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及其应对
论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精品文档资料

论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1 提出背景“中等收入陷阱”由世界银行在2007年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在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展望中,也明确提出中国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纵观历史,很少有国家能从中等收入国家脱颖而出,成功转型成为高收入国家。
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丧失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缺少创新,无法与高收入国家相比。
人均国民收入维持在1万美元左右徘徊不前,陷入中等收入的泥潭,久久不能跻身成为高收入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也肯定了一部分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东亚奇迹”的概念。
在大规模的经济竞争中,韩国和日本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
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有些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为中等收入的国家,可是直至今日,这些国家的国民收入仍然在一个区间内徘徊不前。
具体来看,这些国家往往经济发展不稳定;科技创新能力差;贫富差距严重;对外经济依赖度高。
可以看出,“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针对一些走出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对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没有及时正确的解决,最终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的问题。
2 面临挑战中国改革开放37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GDP增速有所减缓,投资、出口、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家马车动力都有所衰减。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国可以充分结合自身,适当借鉴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过程,实现经济转型。
2.1 城市化问题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涌向城市,同时,农村或一些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人口减少,经济发展缓慢,以此会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阻碍经济发展。
而在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并没有大规模的贫困地区出现,说明这是可以避免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
这些农民工,由于收入和居住成本之间存在差距,很难真正成为城市居民。
中等收入陷阱解决方法

中等收入陷阱解决方法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部分人的收入只能维持在中等水平,无法实现进一步提升的现象。
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投资于教育是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增加教育支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
2. 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来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励更多的创新。
3. 改善劳动市场的灵活性:过于僵化的劳动市场制度可能导致人员流动性不足,阻碍了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政府可以推出相应政策,如减少不合理的劳动合同限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机会。
4. 促进金融发展:发展健全的金融体系有助于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并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政府可以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同时提供更多适合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5. 实施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安全,降低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政府可以改进社会保障政策,包括提供更好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障和养老金制度,以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负担。
6. 推动区域发展均衡:解决中等收入陷阱也需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政府可以加大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力度,发展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促进地区发展的均衡。
综上所述,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综合各种政策手段,从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改善劳动市场灵活性、促进金融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推动区域发展均衡等方面入手,以实现经济增长与收入提升的良性循环。
在中国道路框架内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消费需求是非常大的, 满 足这种需求所
但 是, 我 国实行的基本 社会 制度 , 又为解决 “ 中等收入 陷 释 放 出来 的生 产 力发 展 空 间 也是 非 常 大 的 , 它 不仅 足 以使 中 国
阱” 问题 提 供 了可 靠 保 证 。 怎 样 把 握 好 这一 点 , 是 我 们 当前必 跨 越 “ 中等 收 入 陷 阱 ” , 而 且 这 样 的 市场 进 入 到 发 达 国家 阶 段
须 专注 研 究 的 。 也不 显窄 小。
一
首先 , 把 握住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的本 质 属性 。 中国特 色 社
般 来说 , 人 民群 众 的 需 求 包 括 生 存 性 需 求 、 展 性 需
会主义虽然是一种新社会主义, 但它仍然是社会主义范畴 。 过 求 、 尊 享 性 需求 等 几个 层 次 。目前 大 多 数 人得 到 满 足 的 , 大 都
场 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作 用是 基 本 的; 第二, 我 国当前 的两 极分 化 是 拓展 国 内市场 、 最终避免陷入 “ 中等 收 入 陷阱 ”的最 基 本 、 现 象 己很 严 重 , 国 内的市 场 已不 能满 足 我 国经 济发 展 的需 要 ; 第三 , 腐 败 问题 己引起 了人 民群 众 的强 烈 不 满 , 社 会不 稳定 因 素 很 多, 经济 发 展 存 在许 多 隐 患。 最 有 效手 段 。 那么, 这 样做 的效 能 性 如 何 呢 ? 实 际上 ,占中 国绝 大 多 数
小 平 说 的 社 会主 义 的本 质 是 “ 解放生产力, 发展 生 产 力 , 消 灭 觉 , 谈 何 尊严 ! 享乐性需求就更别提, 像 国外 普 通 人 的 常 态 化
我国如何逾越“中等收入陷阱”

技术进步 ( 或者说人力资本 的积 累 ) 就成为维持经济快
速增长 的主要 动力 。如果 能够在政 策层面 实现技术进 步 ,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 长率 。相反 ,如果经济政 策
不 能 保证 这 一 点 ,就会 陷入 增 长 停 滞 。这 一 现 象 在 东 亚
中等 收人 陷 阱 ” 的表 现
模式转型不成功 ;金融体系脆弱 ;劳动力转移 困难 ;民 主进 程缓慢 与腐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需 要 .实 , 定 的 限制 劳 动 力转 移 的政 策 ,这 政 策在 彳 经 济上 是 没 有 效率 的 中 同 的 户籍 制 度 就是 这 一 而 的 典 型 :类 似 的制 度会 严 重 阻 碍 城 市化 的进 程 ,拖 累 经济
晓梧 据 省 际 收入 法 G P 成 数 据 计算 , 9 0 中 国劳 动 D构 19 年 者 报 酬 占 G P 比重 为5 . 20 年该 比例 降 至 5 - , D 的 3 %, 0 1 4 1% 4 2 0 年 则 只有 3 . %: 年 问 ,中 国劳 动报 酬 占 比下 降 07 94 七 7
