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广韵》

二、《广韵》
二、《广韵》

二、《广韵》

第一节《广韵》概说

一、《广韵》的由来

1、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据记载我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时李登的《声类》,西晋时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这些书都早已失传。

2、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朝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601)。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注解的人很多,其中主要有王仁

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

3、到了北宋初,陈彭年、丘雍等人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广韵》虽距《切韵》成书的时间已有400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属于《切韵》系统的韵书。

二、《广韵》的体例

* 1、《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于206韵。这206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别放在五卷之中。其中平声57韵,放在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放在第三、四、五卷。

* 2、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 3、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 4、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附:《广韵》韵例

三、《广韵》的版本

* 详本:1、张氏泽存堂本 2、古逸丛书本 3、宋刊巾箱本

* 略本:1、元泰定本 2、明内府本(注释文字少)

* 此外,还有一种《曹楝亭五种》本,内部有详有略,是一种混合本。

第二节《广韵》的性质

* 1、音系是一个单一音系,还是综合音系,有无基础音系,同现代方言之间的关系。

* (1)单一音系:

* 高本汉:长安音

* 陈寅恪:洛阳音

* (2)综合音系:

* 王力、陆志韦

* 在1972年以前,学术界认可高本汉的观点,认为《切韵》音系是可拟的,主张在某一地点音的基础上,又参考了方言。1972年以后学术界比较认可综合音系,认为《切韵》音系只有音类,没有音值。

* (3)冯蒸、刘晓南认可单一音,或者综合音系以一种音为基础,是可拟的。

* 2、总结:

* (1)《切韵》音系是一个有一定规则的音系,是成系统的。

* (2)以一定的活的语音为基础,可读的,可构拟的,不是只有音类,没有音值的。

* (最为可信的说法是:以河南音为基础的中原音)

第三节《广韵》的声母系统

* 38个声母:

* 唇音:帮[p] 滂[p(] 並[b] 明[m]

* 舌音:端[t] 透[t(] 定[d] 泥[n]

* 知[(] 徹[((] 澄[(] 娘[(]

* 齿音:精[?] 清[?(] 从[?] 心[s] 邪[z]

* 庄[?] 初[?(] 崇[?] 生[?] 俟[(]

* 章[?] 昌[?(] 船[?] 书[?] 禅[?]

* 牙音:见[k] 溪[k(] 群[ɡ] 疑[?]

* 喉音:晓[x] 匣[?] 影[(] 云[?j] 以[j]

* 半舌音:来[l]

* 半齿音:日[n?]

* 声母的特点:

* (一)唇音只有一类。只有重唇?°帮滂並明?±,而没有?°非敷奉微?±。

* (二)舌音声母中,?°泥?±?°娘?±两母的区分不够明显。

* (三)齿音有三套。

《广韵》声母和现代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 现代汉语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共22个,拿《广韵》的38个声母和现代普通话的22个声母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变化,最突出的有四点:

* 第一,全浊声母的清音化。《广韵》的38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11个,即“並、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到现代普通话里都变成了清声母。

* 第二,知组、庄组、章组合流为卷舌音[t?]、[t?( ]、[?]。

* 第三,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 ]、[?]来。

* 第四,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除了“影”母字外,还有“云”母字、“以”母字,以及后来从“明”母分化出来的“微”母的字。“疑”母字后来也大多都变成了零声母。

第四节《广韵》的韵母系统

* 按照比较简化的分析、归纳,《广韵》的韵母系统是:

* 206韵,293韵类,142个韵母。

* 韵类不等于韵母。韵类和韵母虽然都要求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都相同,但韵类还要区别声调,而韵母却不要区别声调,或者说只要辨析舒促就行。

一、研究《广韵》韵母的方法

* 要了解《广韵》的韵母系统,必须从分析它的韵类开始。

* 陈澧的《切韵考》就是根据反切的原理,用系联法考求《广韵》的韵类的。他的基本方法跟考求声类一样,也可以分为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

