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_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_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1.通过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医学数学农学的成 就、司马迁写作《史记》、道教兴起和佛教传 入等基本史实,知道两汉时期科技、文化发展 概况。 2.通过分析两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探究这一时 期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3.认识两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 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道教和佛教
:


单封
元建
秦 汉 时 期
国 家
的 建 立
统和
一巩
多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中医学发展背景 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
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 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 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 论。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望闻问切 四诊法。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 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二 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 1.中医学的发展
(2)秦汉时期医学的发展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 西汉简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帛书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2版课程标准:
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了解佛教 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新课标新教材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CONTENTS
教学目标
一.造纸术的发明 二.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 三.司马迁与《史记》
二 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 1.中医学的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关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反思的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1.理解和掌握科技和文化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发展与成就,如农业、铁器制造、航海、纸张等。

3.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与成就,如儒学、佛教、文学艺术等。

4.体会科技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科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科技和文化。

其中,科技部分包含农业、铁器制造、造纸、航海等方面;文化部分包含儒学、佛教、文学艺术等方面。

教学中,我们依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等方式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科技的发展和变化;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通过相关课外阅读的推荐,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

三、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探究+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形式探究课本和其他资料,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考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课外阅读通过对相关课外书籍的推荐和引导,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效果经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水平学生了解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的主要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了有关科技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件

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由此可知,造纸术
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是( A )
A.提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速度及范围
B.彻底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途径
C.彻底降低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成本
D.成为人类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
8.(2021怀化)“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被网友们评为“深圳最有趣的打疫苗标语”。
11.(2022长春期末)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佛教 认为人只要熄灭各种欲望,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困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 望,因此得以广泛传播。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D ) A.道教兴起的背景 B.佛教广泛传播的影响 C.人民苦难的根源 D.宗教产生传播的原因
史料实证
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 ——陈槱《负暄野录》
[解读]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降低了纸的价格,提 高了纸的质量,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时空观念
概念解读 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这一史书体例,为西 汉司马迁所创并成功应用于《史记》中。
材料三 他早年受学于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 (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 识创作了一部史书,记述了长达3 000多年的史事,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探究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写的史学巨著在我国史学领域的地位如何?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上计轩辕,下至于兹(指当代)。为十表、本纪十 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25张PPT)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25张PPT)

◎内容十分丰富
◎注重实际应用
◎与生产、生活 紧密相连
秦简九九表
新课学习
活动 6 以《氾胜之书》为例,说明秦汉时期农学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类别
时代
医学
东汉
数学 农学
天文 历法
地震学
东汉 西汉 秦朝 两汉 东汉
科技成就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氾胜之书》总结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
作者:司马迁
记述内容:帝王将相、下层人物
体裁:纪传体通史 价值: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 通史:通贯古今的史书。
开创了正史的撰写体例
《史记·平准书》书影
本纪 世家 列传


新课学习
活动 3 结合教材,评价《史记》的价值。
书籍名片
书名:《史记》 记述时间:黄帝到汉武帝
作者:司马迁
记述内容:帝王将相、下层人物
天文 历法
地震学
东汉 西汉 秦朝 两汉 东汉
西汉经穴漆人
新课学习
活动 2 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体现了张仲景怎样的精神。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 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序》
发展 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总结 多种疾病的症候 提出 辨证分析病情,对症下药 提倡 “治未病”、预防疾病
颁布统一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历法更加精确,使用漏壶、日晷测定时间 张衡发明浑天仪,演示日月星辰的运行
张衡制作了候风地动仪,用以测验地震方位
秦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发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十五课两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十五课两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只有熄灭各种欲望,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佛教教义提倡转世轮回,宣扬 人的今生只要忍受苦难,来世就能得到幸福。其教义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加上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促使人民向佛教寻求精神安慰,这推动了佛教 在中国的传播。
谢引
11
两汉:
人物 蔡伦 张仲景 华佗 司马迁
职业 发明家 医学家 医学家 史学家
《伤寒杂病论》: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 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 然后对症治疗 ; 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 防疾病。
《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的基础。
医学家:张仲景
谢引
8
二、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 能实施外科手术。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家:司马迁
谢引Βιβλιοθήκη 10四、道教和佛教• 道教 • 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最初的创立者是张陵的五斗米道与张角的太平道。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和成仙。它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 心理需求,因此得到广泛传播。
• 佛教 • 西汉末年,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
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 功。他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散。他让患 者和酒服下麻沸散,使患者失去知觉,再剖 腹开腔、割疡洗腐,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 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麻沸散” 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
华佗提倡养生之道,他继承和发展了前 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 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 虎、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 五禽 戏”。
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件(43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件(43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一、科技:造纸术的发明
1、书写材料的变化
文字出现于甲骨、简帛和青铜器上。 造纸术发明以前,通常用竹木简(太笨重)或帛(价格昂贵)做书写材 料,人们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纸的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3、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做造 纸原料,(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大大提高了纸的产量。
4、造纸术的传播与贡献
(1)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造纸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国对 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学:张仲景和华佗
(一)“医圣”张仲景
1、时期:东汉时期
※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春秋战 国的扁鹊;《黄帝内经》,我国 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 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成就: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发展了中医理论和治病方法, 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对症下药; 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3、评价: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 “医圣”
(二)“神医”华佗
1、时期:东汉时期
2、成就: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研制 成麻醉药剂“麻沸散”,用药后实施手术;创编出“五禽戏”, 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3、基本教义:
(1)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2)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望生活平安的愿望。
4、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 学以及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本课小结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初中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思维导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两汉时期科技
文化昌盛的原因
①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大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④对外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