人力资本积 累缓慢 :增长模式转 型不成功 。现代经 济增长理论指出 ,当物资资本增 长到一定程度之后 ,由
于 资 本 的 边 际 产量 递 减 效 应 ,经 济 增 长 必 然放 缓 这 时
失误或受外部 冲击 , 经济增长停滞或回落 , 陷入所谓 “ 中
等 收 入 陷 阱 ” 阶段 。
・
理 论 热 点
我国如何逾越 “ 中等收入陷阱”
_ 波 刘
“ 中等 收 入 陷 阱 ” ,是 指 一 国 进人 中等 收 入 阶段 ,人 均 G P 0 0 元 的 “ 困 陷 阱 ”被 突破 后 , 向 10 美 D 10 美 贫 奔 00 元 至 3 0 美 元 的 “ 飞阶 段 ” 00 起 ;但 到人 均 G P 00 元 D 30 美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甚至停滞的情况。
在这个阶段,国家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例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等。
中等收入陷阱的争论主要是关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以及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提醒我们要注重结构调整和提升创新能力。
在转型过程中,中国必须从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模式转向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模式。
这意味着要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只有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和进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也提醒我们要注重人力资本的提升。
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国而言更是如此。
目前中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还比较低,需要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只有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也提醒我们要注重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必须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
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启示。
中国必须注重结构调整和提升创新能力,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才能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也提醒我们要警惕国家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中等收入陷阱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一现象引发了许多关于其原因和影响的争论,同时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启示。
争论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是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
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是,初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枯竭,这种增长模式难以继续,经济增长逐渐放缓。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是由政府政策的不当引起的。
一些学者认为,一些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政府没有及时进行结构性改革,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瓶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的放缓也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
经济学家指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一些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了经济增长的放缓。
争论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中等收入陷阱对经济的影响也备受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会导致国家的产业结构无法升级,从而造成经济结构的长期扭曲。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会导致经济不平等的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较高的收入阶层会更加富裕,而较低的收入阶层则可能会陷入贫困,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中等收入陷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应当及时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中国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依靠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转变。
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
中国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1. 介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就停滞不前,这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并逐渐从低收入国家跨越到中等收入国家。
然而,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2. 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和原因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一定水平的中等收入后,经济增长停滞或者维持在低水平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经济结构的问题、技术创新的瓶颈、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等。
许多国家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方面遇到了困难。
3.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开始快速增长。
通过吸纳外资、扩大出口、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等手段,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中国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升级难度等问题。
4. 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目前仍处于中等收入阶段,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应对以下挑战:•经济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国际竞争力;•人口老龄化: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推动人口政策改革;•环境保护:实施绿色发展理念,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中国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一带一路”倡议、数字经济发展等,这些都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5. 政府应对措施为了帮助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化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商业环境;•加强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培育新型就业形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
6. 结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仍然需要面对巨大挑战。
政府和各界应共同努力,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解构:本质、挑战与对策

于立 吴绪亮 刘慷,
2009:«反 垄 断 法 的 经 济 学 基 础:历 史、趋
势与难题»,东北财 经 大 学 产 业 组 织 与 企 业 组 织 研 究 中 心
政 垄 断 制 度 选 择 的 一 般 分 析 框
架———以我国电信业行政垄断制度的动态变迁为例»,«中
程缓慢与腐败.