* (1)基本条例:?°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为叠韵,则切语下字同用者,互用者,遞用者,韵必同类也。?±比如:?°东?±韵里有?°东?±德红切,?°公?±古红切。用同一个字做反

切下字,所以它们属于同一个韵类,这是?°同用?±例。又如?°公?±古红切, ?°红?±户公切,?°公?±?°红?±互为反切下字,因此公和红同属于一个韵类,这是?°互用?±例。再如:?°东?±德红切,?°红?±户公切,?°东?±用?°红?±做反切下字,?°红?±用?°公?±做反切下字,东、红、公属一个韵类,这是?°遞用?±例。

* (2)分析条例:“反切上字同类者,反切下字必不同类。”例如:“瞢”莫中切,“蒙”莫红切,东韵里的这两个小韵都用“莫”作为反切上字,这表明它们声母不仅同类,而且相同,它们的反切下字“中”和“红”必不同类。倘若反切下字也同类,瞢和蒙就成了同音字,也就没有必要再分成两个小韵了。

* (3)补充条例:是根据“四声相承”,这与分析声类根据“又音”“互见”不同。陈澧说:

* ?°切语下字既系联为同类,然亦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下字而两两互用故也。?±如?°朱俱无夫四字,韵本同类。朱,章俱切,俱,举朱切;无,武夫切,夫,甫无切。朱与俱,无与夫,两两互用,遂不能四字系联。今考平上去入四声相承者,其每韵分类亦多相承。切语下字既不系联,而相承之韵又分类,乃据以定其分类。否则,虽不系联,实同类耳。?±?°四声相承?±指平上去入四声相配,如?°东、董、送、屋?±,?°钟、肿、用、烛?±,入声韵和阳声韵相配,阴声韵只有平上去三声相配。

* “朱俱夫无”属平声虞韵。通过系联,上声“虞”韵只有一类,去声“遇”韵也只有一类,“朱俱”和“夫无”虽然不能系联在一起,实际上是一类。

* 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每一韵中的反切下字进行系联,结果发现有些韵只含有一个韵类,有些则含有2个、3个、4个,206韵中共含有311类。高本汉研究的结果是290类,白涤洲使用统计法研究的结果也是290类,黄

* 侃研究的结果是335类,周祖谟研究的结果是324类,李荣的是334类,邵荣芬的是326类,王力基本上采用的是高本汉和白涤洲的分类。

* (唐作藩)把《广韵》206韵的1190个反切下字归纳为293类,计平声83类,上声76类,去声83类,入声51类。

* 按说用系联法对《广韵》的切下字进行系联,所得的结论都是相同的,但是为什么研究的结果却不尽相同呢?

* 这其中有许多的原因,比较重要的有以下7个方面:1、唇音字的开合问题 2、重纽问题 3、分类方法的问题 4、误切的问题 5、异切的问题 6、韵图的影响问题 7、增加字的问题。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 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为韵尾的韵,阳声韵指以鼻音m、n、ng为韵尾的韵,入声

* 韵指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入声韵与阳声韵相承,阳声收m尾,入声则为p尾;阳声收n尾,入声则为t;阳声收ng尾,入声则为

* k尾,对应得非常整齐。

二、《广韵》206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

*

上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1东独用 1董独用 1送独用 1屋独用

2冬钟同用湩等字附见肿韵 2宋用同用 2沃烛同用

3钟 2肿 3用 3烛

4江独用 3讲独用 4绛独用 4觉独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尾;入声韵为[-k]尾)

* 5支脂之同用 4纸旨止同用 5寘至志同用

6脂 5旨 6至

7之 6止 7志

8微独用 7尾独用 8未独用

9鱼独用 8语独用 9御独用

10虞模同用 9麌姥同用 10遇暮同用

* 11模 10姥 11暮

12齐独用 11荠独用 12霁祭同用

13祭

14泰独用

13佳皆同用 12蟹骇同用 15卦骇同用

14皆 13骇 16怪

17夬

15灰咍同用 14贿海同用 18队代同用

16咍 15海 19代

20废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 17真谆同用 16轸准同用 21震稕同用 5质术同用18谆 17准 22稕 6术19臻龀等字附见隐韵龀字附见焮韵 7栉

