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土壤的成分》教案
三年级科学2.1土壤的成分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它们在哪儿呢?
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师: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呀?
生:猜测,浮上来……
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四、总结
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啊?(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
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
生:开始观察。
5.汇报
生: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这些是我没有观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我没有看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没有)。
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我们同学刚刚汇报的,土壤里那些我们肉眼看不到或者不易察觉的,比如说:水、空气...你有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实验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2.1土壤的成分
共1课时
科目
科学
年级
三
主备人
执教人
教学
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了解土壤在自然界中的样态。
2.观察土壤样本,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3.通过实验,识别土壤中存在的空气、水等重要成分。
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四个方面的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土壤组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珍惜意识,培养学生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各个组成成分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出问题,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小组讨论,观察土壤的样本,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分类整理信息。
3. 资料介绍:通过PPT、图片等展示土壤的组成成分,让学生了解土壤的构成和作用。
4. 讨论展示:让学生针对不同种类的土壤进行讨论和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5.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样实验,深入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思考土壤对人类、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资源1. 视频资料:通过相关视频资料展示土壤的组成成分,帮助学生理解。
2. 图片资料:展示不同种类土壤的图片,让学生对土壤有直观的认识。
3. 土壤样本:提供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
五、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地采样实验的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 学习笔记:要求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归纳总结土壤的组成成分以及各个组成成分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土壤的组成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但是在实地采样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
下节课我将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下节课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教学重点】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镊子,烧杯,搅拌棒,塑料袋,报纸,筛子,水,量杯演示实验材料:提前静置的已经用水分离了土壤的实验装置,学生采集土壤时的一些发现的记录(文字、图片、实物)【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问题导入:土壤中有什么?(二)新课学习1.观察土壤(1)先用感官再借助工具观察土壤。
(例如眼睛看,手捻一捻,用放大镜、镊子配合观察)(2)将观察到的发现记录下来。
(3)组内分类归纳整理记录(4)交流汇报。
(5)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肉眼容易分辨的物质,包括土壤颗粒、石子、金属碎屑、垃圾、动植物活体以及残体等;第二类是肉眼不容易分辨的物质或看不见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分、腐殖质,这些物质需要通过实验,以及逻辑思维分析其存在。
(6)讨论:怎样想办法分离土壤中的不同物质?(7)实验设计汇报①用筛子来分离土壤。
②把水中的土块搅拌分散,然后静置沉降,观察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③将土壤密封在塑料袋中观察土壤。
④将干燥的土壤放置水中,观察。
(8)小组实验并记录:你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发现了什么呢?用图或者文字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P8的表格中。
(9)小结: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土、水、空气,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
【作业设计】一、填空题。
1.土壤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土壤的成分》,主要介绍土壤的成分及其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和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土壤的观察和研究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如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土壤的成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水分和养分的供给。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研究土壤单元的导入部分,对土壤的存在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的兴趣较高,但对土壤的成分和作用的理解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成分及其重要性,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 教师提问:植物在哪里生长?它们的根在哪里?根部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你们能回忆起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阳光、水、土壤、空气等)教师:非常好!植物的根部在哪里?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来生长呢?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1. 教师出示一盒土壤样品,并让学生观察和描绘土壤的外观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什么作用?3. 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品,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特征。
教师:请大家看一下这盒土壤样品,仔细观察并用画笔或文字描绘一下它的外观特征。
(学生观察并描绘土壤的外观特征)教师:非常好!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有什么作用?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透明容器和土壤样品进行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
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土壤的成分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知道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及重要性2. 土壤的组成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3. 土壤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土壤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土壤的定义及重要性。
2. 教师讲解土壤的组成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
三、课堂探究(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土壤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学生代表分享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四、实践活动(20分钟)1. 教师发放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质地、颜色等特征。
2. 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土壤的组成成分。
第二课时:一、回顾与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土壤组成成分的理解和感悟。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一步讲解土壤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与土壤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 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
六、教案名称:土壤的利用与保护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利用价值,知道土壤在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小学科学21《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21《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教案:小学科学21《土壤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空气。
2. 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土壤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成分和组成。
2. 引导学生认识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PPT呈现土壤相关的图片和信息。
2. 准备土壤的样品和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与土壤相关的短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并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土壤是由什么构成的吗?”2. 探究(15分钟)使用PPT向学生介绍土壤的成分。
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空气。
同时,展示不同类型土壤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相似点和差异。
3. 实验(3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准备好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并使用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同时,让学生浇水于不同土壤样品上,并观察水的渗透情况和植物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让他们展示实验结果的数据和观察。
4.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不同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 为什么有机物对植物生长有益?- 为什么无机物对植物生长有益?五、课堂延伸:1. 展示不同地区的土壤样本,让学生了解土壤类型的多样性。
2. 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园或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和收集不同类型的土壤,进一步加深对土壤成分的理解。
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土壤的成分。
