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送别诗: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送钱穆父宋代: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通:樽)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因为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宋代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

宋代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宋代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通:樽)送别,友情,劝慰译文及注释译文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
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
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钱穆: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店。
▲有用(727)没用(110)参考资料:1、《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639页2、华世杰.《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5页.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词。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古诗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翻译赏析《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前言】《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送别词。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注释】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店。
【翻译】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鉴赏】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佑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佑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佑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苏轼临江山送钱译文

苏轼临江山送钱译文《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宋代: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通:樽)译文及注释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注释(1)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2)钱穆: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3)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4)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5)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6)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7)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8)筠:竹。
(9)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10)颦:皱眉头。
(11)逆旅:旅店。
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及翻译

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及翻译
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及翻译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
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
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
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钱穆: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舍,旅店。
关于浮生如寄的古诗词

原文: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一、衍生注释:
1. “隙中驹”:像从缝隙中看奔马一样,形容时光飞逝。
2. “石中火”:敲击石头所产生的短暂火光,比喻人生短促。
三、作者介绍:
苏轼(前面已介绍,此处略)
四、运用片段:
我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看到同学们都在互相攀比工作、收入、地位等。我心里觉得很厌烦,觉得他们都被名利冲昏了头脑。回家的路上,我望着天上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苏轼的“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我想,这些同学就像词里说的一样,拼命追求那些虚名浮利,却不知道人生就像白驹过隙,像石头撞击出的火光一样短暂,像在梦中一样虚幻。我可不想这样,我要像苏轼向往的那样,做个简单快乐的闲人,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比如听听音乐,喝喝酒,看看风景。
4. “酒贱”:酒价便宜,这里指处境不佳。
5. “云妨”:云彩遮蔽月亮,比喻奸人当道,忠良被谤。
二、赏析:
此词反映了苏轼谪居黄州后的苦闷心情。上阕开篇就感叹世事如梦,人生短促,秋天的凉意仿佛暗示着人生的悲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夜里风吹树叶的声音更增添了孤寂之感,词人从树叶的声响联想到自己的容颜衰老,充满了无奈。下阕中“酒贱常愁客少”写出了词人被贬后的冷落境遇,“月明多被云妨”以月被云遮暗喻自己的遭遇,奸佞当道,自己得不到重用。最后“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在中秋佳节,本应团圆的时刻,自己却孤独一人,只能手持酒杯,向北遥望,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凄凉与哀怨。
三、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又擅长行书、楷书,为“宋四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的意思_全诗赏析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出自宋代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通:樽)【译文及注释】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注释(1)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2)钱穆: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3)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4)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5)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6)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7)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8)筠:竹。
(9)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10)颦:皱眉头。
(11)逆旅:旅店。
【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苏轼诗词《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送钱穆父》宋代·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通:樽)【译文】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
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
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钱穆: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居。
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
【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词。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
者出处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通:樽)
1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
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