20文独用 18吻独用 23问独用 8物独用

21欣独用 19隐独用 24焮独用 9迄独用22元魂痕同用 20阮混很同用 25愿慁恨同用 10月没同用

23魂 21混 26慁 11没24痕 22很 27恨

25寒桓同用 23旱缓同用 28翰换同用 12曷末同用26桓 24缓 29换 13末27删山同用 25潸产同用 30谏裥同用 14黠鎋同用28山 26产 31裥 15鎋

* 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1先 27铣 32霰 16屑

2仙 28狝 33线 17薛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n]尾;入声韵为[-t]尾)

3萧宵同用 29筱小同用 34啸笑同用

4宵 30小 35笑

5肴独用 31巧独用 36效独用

6豪独用 32皓独用 37号独用

7歌戈同用 33哿果同用 38个过同用

8戈 34果 39过

9麻独用 35马独用 40禡独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10阳唐同用 36养荡同用 41漾宕同用 18药铎同用

* 11唐 37荡 42宕 19铎

12庚耕清同用 38梗耿静同用 43映诤劲同用 20陌麦昔同用

13耕 39耿 44诤 21麦

14清 40静 45劲 22昔

15青独用 41迥独用 46径独用 23锡独用

16蒸登同用 42拯等同用 47证嶝同用 24职德同用

17登 43等 48嶝 25德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尾;入声韵为[-k]尾)

* 18尤侯幽同用 44有厚黝同用 49宥候幼同用

19侯 45厚 50候

20幽 46黝 51幼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 21侵独用 47寝独用 52沁独用 26缉独用

22覃谈同用 48感敢同用 53勘阚同用 27合盍同用

23谈 49敢 54阚 28盍

24盐添同用 50琰忝同用 55艳?同用 29叶帖同用

25添 51忝 56? 30帖

26咸衔同用 52豏槛同用 57陷鉴同用 31洽狎同用

27衔 53槛 58鉴 32狎

28严凡同用 54俨范同用 59酽梵同用 33业乏同用

29凡 55范 60梵 34乏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m]尾;入声韵为[-p]尾)

* 表中平声韵共57个,上声55个,比平声韵少两个,原因是平声“冬”韵和“臻”韵的上声均未立韵;去声韵60个,比平声韵多了祭泰夬废四韵,又少了1个“臻”韵的去声韵,故为

* 60个;入声韵34个,比与之相配的阳声韵少了1个“痕”韵的入声韵。

三、等摄

* 等韵学是中国古代的语音学,等韵图是等韵学里的一个中心内容,它的性质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声、韵、调配合表。

* 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若干

* 大类。这些大类就叫做“摄”。一般用的是十六摄。如下:

* 1.通攝包括東冬鍾(舉平以賅上、去、入。下同)

* 2.江攝江

* 3.止攝支脂之微(陰聲韻目無對應入聲。下同)

* 4.遇攝魚虞模

* 5.蟹攝齊佳皆灰咍祭泰夬廢(後四韻沒有相應的平、上聲韻)

* 6.臻攝真諄臻文欣魂痕

* 7.山攝元寒桓刪山先仙

* 8.效攝蕭宵肴豪

* 9.果攝哥戈

* 10.假攝麻

* 11.宕攝陽唐

* 12.梗攝庚耕清青

* 13.曾攝蒸登

* 14.流攝尤侯幽

* 15.深攝侵

* 16.咸攝覃談鹽添咸銜嚴凡

* 其次,韵图的作者们又把各摄的字分为两呼,即开口呼和合口呼。开口呼指圆唇的韵母,即韵母带u或w的,或者主要元音是u的。凡是一摄而具备两呼的,就分为两图,凡一摄只有一呼的,就只有独图。

