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上历史《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预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点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1.发明和改进: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

他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他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1.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编写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2.《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2.佛教(1)产生: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2)教义: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

(3)传入中国: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史记》书影。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文档资料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文档资料
倾听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
独立完成。
学生倾听并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独立完成。
学生倾听教师讲述。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独立完成。
学生阅读材料。同桌交流学习完成。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倾听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独立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独立完成。
教师引导学习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总结
5、这样的纸有何优点?
6、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原料是怎样变成一张张纸的呢?根据视频讲解。
7、造纸术不仅对于国内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远播国外,它都传播到了哪些地区?
8、造纸术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它究竟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9、尽管纸给人们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造出一吨纸需要耗费多少原料(PPT展示),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用纸。
(1)道教
1、出现的背景?
2、早起代表?
3、教义?
老子的神化,太上老君。
(2)佛教
1、起源?
2、教义?
3、传入?
4、影响?
5、佛教为何能在中国兴起?
6、两大宗教对于文学、艺术等等各方面的影响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学习。独立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观看视频,提取信息。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齐答
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系统完整,在设计上我的主题鲜明,亮点较为突出。在重难点的处理方面也比较合理。要注意的地方是,颁奖典礼的形式可再突出一点,让学生深入情境。在素材及活动的设计上也可更加丰富。
教师进一步梳理。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讲义-15.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讲义-15.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

初中历史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精讲一、造纸术的发明1. 纸发明原因:竹简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却受到限制。

2. 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3.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蔡伦【东汉】4. 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材料研读:《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查查看,元兴元年是公元哪一年?明确:公元105年。

二、医学: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1. 张仲景(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2. 华佗(神医):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够实施外科手术。

他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三、史学:历史巨著《史记》1. 作者:司马迁2. 主要内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 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西汉)5. 评价《史记》:(1)史学成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文学成就:《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材料研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却像鸿毛一样轻。

这句话揭示了司马迁较为进步的生死观,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强调了应该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思想观念。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代科技和文化。

2.掌握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

2.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由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预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观察与思考(15分钟)1.分组观察图片,介绍两汉时期出现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要求介绍一下具体的内容,如出现的时间、发明者和使用领域等。

(举例:走马灯、铁铸鱼、汉武帝的铸兵法等)2.设计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到汉代时期两者的关系,再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进程中,科技和文化如何相互影响?)3. 总结概括(25分钟)1.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讨论的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汉代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师向学生介绍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地位。

4. 练习巩固(10分钟)根据所讲内容,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呈现出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并对此进行评价。

5. 总结回顾(5分钟)由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比较简单,采用了观察与思考、总结概括和练习巩固三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的成就和发展。

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必须进一步探讨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练习巩固环节中,学生能够在自主性的小组讨论中,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整个课程的内容易于组织,但希望能丰富一些,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和课堂活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通过讲述张衡和蔡伦等历史人物的贡献,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此外,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学会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汲取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掌握张衡、蔡伦等历史人物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张衡、蔡伦等历史人物的贡献。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与提问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张衡、蔡伦等历史人物的贡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4.讲解与提问: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课堂小结: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以及张衡、蔡伦等历史人物的贡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最新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最新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原始社会)第1课史前时期:早期人类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时间: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状况:制作工具(打制石器),知道使用火。

4、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二、北京人(P3头骨):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2、生活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时代”天然火(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过群居生活4、地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5、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晚期):具有现代人类特征;穿孔骨针;钻孔和磨制技术。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兴起地点:黄河、长江、淮河等地区南方(人工栽培水稻)、黄河流域(粟)2、生产方式:刀耕火种,发展到耒(lei)耜(si)3、兴起和发展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4、兴起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1、时间:四五千年前2、地点:黄河流域3、主要战役: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合并成炎黄部落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4、华夏族的形成:炎黄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称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二、炎帝和黄帝的发明1、炎帝(神农氏):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等。

2、黄帝(轩辕氏):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仓颉造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嫘(lei)祖纺织、缫丝。

三、禅让制1、含义: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方法2、主要时期:尧→舜→禹(大禹治水)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建立概况: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2、国家机器:军队、刑法、监狱等(奴隶制压迫奴隶的工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堂笔记本课程为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深入研究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科技领域的发展在两汉时期,科技领域出现了多种新发明和进步,这些发明和进步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农业发展两汉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例如,在汉武帝时期,提高了播种犁的效率。

