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官职总结

合集下载

晋国的官制

晋国的官制

晋国的官制春秋时周王室的政治和经济势力衰弱,逐渐丧失其天下“共主”和全国大宗的地位。

诸侯群起纷扰,兼地并国,争相称王称霸,与周天子“分庭抗礼”,不再唯周王之命是从。

由是“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列国官吏的任命大权也收归诸侯掌握,从此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周王命卿制度.所谓“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汉书·百官公卿表》),形成了独特的春秋职官体制。

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官制比较复杂,由于当时世卿世官制尚未完全衰落,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世卿或其子弟执政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维持不变,唯其不同者,这些职官已不由周天子策命。

春秋官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军与政的统一。

各级官史在平时是处理国事的政务官,战时即成为军事首领。

春秋时的官制各国不同,但也有大致的共同点:有冢宰,或太宰,居国君的左右,等于后世的丞相,官位甚高,但也有地位较低的;太宰的下面有少宰等。

最重要的官是四司: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掌与西周时略同。

司寇之下,有尉氏、理、士、刑史等,分掌刑狱等事。

四司在有些国家中又有大小之分,如大司马、少司马;大司寇、少司寇等。

四司之外,重要的官有宗伯,掌宗庙祭祀等礼;宗伯的下面有宗人等,分掌祭祀礼节等事。

又有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是君主和太子们受指导的师傅。

有太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祝史、卜史、筮史、祭史、巫史等,是掌管书记、典籍、历数、地理、掌故、祷告、卜筮、祭祀、接神等事的官;在古代史和巫是不分的;史职最为繁多。

有行人,是掌管外交事务的官。

以上是重要的内官。

外官中重要的有邑大夫或作邑宰,掌一邑的政事。

封人,掌城筑封疆等事。

侯正、侯人等,掌送迎宾客和斥候等事。

此外,内外官吏还有许多不甚重要的职名,如各国又有田峻、工正、匠师、贾正等官,掌农工商等事。

以上是各国大致共通的官制,现在主要谈谈晋国特有的官制。

晋国有固定的三军将佐,或称将军;中军的将又称元帅。

三军将佐是为“六卿”。

春秋时期中央官职

春秋时期中央官职

春秋时期中央官职从西周开始,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春秋时期中央官职,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时期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

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

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战国时期官职

战国时期官职

大将军:武官之首,总理军务,统兵征讨或防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
裨将:副将军,协助将军处置军务。秦赵长平之战,秦军斩赵裨将茄。
国尉:高级武官。阏与之战赵军大胜后,有功的军士许历升为国尉。
都尉:军官职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
பைடு நூலகம்
郡守:郡的长官。郡在春秋时出现,多设于荒凉偏僻或军事要地。董阏于曾为上地郡守。
县令:县的长官。处置管理一县的军、政、民事务。赵国见于史书的县令有邺令梁车、平原令郭遗、中牟令任登。
师:教导王与太子为职。《史记·赵世家》载: 牛畜侍赵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烈侯官牛畜为师。
左师:资格老、年纪大的君主参议人员。触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赵国左师。
赵国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僚制度。君主是世袭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政、军的双重首脑。在君主之下,是以相、大将军为首的文武百官,县郡有县令、郡守,最基层的还有乡、里、什、伍。这样就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官僚体系。
相:又称相邦、相国、丞相。赵国的相职,起源于春秋末年晋国强大的世卿世族家臣制度。春秋末年, 晋国的大世卿世族即设立了总管家室事务,充当卿大夫谋臣的相职。《史记·赵世家》所载:“三国攻晋阳, ……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谈私于韩魏”。张孟谈即赵襄子之相。但这只是家相,与国相有所区别。战国初年,赵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已正式称为“相国”。相国是百官之长,《荀子·王霸》称其职责是:“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赵国先后担任过相国一职的有:赵烈侯时的公仲连;赵肃侯时的大戊午;赵武灵王时的阳文君赵豹;赵惠文王时的肥义、魏冉;赵孝成王时的田单、赵胜、廉颇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制度?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推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的诸侯们所遵循的是等级制度和世袭制度。

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权力分封给亲族家臣,这些亲族家臣到分封之地就任,掌管这里的人民和财富,并以军队的力量来控制地区的格局稳定。

便成为一国之诸侯。

而诸侯又把土地和权力分封给亲族和功臣,这些人又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们再把土地和权力分封给门客或功臣,这即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网络架构,维系着周王国的政治。

到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列国因推行变法而导致传统的旧贵族们逐渐没落,持续了数百年的世卿、世禄制度土崩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相继从世卿世禄制过渡到官僚制,官僚制度是建立在“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人身依附和雇佣关系的基础上的,君主运用礼法、刑德、赏罚、爵禄和诛杀来控制群臣。