* 他们又把每呼分为“四等”,“等”是等韵学的核心部分,江永提出了“四等洪细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后来高本汉、王力等人在此基础上对汉语拟音,主要根据[i]介音和主要元音来分析:

* 介音:一二等没有[i]介音,三四等有[i]介音。

* 主要元音:

* 一等韵的主要元音是[ɑ] [?] [o] [u][?]等五个,二等韵的主要元音是[a][?][?][?] 等四个,三等韵的主要元音是[?] 与[e?] ,四等韵的主要元音是[e]。如:

* 山摄开口寒[ɑn]、删[an]、仙[i?n]、先[ien]四韵。一等寒韵,主要元音是后低元音[ɑ] ,二等删韵,主要元音[a]虽然比较前,但也是个低元音,三等仙韵主要元音[?] 是个比较前的半低元音,而四等先韵的主要元音[e]是个半高的前元音。

声母表

声母表 1.y、yu、w分别为有韵头的零声母音节,韵头i、u、u的改写,不应划入声母。 2.韵尾ng属于鼻辅音,但普通话发音系统中,此音不再作为首辅音,故不在普通话声母的范畴,但在一些方言中,可能以声母形式出现。 声母的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分类(发音部位:发音时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部位) ①双唇音:b p m(3个) ②唇齿音:f(1个) ③舌尖前音:z c s(3个) ④舌尖中音:d t n l(4个) ⑤舌尖后音:zh ch sh r(4个) ⑥舌面音:j q x(3个) ⑦舌根音:ɡk h(3个) 2.按发音方法分类(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包括三个方面: (1)阻碍方式 ①塞音:b p d t ɡk(6个) ②塞擦音:z c zh ch j q(6个) ③擦音:f h s sh r x(6个) ④鼻音:m n(2个) ⑤边音:l(1个) (2)声带是否颤动 ①清音(不颤动):b p f d ……(17个) ②浊音(颤动):m n l r (4个) (3)气流的强弱 ①送气音:p t k c ch q(6个) ②不送气音:b d ɡz zh j(6个) 21个辅音声母总起来可以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四个方面去描写,将这四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形成各个声母的“名称”。其公式:名称=部位+气流+声带+阻碍方式 如:b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p 双唇送气清塞音m 双唇浊鼻音 f 唇齿清擦音 [2] 声母的发音

