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光潜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朱先生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和《诗论》。

阅读这些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

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一颗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古松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就是古松的模样,这对于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然而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表象不同,古松的形象是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上见出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这种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并非像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

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所获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

古松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朱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

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

因为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几分创造性.”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的形象,即物的美呢?“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也就是说,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

朱先生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这三种态度的区别。

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

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着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卖出后有多少利润。

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他看到的是一棵叶为伞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考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并从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

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的《谈美》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美学著作,也是当代中国美学思潮当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作者朱光潜也是当代中国美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

首先,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出的最基本的美学思想是“华彩美”,也就是艺术美学。

对于朱光潜而言,“华彩美”就是艺术美学,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

艺术美学是根植于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观之上的美德、美学、美感、美妙、美学以及精神等元素的综合体。

其次,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出,美学必须根植于时代文化之中;艺术只有在实践性的文化环境内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艺术必须依靠具有深刻文化意义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涵;在实践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完整体现艺术美学价值;以及艺术美学要以创新为前提,以便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空间。

如此,美学思想既受到社会的影响,又受到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出的艺术美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华彩美”、艺术必须依托于时代文化之中、艺术应以创新为前提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朱光潜提出的这些思想,来进行合理的解读,进而表达自己的艺术
美学理念,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独立思考与自主审查。

浅谈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价值

浅谈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价值

浅谈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价值作者:曾超群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10期摘要: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认为,为人与为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他将中西美学素材构建成为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

在朱光潜的思想中,美既不是在于心,也不是在于物,而是在于两者之间的有机组合,本文主要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价值1.朱光潜美学的问题与方法在朱光潜看来,中国现代美学的独特形态就是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美学,而是两者的综合比较的结果。

根据朱光潜的话来说,美就是主客统一的结果,同时这也是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正就是讲“情趣意象化”和“意象情趣化”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由此一来,朱光潜的美感经验就是通过“形象的直觉”作为始点,同时融合“距离”说;又通过强调审美态度,加入“移情”说,使物我之间形成双向互动,这就把美感变成了动态的心理过程。

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这里所说的“形象的直觉”并不是克罗齐所单纯认为的在认识论和理智上的其中之一,朱光潜所说的“直觉”则是将知觉、直觉两个概念于沦为一炉的“想象”。

2)朱光潜的“距离”同时也不是布洛在心理学意义上单纯的“心理距离”。

因为溶入了概念,就必然和道德实践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朱光潜对于布洛的“距离”说是有所改造的,他是在其中融入了人生这个大背景再来谈美感经验。

这还仅仅结合了他的“人生艺术化”观点,朱光潜是把美感经验更加精致化。

3)在这里,朱光潜所说的“移情”说就也不完全是立普斯的移情说了。

朱光潜融合“情趣”和“意象”,有由我及物同时也有由物及我,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具有意味深广的含义,不仅如此,朱光潜还将西方美学也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当中,而且,这种理论还是扎根于本土的。

这里,朱光潜所讲“美”虽然是一个形容词,但它所形容的对象并不是原名词的“心”和“物”,而是由动词转换成名词的“表现”和“创造”。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语文课程启示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语文课程启示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语文课程启示作者:鲍国潮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第8期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他一生著译宏富,如《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等等,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

朱先生的研究推动了中国美学以更加系统化、逻辑化的现代学科的形态向前发展。

1983年,朱先生在访问香港中文大学答记者问时对自己的学术道路作了这样的评价:“我是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儒家传统之木。

”(转引自李醒尘《弥足珍贵的美学探索》)可见,朱先生的美学思想是牢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同时,朱先生又说:“文学是我的第一个嗜好,这二十多年来,很少有日子我不看到它,不想到它。

”(《谈文学·序》)可见他对文学用情用力之深。

因此,研究朱先生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学思想,对于当代语文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联系的观点看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语言与文字,当然是属于两个有关联但又不同的范畴。

而语言文字又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与人类的思想情感有着深刻的关系。

因此,朱先生总是以联系的观点来分析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朱先生在《诗论》中指出:“思想和语言既是同时进展,平行一致,不能分离独立。

