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汉习语的来源和翻译(一)

合集下载

英语习语的起源及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一)

英语习语的起源及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一)

英语习语的起源及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一)【摘要】英汉习语承载着民族的语言特色和信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因此研究英语习语的起源及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以及英语翻译人员至关重要。

【关键词】英语习语习语起源文化差异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它往往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

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只有注意英语习语字面意义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其形象的比喻、丰富的联想、生动的修辞效果以及特有的民族风格。

一、英语习语的起源及语义特征1.英语习语的含义英语习语是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独特的、固定的短语和短句,是语言的精华。

广义的英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俗语等。

2.英语习语的来源(1)源于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

如:“Burnone'sboats(bridges)”,此成语中的“bridges”为美国人所使用,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就把船烧了,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不可能后退。

现借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同汉语的“破釜沉舟”意义相似。

(2)源于寓言故事。

如:“killthegoosetogettheeggs”源于希腊寓言,说的是有一个乡下人,因为发财心切杀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想像中的金块,但其结果一无所获。

现比喻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汉语中也有对应的翻译,但汉语不说“杀鹅取卵”而说“杀鸡取卵”。

(3)源于神话故事或传说。

如“swansong”,据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Apollo)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了毕达哥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

另据相传天鹅(swan)在临终前唱的歌最优美动听。

后人就用“swansong”来比喻诗人、作曲家、演员等的“最后作品”。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牵涉着一个文化的背景、文化思维、文化价值及本土社会文化等。

大量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习者很难理解,也使得这些习语的互译极具挑战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1.历史背景英汉习语的诞生都依托于母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习语“oncein a blue moon”中,“blue moon”一说源自古老的英国历史,意思是满月二次出现;而中文习语“千载难逢”却指的是罕见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看,汉语习语是理性的,具有哲学的内涵,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本质;而英语习语,其说话方式经常依赖于比较和外界信息,为向外扩展和传播而构建的短句更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

例如“one apple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暗示了一件好事可以把大不了的问题远远避开,而“人无完人”却暗示优秀是不存在的。

3.文化价值英汉习语在文化价值上也有差异,汉语习语崇尚朴实无华,重视能够磨练心智的思考和行为;而英语习语则崇尚高尚的文明,强调坚持原则,如“no pain no gain(不努力没有收获)”。

二、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仅通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英汉习语的互译很容易出现问题。

1.词义辨析单纯以词义辨析为准,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apple”既指苹果又指英国的“苹果公司”,而中文中的“苹果”则只指吃的水果,并不能翻译成“Apple”。

2.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原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很容易丢失,也影响了英汉习语的可操作性。

例如,英语中的“red tape”指的是政府官僚作风,表现在中文中就变成了“繁文缛节”;另外,英语习语“pig in a poke”源自旧时西洋猪拳,中文则变成“买老虎铁笼”,并多带着贬义。

小议英语习语的翻译(全文)

小议英语习语的翻译(全文)

小议英语习语的翻译一、英语习语的基本特征(一)形成的民族性习语具有鲜亮的民族特色,它们的形成受到各自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经济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影响。

英语中较老的习语多源于伊索寓言、希腊神话或圣经故事,其他习语多出自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及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或者十九至二十世纪中期发生的某些历史事件。

例如,《圣经》中的短语devout s brhm(像亚伯拉罕一样虔诚) 形容某人“非常虔诚”;the pple of one’s eye(眼睛中的瞳孔) 意指“珍爱的人,掌上明珠”;《伊索寓言》中的sour grpes(酸葡萄) 喻指“把得不到的东西有意说得一钱不值”。

英国是个航海强国,航海业在英国一直占有特别的重要地位,对“船”的依赖与进展决定了这个航海民族必定使用大量与“船”有关的习语,例如:in the sme bot(在同一条船上),意指“同舟共济,处境相同”;when the ships come bck(当船回来的时候),喻指“愿望实现的时候,发财的时候”,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二)语义的统一性习语的语义统一是指其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个习语的意义不是组成该习语各个单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作为一个整体的新的含义。

英语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内涵与汉语正好能呼应的数量是很有限的,因此我们往往不能望文生义,否则就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甚至还会制造笑话。

例如,;大家熟知的to rin cts nd dogs 不是“下猫和狗”,而是“倾盆大雨”;et crow 不是“吃乌鸦”,而是“被迫做丢脸的事情”。

(三)结构的固定性一般而言,短语的构成是相对灵活的,同意形式上有不同的变体。

例如:deliver letter, delivery of letter,以及hving delivered letter 都是可接受的搭配。

而习语是语言中固定的形式,一般是不能改变的,即人们不能改变习语中单词的位置,不能随意增减成分以及不能任意用同义或近义成分替换。

四十个英语习语典故来源

四十个英语习语典故来源

四十个英语习语典故来源1.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此语源自<<伊索寓言>>,直译为“披着羊皮的狼”,也可表示这些意义“伪装成朋友的敌人;貌善心毒的人,伪君子”等. 该成语涉及这样一则故事:一只狼披着羊皮混到羊群里去了,欺骗了羊羔,并把羊羔吃了.又见<<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有如此一说: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 里面却是残暴的狼.”例句:Mrs Martin trusted the lawyer until she realized that he wa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马丁太太原来很信任那个律师,后来才认清他是个披着羊皮的狼。

