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遗迹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类旅游景点

遗址遗迹类旅游景点旅游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短途旅游还是长途旅游,都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而遗址遗迹类旅游景点更是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古人的辉煌和智慧,下面就按类划分介绍一些值得一去的遗址遗迹类旅游景点。
1. 文化遗址文化遗址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遗址,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某一时期、某一文化的特点。
在中国,文化遗址很多,如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长城等就是著名的文化遗址。
敦煌莫高窟是一个在沙漠中保存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这里保存了丰富的佛教壁画、雕塑、经文等文物,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秦始皇陵是中国明代皇陵中最大、档次最高的一座陵墓,陵园内的兵马俑被誉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造型最丰富的古代陶俑。
长城是中国的国家名片,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防御工程之一,这条高大、厚重、曲折的城墙,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也是全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2. 自然遗迹自然遗迹是指由于地质变迁、天气变化等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中国自然遗迹很多,如九寨沟、黄山、武夷山等著名的自然景点。
九寨沟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画面美不胜收,有著名的五花海、长海、树正群海等多个景点。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拥有著名的云海、奇松、西海岸等景点。
武夷山是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有茶马古道、大红袍等著名景点,旅游资源丰富。
3. 古建筑遗迹古建筑遗迹是指建于古代的建筑,不仅代表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也是建筑学的一种独立学科。
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独特,完全具有中国自身特色,许多古建筑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的优美和精湛之处。
故宫是位于北京的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丽江古城是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的古城,有著名的“古城之王”之称,属中国名胜古迹级旅游景点,同时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人文旅游资源

六、民族民俗旅游资源
(一)服饰
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 质生活的需要外,还 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 化,它记录着特定时 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 技水平,反映着人们 的思想文化、宗教信 仰、审美观念和生活 情趣,也烙有特定时 代的印痕。
(二)饮食
旅游六要素“吃、住、行、购、游、娱”中,饮食居于首要位置,可 见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 荣,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相谐统一的,呈现出盛、雅、艺、精、奇等 特点。
四、宗教旅游资源
宗教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宗教本 身和宗教建筑、宗教艺术等在内的 宗教文化以及宗教感应气氛。各种 宗教遗存(洞穴、寺庙、佛塔、碑刻 及文物资料等)分布在古代交通路线 附近、风景名山之中或是历代名城 及附近地区。其中佛教名山、道教 名山、宗教洞窟分布地区就是以宗 教内容为主的游览地。各种宗教遗 存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 增长各种类型的旅游者的知识,提 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一)古人类遗址 (二)古代历史文化遗址 (三)近代革命活动遗址
二、古建筑旅游资源
(一)宫殿建筑 (二)祭祀建筑
1.坛庙 2.名祠 3.宗祠
(三)民居建筑 (四)伟大工程
1.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2.古代水利工程 3.古代桥梁工程
三、古陵墓旅游资源
古人以为,人死以后,肉体已焚, 但灵魂永存,于是产生了祭祀的观念。 我国中原自古有“厚葬以明孝”的文化 意识,先人死后,以陵墓安葬,表示对 先人的尊敬与怀念。各地大量古墓的被 发现,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在古陵墓 中,帝王陵墓的规模最为庞大,虽然它 也是皇权的一种象征,同时也创造了我 国古建筑的一种组群形式,且帝王陵墓 多选在山川壮丽,风景优美之处,因而 更衬托出陵墓的瑰丽。
人文旅游资源
导游基础知识12—2

思考、答复
思考、倾听
思考、答复
思考倾听
思考、答复
倾听、记录
记录、思考
思考
5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3分钟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信息反馈:
以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为例介绍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
1、综合人文旅游地
综合人文旅游地是人们从事游乐休闲、宗教、商贸等活动并且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的场所、区域或设施。包括:
〔1〕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
杭州开元之江度假村是融会议、休闲、旅游、保健、社交于一体的四星级度假酒店,以丰富齐全的娱乐设施、优雅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富于人情味的服务而饮誉大江南北,度假村坐落于杭州市区风景秀丽的钱塘江畔,和著名的六和塔相望,拥有各类客房279套,餐位1000座,大小会议室10多个,娱乐设施近30项。宽阔的草坪,葱郁的绿荫,富于江南园林特色的建筑群,充满田园气息的鸽子房、孔雀房,随处可见的书法名作和文艺界名流的题咏,众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使之江度假村不仅成为闻名遐迩的度假胜地也成了一处充满人文气息的新景观。