”(《诗论》第四章第二节)但“许多人误解情感思想和语言的关系,就因为有一个第三者——文字——在中间搅扰。

”(《诗论》第四章第四节)即由于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所以人们往往会误把语言等同于文字,而认为先有情感,而后用语言来表现情感。

但事实上,“思想语言是一贯的活动”(《诗论》第四章第二节),朱先生认为,情感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在腔调上最易看出来,离开了腔调以及与它同类的生理变化,情感就失去它的强度,语言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

朱先生进一步指出:“文字可以借语言而得生命,语言也可以因僵化为文字而失其生命……语言对于情感思想是‘征候’,文字对于语言只是‘记载’。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思想的实质内容几乎都反映在“美感经验”这一理论上,朱光潜先生对于“美感经验”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里,可以说《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的理论基石就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

朱光潜先生认为:“近代美学的最大功用在分析美感经验。

”[1]美感经验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的直觉”;而“形象的直觉”的要点在于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而实现这种超脱的关键就是“心理距离”;而文艺家又不能一味的和现实保持“距离”,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所以在这里我将从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三方面去论述美感经验。

标签:美感经验;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一、形象的直觉从朱光潜先生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而直觉的对象是形象;也就是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那么什么是形象的直觉呢?朱光潜先生这样解释过:“无论是艺术或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霎时中霸占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

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2]美感态度只专注于事物的形象,是超脱于事物的其它实用价值的,具有超功利性。

美感经验是不带实用目的、不用概念的对形象的凝神关照;超概念、超功利的直觉静观状态是美感经验的最大特点。

关于这一点,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里有过一段论述:审美者的目的不像实用人,不去盘问效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也不像科学家,不去追求事物的关系条理,所以心中没有概念和思考。

他只是在观赏事物的形象。

······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的一部美学著作,读完后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美的本质、美感的形成以及艺术与美的关系等问题。

他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分析,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朱光潜先生强调了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是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这让我明白了美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书中还谈到了艺术创作中的美感体验。

朱光潜先生指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注重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读完《谈美书简》,我不仅对美学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也对生活中的美有了更敏锐的感知。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新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

它还让我明白了审美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良好的审美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
 朱光潜先生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美学着作,让中国人知道了什幺是西方美学。

朱先生早期肯定美是主观的。

后期的美学观有所改变――融合了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观点,不再说美是主观的,而是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不过关于美感起因的看法,朱光潜的观点还是没有变,那就是:美感是直觉到,审美无需功利考虑,主观情趣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

如果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来概括朱光潜的审美观,那就是:欣赏就美。

这是我总结的。

 克罗齐着名的美学观是:美是“成功的表现”,“是得到胜利的表现活动”。

(【3】,288-297)表现有两种意思,一是艺术家把自己头脑里的意象用文字或艺术作品形象地表现出来,表现成功就是显示美。

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欣赏者借助于艺术作品或外物的形象,在自己脑海里“表现”出意象,这后一种“表现”就是审美。

克罗齐也强调情感,认为“艺术活动只是直觉,艺术作品只是意象……使本来错乱无形式的意象变为有整一形式的意象,要有一种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就是情感。

艺术就是情感表现于意象。

”情感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这才是朱光潜最为欣赏并大肆发挥的。

 朱光潜的美学观之所以很有市场,就在于它和日常审美经验――“喜欢就美”相当一致。

但是朱光潜否认美感和人的现实需求有关,所以其观点应该说是:“欣赏就美”。

由“喜欢就美”可以推断出“欣赏就美”,但是反过来并不成立。

因为在朱光潜看来,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艺术品――不考虑功利,不顾及概念,只注重形象――来欣赏,他们才会是美。

