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遗迹旅游资源——陈氏旧宅.pptx

合集下载

陈元光故居燕翼宫(修订稿)

陈元光故居燕翼宫(修订稿)

陈元光故居燕翼宫燕翼宫,史称“陈元光宅”、“陈将军燕翼宫”、“唐陈元光宅”,在陈元光宗族成员中有“开漳祖庙”之称,今称“陈元光故居”,俗称“王府”,位于开漳文化发祥地云霄县云陵镇王府社区,背靠将军山、前临漳江、远眺大臣山,是陈元光在闽南的唯一故居。

唐武后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686年12月29日),陈元光奏请设置漳州之际,“承恩”兴建燕翼宫。

落成之际,陈元光喜吟《落成会咏二首》,有“泉潮天万里,一镇屹天中。

筮宅龙钟地,承恩燕翼宫。

环堂巍岳秀,带砺大江雄。

轮奂云霄望,晶华日月通”,表达感激之情。

其时,陈元光之父陈政已逝,陈元光只能喜迎祖母魏妈,携子陈珦乔迁新居。

陈元光是孝子,曾经筑庐守孝,影响深远。

其后裔念及陈政长期以来仅有将军山墓祭,而未有宗祠祭祀,在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由时任漳州镇标中营游击、又是黄梧的外孙陈祖训在燕翼宫倡建云霄陈氏大宗祠,成为漳州唯一祭祀陈政的宗祠,并将陈元光之子陈珦、其孙陈酆、曾孙陈谟、陈詠、陈訏与之合祀,形成完整的祭祀谱系。

陈元光后裔尊称陈政为“云漳鼻祖”,陈元光为“清漳鼻祖”,因此供奉二“祖”的燕翼宫又有“开漳祖庙”之称。

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之际,所立碑铭《重修开漳祖庙裔孙捐银名次碑刻》就冠以“开漳祖庙”。

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太平天国朱义德部与清军交战中,毁于兵火。

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修。

民国后期,燕翼宫被征用为元甫小学校舍。

新中国成立初期,被云霄县县粮食部门用作粮食仓库,“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拆除天院、前殿等建筑。

1976年,大殿被改为职工宿舍,后殿则被溪美街用作办公场所。

2001年,云霄县人民政府公布“燕翼宫”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成立云霄县文物保护协会燕翼宫工作委员会。

2009年开始第一期修复,2012年竣工。

201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燕翼宫”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陈元光的历史评价问题,导致燕翼宫长期以来未能见载早期史料,虽然在漳州首部方志——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漳郡图经》有所转机,吴与《图经序》称陈元光“忠贞冠代”。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1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

除外,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房子中体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联合建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读书人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处。

它有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由于它保存完整,对古建筑及历史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静的.老房子。

由入口进入祠堂,按折线形进行参观,观赏顺序依次为: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雕栏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定期专题展览)-后进中厅(百年陈氏书院图片展)-后东斋(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前东厢(旧广州家居展)。

主要是观赏陈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其造型生动,色彩丰富。

除了雕塑外,彩绘也不容错过。

几千幅彩绘,没有相同的风格,也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全都是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值得细细品读。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2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陈家祠的建筑雕塑饰件多达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砖雕41件、铜铁铸和壁画13件。

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所在地,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馆内除长期设有《广东传统雕刻艺术》、《广东象牙雕刻艺术》、《广东刺绣》、《百年陈氏书院》、《旧广州家居》等展览外。

以“6a”要素介绍陈氏书院(陈家祠)

以“6a”要素介绍陈氏书院(陈家祠)

传统文化展示
陈氏书院是陈氏家族的纪念性建筑, 旨在纪念陈氏家族的祖先和先人。
书院内部展示了陈氏家族的历史、传 统文化和艺术作品,以弘扬传统文化 和家族精神。
传统礼仪
书院内设有传统礼仪场所,用于陈氏 家族成员进行传统祭祀、礼制和仪式 等活动。
现代用途
文化旅游景点
陈氏书院已成为广州市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吸 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陈氏书院作为陈氏家族的祠堂 ,体现了华人民族传统的宗族 文化和孝道精神,同时书院内 的对联、诗词等也反映了古代 文人的思想和追求。
陈氏书院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 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融入了 现代元素,如数字化展示、文 化创意产品等,使传统文化焕 发出现代活力。
04
要素四:建筑功能与用途
传统功能
纪念祖先
建筑内部装饰精美,运用了大量 的彩绘、贴金、镶嵌等手法,使
整个建筑显得富丽堂皇。
色彩运用
建筑主要采用传统的中国红、金 色、黑色等色彩,使整个建筑显 得庄重、神秘。同时,也运用了 一些绿色、蓝色等色彩,使整个
建筑显得清新自然。
03
要素三:建筑历史与文化价值
历史沿革
01
02
03
04
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 1888年)
以“6a”要素介绍陈氏书院( 陈家祠)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要素一:建筑规模与布局 • 要素二:建筑风格与特色 • 要素三:建筑历史与文化价值 • 要素四:建筑功能与用途 • 要素五:建筑环境与景观 • 要素六:建筑保护与利用 • 要素七:游客体验与服务
01
要素一:建筑规模与布局
建筑规模
01
02
03
占地面积
陈氏书院(陈家祠)占地面 积约为15,000平方米,规 模宏大。

