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演示实验装置改进
铜锌原电池改进实验设计

铜锌原电池改进实验设计摘要:在演示铜锌原电池实验时,由于锌片纯度不够高造成实验过程中锌片产生大量气泡,而铜片表面的现象并不明显。
针对该问题可以对课本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从而确保学生充分观察到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实验6-3关于铜锌原电池装置如图1所示,将铜片锌片直接插入到稀硫酸溶液中,或者是使用盐桥的铜锌原电池装置[1]。
然而在学生实验中,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锌片产生大量气泡,铜片实验现象并不明显;使用盐桥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缺陷,然而在带领学生做大量实验时发现,该装置制作盐桥步骤复图1铜锌原电池实验装置杂,同时会造成药品不必要的浪费。
经过查阅文献,找到一些效果很好的锌铜原电池改进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该实验中通过稀氯化钠溶液与双层滤纸可以对锌片起到会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在铜片表面观察到明显气泡现象[2],然而在笔者尝试实验时,却发现该实验操作复杂,不利于学生操作。
为了能使同学们充分观察到实验现象,同时便于学生实验操作,笔者对铜锌原电池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实验改进如下,图2铜锌原电池改进实验装可供参考。
一、设计思路: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工业生产的锌锰干电池中用到淀粉氯化铵胶体保护负极,并且可以形成内电路产生稳定电流[3],于是设计了用淀粉氯化钾糊保护锌片,同淀粉糊时不影响锌片表面离子转移,经过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到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锌片几乎不产生气泡。
改进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二、改进方法:图3铜锌原电池简易装置(一)取120g氯化钾分两次加入到300ML沸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称量42g淀粉分三次加入氯化钾溶液中,充分搅拌适当加热至呈胶状后停止加热,就得到了所需要的淀粉氯化钾糊。
(二)将锌片均匀涂上所制淀粉氯化钾糊,然后包上一层滤纸,与铜片连接电流表插入2.5mol/L的稀硫酸溶液中。
(三)观察到铜片产生气泡后,即可取出锌片。
经过以上操作,可于50S内在铜片上观察到明显气泡现象,从而证明铜的表面发生氢离子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实验现象揭示了铜锌原电池的本质: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不同的区域进行。
原电池实验改进

二、实验改进
1.用U型管代替教材上的装置节约硫酸用量。
2.铜丝代替铜片现象更明显。
3.在锌片表面涂凡士林消除锌极上的气泡。
4.用鳄鱼夹直接连接铜丝和锌片可减小电阻。
教 材 装 置
改 进 后 装 置
三、装置优点
1.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铜丝上产生气泡现 象明显。 2.装置小巧,可做分组实验,产生的臭味几乎 没有。 3.用鳄鱼夹直接连接铜丝和锌片,减小电阻使 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一、问题的提出苏教版化学2上给出的铜锌原电源自装置作为一 个演示实验却存在一些不足:
1.该装置需要稀硫酸较多,不符合绿色化学 思想。
2.用该装置实验往往铜片和锌片同时有气泡 产生,甚至锌片产生的气泡比铜片还多。演示 实验本来是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服务,在学生还 没有掌握原电池原理的情况下,显然不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
谢谢!