要区分声母的本音和呼读音: 声母的本音是声母本来的音值,不带元音。 声母的呼读音是声母后面带上一个元音而成的音。如:bo,po,mo,fo,de,te,ne,le …… 声母辨正 1.z c s 舌尖前音z c s,山东不少地区发音时,舌尖伸出放在上下齿之间,成了齿间音。普通话没有齿间音,矫正时,应上下齿轻轻咬合,阻止舌尖的外伸,从而发出纯正的舌尖前音。东北部分地区,平翘相混,把部分z c s的音发成zh ch sh。 2.zh ch sh 舌尖后音zh ch sh,山东的一些方言区容易发成舌叶音。即舌前边缘跟上齿齿龈接触,舌尖脱离硬腭,舌面前部向硬腭抬起靠拢,舌面凹下形成一个小孔道,嘴唇略向前突出,这样发出的音叫舌叶音。矫正时,应将舌尖翘起,接触或接近硬腭,发出纯正的舌尖后音。小孔道,嘴唇略向前突出,这样发出的音叫舌叶音.矫正时,应将舌尖翘起,接触或接近硬腭,发出纯正的舌尖后音。长江以南绝大部分地区、山东济宁、东北部分地区,大多将翘舌音zh ch sh发成平舌音z c s.如何发好翘舌音难度较大,尤其南方地区,长期发音习惯很少将舌尖翘起,使得舌尖不那么灵活。练习翘舌音,必须改变以往习惯,反复使舌尖上抬,按照发音要领,准确发出zh ch sh,其次要掌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有些同学能够练习发好声母zh ch sh,但发具体音节时,又会出错,其原因是不清楚哪些字读翘舌音,哪些字读平舌音。下面提供几种方法,试着练习: ①记少不记多 普通话舌尖前音的字比起舌尖后音的字要少,那么记住平舌音的字,采用排除法,其余便都是翘舌音了。 ②偏旁类推法 汉语一些相同偏旁的字,读音大致相近,如:朱zhū珠株蛛、贞zhēn侦祯桢、直zhi值植殖、宗zōnɡ综棕踪、厕ce侧测恻、才cai财材等。 ③留心听广播 凡事就怕用心,若能细心将播音主持的发音与自己的发音进行比较,将差距较大的音用小本子记下来,日积月累,你的翘舌音音准定能有所提高。 3.j q x 普通话j q x是舌面音,人们常叫团音。而全国许多地区将j q x分读为两类不同的音即尖团音,这是从古汉语沿袭下来的,我国由南到北许多地区将一部分j q x发成接近z c s的音,例如:常把“进修”读作“zinsiu”、“新鲜”读作“sinsian”、“秋千”读作“ciucian”。解决的办法:将习惯读成尖音的字词改为团音。如果意识不到,可将j q x类声母的字词,自己发音录到随身听里,然后播放,如能听出尖音,就可以逐步加以改正。 4.f h 有些地区发音时容易把f与h相混,例如把“反对”读作“huǎndui”、“斧头”读作“hǔtou”、“开花”读作“kāifā”、“荒山”读作“fānɡshān”。纠正的办法: ①声旁类推法 同声旁字的声母与声旁本身的声母一般是一致的,记住了声旁字的声母,就可以类推出同声旁一系列字的声母。例如:“方”的声母是f,以方为声旁的“放、房、防、纺、芳、访、仿、妨、肪、邡、枋、舫”等字的声母都是f;“化”的声母是h,如“花、哗、华、铧”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记住几乎所有的形声字。 ②利用声韵配合记忆 普通话中f不跟ai相拼,在相关方言区中念“fai”的,普通话中大多念“huai”,如“坏、怀、槐”等。 5.n l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将n与l相混,如“男女”读作“lanlǚ”、“努力”读作“lǔli”、“蓝色”读作“nanse”、“流连”读作“niunian”、“湖南”读作“fulan”。纠正的方法:首先区分n与l的发音方法不同,n是鼻音,l是边音;其次做听辨

第四节 《广韵》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第四节《广韵》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的比较总的趋势是简化—— 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 中古汉语的声母共有三十七个,其中並(奉)、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十一母为全浊音,这些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不送气音;全浊擦音的变化更复杂一些。例如: 平[ ]:陪瓢脾旁贫 並[ ] 仄[ ]:抱(上)病(去)白(入) 並(奉)[ ]——平仄[ ]:肥(平)、犯(上)、附(去)、乏(入) 平[ ]:亭同唐驮 定[ ] 仄[ ]:道(上)、盗(去)、毒(入) 平[ ]:茶潮陈除缠 澄[ ] 仄[ ]:柱(上)、阵(去)、浊(入) 平[ ]:才惭残曹藏 洪音 仄[ ]:在(上)、字(去)、族(入) 从[ ] 平[ ]:乔秦憔全泉 细音 仄[ ]:聚(上)、贱(去) 、截(入) [ ](之韵):词辞祠 平 洪音[ ](支韵):随隋 仄[ ]:似(上)、颂(去)、俗(入) 邪[ ] [ ](尤韵):囚泅 平 细音[ ](其他韵):斜详旋寻 仄[ ]:绪(上)、谢(去)、席(入) (例外:彗[ 51]) 平[ ]:柴床潺愁茌 崇[ ] [ ]:撰(上)寨(去)浊(入) 仄 [ ]:(止、志韵):士(上) 、事(去) (例外:岑[ 35]) 平[ ]:漦