盐官镇陈阁老故居导游词(2篇)

盐官镇陈阁老故居导游词(2篇)

盐官镇陈阁老故居导游词陈阁老本名陈元龙,字陵,号乾斋,清雍正朝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宫至宰相,世称广陵相国,也称“陈阁老”。

其故居位于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堰瓦坎。

这个宅子本是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先祖、宋朝的王沆所建,当时称为“王氏园”,有“浙西园林之冠”的美誉。

宋葛胜仲游王氏园后有《临江仙》云:“倦客身同舟不系,轻帆来访儒仙。

春风元已艳阳天。

夭桃方散绵,高柳欲飞绵。

千古海昌佳绝地,双凫暂此留连。

通宵娱客破芳尊。

兰亭修禊事,梓泽醉名园。

”明朝时,此宅为太守陈与郊所有,名“隅园”。

明晚期陈元龙的曾祖陈与相得此园,至陈元龙拜相后,将它改建扩大,并把大门改为竹扉,又增建了双清草堂,还移建了筠香馆,有皇宫内院之气派。

初名“遂初园”,后乾隆皇帝赐名“安澜园”。

清陈卿《安澜园记》中记载:“庭广数亩,宽平如坻,栏俯清流,毅纹渺远,望隔湖山色,在烟光杏霭之中。

夏日荷翠翻风,花红绚日,虽西湖三十里,无以过之。

”可见此园盛况。

提到乾隆和陈阁老,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陈阁老本是海宁的一位大盐商,康熙年间,陈阁老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

据说,雍亲王和陈阁老两家夫人同年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

不料,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小丫头。

而那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乾隆的身世一直是个谜,百姓们为何会有这样的猜测呢?也许和乾隆下江南有关。

乾隆一生曾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到海宁,而且每次都驻跸陈氏家中。

乾隆还曾在陈阁老生前的书房内挥笔写就“双清草堂”四字。

有人因此猜测,乾隆是为探访身世而来的,当他得知身世后,写下“双清”,寄寓“双亲”。

这些猜测未免牵强附会,但乾隆皇帝四次幸驾“安澜园”却是无争的事实,难怪袁枚也做诗感叹:百亩池塘十亩花,擎天老树绿槎材。

调羹梅也如松古,想见三朝宰相家。

据说陈阁老死时,乾隆曾亲赐祭葬文。

但祭葬文宣读之后,却没有依照惯例镌刻成墓碣,而是当场被焚烧于墓前。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词)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词)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词)陈氏书院历史悠久,已有百年历史,清朝晚期建造在广州,建筑装饰典雅,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是广州市的重点旅游景点。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词)陈氏书院(俗称陈家词),座落在广州市中山七路,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合资兴建的合族大宗词。

总面积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呈四方形,面积六千四百平方米,是一组“阔五间、深三进”,由大小十九座建筑组成的院落式的艺术建筑群。

建筑组合之间庭院相隔、廊虎穿插。

整座建筑规模宏大,厅堂轩昂,庭院幽雅,既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槽,又具有我国南方建筑的鲜明特色。

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装饰著称。

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内外建籁: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铁铸和绘画等装饰艺术,技艺精湛,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

陈氏书院建筑轩伟华丽,上饰石湾文如碧(人名)陶塑,南海布镜泉(人名)泥塑。

门外石狮子和墙上一套套人物(公仔),栩栩如生。

两扇大门的门纽铜狮头,据云每只重一百斤。

头门和门内屏风,是柚木雕的两面通花,不分前后,高与檐齐。

门前陈氏书院横额,亦经很多名家手笔,复经众议选定。

此外各种灰塑、铁铸、木雕、石刻、砖雕多姿多采,琳琅满目,堪称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的大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物。

历来每年不少中外人士,旅游参观,摄影留念。

游客摄影留念中外游客参观拍摄正中聚贤堂是祠的主体,建筑最为雄伟。

顶上大型石湾琉璃瓦脊,长二十七米,高三米多,饰以群仙祝寿,两面塑出了二百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仙宫宝殿,玉宇琼楼,更加上七色耀目的奇花瑞物,极石湾陶塑的精华。

堂内通雕“龙王进宝”等图样的十二扇屏门以及两旁花鸟花罩,陪衬得正殿华丽非凡,构成为一组艺术建筑群。

从门厅、聚贤堂、神厅构成南、北、中轴线,高度由两廊向中轴递增,以居中的聚贤堂为最。

宾主分明,构图严密,有六座庭院配置其中,有十六个门通往东、西、后三大花园,嘉树婆娑,奇花衬托,极拱揖之能事。

陈氏大宗祠

陈氏大宗祠

陈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位于永安贡川城南巫峡头,是我系陈氏入闽始祖唐中丞陈雍的纪念祠。