朱光潜《论美》赏析

朱光潜《论美》赏析

朱光潜《论美》赏析摘要:一、引言1.朱光潜简介2.《论美》背景及重要性二、内容概述1.书中的主要观点2.文艺美学的探讨三、朱光潜的文艺美学思想1.美的本质2.艺术与现实的关系3.创作的自由与责任四、实例分析1.文学作品的美的体现2.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五、结论1.朱光潜的美学贡献2.对当代文艺创作的启示正文:朱光潜,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的著作《论美》是一部深入浅出、引人深思的文艺美学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朱光潜以平实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美的本质、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美学画卷。

朱光潜在《论美》中提出,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和把握。

他强调,艺术创作不仅是表现美,更是对美的发现和挖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朱光潜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艺术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将生活中的点滴之美提炼升华为艺术之美,从而使观众得以领略生活的美好。

在书中,朱光潜还谈到了创作的自由与责任。

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保持独立的精神品格,勇于创新,追求个性的表达。

同时,艺术家也要承担起传递真善美的责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一观点在当今文艺创作中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朱光潜的《论美》中,还穿插了大量生动幽默的实例和精心筛选的经验,使得抽象的美学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例如,他通过分析文学作品,阐述了美的体现和艺术家的审美追求。

他指出,文学作品中的美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上,更在于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表达方式。

艺术家应努力寻找自己的审美追求,以此为引导,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作品。

总之,朱光潜的《论美》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美学经典。

它不仅概括了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也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朱光潜美学思想
作者:赵文静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2期
摘要: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

因为在中国当代美学之中,朱光潜的美学思极为丰富、深刻、全面,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广泛;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可以看到中国当代美学思想运行的脉胳和走向,能够深切地体验到中国当代美学运动的脉膊的跳动,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现代中国
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的本质问题。

中国当代美学的探讨,首先就是围绕着美学的哲学基础、美的本质问题展开的。

具体地说,中国当代美学发源于五十年代初对于解放前一两本美学著作的批评,即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和蔡仪的《新美学》。

即起始于对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为代表的美的主观论的批评,和蔡仪的《新美学》为代表的美的客观论的批评。

解放前,朱先生的美学思想是以克罗齐的直觉说为基础的,解放后,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学会并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阐释美学问题,在逐步清算自己在美学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新的美学体系。

朱光潜的前美学时期,以朱光潜于1897年10月4日在安徽桐城县出生开始,到他赴英国留学结束。

1918年— 1922年在香港大学的四年是朱光潜文化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朱光潜在此期间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学、英国语言和文学、生物学、心理学诸学科的教育,可说是一种全方位的新式(西式)教育,甚至是一种心智的“洗礼” ;另一方面,改变中国历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在这个时期爆发,朱光潜很快由一个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转变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

在这个时期,影响朱光潜思想变化,并奠定了他未来选择美学道路的一个重要文化背景,就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兴起。

20世纪初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诸人引进康德、叔本华等近代西方学者的美学观念,用以改造中国古典美学观念,使之向现代美学转换。

1924年的《无言之美》是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也是朱光潜出国留学前发表的文章中最重要的文章。

这篇文章指出文艺的功用在于帮助人们超脱现实,而且进一步指出超脱的目标是“超脱到理想界去”。

因为现实世界处处存在障碍、限制和缺陷,而理想世界却是自由自在、尽善尽美的。

朱光潜说:“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 1931年— 1933年间,是朱光潜美学创作力最旺盛的3年,他完成并出版了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英文版)和《谈美》两部著作,完成了《文艺理学》和《诗论》的初稿。

这四部书稿的完成,实际上就是朱光潜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成。

朱光潜早期美学理论体系撷取了克罗齐的“形象的直觉”论。

朱光潜讲“直觉”,实际考虑到中国人不擅长逻辑思维而重感悟的思维习惯有关,这使他的美学在由西方而中土的“中国化”进程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

不过,他讲的“直觉”确实具有西方科学思维的意义指向,是知识论的一个部分,虽然他晚年改变了美学作为知识论一个部分的看法。

基于此,朱光潜接受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的命题,把中土的“意在言先”、“意内而言外”视为谬见。