群臣在名分上虽然还是按等级划分,还是拥有不同特权的大小贵族,但他们已经不再是以贵族身份来行使权力,而是以君主臣仆的资格来进行治理,因此,必须对职官管理制度进行某些变革。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世卿世禄制的封君和赐爵制。

例如,晋文公重耳,“赏从之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赵简子赵秧也曾以“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奖励将士,激发各阶层人士奋发立功。

战国时,仅食租税的封君制得以确立,据统计,战国时的封君有101人,其中秦22人,齐4人,楚18人,赵26人,魏19人,韩7人,燕5人。

从上述封君得封的原因来看,主要是“臣之能谋励国定名者,割壤而封;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立名者,割壤而封”。

当时的封君虽然以功勋为主,但“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这说明以宗亲姻亲关系而跻入封君之列的亦不在少数,两者是并存的。

扩展资料:西周的六卿首领,春秋时称为“正卿”或“冢宰”,也有称为“相”。

正卿尚有一、二副贰,称为“介卿”。

东周王朝的执政正卿,开始是郑伯,至隐公八年(前715年)后,是郑伯和虢公,郑伯为主卿士,虢公为右卿士。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精选4篇)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精选4篇)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精选4篇)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精选4篇)1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称公、称侯,只有楚、吴、越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

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

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

军事、工事、法事。

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

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

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精选4篇)2农业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

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

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春秋战国时,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

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手工业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

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

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

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

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

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

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

铸造金属货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

春秋后期,越国的谷价,每石最贵时六十钱,最贱时三十钱。

税赋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

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

鲁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征收一定量的军赋(甲),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

春秋战国之际,地税的征收已很普遍。

春秋战国官职

春秋战国官职

春秋战国官职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在此时期,奴隶制走向没落,封建制逐步确立。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官职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春秋官职春秋各国官职一般由世官充任。

春秋时候的世官主要是指世袭爵位,爵位有卿、大夫、士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

各国最重要的官职由世官卿担任,所以,“世卿执政”是这一时期官制最突出的特点。

“执政”是总领政务的意思,各国设官不尽相同。

东周王室初期仍设卿士,以后由太宰执政。

楚国初称莫敖〔ao熬〕,后称令尹。

秦国称庶长。

齐国一度称相,管仲就是当时著名的相。

宋国称大尹。

郑国称当国。

吴国称太宰。

晋国称中军将。

这是因为晋文公时候,设立上、中、下三军,各军置将、佐二人,由卿担任,中军将地位最高。

执政代表国君行使权力,是最高政务长官。

执政官又有佐助官,如右卿士有左卿士佐助,右相有左相佐助,太宰有少宰佐助,令尹有左、右尹佐助,当国有听政、少正佐助。

执政官下面设有多种政务官。

有的国仍用西周旧制,设置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官,有的则发生变化。

齐国司徒分锐司徒、辟司徒,都是军职,前者统领作战士兵,后者负责营垒和后勤事务,至于治理民事、管理土田则另外设有大司田。

晋国司马、司空设在三军将、佐之下,司马负责军纪,司空负责修整道路。

此外,又有军尉主管军政,侯庵〔an安〕负责军事情报。

宋国司马称司武,司空称司城。

楚国司马仅次于令尹,是最高武官。

楚国高级官员还有左徒,在王左右出谋划策。

屈原曾做过楚怀王的左徒。

郑国司寇之外又设野司寇,分管都城和都城以外的刑狱诉讼。

而楚国司寇则称司败。

各国往往又设置专管审讯的职位,如东周王室有尉氏,鲁国有士师,齐国有大理,楚国有廷理。

各国负责送往迎来的官吏称行人,唯楚国称连尹。

师、傅、保与史、卜、祝也有变化。

各国一般不设太保,太师、太傅也不执政,只作为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

东周王室的史官有太史、内史,各国不设内史,由太史掌纪事兼领册命。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官制和政治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官制和政治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官制和政治形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形态和各国官制都非常有代表性和独特性。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各个小国,这些小国之间相互争斗,这也为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留下了诸多传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小国之间相互依存,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的复杂性和外交关系的错综复杂使得各国的官制也各不相同。

下面将分别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制和政治形态。

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其官制也相对比较完整。

齐国的官制采用三公九卿制,九卿是指地位高的官员,公是指名义上领导三军的军事将领。

在齐国,三公都属于王室成员,是国王的贴身侍卫。

而九卿则分为五等,由低到高分别是:大夫、少卿、卿、令、丞。

这种官制上相对齐国的法家思想比较重,注重权力的分立,使得齐国的政治相对比较稳定。

而在魏国,其官制则比较严格,采用三公九卿制,并且将国家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了国王手中,相对来说比较偏向儒家思想。

