的核心内容。
它详细描述了在灾难发生后,如何逐步恢复信息系统的运行。
恢复计划应包括恢复的优先级、人员分工、资源调配、技术方案等。
例如,对于关键业务系统,应优先进行恢复;同时,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在恢复过程中的职责,确保协同工作的高效性。
测试与演练是检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实际的测试和演练,才能发现恢复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改进。
测试和演练可以模拟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灾难场景,检验系统的恢复能力和人员的应对能力。
在制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时,还需要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过度的投入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但投入不足又可能导致恢复效果不理想。
因此,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预算和资源配置方案。
计算机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计划

灾难恢复计划版本历史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1.简介 (3)1.1计划的使用 (3)1.2灾难定义 (3)1.3 概述 (3)1.4 原则 (3)2.恢复策略 (4)2.1 自然灾难(包括:火、地震等等) (4)2.2 硬件故障 (4)2.3 软件故障 (4)2.4 病毒 (5)3.职责 (5)3.1 灾难恢复小组成员 (5)3.2公司员工在灾难恢复时的职责 (5)4.信息系统详细内容及设备列表 (6)4.1网关、防火墙服务器 (6)4.2域服务系统 (6)4.3文件服务器系统 (6)4.邮件、防病毒系统 (7)5. QAD linux 系统 (7)6 QAD windows 系统 (8)7备份系统 (8)4.9网络服务设备列表 (8)5.备份 (9)5.1系统配置备份 (9)5.2数据资料备份 (9)5.3备份步骤 (9)6.灾难恢复内容及顺序 (10)6.1主要恢复内容 (10)6.2 主要软件及系统恢复步骤 (10)6.3恢复备份数据的条件: (11)6.4恢复时间及顺序 (11)7.主要硬件及软件供应商联系方式 (12)8.风险分析 (13)8.1风险等级: (13)8.2风险分析列表: (13)8.3风险评价 (15)8.4降低风险的发生 (16)9.培训 (17)1.简介1.1计划的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灾难时激活这个计划,由IT小组按照本计划标准的操作程序组织实施灾难恢复,直到全部数据和功能被修复。
1.2灾难定义灾难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是指由不可抗力造成的网络瘫痪、信息服务被强制中断,这种灾难是不可预测的。
人为灾难是指除自然灾难以外的信息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出现瘫痪、信息服务被强制中断。
工信部《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

工信部《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工信部《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是一个有关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重要指南,旨在帮助组织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措施,以应对重要信息系统遭受各种灾难事件的风险。
以下为《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内容总结,共计1200字以上。
第一部分:引言本部分介绍了指南的目的和范围,以及指南的适用对象和术语定义。
同时,还介绍了灾难恢复的重要性和需求,以及在应对灾难中建立和保护重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灾难恢复框架本部分包括灾难恢复框架的定义、原则和目标。
其中,灾难恢复框架定义了灾难恢复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原则指导了组织在灾难恢复过程中的行为,目标明确了组织应对灾难的总体要求。
第三部分:灾难风险评估与管理本部分介绍了灾难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其中,灾难风险评估包括对重要信息系统灾难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进行管理。
同时,还介绍了灾难风险管理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制定灾难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等。
第四部分:灾难响应与恢复本部分介绍了灾难响应与恢复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其中,灾难响应包括建立应急响应团队、实施应急措施等;灾难恢复包括恢复重要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数据和应用。
此外,还介绍了灾难恢复过程中的关键措施,如备份与还原、业务持续性计划等。
第五部分:灾难恢复验证和演练本部分介绍了灾难恢复验证和演练的意义和方法。
其中,灾难恢复验证是指对恢复方案进行验证和测试,以确保其有效性;灾难恢复演练是指定期进行的灾难恢复演习活动,以提升组织灾难应对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
第六部分:灾难恢复管理与持续改进本部分介绍了灾难恢复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方法和要点。
其中,灾难恢复管理包括建立灾难恢复管理制度、持续监测和评估灾难恢复能力等;持续改进包括根据灾难恢复演练和实践经验不断改进灾难恢复策略和措施。
第七部分:附则总结《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灾难恢复的基本概念、框架和方法,为组织建立有效的灾难恢复体系提供了指导。
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

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在现代社会,信息系统对组织和企业的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灾难事件可能会导致信息系统中断或数据丢失,对组织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健全的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包含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方法,以帮助组织应对可能出现的灾难事件。
1.风险评估与业务连续性计划在建立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之前,组织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这包括确定潜在的灾难事件,如自然灾害、黑客攻击等,并评估其对信息系统的威胁程度。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可以制定适当的业务连续性计划,以确保即使在灾难事件中也能够继续运营。
2.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组织应定期进行信息系统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可靠的地方。
备份数据可以用于在灾难事件中恢复信息系统。
组织应制定备份策略,包括备份频率、备份存储位置、备份数据的完整性验证等。
4.灾难恢复计划测试与演练灾难恢复计划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定期测试和演练来确保。
组织应定期组织模拟灾难事件的演练,以检验灾难恢复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这将帮助团队了解应急响应程序、恢复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方式,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异地备份与云存储除了本地备份外,组织还应考虑将信息系统数据备份到异地存储或云存储中。
这样即使发生本地灾难,数据仍可恢复。
异地备份和云存储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成功。
6.完善的安全措施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组织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的重要一环。
组织应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并减少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
7.持续监测和改进建立一套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后,组织需要持续监测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有效性,并根据新的威胁和技术变化进行不断改进。
这可以通过定期的风险评估、安全演练和技术更新来实现。
总之,建立一套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对于组织的稳定运营至关重要。
通过风险评估、备份与恢复、灾难恢复团队、计划测试与演练、异地备份与云存储、安全措施以及持续监测和改进,组织可以有效地应对灾难事件,并尽快恢复信息系统的运行。
灾难恢复行业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正式出台