原电池演示实验装置改进

【提出问题】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中学习了原电池的原理,我们认识了电池的实质,同学们能否自己动手,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如何制作呢?又如何检验原电池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根据实践活动“利用水果如苹果、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
那么, 如何才能做成一个效果较好的水果电池呢? 影响水果电池的电流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探究目的】1. 巩固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形成;2. 认识影响水果电池产生电流大小的因素;3. 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4. 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实验设计方案】1. 实验思路水果中含有大量糖类、蛋白质、生物酸等物质, 其中的生物酸起到电解质的作用。
许多水果(如番茄)的汁液显酸性,若在这些水果里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即可形成原电池。
理科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通常将两个半熟的番茄相连,再用铜片和锌片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同时使用检流计来检验原电池,该实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原因在于通过此种方式形成的电路中,电压太小,电阻却较大,即便是灵敏电流计在很多时候也很难测出如此微小的电流。
故而本实验利用音乐贺卡和发光二级管来检验原电池是否正常工作,同时探究水果电池所产生的电流大小与电压与水果电池个数,电极材料及电极之间的关系。
2.实验原理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作为电解质,用两种极性不同的金属,铜片和锌片做为电极,锌片做负极,铜做正极,运用检流表,电压表,发光二级管以及音乐贺卡来检验原电池是否正常工作,以及电流、电压大小。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
水果电池是利用两种金属片的电化学活性是不一样的,其中更=较活泼的金属片能置换出水果中的酸性物质的氢离子,这样,从理论上来说电流大小直接和果酸浓度相关,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本实验所设计原电池正负极反应如下:铜锌原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Zn+2H+=Zn2++H2负极(Zn):Zn-2e-=Zn2+正极(Cu):2H++2e-=H2锌电极失去电子,从导线经过电流表到达铜表面,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电流方向与电子转移的方向相反。
原电池电动势测定实验的改进

原电池电动势测定实验的改进摘要从原电池的结构装置和硝酸亚汞的浓度选择2方面对原电池电动势测定实验进行了一些的改进,从而克服了实验中经常出现溶液渗漏的现象,并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电池装置硝酸亚汞误差1电池结构的改进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是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之一,应用十分广泛,如平衡常数、活度系数、解离常数、溶度积、络合常数以及某些热力学函数的改变量等均可通过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来求得[1~4]。
现行实验教材中的电池体系多为用铜、锌、饱和甘汞电极及相应电解液组成的电池[3~5]。
目前所采用的电池装置及电极处理仍有需改进。
文献中报道的电极制备方法,要么制作麻烦,虹吸管电极的管中控制较难,不易操作;要么制成的盐桥,长期使用容易使两边溶液相互渗漏[6,7],影响实验结果。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测定装置,如图1所示,盐桥与电池管分开,这样做琼脂不会像三管电池装置中的那样,出现溶液渗漏,并且盐桥易制易洗,我们装置的电池管口径为2 cm,高为7 cm~8 cm,中间为玻棒连接,适宜对原电池在恒温下进行测量,学生操作简单,具有通用性。
在锌电极的汞齐化制备中,一般实验教材中用饱和硝酸亚汞或汞,锌电极要在其中浸3 s~5 s,学生难以控制,且时间长了,则使锌片断裂,我们通过不同浓度的对比,观察锌片表面的情况见表1,最后选择0.025 mol/L的硝酸亚汞溶液,浸入时间为15 s~20 s,这样易于学生操作。
同时由于硝酸亚汞浓度的降低,也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电极的处理电极的制备方法很多[3~5],这里我们介绍一种简单易行,且效果较好的制备及处理方法:(1)铜电极用铜导线自制的电极,先用砂纸打磨,再在 6 mol/L 的硝酸中浸洗,以除去表面的氧化物,待表面呈紫红色,取出洗净,放入0.025 mol/L 硝酸亚汞溶液中汞齐化 20 s~30 s ,取出,洗净擦干,立即放入铜盐中。
(2)锌电极用锌片(纯度为99.99%)自制的电极,用砂纸打磨后,先用6 mol/L的硫酸除去表面的氧化物,并用水洗净,再在0.025 mol/L硝酸亚汞溶液中汞齐化15 s~20 s,取出,洗净擦干,立即放入锌盐中。
锌铜原电池实验的改进

·实验教学研究·一、问题提出人教版化学《必修2》在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节中安排了“锌-铜-硫酸”原电池的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上有大量气泡,而铜片上几乎看不到气泡。
这样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深刻认识原电池的原理。