遗址遗迹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是古代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和见证。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满足旅游体验的要求,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效益的历史遗址。换言之,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遗址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用于旅游业开发,历史遗址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可以视为旅游资源: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
第五章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新版)讲解

说
明
历代修建的长城所遗存的残迹。
古代军事报警的烽火台等遗迹。
古代著名战事、战役的发生地。
古代其它军事设施的遗迹、遗址。
古代关税交纳、报关结关场所遗址。
旅居外地商人设立的馆舍遗址。
古代票号、商号、店铺遗址。
举例 湖北楚长城遗址 甘肃居延塞烽燧台 辽宁萨尔浒战役遗址 河北冉庄地道遗址 泉州市舶司古海关遗址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 山西平遥古票号店铺
三、父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址
1、文化遗存:
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北 方的红山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和良 渚文化等。
2、典型特征 ⑴婚姻状况:一夫一妻的从男居婚姻; ⑵开始铜器的制造; ⑶ 石斧、石锄、石镰等农具的出土,农业进入 高效锄耕阶段; ⑷ 制陶出现了转轮法工艺,更加规则均匀美观, 龙山黑陶成为标志。 ⑸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和阶级的形成。
经废弃、或掩埋于地下、或残缺不全的人类活动痕 迹和遗物。
(3)狭义的历史遗址:仅指古代人类活动
曾经利用的,现在已经废弃、破坏而遗留 下来的活动场所,如城市村落遗址、建筑
设施遗址、宗教寺庙遗址、军事设施遗址 等。
不包括人类历史活动遗留下来的可移 动遗物(文物)。
第一节 历史遗址与旅游发展
2.历史遗址内涵的理解 (1)历史遗址的社会性
浙江缙云独峰书院 河南登封元代观星台
函谷关、玉门关等 子午岭的秦直道 秦岭褒斜栈道 新疆塔什库尔干
盖茨河畔古驿舍遗址
古运河
古代用作航运的人工水道残段。
京杭大运河北部残段
古代水利 工程遗址
古水渠 古井
废堤坝
古代用作排水、灌溉人工水道残段。 新疆坎儿井遗址
古代开挖取水的井筒。
杭州唐北
旅游资源与开发-第7章遗址遗迹类

• 2.法国——奥赛美术馆 • 3.意大利 • 4.西班牙—— “古堡饭店”
7.3.4工矿业旅游开发
• 矿业旅游最初就是以工业遗产旅游的形式 被人认识和了解。
• 旅游实践: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废弃工 业场地及设施的整体结构保护与综合再利 用
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 从开发形式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 1.商业旅游 • 2.休闲度假 • 3.以博物馆、节事活动为依托的城市旅游 • 4.主题公园或景观公园 • 英国的朗达遗产公园 • 5.探险型观光 • 6.特殊旅游项目
常盛行,通过生态园林手段,既保护了遗址,又 创造了新的文化景观,称为生态遗址公园。
• 世界著名的遗址公园如希腊雅典卫城考古遗址公 园,柬埔寨吴哥窟遗址,巴基斯坦塔克西拉考古 遗址公园,意大利庞贝考古遗址公园,突尼斯迦 太基考古遗址公园,摩洛哥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 公园,都是遗址保护的典范,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也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2.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 (1)考古功能
•在赤壁名胜区内,有历经千年风雨的“赤壁” 摩岩石刻,有当年雄姿英发周瑜的巨大塑像, •有大战时的遗址望江亭、翼江亭、东风阁、 拜风台、水寨门、庞统井、凤雏庵、射箭台等 景点,是历史留给后代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虽已褪去历史的色彩,熄灭了赤壁战火,但 是那悬崖绝壁、滔滔大江、古战场遗迹、碑刻 和赞美诗,却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金甲武将、文 人墨客。
根据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性质与用途分类将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划分为九大类和28个小类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分类表徐楠2003713依山居上累石为室万年孝5资源视觉观赏的低美感度和开发的有限性1考古功能?在赤壁名胜区内有历经千年风雨的赤壁摩岩石刻有当年雄姿英发周瑜的巨大塑?有大战时的遗址望江亭翼江亭东风阁拜风台水寨门庞统井凤雏庵射箭台等景点是历史留给后代的丰富的文化遗产?虽已褪去历史的色彩熄灭了赤壁战火但是那悬崖绝壁滔滔大江古战场遗迹碑刻和赞美诗却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金甲武将文人墨客
结合实例分析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旅游功能

结合实例分析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旅游功能
遗址遗迹旅游资源是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的古代遗址、文化遗迹或古迹。
这些遗址遗迹可以是古代城市遗址、古代建筑遗迹、文化遗产等。
特点:
1. 历史文化价值:遗址遗迹记录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够让游客窥探古代文明的辉煌。
2. 视觉吸引力:遗址遗迹往往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雄伟的造型或精美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3. 文化传承:遗址遗迹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游览、学习,在旅游过程中实现了文化传承和知识的传播。
4. 教育性:遗址遗迹可以为人们提供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增长知识,培养人文素养,提升文化自信。
5. 旅游体验: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和触摸实物,了解遗址遗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旅游功能:
1. 文化观光:游客可以欣赏遗址遗迹的建筑风格、艺术品和历史文物,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2. 学术研究:遗址遗迹是历史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源,吸引着学者和专家进行研究和探索。
3. 度假休闲:一些地方将遗址遗迹打造成了度假胜地,为游客提供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场所。
