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理想化模型)2.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物体的影响可忽略例如:平动,转动。
质量很小,体积很小的物体二.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系的物体。
①选来作为参考系的物体是可以静止也可以是运动的,但一旦选为参考系就认为是静止的②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如果没有说明,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④在同一问题中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或同一物体在不同阶段运动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三.坐标系:直线运动通常为一维坐标系平面内曲线运动通常为二维坐标系空间内复杂运动通常为三维坐标系第二节时间与位移一.时刻与时间间隔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一点。
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对应一线段。
二.路程和位移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2.路程:有大小但无方向(标量)。
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矢量)。
3路程:大小与初末位置及运动轨迹有关。
位移:大小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路径无关。
路程≥位移注意:1.只有物体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2.物体在某一运动中,唯一可能等于零,但路程一定不为零。
三.标量和矢量1.标量:有大小无方向的量。
2.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四.物体的位置变化与位势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cm/s1m/s=3.6km/h4.性质:矢量:大小;数值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方向: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5.平均速率与瞬时速度①平均速度与时间间隔和位移相对。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注意: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概念: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
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v= s/t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4)平均速率是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一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一章第一章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改变方向。
2. 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F = ma 表示。
(3)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
3. 弹力弹力是一种特殊的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会使物体恢复原状。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与形变呈正比。
4.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5.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时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主要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6. 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力,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原力的矢量和。
在平面上,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原力相反但平行。
二、力学1.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移量;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位移量;加速度指物体速度的变化率。
2.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匀速直线运动,垂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影响的运动。
水平速度不受重力影响,垂直方向上的速度会随时间变化。
3.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通过绘制力的图解来描述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及其相对大小和方向。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状态。
4. 牛顿运动定律(1)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它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
5.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物体在半径相等的圆轨道上运动的过程。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导语】⾼⼀物理必修⼀是⾼⼀年级学⽣普遍反映很难的⼀门学科,学⽣们学习时都感到⼀定吃⼒。
下⾯就让⽆忧考给⼤家分享⼀些⾼⼀物理必修1第⼀章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物理必修1第⼀章知识点总结篇⼀ 路程和位移 (1)位移是表⽰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量,可以⽤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条有向线段来表⽰.因此,位移的⼤⼩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与运动路径有关. (3)⼀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如说某⼈从O点起⾛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物理必修1第⼀章知识点总结篇⼆ 路程和位移 (1)位移是表⽰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量,可以⽤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条有向线段来表⽰.因此,位移的⼤⼩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与运动路径有关. (3)⼀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如说某⼈从O点起⾛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物理必修1第⼀章知识点总结篇三 匀速直线运动(A) (1) 定义:物体在⼀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 (1)位移图象(s-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位移,以横轴表⽰时间⽽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条平⾏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和⽅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个质点沿正⽅向以20m/s的速度运动,另⼀个反⽅向以10m/s速度运动.。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规律1.1 运动的描述和测量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参考系:观察运动的参照物。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
平均速度: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瞬间的速度,是在极短时间段内的瞬间位移与该时间段的极短时间的比值。
速度的方向:速度的正负号表示速度的方向。
1.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1.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 = ma1.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总有另一个物体对其施加的反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1.5 弹力和摩擦力弹力:物体的弹性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摩擦力:物体相互接触时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
1.6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两个向量相加得到一个合力向量。
力的分解:一个向量拆分成两个分力向量。
1.7 重力重力: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加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约为9.8m/s²,称为重力加速度。
1.8 牛顿定律在平面上的应用水平面上的运动:物体受水平方向的力,速度会发生变化。
倾斜平面上的运动:物体受摩擦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速度会发生变化。
垂直面上的运动:物体受重力的作用,速度会发生变化。
1.9 质量、重量和密度质量:物体所拥有的惯性的度量。