该祠为明代宫殿式建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闻名遐尔的旅游观光景点之一。

贡川陈氏源于河南颖川。

始祖陈雍,字月铭,是太邱陈实的第十九世孙,世居吴兴。

好学多才,以贤良方正被举于朝廷,官拜中丞,为官清廉。

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率次子陈野南下入闽,卜居固发冲(今贡川),启创家声,绵亘世族;延至八世陈文馀,人文鹊起,九子一婿,皆大儒名宦,故有朱熹题赠“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科名”楹联。

陈门历代科甲蝉联,贤能辈出,“半壁宫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归”名噪八闽;陈世卿、陈瓘、陈君举、陈俨、陈文龙、陈君用等数百名状元、进士、文人光昭史册,为人敬仰。

目前,陈雍世系宗枝遍及东南各省,旅居海外及台湾、港澳,遍布八闽五十多个县市,堪称福建的名门望族。

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6年)由陈源湛、漳平的陈九叙、泉州的陈用宾等族人主持营造:清代康熙、光绪年间曾重修,后几经修复如旧。

该祠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180平方米,雄伟壮观的歇山式门楼正中“陈氏大宗祠”五个大字遒劲有力,大门两侧石狮雄踞;二进石华表上“世承天宠”大字描金;焚纸宝库、花木草坪、两边厢房布局合理、有序。

追远堂内肃穆高雅,“状元及第”、“探花及第”、“七十九位进士”等金匾高悬于大厅上方;民国年间蒋中正、陈仪、陈肇英和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等题献的“雍穆宗风”、“敦宗爱国”、“理学之门,忠贞之家”等匾额大方醒目。

陈氏大宗祠造型古朴典雅,结构厚实,木雕、石雕、砖雕工艺上乘,处处显示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艺术。

该宗祠内珍藏着一部(共48分册)清光绪十六年撰修的大宗谱,可供查阅。

大宗祠是陈氏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举行春秋两祭,我省各地乃至海外裔孙代表,云集于此,举行盛大庆典活动。

笋帮公栈贡川帮公业堂,俗称“笋帮”,砖木结构瓦屋,坐南朝北,有正厅、下堂、回廊房、两天井及砖石门华表,左右皆是防火墙,占地约100多平方米。

广东陈家祠堂PPT课件

广东陈家祠堂PPT课件

陶塑一
陶塑二
灰塑
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艺术。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 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艺术。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 上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并以瓦筒、 上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并以瓦筒、铜线 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而成。 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而成。 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 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 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 余米, 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 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 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陈家祠堂建筑特点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 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 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 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 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 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 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 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堂号, 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堂号,堂号由族 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 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 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 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 可制“直笃牌匾” 资本。 资本。

福州古厝系列(8)陈氏五楼—陈宝琛故居

福州古厝系列(8)陈氏五楼—陈宝琛故居

福州古厝系列(8)陈氏五楼—陈宝琛故居螺洲作为八闽首县的古集镇,临江而居,镇上古迹众多,这里重教兴学,人文荟萃,里巷成市,素有“小福州”之称。

位于仓山区螺洲古镇店前村的陈氏一家,自明初至清末500多年间中进士有27人,陈宝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法战争后因荐人不察被连降五级,闲居在家二十五年之久。

归里居住期间致力于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曾掌教鳌峰书院,大力推行新学,创办了全闽师范学堂即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并出任首任校长,培养出大批师资力量,使得各大中小学堂在短短数年普及八闽大地。

1935年陈宝琛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得逊清谥号“文忠”并追赠“太师”,葬于马尾区君竹村登龙岭。

陈氏五楼,也称陈宝琛故居,是末代帝师陈宝琛贬官后回乡建的归隐之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陈宝琛的私宅园林。

陈氏五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85年),初建赐书楼,再建还读楼、沧趣楼,后建北望楼,最后建晞楼,于民国初年竣工,历时25年之久,规模宏大。

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

园中心为一长方形荷池,池南边堆叠有假山,其中靠着西墙的山最有名,是天山落下的铁陨石,上刻着“铁石”二字。

池南边是凉亭和草坪,环绕着圆池和凉亭,园的三面建有五楼,集南方私家园林和北方庭院风格于一体,能与曾为福建第一园林的三山旧馆相媲美。

自2005年始几经修复,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园里的假山、鱼池、凉亭陈氏五楼之赐书楼赐书楼源于陈宝琛曾祖父陈若霖故宅的赐书轩,为双层木构小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

赐书楼为五楼之首,幽雅宁静,用以珍藏皇帝所赐书籍,由书法家翁方纲题“赐书轩”匾,楼前一幢面阔三间的平屋为陈宝琛出生地。

清嘉庆年间,道光皇帝常赐御书给陈若霖,陈若霖随即在家乡府邸内建赐书轩,珍藏御书,以报皇恩。

陈老先生建此赐书轩还意在于激励子孙以学至上,其儿子陈景亮、孙子陈承裘、曾孙陈宝琛等人皆进士出身,这与陈若霖的赐书轩以及陈氏家族注重读书的家风有很大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