灾难恢复行业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正式出台2007年7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领导编制的《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正式升级成为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 20988-2007 )。
这是中国灾难备份与恢复行业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并于2007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规定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遵循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规划、审批、实施和管理。
《规范》具体对灾难恢复行业相应的术语和定义、灾难恢复概述(包括灾难恢复的工作范围、灾难恢复的组织机构、灾难恢复的规划管理、灾难恢复的外部协作、灾难恢复的审计和备案)、灾难恢复需求的确定(包括风险分析、业务影响分析、确定灾难恢复目标)、灾难恢复策略的制定(包括灾难恢复策略制定的要素、灾难恢复资源的获取方式、灾难恢复资源的要求)和灾难恢复策略的实现(包括灾难备份系统计数方案的实现、灾难备份中心的选择和建设、专业技术支持能力的实现、运行维护管理能力的实现、灾难恢复预案的实现)等内容作了具体描述。
同时,在附录A对灾难恢复能力作了等级划分(共6级:第1级基本支持,第2级备用场地支持,第3级电子传输和部分设备支持,第4级电子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第5级实时数据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第6级数据零丢失和远程集群支持);附录A对灾难恢复能力等级评定原则、灾难备份中心的等级等也作了规范要求。
附录B对灾难恢复预案框架、附录C对相应行业RTO/RPO与灾难恢复能力等级的关系比例作了规范要求。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能力等级与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各行业可根据行业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制定相应的灾难恢复能力等级要求和指标体系。
2005年4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银行、电力、民航、铁路、证券、税务、海关、保险等国内八大重点行业及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政府和GDS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编制的《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正式出台。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方案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方案(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并指导我公司生产系统灾难恢复工作,提高防范灾难风险的能力,保障持续运营,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生产系统灾难恢复工作应坚持“统筹规划、平战结合、等级灾备”的原则,平衡成本与风险,确保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灾难恢复为生产系统灾难恢复。
灾难恢复工作是指,为保障生产系统持续运营,防范灾难风险并减轻灾难造成的损失和不良影响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包括:组织机构设立和职责、灾难恢复需求分析、灾难恢复策略制定、灾难备份系统实施、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与运行维护、灾难恢复预案管理、应急响应和恢复。
第二章总体工作要求当生产系统及相关业务流程发生重大变更时,应立即启动灾难恢复需求的再分析,并根据最新的灾难恢复需求分析重审和修订灾难恢复策略。
根据灾难恢复策略定期复审和调整灾难恢复技术方案、灾难恢复预案,并定期开展灾难恢复预案培训和演练工作。
加强与业务密切相关的机构间的协调,共同评估面临的风险,协同制定灾难恢复策略,提高整体风险防范和灾难恢复能力。
第三章灾难恢复项目小组的制定和职能1.管理组:小组人员:职责:统筹规划,指挥各小组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执行。
2.部门恢复组小组成员:职责:负责制定各部门情况制定应急备案,确定各部门数据和财产的保护方式并执行保护,确定各部门数据的恢复方式并执行恢复。
3.计算机恢复组:小组成员:职责:负责对全公司范围内的计算机故障进行排除、恢复范围包括系统、必备办公软件。
4.损坏评估组:小组成员:职责:负责对公司损失的重要数据、财务进行总体评估。
并针对相应损失的财产进行汇总并结合拥有的保险进行申报。
5.安全组:小组成员职责:负责灾难发生后的人员、数据、财务的安全进行保护。
(新版)信息安全工程师(中级)考试题库(含答案)