4. 宗教信仰:一些遗址遗迹与宗教信仰有关,吸引着信徒和朝圣者前来参拜。
5. 旅游纪念品购物:游客可以购买与遗址遗迹相关的纪念品和手工艺品,作为旅游的纪念和礼品。
例如,中国的故宫、长城、兵马俑等遗址遗迹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功能,吸引着大量游客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同时,旅游开发与保护中要注意平衡的原则,保护好遗址遗迹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合理利用其旅游资源,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保持遗址遗迹的原貌和历史氛围。
第五章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新版)

2、遗存环境的保护
3、出土文物的保护 4、历史遗址的修复重建
第二节 史前人类活动遗址旅游资源 一、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遗址
1、直立人阶段遗址
大约从人类起源到10万年前 代表性遗址:云南元谋猿人(250万年)
陕西蓝田猿人(115万年)
北京猿人(70~20万年)
猿人头骨
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生理特征,但保留较多的 原始性。
浙江缙云独峰书院
河南登封元代观星台 函谷关、玉门关等 子午岭的秦直道
古代交通 通讯遗址
古栈道遗址
古驿站邮站 古运河 古水渠
古代于悬崖绝壁架设的窄路遗迹。
古代用于交通通讯的中途住宿、补 给、换马的场所遗址。 古代用作航运的人工水道残段。 古代用作排水、灌溉人工水道残段。 古代开挖取水的井筒。 古代引水、挡水的构筑物遗址。 废弃使用的港口、码头、渡口。
两省的交界处,是长
城上的著名关隘,人
称万里长城第九关。
山西人把娘子关内外 作为省内外的标志。
“楼头古戌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
2.驿道和驿站遗址
(1)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
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起点,经甘肃、 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 道。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 道三条路线。
3、晚期智人阶段遗址 距今4~1万年前 代表性遗址: 北京山顶洞人、内蒙河套人、 山顶洞人头盖骨
广西柳江人、云南丽江人等。
体态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一致;
生产工具细小化,出现了弓箭,掌握了捕鱼技术;
具备早期的审美观念; 婚姻状况:血缘内婚向族外婚过渡。
柳江人头盖骨
二、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址
1、主要文化遗存:
遗址遗迹旅游资源

• 7、长城遗迹 • 已经消失的长城线性痕迹。
• 8、烽燧 烽燧也称烽火台、 烽台、烟墩、烟火台。 如有敌情,白天燃烟, 夜晚放火,是古代传 递军情信息最快最有 效的方法。
• 遗址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 系以及人们当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状况。它不仅是历史的 纪念碑和民族自尊与骄傲的象征,也是人类认识自身、获 得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因而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开发资源。 我国旅游业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在世界旅游 业中的地位正在日益提高.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 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客源输出国。 作为旅游产业之一的遗址文化的旅游产品也正成为旅游产 品发展过程中的一匹黑马,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
遗址遗迹保护对策
• 1.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大遗址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核心作用。要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克服 急功近利思想,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与地方积极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的关系。将保护与住宅建 设、政府职能、资金保障、社会监督、公众参与联系起来,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为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和 重要基础保障。 2.加强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包括法规体系、规划和工程设计规范体系、管理体系、监测评估体系和安防体系在内 的大遗址保护综合管理体系。 3.加强大遗址评估工作,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编制区域整体规划。要通过编制规划大纲,掌握大遗址的现状,了解基础工作 中存在的不足,确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深度,为规划编制提供扎实的基础材料;要加强评估工作,客观分析开展工作所具备的条件, 科学合理地编制保护展示规划,避免盲目性,增强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主管部门工作决策的正确性。 4.立足于保护,积极探讨保护和展示相结合的科学途径。要不断丰富保护展示的方式、手段,根据大遗址不同的地理位置和 文化内涵特点,探索适合遗址性质的具有特点的保护、展示方法。 5.加强大遗址考古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遗址的发现,在于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遗址的价值揭示,在于考古发 掘和研究;遗址的保护,有赖于考古发掘研究的指引。凡是考古工作充分深入的遗址,其保护规划内容就丰富、扎实,具有较强的 科学性和说服力。考古专业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同时要探索以遗址保护展示为主要目的的新型考 古发掘模式,解决遗址“空洞化”问题。 6.加强科技攻关,提高遗址保护能力。要发挥相关科研单位的优势,开展多学科合作,加强遗址保护理论、保护技术以及展 示手段的研究,拓展遗址保护的思路,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形成一批核心科研成果,重点解决土遗址保护、展示等难题。 7.把握有利于地方积极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原则,注重大遗址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的结合,充分调动 地方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逐步扭转大遗址保护的被动局面。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报告正文一、遗址遗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流程、渠道、手段等二、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基本现状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被称为“无声的纪录片”。