在魏国,三公都是由国王亲自任命的,国王还有权彻底解除这些官员的职位。

而九卿被分为两等,第一等是大夫,第二等则是卿、令、丞。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楚国的官制,楚国取消了三公的官衔,采用的是三长制。

在楚国,三长分别是政长、军长和巫长。

政长是官方的最高领袖,由君主任命,军长则是总指挥,负责军队事务,而巫长则是宗教领袖。

楚国的政治形态也相对比较奇特,楚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国家,其诸侯国都有其独立性。

在秦国,其官制比较简单,采用的是三公九卿制,但是其中三公的名次被调换了。

秦国的官员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有后代担任官员的传统,只能本人有资历才能担任官员,这种方式增加了官员修身养性的压力。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官制和政治形态比较多样化。

但是,无论是哪个国家,权力都非常集中,而且本着自己国家的理念,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官制。

此时的中国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不同的国家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也正是这时期的杂乱无序推动着中国的统一。

春秋战国等级制度的演变

春秋战国等级制度的演变

春秋战国等级制度的演变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等级制度也发生了演变。

这一时期的等级制度主要包括爵制、禄制、秩制和刑制等方面的演变。

1.爵制演变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实行的是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

其中,公爵地位最高,侯爵次之,伯爵再次之,子爵和男爵地位最低。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兼并,各国的爵制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齐国采用了七等爵制,秦国采用了六等爵制,而楚国则采用了九等爵制。

此外,各国在称呼爵位时也出现了变化。

例如,齐国将子爵和男爵统称为大夫,秦国将伯爵和子爵统称为庶长,而楚国则将子爵称为男等。

2.禄制演变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禄制主要是以土地为基本单位,以粮食为主要的支付形式。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流通,禄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齐国采用了钱刀为禄的制度,而秦国则实行了以黄金为禄的制度。

此外,各国的禄制也因官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在齐国,卿的俸禄为三百乘以户数,而士大夫的俸禄则为一百乘以户数;在秦国,庶民的俸禄为十斗米和一尺布,而官吏的俸禄则根据官职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3.秩制演变秩制是指官吏的品级和职位等级。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秩制主要是以职位的高低来划分。

但是,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官僚制度的兴起,秩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秦国实行了二十等爵制,其中最高等级的彻侯可以享受一千八百户的食邑;而最低等级的公士则只能享受五十户的食邑。

此外,各国的秩制也因官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在齐国,卿的职位等级为上卿、中卿和下卿;而在秦国,庶民的职位等级则为庶民、卒和隶臣等。

4.刑制演变:对犯罪的惩罚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刑制主要是以鞭扑、割耳、刖足、死刑等五刑为主。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刑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秦国实行了律法制度,将刑法制度化、法律化;而赵国则采用了军法处斩等刑罚手段来惩罚犯罪。

此外,各国的刑制也因犯罪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一、从周王室到诸侯列国,各地职官自成一系,不存在两个大体相同的职官
体系,独一无二是任一诸侯官制的显著特征
二、在职官的设置上,由于历史文化传承的差异,春秋列国职官大致可分南
北二系南系以楚国为代表,更多地承袭商制北系以齐、鲁、卫、晋、郑、宋
为代表,主要承袭周制。

北系中又可分出三系,齐国为一系,鲁、卫、郑、宋为
一系,晋国为一系北三系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务官卿的设置上,如晋
国以诸军将、佐为卿,鲁、卫、郑、宋均以四司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为
卿官的主体部分,齐国则以当国、大宰、左右相为卿
三、在职官任用上,族长世官是春秋时期任官制度的最主要特征其中,“世
官不世职”是任官的主要模式,“世官又世职”相对少见在某些国家也出现了
举贤尚功如齐国、晋国的任官方式,但这一方式始终没有成为主流,仅为“族
长世官”的辅助方式
四、在官员结构上。

终春秋之世,宗法官员始终是列国官员的主体部分,职
业官僚的比重至春秋晚期有所上升,但一般仅限于大夫以下中下级官吏在宗法
官员中,同姓公族在绝大多数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异姓异氏势力超过同姓公族的,仅有春秋后期的晋国和末期的齐国。

五、在官员职能上,文、武不分是列国卿官职能的显著特征卿一级官员一
般同时兼有军事统帅、任务官、外交官等多重身份但在大夫一级职官中,文、
武分职的倾向却在逐渐加强,如晋国的军大夫、军尉、司马、侯奄,齐国的司马、锐司徒,楚国的左、右司马,都是性质较为单一的武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