俟[ ] 仄[ ]:俟涘竢 (去) [ ]:船唇乘 平 船[ ] [ ]:绳渑神蛇 仄[ ]:楯(上)、顺(去)、食(入) [ ]:成承丞酬垂 平 [ ]:时殊谁韶 禅[ ] [ ](职韵):植殖埴 仄 [ ]:社(上)、树(去)、石(入) 平[ ]:狂葵馗逵 洪[ ]:跪柜共 仄 群[ ] [ ]:匮餽 平[ ]:桥穷奇勤权渠 细 仄[ ]:俭(上)、具(去)、局(入) 洪[ ]:华祸憾合 匣[ ] 细[ ]:嫌限巷协 2、唇音分化出轻唇音。(“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已经分化) 《切韵》时代的帮、滂、並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的帮、滂、並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滂、並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只与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韵拼合。元明时期,随着全浊音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合流并变成了[ ],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文献材料是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兰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非、敷、奉三母基本上是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而产生的,[ ]母的正式出现是在元明时期。 3、知、庄、章三组合流,成为卷舌音。(“宋人三十六字母”中知、庄对立) 现代汉语普通话[ ]、[ ]、[ ]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成,其演变的情形大致是:庄组、章组在唐末宋初之际合并为照组,大约到了《中原音韵》时期,知组又与照组合并。此将这个演变过程图示如下: 隋唐时期唐末宋初元代 知[ ] 知[ ] 澄[ ]仄澄[ ]仄 庄[ ] 照[ ] [ ] 崇[ ]仄床[ ]仄 章[ ] 禅[ ](职韵) 禅[ ](职韵)

《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 授课要点: ①韵书的起源 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③《广韵》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 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㈠韵书: 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 义书:《尔雅》 韵书:《切韵》《广韵》 ㈡韵书起源 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⑵原因 韵书出现的条件: 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 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 摩多――元音 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 李登《声类》――第一部 晋代: 吕静《韵集》――第二部 南北朝: 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 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 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 《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㈢《切韵》与《广韵》的主要不同之处: 第一,收字不一样。 封演《封氏闻见记》:《切韵》12158,《广韵》26194。 第二,分韵不一样。《广韵》206韵,《切韵》193韵,比《广韵》少13个韵,如:

广韵

百科名片 宋本广韵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书名:《大宋重修广韵》 又名:《广韵》 作者:陈彭年、丘雍成书年代:1008年(北宋真宗)卷数:5卷 目录 历史源流内容介绍体例 四声配合特点 主要观点优点特色

主要问题 四声相承 阴声阳声 考查研究 版本 展开 历史源流 内容介绍 体例 四声配合 特点 主要观点 优点特色 体例 主要问题 四声相承 阴声阳声 考查研究 版本 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源流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中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

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的产生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传说中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面貌不得而知。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此书也早已失传。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自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 《周研声韵》四十一卷 无名氏《韵集》十卷 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 段宏《韵集》八卷 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 阳休之《韵略》一卷 李概《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 李概《音谱》四卷 无名氏《纂韵钞》十卷 刘善经《四声指归》一卷 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 释静洪《韵英》三卷 周思言《音韵》 杜台卿《韵略》