Mr Black was fooled by the salesman’s manner until he showed that he was really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by selling Mr Black a car that was falling apart.布莱克先生被推销员愚弄了,后来才发现原来推销员貌善心毒的人。

他卖给布莱克先生的是一辆要垮的小汽车。

2. a dog in the manger此成语源自<<伊索寓言>>,含贬义.该成语涉及这则故事:一只狗躺在马槽里,马或牛来吃食时,它却不让,但狗自己又不能吃.LDC认为该成语指“自己不能享用又不让别人享用的人”. 我们一般选择此译法: “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

例句:I’d like to ask you to consider it again and not to be a dog in the manger .我劝你还是再考虑考虑,不要干那既损人又不利己的事。

3.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此语与法国谚语“运水入河”相当,可译为“多此一举”.纽卡斯尔(Newcastle)是英国的产煤基地.例句:It would be like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 if another bank opened in this street ; there are three here now .如果再在这条街上开一家银行,那可真是多此一举,因为这条街目前已经有三家银行了。

浅谈英语中习语的翻译

浅谈英语中习语的翻译

语是 “ l i k e m u s h r o o m s ”倦【 蘑菇一般) , 这是因
为英 国不产竹 , 甚至连 “ b a m b o o ” 这个词也是 引进来 的外来语 。 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 如: “ n e v e r i f s h l l o r f o w l ”的是 “ 非驴非 马” 。 三 、英汉 互译 的一些原 则与 方法 翻译 的作用 就是让 人们更 好的理 解原 话 的意境 ,所 以既要简单 ,又要保持原意。 ( 一) 直译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翻译
英 汉习语 通 常来 自 本 民族 的历代文 献 或 民间 口语 。 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 同, 习语 的来源也各异 。本国人虽能了解。 外 国人 常不知所 云, 比如 中国 自古 以来 以农 业 为主, 从事农业者 占很大 比例, 因此, 在汉语习 语 中有很大一 部分是农谚, 如: “ 枯木逢春”, “ 斩草除根 ” 。英 国是个 岛国, 英 国人钟爱海 洋, 所 以英 语 习语 中有 很多 来源 于航 海业 ,  ̄ t h p l a i n s a i l i n g ( 一 帆风顺) , d r o p nc a h o r (  ̄锚 ;
“ l i v e f r o mh a n d t O m o u h( t 勉强糊 口 ) ” , 不 能写
成 “ l i v ef r o mt h e h a n dt ot h emo u h”, t 也不 能 写作 “ l i v e f r o mah nd a t o a mo u t h ”; 而在汉语 中也不能把 “ 七上八下”说成 “ 六上七下 ”, 把 “ 乱七八糟”说成 “ 乱八九糟 ” 。 2 . 由于语言 、 心理 、 社会 和历史 的原 因 , 成语 的真 实含 义同字 面意义 之间往往 有不 同的差异 。 例如: 英 语习语 “ t o b i r n g t h e h o u s e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间故事和寓言
英汉习语中许多都来自于民间故事和寓言。

英语中的习语"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和汉语中的习语"一石二鸟",都源自于同一寓言故事,即猎人用一箭射中两只鸟。

这种源自民间故事的习语,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背后的含义和寓意是相同的。

2.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英汉习语中的许多都与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有关。

英语中的习语"to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勇敢面对困难)源自于西班牙斗牛,而汉语中的习语"勇敢面对困难"可能会用类似的话语表达。

这种基于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习语,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形式可能有所差异,但传达的意义是相通的。

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注意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尽量准确地传达习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1.直译法
直译法是将英语习语直接翻译成相应的汉语习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相似意义的习语。

英语中的习语"to break the ice"(打破沉默)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中的习语"打破沙锅问到底"。

了解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习语,并准确地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

这也对于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习语的不同及翻译方法

英语习语的不同及翻译方法

英语习语的不同及翻译方法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全面的研究英汉习语,很容易发现由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及生活习俗等,反映着不同民族的文化气息,因此成为翻译中的难点。

下面我们分别从地理环境、历史典故、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对比一下英汉习语的来源并总结了几种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及来源1.1地理环境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时,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它象征着“春天”, 它吹绿了中华大地, 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 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

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在英国,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故有“西风报春”之言。

1.2历史典故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

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

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

而在英语中,“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英汉习语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是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和汉语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对英汉习语的翻译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如何准确、恰当地翻译英汉习语成为研究者和翻译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以及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中常见的翻译错误并提出解决方法,旨在为英汉习语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1.2 研究意义习语是每个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习语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特点和传统,还有助于提升翻译水平和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对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翻译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表达的奥妙,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度。

研究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有助于翻译工作者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避免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和歧义,为跨文化交流搭建更加稳固和畅通的桥梁。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翻译策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提升翻译水平、促进文化交流和加深跨文化理解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英汉习语的来源英语习语的来源多种多样,通常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宗教等方面的因素。