发达国家在 现 代 化 过 程 中 也 有 类 似 的 过 程.⑥ 世 界
2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分析.在经济效率层
面上,“中等收入陷 阱”问 题 的 本 质 是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银行在«东 亚 经 济 发 展 报 告»(
2006)中 为 此 命 名 为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
入水平,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当年跨越上中等收
入水平的时间相 当. 即 使 按 照 亚 洲 20 年 来 的 平 均
经济增长率 6.
7% ④ 计算,中国的人均 GDP 也将于
杨兰品,
2005b:«试论行政垄断及其普遍性与特殊性»,«武 汉
象”,掉进“民主陷阱”之中.
3
“中 等 收 入 陷 阱 ”系 统 化 的 理 论 构 建.马 岩
(
2009)根据国际经 验,梳 理 了 我 国 跨 越 中 等 收 入 陷
阱的平面六要素框架.
郑秉文(
2011)对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等
国家进行比较,以跨 越 这 个 “陷 阱”并 早 已 进 入 高 收
国工业经济»第 12 期.
于良春 余东华,
2009:«中 国 地 区 性 行 政 垄 断 程 度 的 测 算 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185期2013年第3期Serial No .185No .3,2013引言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对各国收入水平的划分,人均国民收入(GNI)小于90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介入906美元与11115美元之间的为“中等收入国家”;大于11115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
2010年中国GDP达到近5.9万亿美元,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NI达到4260美元,因此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虽然许多国家经过努力都先后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之后其经济却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因此陷入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能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能否成功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就要看中国是否能够跨越环境与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陷阱,并成功完成转型;如果转型不成功,则可能也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环境与资源陷阱中国现今面临着环境与资源方面的严峻挑战。
世界银行在2007年出版的《东亚经济半年报》中就已经指出,与东亚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反映在环境问题上。
当前全世界3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20个在中国,整个国家1/3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影响,全国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
报告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中国以“世界工厂”为发展目标,以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为重心,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环境的压力。
此外,高能耗的发展方式也具有不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的同时,能源消费也高速增长。
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能源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20.3%。
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也相当高,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和《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算出,中国能源消费强度是日本的4.5倍、德国的4.2倍、美国的2.6倍。
与此同时,中国正由资源出口国逐渐转变为资源进口国。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铜金属最大进口国,铁矿石第二大进口国和铝的第三大进口国。
中国吸收了全世界1/3的煤炭、钢铁和棉花的供应。
与能源短缺和消费激增很不协调的是,能源浪费惊人,能源使用效率只有33%。
因此,中国要发展经济,更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应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强环境立法和管制、采用先进生产方式等来减轻环境污染和排放强度,同时降低传统能源资源消耗,大力发展新能源,改变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高度依赖,才能走出环境与资源的“中等收入陷阱”。
二、产业结构陷阱当一个国家的生产和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该是经济进一步提升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着陷入产业结构陷阱的巨大风险。
首先,中国产业过于依靠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道路,缺乏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对产业链的整合控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最低端,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低土地价格和低污染成本来获取微薄的利润。
这种生产方式一方面易于受到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东南亚一些国家在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方面优势凸显,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将逐步消失。
如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中国经济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其收稿日期:2012-11-09基金项目:大连民族学院自主科研基金重点项目(ZJ12RWZD010)作者简介:朱瑞雪(1979-),女,河南开封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经济研究。
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及其应对朱瑞雪1,2(1.大连民族学院国际商学院,辽宁大连116650;2.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26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许多国家正是在这个阶段,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并陷入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中国能否成功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就要看中国是否能够跨越环境与资源、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陷阱,并成功完成经济和社会转型。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环境;资源;产业结构;收入分配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05-025——次,虽然中国意识到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但目前我们在许多高附加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还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同时还缺乏相配套的制度环境。