四声_三十六字母_广韵_韵目今读表

古汉语研究 011年第3期(总第9 期) 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韵目今读表 鲁国尧 吴葆勤 (杭州师范大学 古典文献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36;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10009) 一 叙理 “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是汉语音韵学、方言学中常用的术语。在绝大多数通论书、教科书、专门性的论著中,只见它们的字形。至于怎么称说,只有很少的书注了它们的部分名称的今音。就我们的浅闻,专家和学人们在口头表述时往往存在误读和歧读,职是之故,为了学术的承传,有必要规定它们的今读音。 “四声”中的“平”、“上”、“去”、“入”四字,都是它们各自声调的代表字,在以之命名的时代,它们的读音应该同它们所代表的某种声调相符合。“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的读音当亦同此理。时至今日,在课堂教学中、在学术会议上、在学人交谈时,这二百四十六字如何读?齐梁音、隋唐宋音,由于古代技术不发达,没有能记录、留传下来。我们认为,也不能依据某一专家“构拟”的音去读,因为任何“构拟”音都不能视作当时的读音。对“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的称说,只有依照今音读。 我们认为,今读的第一条原则是,依据现代汉语普通话。 但是汉语语音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这二百多字里有若干同它们所代表的部类不相符,如何处理? 因此我们提出第二条原则;酌参民国音和当代方音,顾及系统性,适当变通少量字的读音,使之符合所代表的部类。这些音在现行字典、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有些未见;有些虽被收录,但称作“又音”或“旧读”。这些音,姑谓之“行业音”。音韵学和方言学是专业,专业有其专门的术语,也就可能有其专门的读音,不妨称前者为“行话”,后者为“行业音”(或简称“行音”)。 我们遵循上述两条原则为“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共二百四十六字的今读定音。 丁声树先生撰文、李荣先生制表的《汉语音韵讲义》“《广韵》声母表”袭用了“三十六字母”中的三十一个字,并且注了今读音。同书“《广韵》韵母表”载有《广韵》平声五十七韵、去声祭泰夬废四韵、入声三十四韵韵目的读音,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依据。本表对其中的一些字的今读音,加了些注,旨在申解;至于我们的“立异”之处,也有注释以胪陈理由。 我们补了“三十六字母”的其余五个字母、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其余五十六韵韵目的今读 古汉语研究Research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广韵》介绍

《广韵》介绍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全书分二百零六韵,其中包括平声五十七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与二百零六个“大韵”相对而言,后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纽”。全书共有三千八百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或繁或简的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这与小韵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质不同。 《广韵》的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是为当时作诗选字之用的。“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 《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有些后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於《广韵》的注释所引。 《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广韵》作为桥梁和基础,再根据其他的材料来进行。因此,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于音韵学习,《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下面对《广韵》体例做个简要介绍。 1.分卷。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

古代汉语的声母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 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要复杂些,声母数量要多一些。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状况,这说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声母系统从古到今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 一、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代表中古前期语音系统的《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一书中并没有类似三十六字母那样现成的、一目了然的声母系统。前代学者是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的,因为《广韵》一个音节祗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祗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祗出现于三等。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祗有一个。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

《d t n l》资料广韵三十六声母

《d、t、n、l》资料 广韵三十六声母 前代学者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因为《广韵》一个音节只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只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只出现于三等。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只有一个。 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广韵》唇音只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二、《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三、《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 “娘”母的有无 《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注:《广韵》里娘母是否从泥母中独立的问题存在争议。 无数学者都潜心研究过《切韵》(《广韵》)的声母系统,结论互有参差,但总的趋势还是比较接近的。多数学者认为中古的声母有36个,但与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来叙述则是这样:唇音非敷奉微4母并入帮滂并明4母之中,这样就减少4个;齿音照穿床审中分出庄初崇生4母,这就多出4个;喉音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于母、云母),喻四(也称以母、余母),但同时把喻三与匣母合并,认为喻三与匣母在当时是一个声母;三十六字母的其余字母不变。这样中古声母总数仍然是36个,但是与三十六字母有了很大不同。 另:李荣通过对《切韵》残卷的研究,发现一个俟母。俟母属于齿音庄组,与禅母相对。

音韵学课件 第11讲相关 高本汉对《广韵》声母系统的研究

(一)高本汉对《广韵》声母系统的研究 高本汉进行汉语中古声母的研究时,首先根据中国音韵学的传统方法,确立声母的类别,如前所述,高氏也进行反切上字的系联工作,求出反切上字的类别,然后根据方言材料和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译材料求出每一个声母的音值,例如“见”母,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第七章“声母1—3:见,溪,郡”中“声母1,见(共297字)”中原文如下:这个古声母现在普通以k,t ,z这几种音来读它,或者失去(○),k在所考察的方言中都读k。也许还有c 的读法(参阅下文248页)。 可分方言为两类:1) 1:北京,山西,兰州,怀庆。 2) 2:平凉,泾州,陕西,开封,固始,南京,上海。 这些音的分配如下表(数目字指表后的条例):