无论是站在建筑学、艺术学还是旅游学的角度,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古迹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多达28处,对其合理利用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
有学者曾指出:文化是旅游之魂,为旅游注入品质内涵;旅游又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广阔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也是重要的、不可复制的社会资源。
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和省党史工作办公室的部署,为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革命遗址、遗迹,2009年以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革命遗址、遗迹普查工作。
从普查情况看,我市目前共有各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遗址、遗迹及相关纪念设施146处。
按遗址、遗迹性质分类,属于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46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4处,革命领导人故居2处,烈士墓16处,纪念设施48处,毁损遗址20处;从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
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革命遗址遗迹11 处,土地革命时期27 处,抗日战争时期58处,解放战争时期50处;从分布情况看,革命遗址遗迹分布地域范围广,徐州市区及5县1区城乡都有大量革命遗址遗迹。
其中市区27处(铜山区16处)、丰县35处、沛县17处、邳州市10处、睢宁县21处、新沂市27处、贾汪区9处。
遗址遗迹位于城镇的57处,地处农村的89处;从建筑物形成时间看,解放前的建筑物19处,主要是革命领导人、重要机构活动旧址,重大事件、重要起义发生地旧址等,如淮海战役总前委大北旺活动旧址,贾汪起义旧址等;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兴建的建筑88处,主要是烈士墓碑、烈士陵园、战斗遗址纪念碑、地方一些有影响人物、事件纪念设施等;从建筑产权看,属市局产权建筑3处,县级产权41处,镇村产权35处,单位企业产权22处,私人产权6处,宗教团体2处;从保护利用情况看,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未定保护级别的129处;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未定级别127处。
三、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在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旅游的关系认识比较模糊,一些在旅游方面参与决策的同志,对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缺乏理解,以至一些决策部门把自然文化遗产单纯当作旅游资源去开发。
这是个错误的认识。
我始终坚持遗产不等于旅游资源的观点。
比如黄山,从旅游部门或旅游角度看,黄山是重要游览地,可称之为旅游资源。
但作为政府,要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为它定性、定位,就不能这样去看。
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科研、教育、游览等功能,旅游只是其中一项功能,非惟一功能。
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我国现有的风景名胜区,80%左右唐宋时代就很有名气了,许多名山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山水文化内涵。
这些风景名胜属于保护性的遗产,而不是经济开发性的资产;是社会公众的资产,而不是属于少数人特权独享的遗产。
像泰山,皇帝能上,老百姓也能上。
政府部门有的人觉得讲保护就是限制发展,而没有意识到保护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风景区的保护,就是防止、限制、禁止在风景区内进行破坏性的经济开发,使风景区的精神文化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以便带动区外的经济发展。
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
最好的保护,将会带来最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双重目的,我认为“功能分区,协调发展”是个好办法。
“山上游,山下住”,这就叫功能分区。
把旅游的服务设施安排在山下,山上保持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然文化遗产,让人游览。
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法”规定实行分区制,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在这方面搞得最好的,是四川的黄龙,它叫“沟内游,沟外住”。
区内的自然景观保护得很好,区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
九寨沟没有执行“沟内游,沟外住”,而是沟内游,沟内住,把宾馆建在沟内,结果造成了水污染。
九寨沟的第一美就是水美,水被污染了,还去看什么?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自然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是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黄山受到的破坏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三化”使它的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
“三化”表现之一是建星级宾馆。
这种宾馆每个人占有的空间大,用的水多,消耗的电多,所需的服务人员多,产生的污染大。
另外,建筑体量大了,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错误的指导思想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有两方面,一是错位开发,二是超载开发。
错位开发即搞错了地方,把应该放在风景区外的旅游服务基地建在了区内,把应该放在山下的东西弄到了山顶。
泰山现在已经搞起了三条索道,山顶0.6平方公里的地方,1987年建筑密度已经达到25%。
1980年泰山第一条索道还没动工,就有很多院士、专家、教授反对,因为它破坏自然景观。
可反了20多年,却越反越多。
到1993年,又建了两条。
解放以来泰安市的历次发展规划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城不上山,城不压山,山城一体”。
可是现在正不断地向上扩建。
失控的重要因素就是纯粹的经济观点。