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
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侯纸”)
改进造纸工艺,纸质大大提高
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意义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医学
张仲景(医圣)
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华佗(神医)
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史学
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宗教
道教
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主要派别
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传播原因
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也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的欲望佛教
传入
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传播原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
望,也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反思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反思《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这一课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为两汉科技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两汉的科技文化是两汉政治经济繁荣的反映。

从单元内容上看,前面已经学习了两汉的政治和经济,所以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内容起到了相呼应的作用。

但这毕竟是一段发生在大约两千年前的历史,初一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历史学科,于是,如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备课过程中我一直高度关注的核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又一次地设计与修改之后,今天我圆满地完成了本课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1、主题鲜明,立意新颖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这段发生在两千年前的历史,肯定会让他们觉得陌生。

为了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紧张感并尽快激发兴趣,我把“工匠精神”设计为本课主题,所有环节的教学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即丰富了课堂活动,又提升了教学层次。

本课以“你知道的工匠?”和“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两个问题导入,在简短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很快便投入课堂,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感知。

主要的教学环节设置了四个篇目,每个篇目都通过对两汉时期某一项科技或文化领域的成就来探讨“工匠精神”的一个内涵,具体为:第一篇,通过整理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领域杰出人物及其成就,感知“工匠精神”的第一层内涵是“高超的技艺”;第二篇,通过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和佛道两教的传播,感知“工匠精神”的第二层内涵是“追求突破的创新精神”;第三篇,通过学习张仲景和华佗,感知“工匠精神”的第三层内涵是“追求卓越的恒心”;第四篇,通过学习司马迁和《史记》,感知“工匠精神”的第四层内涵是“坚忍不拔的品质”。

最后,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带领学生再一次深刻体会“工匠精神”,让他们知道两汉科技和文化繁荣的背后,还有工匠精神的支撑,当今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也需要每个人发挥工匠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感悟五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华佗与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司马迁的史学成就、佛教与道教在两汉时期的传播。

从世界科技文化史上来看,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从单元内容上看,前面学习了两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本节课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两汉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为两汉科技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两汉的科技文化是两汉政治经济繁荣的反映,因此,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内容相互衔接、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两汉的完整的发展史。

同时借助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了解造纸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②识记两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及其成就。

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意义和张仲景被称为“医圣”的原因。

③掌握《史记》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④知道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以问题为导引,让学生初步感知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②以史料为载体,训练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科技,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②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司马迁和《史记》;
(2)教学难点
难点:佛教和道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说学情
2、不足: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受到活动范围、家庭条件,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制约,大部分
学生的自学能力差,阅读面窄,认知基础薄弱,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跟不上教师的节奏突破:将教材知识点直观化,形象化,借助活动,图片,视频等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充分自我发挥和展示的空间。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读书指导法、情境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五步教学法等。

(2)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斯基说过“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以启发式和交互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参观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展览”为线索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两汉科技文化成就,感受我们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并使这种爱国主义情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 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导入:上课前展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图片(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然后询问学生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哪些?
[设计意图] 以新时代学生熟知的事物导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技馆—一纸乾坤
①回顾造纸术出现以前人们使用的书写材料有哪些(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并说一说这些书写材料有什么弊端,通过比较来认识造纸术的优点。

②接着展示东汉造纸术流程图,以图片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熟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
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在意义部分我会出示一张造纸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图和有关史学家对造纸术的评论,以史料教学法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从而理解造纸术的世界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史料,以及问题的导引,逐步帮助学生了解造纸术的流程和理解造纸术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二)医学馆—医传千古
力。

②播放五禽戏视频,要求学生跟着做,并说一说这些动作都模仿了哪些动物的活动姿态。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五禽戏”,丰富课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最后拓展延伸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纵横古今,感受中医学的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国人民的博大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三)史学馆—史家绝唱
①以问题导学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内容、特点和地位
②展示司马迁游历路径图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史料,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 并谈一谈司马迁身上哪些宝贵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宗教馆—谈佛论道
①以先自主学生后同桌合作的形式,填写表格里道教、佛教的发源地、创始人、创立或者传入的时间以及主要教义。

三分钟后请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予
②通过分析道教和佛教的主要教义以及补充的史料,共同探讨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③对于佛教的影响,我会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有关佛教的建筑、文学作品、并出示相关史料,共同分析佛教的传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④之后我还会引导学生对于宗教发表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宗教是封建统治者控制人民的思想工具,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发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三:课堂总结(依据板书带领学生一起总结)
板书设计: 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我们要努力学习,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五、说设计感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机的融合,运用了启发式和交互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也充分挖掘了历史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认知基础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