他只承认言意同一,即思想和语言的一致。

朱光潜大体上是站在科学的立场的,对“玄学”式的思维是持怀疑态度的。

朱光潜早期是从心理科学视角处理美学问题的,朱光潜是以心理学传统的知、情、意的三分法来梳理人性的“科学的人”、“美感的人”和“道德的人”之间的关系的,实质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的经验和描述层面,它涉及外在世界的真、善、美与内在世界的知、情、意的相互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哲学”的架构。

这也是他美学体系浸染着浓重的英国经验主义色彩的背后却包含着康德、克罗齐的先验主义的成分的表现。

特别是“直觉”这一概念便是从康德、克罗齐的本属知识论的范畴转化成心理学的范畴的,或者确切地说是“知识—心理”范畴。

由于有这样一种处理,朱光潜谈对古松的三种态度就很容易地把科学态度和审美态度乃至实用态度分别开来。

显然,朱光潜的审美态度已经不是完全科学心理学的那种“纯客观”实验的态度了,不如说是渗透着中国人文和西方心理学说中偏于人文,像移情说的一种结合体。

朱光潜早期架构心理美学系统时,还吸取了生理科学的内容。

他把立普斯的“移情作用”视作美感经验中偏重由我及物的一面,而把谷鲁斯的“内摹仿”作用看作偏重由物及我的一面。

这样,朱光潜给“美感经验”下了个定义:“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是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 这里,是把谷鲁斯的生理“内摹仿”作为立普斯心理移情说的基础的。

这个“生理”事实上带有非逻辑、非概念的非理性因素,而且,早期朱光潜常常把这种生理层面的阐述拓展至弗洛伊德、尼采、叔本华的相关理论。

朱光潜在直觉与移情问题上的矛盾,牵涉到审美经验中形象与情趣的矛盾、直觉与想象、形式与内容等多次的矛盾,但更根本地牵涉到艺术与人生(道德),即艺术的独立性和功用性的矛盾。

一方面,为了维护艺术的独立性,他坚持直觉说,认为美感经验是对孤立意象的纯粹直觉,是无所为而为的观赏(玩索),观赏者心目中只有单纯的意象;另一方面,为了主张艺术的功用性即“为人生而艺术”的观点,他坚持移情说,认为正因为审美经验具有移情作用,它一则可以表现主体自我的情趣,一则可以通过主体对物的姿态的吸收陶冶性情,起到道德教育不能起到的心灵教化作用。

朱光潜主张最高的道德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这是自由超脱和深切投入的统一,在他看来,这恰是审美经验的无所为而为的观照和物我交流的移的统一。

总之,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意象的世界,但是,这个意象世界并不是与人生无关的空洞的形式(形象),而是更深刻地启示人生奥秘的世界。

这样,朱光潜美学以“为人生而艺术”为旨归,面临着直觉说与移情说的矛盾,但他利用矛盾的两个方面而达成自己的美学理想。

朱光潜的美学理想可以概括为:审美经验是以形象的直觉为起点的,但是,审美经验不中止于这个起点,而是要通过联想、移情等作用,实现物我交流,并进而启示人生自然的深广境界,终于使我们的心灵得到解放和提升。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在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几位先驱者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相比较而言,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不仅更具体、系统,更具有现代学术形态,而且是真正深入到美学问题内部的研究和建设。

有两个基本事实是不容否定的:一是以《文艺心理学》和《诗论》为代表,朱光潜是第一位将现代学术规范和学术精神带入中国美学中的学者,他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化、美学学科体系和规范的建立做了开山劈路的工作;二是通过毕生勤奋不辍的笔墨耕耘,朱光潜不仅把近代以来西方重要的美学思想和著作译介到中国,而且用他自己丰富的思想,影响了数代青年人的审美思想,并且为造就大批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者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2] 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译,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3.
[3]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安徽大学学报,2009.
[4] 肖鹰:《朱光潜美学历程论》,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
[5] 袁振保:《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评朱光潜美学思想》,淄博师专学报,1996.
作者简介:
赵文静,女,199210,河南开封人,安徽大学哲学院2013级美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