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并能够总结不同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点:1. 实验操作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有些学生无法充分完成实验。
下次需要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全面参与实验和观察。
2.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引导需要再加强,以引出更有深度的讨论和思考。
三年级上册 科学 第二单元 4 土壤的成分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4 土壤的成分教案设计一、理论指导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是科学启蒙课程。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目标也是方式。
这一理念源于杜威,他认为“探究”是主体解决不确定情境问题的行动,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
在教学中应采用“从做中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动手实验,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实验、记录、表达和交流等方式构建知识、提升素养。
二、教学内容“土壤的成分”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的内容。
土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学生对于土壤成分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
本节课将深入探究土壤中包含的各种成分,如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让学生对土壤有更全面、科学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还比较有限。
对于土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有接触,比如在花园、农田看到过土壤,但他们可能不知道土壤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
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可能会在理解土壤中一些抽象成分(如矿物质)以及区分不同成分方面存在困难。
四、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学生能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包含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成分。
- 理解不同成分在土壤中的比例不同会影响土壤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如观察、实验、分析等)探究土壤的成分。
- 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筛子等)对土壤进行研究。
- 能够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让学生意识到土壤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1. 1. 重点- 探究并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
- 理解土壤各成分的特性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土壤的成分》优质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4课《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指导学生亲近土壤,感受大自然中土壤的样子,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到田野,花圃,池塘等处寻找土壤,观察土壤,采集土壤,亲身触摸,感受不同的土壤。
第二部分仔细观察采集来的土壤,寻找里面有哪些物质,认识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第三部分用一组简单易行的实验操作,研究土壤的成分,发现土壤中有不容易觉察的空气,水等。
操作一,用纸巾包住土块,观察纸巾上的水迹,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操作二,把土块放入水中观察土块中冒出来的气泡和土块疏松的过程,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操作三,搅动水杯中的土壤,静止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分层现象,大颗粒在下,那是沙;细小颗粒在上,那是黏土。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年龄低,天真,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心的身心特点,课堂教学采用让学生充分参与动手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通过看、握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土壤的特点,让学生亲自参加实验活动感受土壤的成分,利用已有的探究方法去开展探究活动,结合生活实际来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物质。
三、教学目标●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了解土壤在自然界中的样态。
●观察土壤样本,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通过实验,识别土壤中存在的空气、水等重要成分。
四、教学重点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五、教学难点做实验,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
六、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包含各种成分的土壤样本。
学生分组材料:(1)采集土壤的工具:小铲子、瓶子等;(2)观察土壤的工具:托盘、培养皿、小棍、筛子、放大镜等;(3)研究土壤的工具:纸巾、250毫升烧杯(或一次性透明塑料杯)。
(4)学生课前采集的土壤样本(菜园土、花园土)。
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1.生活情境导入:如果你想栽一盆花,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呢?课件出示:一株花苗+一个花盆+?学生会快速答出是“泥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实验 探究 交流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罐头盒、干土块、火柴。
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
课时安排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检查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问: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块?土块是什么样的?一般学生答,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认识什么是土壤
(1)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把我们知道的关于土壤的事情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畅谈。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发现了什么就汇报什么,不要受标准答案的束缚和羁绊。等学生把他们的发现都“倾囊而出”后,教师再帮助梳理。
(3)学生交流后写活动记录。
(4)讲解:土壤分布在大地表层的土,比较疏松,含有养料,能够生长植物。简单说,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土壤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在大地表层,二是能生长植物。埋在地下很深的土,海滩上,沙漠中不能生长植物的沙子,都不能叫土壤。
2、挖点土来,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
实验一:
1、将烧杯中加入五分之三容积的水。
2、把干土块放进烧杯中。
3、观察烧杯中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来。
分组观察:用手摸有什么感觉?说明土壤含有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中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
学生填写书上的结论。
三、评价
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评一评。
设计意图:“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要做”这是魏书生老师的原话。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出来的,教师放权,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好多老师在课堂上,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经常包办代替。所以造成我们的孩子站起来说了一大通,听者不知所云,教师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讲解: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E提问: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腐殖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砂和粘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贮存在砂和粘土中。土壤的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三年级科学学科备课
第 三单元 总课时数:5 备课时间:2020、9、15
课题
土壤的成分
课型
新授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从小使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师演示讲解:用酒精灯加热土壤。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闻到了什么气味?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三:
1、安装好方座支架,然后放上一片石棉网。
取少量土壤捣碎后放在铁罐头盒内,将盒放在石棉网上。
点燃酒精灯,给盒内的土壤加热。
观察加热后土壤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学生实验、讨论。
(1)学生观察土壤。
(2)学生汇报。
(3)对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A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名称:土壤成分的构成(水)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铁罐头盒、方座支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土块、水。
实验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
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
回报交流完善步骤。
设计意图:“土壤里有什么”问题既然有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亲自观察一下,所以就让学生尽早的去接触土壤、观察土壤,这是符合学生心理的。但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指导是不可少的,它能保证学生观察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将土壤放入烧杯中搅拌后静置,待学生汇报后再次认识“砂、黏土、腐殖质”用,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水中的土沉淀后大致分为两层。下层的、颗粒比较大的是沙子,上层的、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
讨论:下层颗粒比较大的是什么?上层颗粒比较小的是什么?
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D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四、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含有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物质。
拓展活动:
从不同地方取些土壤,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含有砂和粘土的量是不是相同。
课堂检测与反馈
板书设计
土壤的成分
沙 黏土 空气 水 腐殖质
教学反思
B土壤中含有空气。
把干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讨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C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
实验二:
1、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散,直到与水混合均匀为止。
2、把烧杯放在桌子上静置,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
3、待土沉淀后,从烧杯外仔细观察。
提出问题:
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