二、问题分析锌片上之所以会产生气泡,其一是因为锌片与稀硫酸直接接触,若使用带有盐桥的双液电池则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双液电池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必修课程中不宜采用。
其二是因为锌片不纯,氢气在不同的金属上析出的超电势不同,粗锌中的一些杂质使得析氢超电势降低,导致氢气在锌片上析出。
三、问题解决方法一:模仿双液电池的构造,将盐桥隐形化处理。
具体措施如下:1.配制氯化锌饱和溶液;2.在氯化锌饱和溶液中加入淀粉,将溶液加热,使之呈糊状;3.将淀粉糊均匀涂抹在锌片表面。
如此处理后的锌片不能与硫酸直接接触,既起到了双液电池的效果,又避免了装置的复杂化。
在演示实验时,可以观察到锌片上无气泡,而铜片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方法二:运用析氢超电势对电极进行改造,加大负极金属的析氢超电势,同时减小正极材料的析氢超电势。
一些金属的析氢超电势如表1所示。
超电势(V)电极HgZnCuPt(光滑的)Pt(镀黑的)H2(1mol·dm-3H2SO4溶液)电流密度(A·m-2)100.80.48—0.00.01000.930.750.350.160.03表1298.15K时H2在不同金属上的超电势由表中数据可知,Hg的析氢超电势较大,因此用锌汞齐代替锌片作负极可以减少氢气在负极上析出。
用Pt代替铜作正极可以极大地降低正极的析氢超电势,有利于氢气生成;或者用锉刀将铜片的表面处理成凹凸不平状,增大铜和硫酸的接触面积,加快了氢离子在铜表面的吸附速率,因而降低铜的析氢超电势[1]。
四、实验改进说明原电池的原理是一个难点,需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和铜片上的气泡,来认识电路中有电子的转移以及电子的流动方向。
经典原电池的实验改进

经典原电池的实验改进作者:付伟凭陆放孟庆柱来源:《中学化学》2014年第11期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化学1《化学能与电能》中指出: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放出的能量直接转变为电能,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
教材中设计的图1原电池是铜锌原电池,如图1所示。
此装置由于氧化剂硫酸与还原剂锌直接接触,所以锌片上始终产生气体,这会给学生带来误解,同时放电时间也较短,而此时又不适合引入双液原电池。
据此,将此实验改成了如图2所示方式。
此模型相当于把双液原电池的盐桥放置于底部,且简化了盐桥。
二、改进的原理和装置利用教材上铜锌原电池原理进行改进。
用一个直径为2 mm的玻璃管弯成如图2所示形状。
向其中玻璃管的底部加入棉花,将玻璃管侧放,小心的加入硫酸钠溶液,然后竖起,再向另一侧加入硫酸溶液。
取一长段铜丝,一端用锌丝缠绕插入硫酸钠溶液中,作负极。
铜丝另一端放在硫酸溶液中,作正极。
约5 min后,观察到铜丝有气泡产生。
也可以在中间连接发光二极管,可以发亮。
其他检测电流的方式均可。
此装置的优点是,负极锌不与硫酸钠溶液反应,故看不到气泡产生,正极的铜不与硫酸反应,但是可以清楚的看到正极有气泡产生。
由于锌失去电子形成锌离子,故右侧的硫酸根向此迁移。
铜极聚集了电子,氢离子向铜极迁移,在此产生气泡。
加入的棉花,相当于离子交换模。
此时产生的气泡可以很好的说明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它们之间的电子转移形成了电流。
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并且适合学生小组实验。
而且需要的药品量少,放电持续的时间长,还可以重复利用。
三、注意事项1.硫酸的浓度在40%~50%之间。
2.若用发光二级管可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所需的电流小。
3.用锌丝和铜丝的效果要比片状的效果好。
(收稿日期:2014-08-25)。
巧用U形管改进原电池实验二则

巧用U形管改进原电池实验二则一、铜锌原电池教材上给出的装置是用烧杯盛装稀硫酸来做实验的,也可以用购买的原电池实验器来做铜锌原电池实验,但都是将铜片和锌片插入同一个反应空间,铜片和锌片相隔不远,锌片和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充满其中,影响了对铜片上是否有气泡产生的观察。
若把反应容器换成较大的,使铜片和锌片距离相隔较远,观察铜片上产生气泡的效果较好些,可是又要消耗更多的稀硫酸。
由于原实验方法存在上述缺点,笔者做了如下改进。
改进后装置,如图1(固定仪器略)。
实验时,向小U形管中加入约1mol/L的稀硫酸溶液至2/3高度左右,一边插入铜片,一边插入锌片(铜片和锌片都不要插到U形管底部,以免影响对铜片上产生气泡的观察,可切小块橡胶塞将其固定在U形管的中上部),导线不连接时,锌片上产生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将铜片与锌片分别连接上导线后,铜片上产生气泡。
若在两电极之间连接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图1装置优点:(1)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铜片上产生气泡现象明显。
(2)装置小巧,作演示实验时,教师可拿着它走下讲台,让更多学生观察铜片上产生的气泡。
(3)将三个这样的铜锌原电池串联,可使发光二极管连续发出亮光。
若光线变暗,轻轻振动装置,又恢复亮光。
二、氢氧燃料电池人教旧版《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和人教新版《化学》(必修2)中有关燃料电池的内容中都没有安排“燃料电池”实验教学,学生对燃料电池只有抽象的理解,没有直观感受,不利于学生对燃料电池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应补充“氢氧燃料电池”实验教学。
图2将图1装置中的铜片锌片均换成碳棒,用布将碳棒裹一周,再用胶筋固定其下端,即得氢氧燃料电池装置。
实验时,将两个相同装置连接(如图2),向U形管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两端导线分别与学生电源6V0.3A档正负极连接,通电半分钟后,撤出电源,再把两端导线与发光二极管相连(注意区分正负极),可以看到发光二极管发光数秒钟。