在历史上,英语习语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影响,比如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等。

这些文化因素都对英语习语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英语习语的来源还包括了许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事件等各种元素。

比如,许多习语源自莎士比亚的作品,比如“to be or not to be”、“star-crossed lovers”等。

这些习语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含义被传承下来,成为了英语中的常用表达方式。

与英语习语相比,中文习语的来源也十分丰富多样。

中文习语通常包括了历史、文化、哲学、民间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比如,“井底之蛙”这个习语源自于古代的寓言故事,意味着目光短浅,不见世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英汉习语的来源和翻译(一)
【摘要】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结晶,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和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所以习语的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从习语的起源说起,论述了习语的五种翻译方法,即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加注和音译加注法。

【关键词】英汉习语;来源;翻译;文化特色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语言的结晶。

英汉习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英语习语包括习惯用语、谚语和许多俚语表达;汉语习语可以被大致分为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和粗俗语。

习语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

英汉习语有很多共同点,都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

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适当地使用习语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没有习语,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单调而干涩无味。

正确的翻译习语有助于对整个句子和文章的理解。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翻译时很难做到完全对等。

很多习语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翻译时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其民族、文化特色等。

所以,习语的翻译是译者的难题,也是翻译理论者关注的话题。

一、英汉习语的来源
首先,大多数习语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用语。

劳动人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习惯用语,比如水手发明了很多和海洋有关的生动的短语,运动员使用运动方面的习惯用语。

这些习惯用语产生于各行各业,它们不仅简洁、口头化而且生动形象,和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不久就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场景下广泛使用,其中最生动最有用的习惯用语逐渐地由普遍的对话演变为约定俗成的语言,最终被广为使用。

比如sharehappinessandwoe(同甘共苦)指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strikewhileironishot(趁热打铁)指利用有利条件首先采取行动;becomereconciled(言归于好)指化敌为友。

Harmonybringswealth(和气生财)指人缘好生意自然就好。

其次,习语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寓言。

古希腊罗马文明对英语有着深远影响,许多英语习语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传说,它们在书面语中广泛使用。

如theappleofdiscord(不和的种子)指争端,祸事;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是指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装着所有罪恶的盒子。

例如“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个习语源自《伊索寓言》。

一只饥渴的狐狸想吃葡萄架上的熟葡萄,但它想方设法去摘,结果还是够不着。

最后它只好悻悻走开并自我安慰地说:“这些葡萄是酸的,可能还没熟透呢。


再次,宗教是习语的重要来源。

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深受宗教的影响,现在仍有很多反映当时宗教信仰的习语。

圣经中也产生了大量的习语,事实上很多的圣经短语至今还出现在口头的对话中,但却很难去追溯它们的根源。

如olivebranch(橄榄枝)源自圣经,意味着“和平”的意思,其真正含义为“讲和”。

《旧约·创世纪》中说,“上帝降洪水灭世,义人诺亚一家靠了方舟得以安然无恙。

洪水稍退,诺亚放出鸽子试探水势,鸽子回到方舟时嘴里衔着一枝橄榄叶,诺亚由此判断洪水已经消退。

”后来人们就将橄榄枝看作平安、和平的象征。

现在,“伸出橄榄枝”这个习语已被中国读者广泛使用。

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自中国的佛教。

最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表达也是产生习语主要来源之一。

圣经之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成为英语习语最丰富的文学来源,这些习语被广为使用。

如,Achilles’heel(阿咯琉斯的脚踵)来自著名希腊史诗《伊里亚特》;Talkofthedevilandhecomes(说曹操,曹操就到)是出自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总之,习语不仅和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有关,还和其历史、文化遗产、生活经历、地理条件、社会习俗和心灵境界等紧密相关,这些都是习语的民族性特征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可以将习语视为一面反映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特征的镜子。

不同的社会体系、文化遗产、科学技术
和习语的民族性特点息息相关。

英国是一个有着漫长航海历史的岛国,所以很多英语习语都和大海有关;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的人生活在乡村,因此农民的俗语形成了大量的习语,这些习惯用语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丰富体验的结晶,由农民在劳动中积累并代代相传。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
英汉习语的来源丰富多彩,又往往带有各自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

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有言外之意、有的有多层含义,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它的意义和翻译。

译者在翻译习语时,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民族特色、修辞手法等。

笔者认为,要有效地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可遵循如下几种方法。

1.直译法
东西方人们对于感情、客观事物和社会经历等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因此,有少量的英语习语,不仅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相同或相似,而且隐含意义也相同。

这时保持直译,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还保留了原文的修辞和风格,且增添了语言表现力,译文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汉语中的“瑞雪兆丰年”就直接译为Atimelysnowpromisesagoodharvest;“糖衣炮弹”直译为sugar-coatedbullets;“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直译为bestrictwithoneselfandlenienttowardsothers。

英语中的Wallhasears直译为“隔墙有耳”;olivebranch直译为“橄榄枝”;atoothforatooth译为“以牙还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