(新版)信息安全工程师(中级)考试题库(含答案)单选题1.()负责研究制定鉴别与授权标准体系;调研国内相关标准需求。
A、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与协调工作组(WG1)B、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标准工作组(WG2)C、密码技术标准工作组(WG3)D、鉴别与授权工作组(WG4)答案:D解析:鉴别与授权工作组(WG4)负责研究制定鉴别与授权标准体系;调研国内相关标准需求。
2.安全策略表达模型是一种对安全需求与安全策略的抽象概念模型,一般分为自主访问控制模型和强制访问控制模型。
以下属于自主访问控制模型的是()A、BLP模型B、HRU模型C、BN模型D、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答案:B解析:70年代末,M.A.Harrison,W.L.Ruzzo和J.D.UIIman就对自主访问控制进行扩充,提出了客体主人自主管理该客体的访问和安全管理员限制访问权限随意扩散相结合的半自主式的HRU访问控制模型。
1989年Brewer和Nash提出的兼顾保密性和完整性的安全模型,又称BN模型。
主要用来解决商业中的利益冲突问题,目标是防止利益冲突的发生。
中医墙模型对数据的访问控制是根据主体已经具有的访问权力来确定是否可以访问当前数据。
安全模型的表现力各不相同,如BLP和Biba是多级安全模型,用安全级别区分系统中对象,用安全级别间的关系来控制对对象的操作,主要侧重于读操作和写操作等有限的几个操作,属于强制访问控制;有的可以用不同的配置满足不同的安全需求,如RBAC模型可以用不同的班置实现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DTE模型可以用来限定特权操作。
3.()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各种信息安全事件发生时对业务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确定应急响应的恢复目标。
A、风险评估B、业务影响分析C、制订应急响应策略D、制定网络安全预警流程答案:B解析:业务影响分析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各种信息安全事件发生时对业务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确定应急响应的恢复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1—XXXX
6.3.4 备用网络系统 ...................................................................6 6.3.5 技术支持能力 ...................................................................6 6.3.6 运行维护管理能力 ...............................................................6 6.3.7 灾难恢复预案 ...................................................................6 7 灾难恢复策略的实现 .................................................................6 7.1 灾难备份中心的选择和建设 .........................................................6 7.1.1 选址原则.......................................................................6 7.1.2 基础设施的要求 .................................................................7 7.2 灾难备份系统技术方案的实现 .......................................................7 7.2.1 技术方案的设计 .................................................................7 7.2.2 技术方案的验证、确认和系统开发 .................................................7 7.2.3 系统安装和测试 .................................................................7 7.3 技术支持能力的实现 ...............................................................7 7.4 运行维护管理能力的实现 ...........................................................7 7.5 灾难恢复预案的实现 ...............................................................7 8 灾难恢复预案的制订、落实和管理 .....................................................7 8.1 灾难恢复预案的制订 ...............................................................7 8.1.1 制订原则.......................................................................7 8.1.2 制订过程.......................................................................8 8.2 灾难恢复预案的教育、培训和演练 ...................................................8 8.3 灾难恢复预案的管理 ...............................................................8 8.3.1 保存与分发 .....................................................................8 8.3.2 维护和变更管理 .................................................................9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灾难恢复的等级划分.................................................10 A.1 第 1 级 基本支持 .................................................................10 A.2 第 2 级 备用场地支持 .............................................................10 A.3 第 3 级 电子传输和部分设备支持....................................................10 A.4 第 4 级 电子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11 A.5 第 5 级 实时数据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11 A.6 第 6 级 数据零丢失和远程集群支持..................................................12 A.7 灾难恢复等级评定原则 .............................................................12 A.8 灾难备份中心的等级 ...............................................................12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灾难恢复预案框架.................................................13 B.1 目标和范围........................................................................13 B.2 组织和职责........................................................................13 B.3 联络与通讯........................................................................13 B.4 紧急响应流程......................................................................13 B.4.1 灾难预警.........................................................................13 B.4.2 人员疏散 ........................................................................13
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5 年 4 月
XXX1—XXXX
目次Βιβλιοθήκη 前 言 ...............................................................................IV 引 言 ................................................................................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1 4 灾难恢复规划的管理 .................................................................2 4.1 灾难恢复规划的过程 ...............................................................2 4.2 灾难恢复规划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3 4.2.1 组织机构的设立 .................................................................3 4.2.2 组织机构的职责 .................................................................3 4.3 灾难恢复规划的管理 ...............................................................3 4.4 灾难恢复规划的外部协作 ...........................................................4 4.5 灾难恢复规划的审计和监理 .........................................................4 5 灾难恢复需求的分析 .................................................................4 5.1 风险分析.........................................................................4 5.2 业务影响分析.....................................................................4 5.2.1 分析业务功能和相关资源配置 .....................................................4 5.2.2 评估中断影响 ...................................................................4 5.3 确定灾难恢复目标 .................................................................4 6 灾难恢复策略的制定 .................................................................4 6.1 灾难恢复策略制定的过程 ...........................................................4 6.1.1 要素分析.......................................................................4 6.1.2 成本风险分析和策略的确定 .......................................................4 6.2 确定灾难恢复资源的获取方式 .......................................................5 6.2.1 数据备份系统 ...................................................................5 6.2.2 备用基础设施 ...................................................................5 6.2.3 备用数据处理系统 ...............................................................5 6.2.4 备用网络系统 ...................................................................5 6.2.5 技术支持能力 ...................................................................5 6.2.6 运行维护管理能力 ...............................................................5 6.2.7 灾难恢复预案 ...................................................................5 6.3 确定灾难恢复等级各要素的要求 .....................................................6 6.3.1 数据备份系统 ...................................................................6 6.3.2 备用基础设施 ...................................................................6 6.3.3 备用数据处理系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