“旧瓶装新酒”——Cu-Zn双液原电池演示实验创新设计的实践和思考

LiberalArtsGuidance2021年06月(总第413期)文理导航No.06,2021Serial No.413“旧瓶装新酒”———Cu-Zn 双液原电池演示实验创新设计的实践和思考谭大鹏戴跃华(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江苏镇江212000)【摘要】积极开展对教材传统演示实验的创新研究,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实验采用更为简洁的一体化实验仪器,既简化了实验装置,又节约了试剂用量;把这个原本无人问津的“纸上实验”创新成既可教师演示又可学生分组实验。
利用悦耳的声音来检验实验效果,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全新体验。
【关键词】Y 型玻璃管;双液原电池;盐桥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和化学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积极开展对教材传统演示实验的创新研究,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个好的创新实验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笔者针对苏教版选修4专题1第二单元第一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的演示实验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一、学情分析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在高一必修阶段已经掌握了典型Cu-Zn 单液原电池的相关知识,了解原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这为本节选修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从能力角度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能理解实验改进设计的创新之处。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对该演示实验的最终改进方案。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选修4专题1第二单元第一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活动与探究][实验2]按图1组装好仪器,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30ml 1.0mol ·L -1CuSO 4溶液和30ml 1.0mol ·L -1ZnSO 4溶液,将连接导线和电流计的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ZnSO 4溶液和CuSO 4溶液中,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问题】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中学习了原电池的原理,我们认识了电池的实质,同学们能否自己动手,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如何制作呢?又如何检验原电池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根据实践活动“利用水果如苹果、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
那么, 如何才能做成一个效果较好的水果电池呢? 影响水果电池的电流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探究目的】
1. 巩固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形成;
2. 认识影响水果电池产生电流大小的因素;
3. 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4. 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实验设计方案】
1. 实验思路
水果中含有大量糖类、蛋白质、生物酸等物质, 其中的生物酸起到电解质的作用。
许多水果(如番茄)的汁液显酸性,若在这些水果里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即可形成原电池。
理科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通常将两个半熟的番茄相连,再用铜片和锌片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同时使用检流计来检验原电池,该实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原因在于通过此种方式形成的电路中,电压太小,电阻却较大,即便是灵敏电流计在很多时候也很难测出如此微小的电流。
故而本实验利用音乐贺卡和发光二级管来检验原电池是否正常工作,同时探究水果电池所产生的电流大小与电压与水果电池个数,电极材料及电极之间的关系。
2.实验原理
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作为电解质,用两种极性不同的金属,铜片和锌片做为电极,锌片做负极,铜做正极,运用检流表,电压表,发光二级管以及音乐贺卡来检验原电池是否正常工作,以及电流、电压大小。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
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
水果电池是利用两种金属片的电化学活性是不一样的,其中更=较活泼的金属片能置换出水果中的酸性物质的氢离子,这样,从理论上来说电流大小直接和果酸浓度相关,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本实验所设计原电池正负极反应如下:铜锌原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Zn+2H+=Zn2++H2
