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3
八上30诗四首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
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
“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
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 一起来。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 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 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 又很含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苍茫无际的沙漠上一缕青烟直上云霄,黄河 源远流长,天空中一轮落日又大又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 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使至塞上
王维
(叙事)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既言事又写景)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写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其二∶聚亲朋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四∶访故旧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品味佳句: 大 漠 孤 烟 直 长 河 落日 圆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构图美: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美:——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河沙水漫闪漫闪、夕辉—橘—红鲜、明白优烟美一缕、
诗中有画
赏析:
这两句诗有着画一样的构图、线条和 色彩,充分体现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 特点。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 力苍劲,意境雄浑,被誉为“千古壮观” 的名句。
2022年《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2022年《归园田居》(其三)教案2022年《归园田居》(其三)教案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课件展示环境优美,和平安宁的图片。
师生共赏,由优雅安宁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拼音节奏。
2、自由朗读。
解词释句3、词语小测试。
三、研读赏析,解读文本1、品读一读: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兴月归,夕露沾衣)二读:读出耕者的乐观和坚定。
(理秽荷锄,精心侍弄,衣沾不惜)三读:读出诗人的情趣和愉悦。
(带月晚归,悠然惬意)四读:读出隐士的洁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脱俗)2、解读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五、练习设计,巩固知识六、深层思考,升华思想1.评价陶渊明。
2.探讨: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2022年《归园田居》(其三)教案2《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我们刚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谁来谈一下对陶渊明的理解?生1:东晋人,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大家补充。
生2:做过彭泽县令,写了五首《归园田居》。
他厌恶当时黑暗的官场。
生3: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很多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4:还有,他好像后来的生活很苦。
师:是啊,人总是在选择中放弃,在选择中忍受的。
现在大家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诗歌,弄懂基本的读音和字义好吗?生默读,交流词义。
3分钟后。
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师:早晨的时候我们背诵了此诗,现在我们来进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读——请同学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赞美诗(30篇)

09 诗篇选读05感恩诗的特色诗30篇经文: 诗篇第三十篇. 1 大卫在献殿的时候作这诗歌耶和华啊我要尊崇你因为你曾提拔我,不叫仇敌向我夸耀. 2 耶和华—我的神啊我曾呼求你你医治了我. 3 耶和华啊你曾把我的灵魂从阴间救上来,使我存活不至於下坑. 4 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要歌颂他称赞他可记念的圣名. 5 因为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 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 6 至於我我凡事平顺便说: 我永不动摇. 7 耶和华啊你曾施恩叫我的江山稳固你掩了面我就惊惶. 8 耶和华啊我曾求告你我向耶和华恳求说: 9 我被害流血下到坑中有甚麽益处呢尘土岂能称赞你传说你的诚实麽10 耶和华啊求你应允我怜恤我耶和华啊求你帮助我11 你已将我的哀哭变为跳舞将我的麻衣脱去给我披上喜乐12 好叫我的灵原文是荣耀歌颂你并不住声. 耶和华—我的神啊我要称谢你直到永远!. 目的指标:一学员能够解释感恩诗的特色二学员能够分析一首感恩诗的经文三学员能够分析一首感恩诗的内容结构四学员能够了解一首感恩诗的信息五学员能够应用一首感恩诗的信息六学员能够背诵一首感恩诗其中一节经文. 一感恩诗的特色1.感恩诗亦称为感谢诗是一种宣告式的赞美诗是为着神在团体或个人身上独特的作为而发出的赞美与表扬. . 2.这是祷告蒙神应允经历神的大能作为与拯救后向神还愿并在圣徒的会中公开传扬神奇妙的作. . 3.感恩的行动就是对神的赞美与敬拜. 所以有些感恩诗也许没有出现感谢神这些字句但是内容就表达对神感谢因为赞美歌颂神,是出自一颗对神感恩的心. . 4.诗篇的感恩诗包括诗篇第18篇第21篇第30篇第34篇第40篇,第41篇第66篇第106篇第107篇第116篇第138篇等. . 二感恩诗的例子: 诗篇第三十篇1感恩诗篇第三十篇的标题: 大卫在献殿的时候作这诗歌1.这标题可能是指大卫奉献圣殿基址之事说的. 大卫说: 这就是耶和华神的殿为以色列献燔祭的坛历代志上二十一章31节. 假如这说法是正确的这篇诗篇的作者就是大卫. . 2.另一个说法是: 这标题所提到的圣殿也许是指犹太人被掳归回后所重建的圣殿. 这圣殿在主前516落成. 犹太人在献殿的典礼上用大卫的诗歌.以色列的祭司和利未人并其余被掳归回的人都欢欢喜喜地行奉献神殿的礼以斯拉记六章16节. . 3.诗篇第三十篇是每年献殿节Feast of Dedication 所唱颂. 虽然本诗篇的内容是个人的感恩但是这诗篇在献殿节被唱颂时是用作为一首国家民族感恩诗National Song或称为团体感恩诗. 2感恩诗诗篇第三十篇的经文分析1.诗人尊崇耶和华1节. 从第2节请找出诗人要称谢耶和华的原因. . 2.根据诗人称谢神的原因第1节因为你曾提拔我不叫仇敌向我夸耀应该如何解释?. 3.从第3节来看诗人曾遭遇什么危难?请解释. . 4.诗人如何称呼神的百姓圣民与圣名有何含义第4节. 5.诗人是为了个人的经历感谢神为何他宣召别人去称谢耶和华第4节. 6.第5节提到神的怒气神为何发怒这和第4节的圣民和圣名有何关系. 7.从第5节来看大概是什么事情引致诗人的危难. 8.从被神拯救的经历中诗人所体会的神是一位怎样的神5节?. 9.诗人如何描述他平顺时的心态第6节这种心态有什么问题?. 10.这种心态如何解释上文神的怒气第5节. 11.当危难临到时候他对那平顺的日子有何新的体会7节上半节. 12.诗人对当时危难的状况及对自己有何领会7节下半节. 13.在危难中诗人如何向神呼求第8节第10节第11节. 14.诗人以什么原因要求神帮助他第9节. 15.神医治诗人帮助他脱离患难的原因是什么?. 16.诗人如何描述他脱离危难后的心境第11节他归功于谁. 17.诗人在脱离危难后的欢欣喜乐跳舞歌颂是否只是由于自己蒙神医治大难不死?. 18.诗人体会神使他脱离危难有何目的这行动有何重要性第12节. 3感恩诗诗篇第三十篇的内容结构一.称谢的宣召第1节至第5节1.谁要称谢:i我第1节ii耶和华的圣民第4节. 2.为何称谢称谢的原因: i 神的提拔第1节ii神的医治第2节至第3节iii神的恩典第5节. 二. 蒙恩的见证第6节至第11节 1.认罪第6节至第7节 2.祈求第8节至第10节 3.灵命的更新第11节. 三.报恩/还愿 1.不住的歌颂神第12节 2.永远感谢神第12节. 4感恩诗诗篇第三十篇的信息诗人在苦难之前以为一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不以神为神以为顺境是理所当然.当神的管教来临时诗人才知道过去安稳的日子全是神的恩典. 诗人以神的荣耀为他求神的怜恤与帮助的理由. 神不但使诗人病得医治而且使他的灵命得到更新. 诗人以一颗感恩的心来永远歌颂赞美神. . 4感恩诗诗篇第三十篇的生活应用. 1.一个信徒若事业成功常常被看为神的祝福赐福. 其实这是神的恩典.神的祝福赐福与神的恩典有什么分别?. 2.为何安逸的生活可能是一个隐藏的危机?. 3.我们常常为我们的成功感谢神.我们应否为失败感谢神?. 4.我们在受苦的时候我们常常要求神立刻解决我们的困难并尽快救我们脱离苦海. 当我们看不见神的帮助的时候我们就埋怨神或怀疑神的慈爱. 我们也许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救自己脱离苦难. 结果是使到自己苦上加苦. 这并不是诗人的作法. 我们从诗人身上学会了什么属灵的教训?. 5背诵感恩诗诗篇第三十篇经文诗篇第三十篇5节: 因为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 .。
