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考诗歌赏析(附详细答案、分析、译文)
辽宁省大连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解析)

古诗阅读辽宁省大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题。
(3分)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①[北宋]王安石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②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释】①本诗是王安石依其弟平甫原诗的韵脚而作。
金山,地名。
②西兴:地名。
③椁(fú):小筏子。
④扶桑:传说中的神树,长在东方日出处。
11.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展现的景象。
(3分)辽宁省大连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8.(3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减字木兰花姚江阻雨[明]赵宽寒风吹水,微波鼓作鱼鳞起。
白雨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
疏钟何处?知在前村黄叶树。
茅屋谁家?荒径无人菊自花。
依据对全词的理解,将下面的批注补写完整。
批注:(1)“横”与题目中的“阻”呼应,描绘出。
(2)从“寒风”“客舟”“荒径”等意象营造出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辽宁省大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东田谢眺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②,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③,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悰(cóng):快乐。
②陟(zhì)累榭:登上多层的台榭。
③阡阡:通“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景象,并写出全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的变化。
古诗阅读辽宁省大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题。
(3分)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①[北宋]王安石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②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释】①本诗是王安石依其弟平甫原诗的韵脚而作。
金山,地名。
②西兴:地名。
③椁(fú):小筏子。
④扶桑:传说中的神树,长在东方日出处。
11.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展现的景象。
2019年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2019年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小题《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①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②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在狱咏蝉》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他因牛李党一直抬不起头,一生不得志。
死于荥阳,年仅47岁。
清代施朴华评论这三首咏物诗分别是“清华人语”、“患难人语”、“牢骚人语”。
参考示例,抓住划线句,选择另外两首中的一首,谈谈你对“患难人语”或“牢骚人语”的理解。
示例:我认为虞世南的《蝉》是“清华人语”。
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是“患难人语”。
“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恶劣,“飞难进”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自己言论受到压抑,不自由。
蝉如此,自己也如此。
此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在狱中,诗人听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怎不让他想到自己身心不得自由的落魄和孤寂。
示例二:我认为李商隐的《蝉》是“牢骚人语”。
诗人闻蝉鸣而起兴。
“本以高难饱”蝉栖息于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而自己因为人清高,所以清贫。
“徒劳恨费声”,蝉由“难饱”而发出的鸣叫声,哀中有恨。
此种鸣叫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是徒劳的。
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蝉本无情,无所谓“难饱”与“恨”,其实“难饱”和“恨”的正是诗人自己。
2019年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

2019年辽宁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详解】(1)此题是词语注释题。
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
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艺术手法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作者思想感情把握。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
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①。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②。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①赊:遥远。
②槎(chá):这里指水生植物。
(1)下列诗句中的“东风”与本诗中的“东风”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一句以乐景写哀情,请结合本诗作分析。
【答案】(1)B(2)草色青青,春花开放,河边的早春景物十分美好,可离家远行的诗人无心欣赏;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离愁。
诗句以乐写哀,衬托出游子的孤独以及对亲友的思念。
【解析】【详解】(1)B诗句中的“东风”与本诗中的“东风”意思不同。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东风”原指诸葛亮招来的东南风,意指时机,机会。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古诗词曲鉴赏6篇

古诗词曲鉴赏6篇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题。
(3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曹操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①,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①《孟子》中有一则寓言。
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
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观沧海》首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清明》颔联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与最后一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C.《观沧海》的五六两句,诗人通过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1月星辰的气势;《清明》的颈联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鞭挞了人性中的丑恶。
D.两首诗都是由写景到抒情,都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题。
(3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②南亩。
【注释】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②事:耕作之意。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饮酒》全诗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结尾句“欲辨已忘言”表明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B.《新晴野望》颈联写景,“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运用了明暗相衬的手2法,层次感极强。
“明”和“出”,充分展现出雨后的“新晴”景色,呼应首联。
C.《饮酒》综合运用了设问、衬托、比喻的手法来写景抒情。
《新晴野望》主要运用了照应、远近相衬的手法写景抒情。
2019年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辽宁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词的上片采用以动衬静手法,突出了环境的特点。
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答案】1.清幽(寂静)2.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的十分生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
以落棋之声惊醒昼眠来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的十分生动。
【点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阅读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完成后面小题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沈阳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沈阳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
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辽宁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辽宁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题1. 阅读王安石《定林所居》一诗,完成问题。
定林①所居王安石屋绕弯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
(1) 《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 、______ 的特点。
(2) 最后一句“溪鸟山花共我闲”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①。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谪九江”指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两首诗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落尽的“杨花”,悲啼的“子规”和元诗无焰的“残灯”“影幢幢”都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
B.“惊坐起”是诗人“垂死病中”,听闻“君谪九江”之讯,心魄被惊动,陡然坐起,形神兼具意味深长地表达诗人的关切愤激之情。
C.两诗都是诗人写给被贬友人的,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同情,不同的是,元诗中“暗风吹雨入寒窗”哀景写哀情,还暗含了诗人病痛中的羁旅之愁。
D.李诗将明月人格化,将它看成友好的使者,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以此传情抒怀。
3.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①(宋代:苏轼)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②。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③。
去翩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④。
莫忘使君⑤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这首词当作于公元1076年(北宋熙宁九年)冬天。
辽宁省中考文言文(附分析答案讲评)