重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注:以上内容基于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具体知识点和公式可能更多,请参考教材学习。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引言物理必修一作为高中物理学习的开端,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大门。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体运动学以及力学的初步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对本章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二、知识点总结1. 物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相互作用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转换的自然科学。
本章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力、运动、能量、电磁等。
2. 物体运动学基础知识(1)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运动学公式:掌握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
(3)运动学图像:了解如何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速度图像、位移图像等。
3.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即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力的分类与性质(1)重力:介绍重力的产生原因、方向以及重力加速度等。
(2)弹力:介绍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以及胡克定律等。
(3)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种类、产生条件以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等。
5. 运动与力的关系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受力的关系,分析物体的加速、减速以及变速运动。
三、重点难点分析本章的重点在于掌握牛顿运动定律以及物体运动学的基础知识。
难点在于理解力的分类与性质,尤其是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学习建议1. 夯实基础: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勤加练习:通过大量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原理: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物理思维。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理世界的基本概念1.1 物理学的基本任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转换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础学科。
在人们的认识中,物理和化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自然科学中独占一席之地。
1.2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有:物理量、单位、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运算、物理规律的表述和应用等。
1.2.1 物理量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因此,对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它们的大小、方向、性质和状态),进行的测量和计算,就是对物理量的研究。
1.2.2 物理量的单位物理量只有"多少"是无法表示出来的,还必须有单位。
用于表示物理量的大小的,是设计好的、已经公认的以及实际可以使用的数量值。
例如:量的单位、零的单位、时间的单位等,才能表示出多少。
1.2.3 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包括确定物理量的大小、不确定度和综合测量等。
1.2.4 物理量的运算物理量的运算包括直接的过程、相互作用的过程和间接的过程,还有其中的特殊形式。
1.2.5 物理规律的表述物理规律的表述包括必然性、集合性和形式性,还有应用性。
1.2.6 物理规律的应用物理规律的应用不仅包括下列方面,还有前面和后面的和许多其他的应用。
1.3 物理学的实验方法物理学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实验前的准备、实验的过程和实验后的处理等。
1.3.1 定性实验定性实验的基本思想是得到有关物理现象特征的实验结果。
例如:测量天地的大小,重力,惯性,种种力,电磁基础等。
1.3.2 定量实验定量实验是定性实验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通过测量来得到实验结果,由测量结果推论几种规律。
例如:测量天地的大小,重力,惯性,种种力,电磁基础等。
1.3.3 实验前的准备实验前的准备涉及到实验系统,实验布置,实验仪器等方面,还有实验人员的职责。
1.3.4 实验的过程实验的过程是指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要求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知识点整理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质点:(1)定义:研究中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质点的简化条件:①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②物体做平动时,各点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时。
2.参考系(1)定义:观察物体的位置及其随时间变化时用来作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2)特点:①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以观测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常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②参考系本身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一旦选定后,便假设为不动的。
(化身参考系)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3.坐标系几个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数字、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1.2时间和位移1.时间(1)时刻t:是指某一瞬间,没有长短意义。
例如:第3秒末、第1秒初。
(2)时间间隔△t:是指两时刻间的一段间隔,有长短意义。
例如:前3s、3s内、第3s内、最后1s。
➢在时间轴上,时刻对应时间轴上的点,时间间隔对应时间轴上的线段。
2.位移(1)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2)三要素:方向、直线、长度。
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位移,速度,力。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路程,时间、温度、质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位置x: 初位置x1 ,末位置x2位移(位置的变化量):末位置-初位置x: x =x1 - x2x绝对值:位移的大小;x正负:位移的方向。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txv ∆∆=单位:m/s km/h cm/s 1m/s=3.6km/h (3)速度是矢量。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与物体位移的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理想化模型)
2.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物体的影响可忽略
例如:平动,转动。
质量很小,体积很小的物体
二.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系的物体。
①选来作为参考系的物体是可以静止也可以是运动的,但一旦选为参考系就认为是静止的
②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如果没有说明,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
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④在同一问题中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或同一物体在不同阶段运动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三.坐标系:直线运动通常为一维坐标系
平面内曲线运动通常为二维坐标系
空间内复杂运动通常为三维坐标系
第二节时间与位移
一.时刻与时间间隔
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一点。
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对应一线段。
二.路程和位移
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2.路程:有大小但无方向(标量)。
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矢量)。
3路程:大小与初末位置及运动轨迹有关。
位移:大小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路径无关。
路程≥位移
注意:1.只有物体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2.物体在某一运动中,唯一可能等于零,但路程一定不为零。
三.标量和矢量
1.标量:有大小无方向的量。
2.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四.物体的位置变化与位势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
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cm/s
1m/s=3.6km/h
4.性质:
矢量:大小;数值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方向: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5.平均速率与瞬时速度
①平均速度与时间间隔和位移相对。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注意: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6.速率(标量)
平均速率=s/t 平均速度=x/t
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