在高附加值产业方面,由于中国在许多领域还不具备核心技术,再加上西方的技术封锁,因此中国高附加值产业占经济比重还较小。
再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历次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都是以某项通用技术支持的先导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然后导致一系列新兴产业的诞生和经济全局的变革,因此建立成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中国经济提升的作用重大。
“十二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即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
希望中国在下一轮世界经济竞争中在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能起到引领作用。
第三,三次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2011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0.1%、46.8%和43.1%。
而发达国家如美国(2010年)的三次产业比重为1%、20%和79%。
相比之下,中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较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
因此,我们要加速发展服务业,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均衡发展方式转变。
三、收入分配陷阱收入差距过大,国民收入未能与GDP实现同步增长,被认为是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这可以从最近这些年劳动者报酬在整个初次分配中比重的大幅下滑明显看出。
2000年这一比重为51.4%,而到了2007年,该比重已经下滑到39.7%,劳动者收入比重在七年中下滑了11.7个百分点。
再从基尼系数来看,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这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国民收入分配过度向各级政府和大型垄断企业倾斜,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这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影响内需的进一步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社会稳定等。
而要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不公,就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这就需要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环节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合理安排劳动、资本和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完善工资形成和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对高收入群体调节力度,抑制垄断行业收入和各种不合理收入,加快形成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和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
四、技术创新陷阱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非常注重引进外资和技术,并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
但在实际的技术引进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部分引进技术缺乏科学论证,不能体现适用性和先进性,引进技术的结构不合理。
其次,只注重引进硬件,却缺乏对软件(技术专利、工艺流程)的引进。
据对1990—2006年中国重大引进项目的抽样调查,软硬件的引进比例不足0.35∶1。
以硬件引进为主,不仅成本高,对国外设备依赖性大,而且中国难以掌握其核心技术,不利于国内技术的提高。
第三,只注重引进技术,不注重消化吸收。
2002年,中国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是1∶0.08,即每投入一块钱引进技术,只花八分钱做消化吸收。
相比之下,在类似发展阶段,韩国的这一比例在1∶5 ̄1∶8之间。
第四,只注重技术引进,不注重自我研发创新,技术自给率低。
中国一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目前中国国有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
中国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从国外引进。
因此,中国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优化技术引进的结构,提高软件技术的比重;建立完备的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建立综合性服务机构,为企业的技术引进提供情报、市场调研等综合性服务;加强战略性高技术研究,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国家还应制订扶持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自由竞争,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人口科技素质。
结语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考验,除了以上阐述的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环境与资源、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主要陷阱因素外,中国还应防范和处理好其他一些问题,如过度城市化问题、腐败问题、国际经济冲击问题等,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健康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1]World Bank.GNI per capita[EB/OL].http:///indicator/NY.GNP.PCAP.CD,2011-10-20.[2]郭将.增长的极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51.[3]张孝德.新能源将成为引领生态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N].中国经济时报,2009-08-28.[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ndtjgb,2011-02-28.[5]常修泽.如何走出“分配窄圈”[J].人民论坛,2010,(7):20-21.[6]肖峰.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5-336.[7]吴玉满.中国技术引进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1):20-22.[8]司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如何良性互动[N].第一财经日报,2010-11-15(T20).[9]王红茹,倪光南.国企如何担当建设“创新型国家”重任[J].中国经济周刊,2006,(4):26.[责任编辑刘娇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