1.宕摄的字(江觉)在切韵指掌图的时候属于一等合口自从切音指南起就归入二等开口里头去了。 这类字在安南话是z或者○;官话(四川、汉口除外) ;上海、宁波k 跟 两读。“江,港,讲,降”四川、汉口、扬州读 ;“角”汉口,扬州有k , 两读,四川读 ;“觉”扬州有k , 两读,四川,汉口读 ;可见应属于开口韵的声母。这种情形对于安南的汉语借字时期问题很有关系。 2.梗摄的字(庚,革)是读k的。但是有几个特别的读作 ;“更”北京,汉口(皆又读);“耕”北京,归化,西安(皆又读);“隔”北京(又读)归化。 3.止,蟹(桂)通(躬)及宕(诳)摄的读k 。 4.在第2条下的字读k 并且还有,

四川:街,皆,阶,间,解,拣,柬,搅(皆又读); 汉口:街,皆,阶,间,解,拣,柬,搅,诫,介,芥,界,届(都是又读),窖; 扬州:街,皆,阶,解,拣,柬,搅,甲,夹,袷,角,觉(都是又读)。 5.规,归,躬,弓,宫,恭,供,廾字有两中 类(疑当为读——引者)法。 高本汉就是这样,根据《广韵》中297个见母字在各地方言中的读法,构拟出中古见母的音值是[k],用同样的办法,构拟出溪母的音值是[k‘],郡母(即群母)的音值是[ ‘] g。

第五节 《广韵》的韵母系统

第五节《广韵》的韵母系统 一陈澧《切韵考》关于反切下字的系联1.基本条例 因为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切下字, 其韵母必属同一韵类(推论)。 (1)同用例切下字如果用同一个字作为反切下字,则切下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例如: 东德红切。公古红切。 东、公这两个切下字都用“红”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们的韵母属于同类。 (2)互用例两个切下字如果相互作为对方的反切下字,则此两个切下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例如: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 “公”用“红”作切下字,“红”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红的韵母属于同类。 (3)递用例甲切下字以乙字作为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为切下字,则甲乙丙三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例如: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 “东”以“红”作切下字,“红”又以“公”作切下字,递相为用,所以东、红、公三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下面同样举一组系联的实例1: 鱼第九 渠强 鱼鉏士 鱼 徐似 鱼 除直 鱼 蜍署 鱼 书伤 鱼 居九 鱼 猪陟 鱼 诸章 鱼 且子 鱼虚去 鱼 菹侧 鱼 初楚 居 胥相 居 摅丑 居 虚朽 居 於央 居 鱼语 居 胪力 居余以 诸 如人 诸 袽女 余 疽七 余 疏所 葅 “鱼”韵出现了24个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鱼、居、诸、余、菹五字。其中居、诸、菹三字都用“鱼”作反切下字,此为同用;“余”用“诸”作切下字,“诸”又用“鱼”作切下字,此为递用。经过如此系联,证明鱼、居等五字的韵母属于同类。 2.分析条例 如上面所指出的,在《广韵》中各个小韵反切的读音是不会相同的。如果两个反切的上字属于同类,则其下字必不同类。《广韵》的同一韵中,反切下字有时会分成二类三类甚至四类,在理论上即根据于此。例如: 公古红切弓居戎切 根据系联,“古”、“居”的声母属于同类(同属见纽),由此可以推断, “红”、“戎”的韵母必不同类。“红”属“红”类(东韵一等),“戎”属“弓”类(东韵 1此例取自《切韵考·韵类考》卷四, 所列各字的顺序这里有所调整。其中被切字“菹”与切下字“葅”音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