《论诗三十首》30篇全集

《论诗三十首》30篇全集《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
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
元好问论诗主张天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重视独创精神,宣扬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是位有独到见解的诗歌评论家。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
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但是目前对全部《论诗三十首》作注解的,并不多见。
笔者结合电大教学的需要,试图对之进行简要分析。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1],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词为金代之冠,散曲对当世有倡导之功。
他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在文学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于1221年进士及第,后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
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
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68岁。
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
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唐诗最经典的30首七律

经典七律唐诗三十首1.《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6.《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阁夜》(唐)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8.《客至》(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0.《过五丈原》(唐)温庭筠铁马云雕久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
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11.《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下《30诗四首使至塞上》word教案 (3)

《使至塞上》学习目标: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学习流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五言和七言)和(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
王维的《使至塞上》就是一首。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1、王维,字,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和歌咏为主,以“”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情怀和之情。
三、课文赏析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既言,又写,更在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四、画诗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写诗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六单元_30诗四首_使至塞上课件_新人教版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 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 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 面三刀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 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 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评诗的话,可以帮我们认识王维这首诗的高妙 的艺术境界。
“明月照积雪” “大江流日夜” “澄江静如练” “山气日夕佳” “落日照大旗” “中天悬明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 等境界千古壮观。 (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十四》)
山居秋暝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王维
空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雨后,
(唐)岑参
天气晚来秋。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明月松间照,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清 竹泉喧石归上浣流女。,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莲动下渔舟。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随意春芳歇,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王孙自可留。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结尾二句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 候骑之口,点明都护行营远在燕然 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 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 的爱国热情。
❖总体赏析
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 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 质朴的交融统一。
“长”字写出了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 真实感觉。“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 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 微带苍茫的感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优秀1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优秀15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篇一一、班情分析本班现有在籍学生23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10人。
