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文化资料汇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与文化复习提纲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文化的构成:

从内容上看,文化包含三个主要的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指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为目的,直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程度和水平的反映。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实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感知的文化,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精神文化,也称心态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总和。精神文化又往往可以进一步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文化的特征: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写照和人类活动的结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同一性。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文化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现象。

2、整体性。文化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由这些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这种相互制约、作用和影响不仅存在于同一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如艺术与宗教,艺术与科学),而且也存在于不同层次之间,文化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割,而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3、时代性。文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

4、民族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民族性。特定民族所恪守的共同语言、共同风俗习惯和民族性格,是民族文化的突出表现。

5、地域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空间条件,因此任何文化都具有地域的特性。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划分、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区别,都鲜明地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即使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也存在地域差异。如就中国文化来说,就有中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之分。

“科学”一词之所以难以定义,在于:

1、科学是一种历史性范畴。

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

2、科学的多面性。

知识成果;认识活动;社

会建制;思维方法;生产要素,

等等。

3、广义的科学好和狭义的

科学。

广义的科学不仅包含自然

科学,还包含社会科学、人文

科学。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

学。

“科学”的基本内涵(3个方面):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经验的知识不是科学;零散的知识也不是科学。

2、科学是探索自然、获取

知识的认识活动。

科学活动的目的就是生产

知识。

探索性、创造性是科学活

动的显著特点。

在科学活动中,科学态度、

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密切联系。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

要部门和机构,一种职业,一

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建制。

科学的基本特征:

1、实证性(可检验性)。

2、系统性。

3、探索性。

4、创新性。

5、共享性(通用性)。

科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在人类文化系统中,科学(与技术以及其它文化如艺术、宗教等文化相比)是一种出现较晚的文化现象。

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一方面,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以及其它亚文化(子文化)为科学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基础、土壤和环境,对科学的发展产生显著的制约和影响。

作为人类文化一个分支的科学,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产物。

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作为整体的文化以及其它部分产生巨大的作用。

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直接扩展和丰富人类文化的宝库,并对其它文化产生强有力的作用和影响。

技术的基本特征:

1、技术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任何技术都是对自然规律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违反自然规律的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

技术的社会属性则是指技术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2、技术既具有中性的一面,又具有非中性的一面。

技术的中性是指,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是人类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技术的非中性是指技术作为实现人的某种目的的手段,本身负载着特定的价值。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且也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社会价值观。

3、技术既具有自主性,又具有社会建构性。

技术的自主性是指技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自我发育、自我增长的特点。

技术的社会建构性是指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始终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任何技术都是社会建构和塑造的结果。

4、技术的功能具有两面性。对于任何特定的社会或社会群体来说,技术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技术和科学是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二者之间既存在本质的区别,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性质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不同、过程不同、成果形式不同、评价标准不同

1、性质不同。

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技术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属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

2、目的不同。

科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解释自然,并在此基础上预见自然现象,从而提高人们洞察自然的能力。

技术作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创造人化自然,提高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帮助人类创造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物质产品。

3、方法不同。

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活动,它所运用的方法本质上属于认识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抽象、归纳、演绎、假说等。科学研究常常要撇开某些次要的、偶然的因素,在纯化、精确的、理想化的条件下进行,以便人们尽可能排除各种干扰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

技术作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实践活动,它所运用的方法本质上属于“如何做”的方法。主要包括:类比、外推、移植、试验、模拟等。在技术研究中常常要考虑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4、过程不同。

科学研究的程序一般是:发现问题——选题——获取科学事实——整理加工——提出假说——验证——形成理论体系。

技术研究的程序一般为:社会需求——技术规划(预测、评估、确定课题)——技术构思——技术设计——研制——试验——形成产品。

5、成果形式不同。科学作为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反映,本质上是人的思想意识,科学的成果形式是以精神形态存在的,包括概念、定律、原理、假说等。技术的成果形式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如原子能技术的成果形式是原子弹、原子能发电站;无线电技术的成果形式是移动电话;基因技术的成果形式是转基因食品等。

6、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追求的目标和评价标准首先是“正确性”,即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必须与事实相符,其次是简单性,再次是逻辑自洽性。技术的追求目标和评价标准则是“有效性”,其次是方便,再次是经济、结实、美观等。法国哲学家拉特利尔指出:“技术的问题是要以最大效率来获得所期望的效果,也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使之获得这样效果的机会尽可能地大。”

技术与科学的共性之处:

都具有社会性,都具有创造性,都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技术与科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

科学技术一体化

从一般的意义上,可以将科学文化理解为人类科学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重要形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中的子文化或亚文化。

科学文化的三个层次:科学物质文化、科学制度文化、科学精神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