辽宁中考文言文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则有去国.怀乡②满目萧然.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设问,有什么作用?二.文言文阅读(共29小题)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
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②。
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
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有删改)[注释]①匡庐:即庐山。
②颓然:松弛的样子。
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
③蹇(ji ǎn)剥:指时运不济。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匡庐奇秀.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B.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C.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乐天既.来为主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中考诗歌赏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1.选出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落日帐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A.此诗为触景生情之作,主要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以及人生的年华渐老之感。
B.前两联写诗人客中久滞,归心似箭,现在终于得以回乡,欣喜于能像孤云与归鸟一样,自由快速地回到故园。
C.颈联写远景,“远烧”,其实就是前一句提到的“微阳”,一个“烧”字,隐隐透露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
D.尾联中的“不敢照”,是因为唯恐照了给自己增添忧愁,然而不照已知容颜憔悴,不比昔日,更显出诗人愁思深重。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各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华”指北京;“黄花”指菊花;“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肝胆”指真诚的心;“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是青色,言位最低的官服色。
B.词的上阕先写中秋时节的京城之景;次写词人沉甸甸的心情,因积贫积弱的中国被外国列强割地赔款,前途危殆;最后写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甘愿,抒发忧国忧民虑己的矛盾心情。
C.词的下阕,写作者虽为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之情。
可叹的是,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觉泪湿衣衫。
D.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一样,“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是秋瑾感慨知音难觅的失意和伤心。
3.下面对《行路难(其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表明理想仍在。
C.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D.全诗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与友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浪漫的笔法主要表现在“金樽”“玉盘”“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三个词语的夸张上。
4.对下面这首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
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地点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5.选出下面对《渔家傲•秋思》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塞下、秋来”交代了地点和时间;“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塞下秋季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B.“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是安静;“边声、连角声”是躁动。
把静与动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国泰睦邻景象的画面。
C.“一杯”与“万里”形成悬殊对比;“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大地铺满秋霜,深夜传来抑扬的羌笛声。
心之所想、耳之所闻、目之所见,是凄清悲凉的。
D.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又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了出来。
6.下列对《行路难(其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歌开头两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闲来”两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现诗人仕途失意之后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之情。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慨。
D.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7.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问答的形式,从远望的角度,写出了泰山的郁郁葱葱和雄伟阔大的气势。
B.“阴阳割昏晓”是指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割”写出泰山的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C.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既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又写薄暮时鸟儿投林归巢,表现诗人激荡的心情和开阔的眼界。
D.尾联两句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悲天悯人的情怀。
8.选出对范仲淹《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点、季节,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上阕后三句里,边声、号角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
C.下阕前两句写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矛盾心理。
D.这首词表面上写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其实是对宋王朝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严重后果的反映。
9.选出下列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诗的一二句采用问答形式引入泰山,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
这两句写出泰山的高大和历史悠久。
B.中间四句由动景转为静景,不仅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还将诗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C.“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表现了他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D.全诗无“望”字,但“望”贯穿全篇。
诗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诗中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10.古诗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物是人非事事休,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山农家①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②焙③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此诗是六言绝句。
②嗔:嫌怨。
③焙:用微火烘。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游山西村》的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的农家串门的愿望。
B.《过山农家》首句未出现“山”字而是用与山景相关的“板桥”、“泉水”烘托山行的环境。
C.陆诗对“萧鼓追随”和顾诗对“焙茶”、“晒谷”的描写,都再现了农民们劳动的热闹场景。
D.陆诗描绘生动逼真,对仗工整,语言明白晓畅;顾诗具有格调明朗、节奏轻快的艺术风格。
1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
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1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
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二.古诗词赏析(共26小题)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好事近•咏梅【宋】陈亮的皪①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
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苗。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
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竟。
【注释】①的皪:鲜明。
②玉奴:泛指美人。
词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15.古诗文阅读。
咏春笋杜甫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①看②成竹,客至从嗔③不出迎。
【注】①上番,方言,“头一回”的意思。
②看,欣赏③嗔,嗔怒。
此处反用王子猷看竹不问主的典故。
(1)下列关于诗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的第一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B.诗歌的第二句笔锋一转,写春笋长势太盛堵住柴门带来烦恼,起到欲抑先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