此外,汉朝开始广泛种植桑树和麻,推广采用鱼肥、豆肥等有机肥料,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纸张的发明在汉朝,纸张被发明了,全文记录和文化繁荣得到了推进。

纸张作为书写书画的材料,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发展,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道路建设在两汉时期,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代修建和完善了一系列道路系统,这些道路加速了商业和文化的繁荣。

例如,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在汉代开辟和发展起来的。

4. 数学和天文学在两汉时期,数学和天文学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塬城先生刘安发明了仪器能够度量天球的位置,这一发明推动了天文学的研究。

同时,数学领域中夏商周时期发明的九九乘法口诀被广泛应用于汉朝社会生活和其他领域。

二、文化领域的发展在两汉时期,文化领域的发展经历了长期而丰富的历史传承,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1. 文学汉代文学经历了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古文学著作史《史记》、《汉书》、《论衡》、《诗品》、《九章算术》、《山海经》等为人类文明重要力量。

在艺术创作领域中最重要的是民间文学。

当前最重要的民间文学有《楚辞》、《诗经》等。

这些文学作品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界的繁荣做出了优质的贡献。

2. 美术两汉时期的美术也有一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绘画艺术开始走向了成熟。

代表性的巨匠有张骞、吴道子等。

中国画传统的不苟言笑,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淳朴与沉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说课稿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的内容。

本课由“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与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与佛教”四个子目组成,主要讲述了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华佗与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以及司马迁的史学成就、佛教与道教在两汉时期的传播,与前面所学的经济繁荣遥相呼应。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低学段学生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并进行系统归纳,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到我的课堂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教学行为的指路灯,因此我依据新课标的理念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复述华佗与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以及司马迁的史学成就,了解佛教与道教的发展历程,分析造纸术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提高总结、归纳、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意识;通过讨论造纸术发明的重大意义,学生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两汉时期的科技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通过对司马迁等人的认识,学习其坚忍不拔,为理想奋斗终生的坚强意志。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相关史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填表
2.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它产生于(朝代)时期。

3.道教来源于张角创立的和张陵创立的。

4.佛教和、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5.佛教是通过传入中国的。

东汉明帝时,佛教逐渐传播开来,在洛阳修建了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参考答案:
1、填表
2、道教、东汉
3、太平道、五斗米道
4、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
5、丝绸之路、白马寺
自我检测:
1.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

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

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 )
A.笨重,不便搬运阅读
B.质劣,不能长久保存
C.稀少,不易找到原料
D.昂贵,不能广泛采用
2.“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
A.春秋
B.战国
C.秦
D.东汉
3.游河南省南阳市区的一著名景点——医圣祠,导游向你介绍时,肯定会介绍到下列哪一部作品( )
A.《本草纲目》
B.《史记》
C.《伤寒杂病论》
D.《论语》
4.下列哪一位医生为减轻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发明了“麻沸散”(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张衡
5.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创造“五禽戏”
C.华佗——制成“麻沸散”
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6.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

请问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7.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各项( )
①佛教在古印度创立②汉明帝修建白马寺存放佛经③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④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8.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的共同点包括( )
①都创立于东汉末年
②都以治病的方式进行传道
③对贫苦人民有吸引力
④都认为人们生来是受苦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传播影响最深远的是( )
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司马迁编写《史记》
C.华佗发明了“五禽戏”
D.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0.仔细观察下面的两幅旅游景点的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洛阳白马寺
图二四川青城山
(1)这两幅图片分别与哪一宗教有关?图一相关的宗教宣扬怎样的思想?
(2)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宗教在我国开始传播的时间。

(3)请分析一下,我国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一直提倡和扶持图一中的宗教?
11.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1.A 2.D 3.C 4.C 5.B 6.B 7.D 8.A 9.A
10.
(1)佛教和道教。

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

(2)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东汉末年,道教在民间兴起。

(3)因为佛教宣扬的忍耐顺从的思想,有利于麻痹人民的反抗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所以受到他们的扶植与提倡。

11.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