负极(Zn):Zn-2e-=Zn2+
正极(Cu):2H++2e-=H2
锌电极失去电子,从导线经过电流表到达铜表面,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电流方向与电子转移的方向相反。
锌失电子成为Zn2+进入溶液,溶液中阴离子移向负极,即Zn极。
阳离子移向正极Cu。
实验装置简图
3.实验用品
仪器:导线、万用表、电压表、灵敏电流计、发光二级管、音乐贺卡
药品:番茄、金属电极(铜片、锌片)
4.实验步骤
(1)音乐贺卡处理:购买音乐贺卡一张,拆除音乐贺卡的纽扣电池,在原来纽扣电池的正负极短焊接出两个带有铁夹的导线,用于连接水果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查阅文献,番茄是一种酸味较强,性价比较好的水果。
买三个番茄,分别用小刀切成两半,用一定宽度的铜片和锌片平行插入一片番茄中,电极插入的高度和宽度(Cu:0.7*3.0,Zn:1.2*3.0)用导线连接到灵敏电流计、电
压表、发光二极管、音乐贺卡上,检验电流的产生。
(3)改变铜电极宽度,捣碎番茄,和改用番茄汁,以及串联不同个数的番茄重复步骤(2)中操作。
(4)收拾仪器整理台面
【实验过程记录】
实验1图片
实验2图片
实验3图片
实验4图片
实验5图片
实验6图片(三个番茄串联,发光二级管发光,音乐贺卡不仅发光而且小灯泡也亮了)
实验7图片(五个番茄串联,发光二级管发光,音乐贺卡响起,小灯泡亮了)
实验8图片(用番茄汁做电解液,音乐贺卡响起)
1.番茄是否捣碎对水果电池电流电压的影响
的番茄相比,电流明显增大,电压升高,音乐贺卡都响起,这可能是因为番茄捣
碎,番茄中的电解质流动性增强,导电能力增强,所以电流和电压都增大,这也从次面说明,本次实验成功的关键要选用新鲜,个大多汁的番茄进行实验,同时本次实验也为中学实验提供一定的实验建议,对于导电性能交差的水果可以捣碎水果以增强水果电池的导电性。
后续实验为使现象更明显都选用捣碎的番茄进行实验。
2.铜电极宽度对水果电池电流电压的影响
通过实验1、实验2和实验3可以发现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改变过铜电极宽度,电流明显增大,电流从0.8mA增大到3.4mA,这是因为铜电极宽度增大,而插入深度不变,铜电极与水果接触面积大,离子传递速度加快,增大了原电池的电流。
因为在实验室未能做成不同宽度的锌片,故而无法完成不同锌片宽度对原电池的性能的影响,但是可以预测随着锌片宽度的增大,水果电池电流会逐渐增大。
所以在做原电池的水果实验时应选用宽度适中的铜片宽度和锌片宽度,以获得较好电流和电压,本实验综合考虑电流、电压和铜片宽度的大小对插入番茄的方便性,选用了铜片宽度为2cm的铜电极继续后续实验。
3.番茄串联个数对水果电池电流电压的影响
通过实验3、5、6、7可以发现,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串联个数的增加,电流基本上逐渐减小,电压基本上逐渐增大,音乐贺卡基本能响起,并随着串联个数的增加,音乐声音明显增大,发光二极管在串联两个番茄是就可以发光,但是及其微弱,是一闪一闪的亮光,值得注意的是串联5个番茄时,灵敏电流计的显示值为0,说明电流可能很小,小到灵敏电流计检测不出来,但是发光二级管的亮度却是最好的,音乐贺卡的发声比较大,能完整的唱出整首音乐。
而电压随着串联个数增大,但是电流却减小主要是因为随着串联个数增加,两电极间距离增大,同时导线增多,所设计原电池电阻增大,故而电压增大电流却减小。
4.番茄汁对水果电池电流电压的影响
通过实验1、2、8的对比发现,使用番茄汁,电池的电流显著增大,但是电压增大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番茄汁流动性强,导电能力强,所以电流和电压都增大。
【实验反思】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说明水果本身,电极材料宽度,水果串联个数都对水果电池产生影响:
1.捣碎水果电池或者用水果汁可以增大原电池电流,这主要是因为捣碎水果和使用水果汁都能使得水果中电解质流动性增强,导电能力增大,故而电流电压都增大。
2.随着电极浸入水果中电解质的表面积增大,水果电池电流增大。
3.随着串联个数的增加,电压增大,两电极间距离增大,电阻增大,电流减小。
4.对于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可以选取音乐贺卡进行改装实验,因为音乐贺卡实验现象明显,且在较低的电压和电流下均能发声,实验较为有趣,能较好吸引同学们参与,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故而适合中学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探究性实验。
本文虽对影响水果电池电压和电流的因素通过数据进行了分析,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在探究电解质与电压及电流大小的关系时,选择水果种类较少,未对电解质进行pH值和含水量的测量,是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在探究电极材料宽度与电压及电流大小的关系时,无法进行锌电极的实验对比,无法由实验数据推断出普遍性结论。
同时在实验中因为水果本身形状的影响,无法准确量取两电极间距离,故而原来设计的探究两电极间距离对水果电池电流电压的影响没法继续实施,也因为前期准备的电极材料有限,没法完成不同电极种类对水果电池电流电压和实验现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肖常磊,钱扬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174-177.
[2] 袁淼,巧用音乐贺卡制作两款原电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2)
[3]祝炎,吴先强,王程杰,水果电池实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案例设计,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25(9),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