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热心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对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但是,部分学生对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适应。
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仍然有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没有进入课改规定的情境。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权所有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版权所有
王维(701—761),字摩诘, 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 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 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 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
版权所有
第一层:写劳动情况
带着以下问题朗读: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况?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 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 (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 干了一整天。)
版权所有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三)-------陶渊 明 使至塞上 ---- -------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岳阳楼(其一)--陈 与义
版权所有
读的技巧 1 、把握感情基调, 2 、要按音节节奏和意义节奏来读, 3 、语速要缓慢。
版权所有
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带着以下问题朗读: 问: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为什么开 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穿行草木,致 使衣为露所湿。
问:为什么要着重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衬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 望。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 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 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 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 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扁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 作于赴边途中。
自
传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 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 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 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 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 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版权所有
陶渊明生活在充满战乱的 时期,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 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 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 建威将军、彭泽县令等职,直 到41岁归隐。13年的仕途生活, 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 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没有指望,为其与黑暗的势力 同流合污,不如摆脱官场的羁 绊,退归田园,保全自己的品 格和气节。
版权所有
诗句选读
悠采 然菊 见东 《南 篱 饮山 下 酒。 , 》
版权所有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 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 “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 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总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内容包括: 农村生活风貌、诗人和乡邻交往、诗人出游,这 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 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语言自然朴实。
以下是这组诗的另外几个“镜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版权所有
荒秽(huì ):杂草丛生。带月:顶着 月亮。 荷(hè )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 ):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 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版权所有
陶渊明把自己参加 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 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 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 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 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 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 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 诗的始祖。
版权所有
作品以风格自然、语 言质朴、凝炼、意境 隽永而为人所称道, 尤其大量以田园生活 为内容的作品,更是 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 葩,被后人称为“田 园”诗派。
版权所有
使至塞上(结构思路)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 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 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写使者进入边塞)
版权所有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 “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 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 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 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 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 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 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品的技巧 先了解每句诗的字面意思, 然后进行想象和联想,体会 所表现的意义。
版权所有
背的技巧 句首一个词, 脑中一幅画。
版权所有
归 园 田 居
版权所有
陶渊明简介
版权所有
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世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