为了赚钱,不惜糟踏自然环境,违背客观规律。
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面临四大威胁:国际战争、地区冲突、大型工程、失控的群众旅游和旅游开发。
这里所说的失控的旅游,主要指“人满为患”。
我则认为在我国的自然景区“屋满为患”更为严重。
“人满”还好些,淡季到了,人就会少。
人走了,草还会生长出来。
可是钢筋水泥的屋子建在那里,不仅破坏了原来的生物栖息地,而且想拆也没有那么容易四、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在开发与保护中的建议(1)历史遗址类资源开发的原则①依法保护的原则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建立在遗址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不利于保护而损害遗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
在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文物保护法规,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
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于省、市、区的总体规划,与邻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
实行遗址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与遗址区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相结合。
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
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实现对历史遗址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依据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
在不干涉遗址遗迹本体的前提下,保证原真性及完整性,要尽可能减少对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本体的干预,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
营建改善与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保存和恢复遗址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发掘历史遗址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所蕴藏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类型各异,既有居住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商贸遗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遗址。
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得比较早,有的仍处于起步甚至完全的保护阶段。
类型不一样,开发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就不尽相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
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及遗迹的分布、保存现状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于起步阶段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消费;对发展较早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传及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原则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学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导游解说的层次上,而应通过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使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参与的程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
如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新的保护规划方案中,将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
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
而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开发中,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调查报告结论总体来看,关于遗址遗迹类资源与旅游业的研究仍有限,但涉及面广,已有一定建树。
从文献来源看,近年来核心期刊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多,涉及各个领域。
(一)研究对象纵观全文,目前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文献多集中于旅游是市场及目的地研究,旅游资源,综合规划,旅游与坏境及社区的关系等,而有关旅游者心理及行为,线路设置,旅游产品开发等则是今后需要关注的方向。
由于遗址遗迹类资源研究处于学术交叉领域,文献多以建筑类,高效学报及综合性杂志为主,纯旅游研究型杂志寥寥无几。
作为旅游研究的前沿阵地,旅游学术刊物应加重遗迹类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研究方法未来旅游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是实证研究,可进一步分为数理研究,案例研究等,要求研究者能够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
相对于国外同类文献以实践性强,视野广阔着称的特点,国内文献目前仍停留在感性阶段,以理论建构与前沿性研究为主。
近年来定量研究,个案研究已有长足进步,多为定性与定量方法兼备。
但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略显单一,且多照搬国外相关经验,这也反映了中西方旅游课程教育模式的不同。
(三)研究区域目前研究以中东部旅游较发达省份最为活跃,西部地区则以大遗址领域为主,综合型研究仍然匮乏。
西部民族区域(西藏,青海,新疆等)拥有丰富古迹资源及特色文化,近年来随着区域开发的不断深入,当地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茶,相关文献已有一定数量,如罗光会(2008)分析新疆新和县文化古迹资源开发利用的利弊【38】;次旺(2011),就西藏的古迹资源及开发价值作了初步探讨【39】等。
受环境及研究方法所限,以基础型研究为主,实证分析尚不深入;涉及宗教利旅游,生态等专题性研究也相对缺乏。
填补相关空白有助于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当地旅游资源及旅游业。
四、研究展望随着全社会对于遗址遗迹的讨论不断升温,良好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