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第六章 第四节 青藏地区

第三篇  第六章  第四节 青藏地区
第三篇  第六章  第四节 青藏地区

[用图训练]

读青藏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山脉和山峰的名称。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E______,F______,G______,H______,

I________。

(2)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区的名称。

J________高原,K________盆地。

(3)填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

①______ ,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

(4)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铁路和公路的名称。

a __________铁路,b__________公路,c__________公路,d__________公路。

解析:青藏高原地势高,山脉众多,外围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内部有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两大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河流众多,交通线多以公路为主,有青藏铁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等。

答案:(1)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横断山脉

(2)青藏柴达木

(3)雅鲁藏布江湟水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黄河

(4)青藏川藏滇藏新藏

一、选择题

下图是纳木错位置示意图。近年纳木错湖泊面积不断扩张,2001~2009年,湖面扩张超过50平方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纳木错地处()

A.山地B.高原

C.平原D.丘陵

2.纳木错湖泊面积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

A.降水增多

B.生产、生活用水减少

C.全球气候变暖

D.湖泊下陷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 000米以上且等高线稀疏,结合海拔及经纬度可知该地只能在青藏高原。第2题,读图可知,湖泊西北部和西南部有河流注入湖泊,加上此处海拔达5 000多米,由此可判断纳木错的主要补给是由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补给,因此湖泊面积不断扩张是由于融雪增加,融雪增加是因为气温上升。

答案:1.B 2.C

下图示意2018年1月29日~2月7日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气温距平(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之差)等值线分布。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图中部分地区出现低温凝冻灾害(气温剧烈下降并伴有雨雪冰冻),给交通、电力、农业等部门造成较大的损失。据此完成3~4题。

3.该时段内,图示区域受低温凝冻损害最大的地区可能是()

A.滇东B.青海

C.川西D.滇西

4.据图推测,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甲行政区()

A.此时段积雪量大,大气反射太阳辐射量多

B.此时段积雪量大,夏季易出现洪涝

C.此时段积雪量少,大气吸收太阳辐射量少

D.此时段积雪量少,春季易出现干旱

解析:第3题,由等值线图可知,滇东地区气温距平值最低,最可能出现凝冻损害,故图示区域受低温凝冻损害最大的地区可能是滇东,选A。第4题,据图可知,甲行政区此时段气温比多年均温高,所以积雪量会比较少,则春季积雪融水减少,容易出现干旱,选D。

答案:3.A 4.D

下图示意1981~2006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其中,Ⅰ、Ⅲ为植被指数上升区,Ⅱ为植被指数稳定区,Ⅳ为植被指数下降区。据此完成5~6题。

5.Ⅱ区域主要植被类型是()

A.荒漠、草原B.森林、草原

C.山地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

6.Ⅲ区域植被增加主要是因为()

A.生态退耕B.人口外迁

C.冰雪融水增加D.降水显著增加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图示为青藏高原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形成高原气候区,缺少高大植被,没有森林分布。Ⅱ区域主要植被类型是荒漠、草原。第6题,Ⅲ区域植被增加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冰雪融水量增加。青藏高原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该区域没有生态退耕;与人口外迁无关;降水没有明显变化。

答案:5.A 6.C

近年来,青藏高原上湖泊的面积突然扩大的趋势不断持续,首先被观测到的是人口相对稠密的藏南地区,接着在藏东、藏西、藏东北均发现湖泊面积扩大现象。除范围越来越广之外,单个湖泊面积扩张速度也不断加快。据此回答7~9题。

7.高原上湖泊的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为()

①青藏高原整体不断抬升②降水增多③冰雪消融量增加④植被破坏严重,入湖水量增加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8.高原上湖泊的面积扩大的不利影响为()

①优质草场被淹②降水增加,产生洪涝灾害

③生态环境迅速恶化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增加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9.可以精确测量湖面变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为()

A.GPS B.RS

C.GIS D.数字地球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青藏高原上湖泊面积整体在扩大,水位在升高,表明湖泊补给水源增加。结合青藏高原区域背景可推断,高原上湖泊面积扩大的原因有全球变暖导致冰雪消融量增加与降水增多等。第8题,湖泊水位上升,沿湖草场被淹没,降水增多,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9题,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精确测量湖面变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应为GPS技术。

答案:7.B8.C9.A

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下图示意风速为11 m/s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10~12题。

10.在水平距离50~80cm段,风速()

A.最大B.平稳

C.下降D.提高

11.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A.高空输沙量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D.风沙活动高度

12.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A.稳固沙土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D.适应恶劣环境

解析:第10题,据图可知,在水平距离50~80cm段,风速下降。第11题,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近地面风速远远小于高空的风速,可见,石方格沙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面的输沙量。第12题,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的适应性更强,在一些树木无法生长的地区也可使用。

答案:10.C11.B12.D

二、非选择题

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地时间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材料二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角,是青藏高原的代表,这里广达数万平方千米的荒野和繁衍其间的生灵,与高山、冰川、原野和湖泊一道,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鲜少人类干扰的荒野栖息地和青藏高原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美景,是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

(1)请简要说明可可西里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原因。

(2)请简析可可西里区域内众多冰川和湖泊的生态价值。

(3)试分析可可西里自然条件恶劣,但却是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的原因。

解析:第(1)题,原因应从高原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方面进行分析。独特的气候条件可考虑青藏高原的高寒缺氧等,人类活动方面应考虑气候条件恶劣,有大面积无人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等。第(2)题,可可西里区域内众多冰川和湖泊的生态价值应从湿地调节区域气候、提供生物栖息空间、涵养水源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应从季节性食物是否丰富、天敌多少、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政策支持力度、野生动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可可西里自然环境恶劣,在高寒缺氧的条件下,人类无法定居,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极小,所以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

(2)调节局地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空间;是水资源的重要储蓄地,为保护区内动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

(3)夏季水草丰富,食物充足;天敌较少;远离人类居住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国家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的环境。

14.读雅鲁藏布江谷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雅鲁藏布江谷地地热资源丰富,简要说明其成因。

(2)图中,a、b表示雅鲁藏布江谷地的等值分布示意图,如果a>b,则图中的等值线可能为________。

①等高线②等温线③等压线④年等日照线

⑤年等降水量线

(3)简要说明雅鲁藏布江的水文特征,并简要分析开发利用雅鲁藏布江水能资源时应如何协调开发与环境的关系。

(4)简要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1)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比较薄弱,运动较活跃。

(2)②、③、⑤

(3)水文特征:水量丰富,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

开发利用水能资源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

(4)地势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灌溉水源充足;地势较平坦,土壤深厚肥沃。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中国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中国地理之青藏地区 一、考纲透析 1.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在图上画出经纬线,确定其位置)。 2.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农牧业生产特点。描述该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并分析影响种植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4.能源和矿产资源。了解青藏地区能源的开发及矿产资源的分布。分析该地区太阳能和地热丰富的原因。 5.分析青藏铁路选线考虑的主要因素。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及意义。 6.主要城市。分析青藏地区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 7.了解青藏地区要的环境问题及措施。 二、体验高考 (2012 安徽卷)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 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1-2 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4.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 5.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三、自建基础 1.填注 (1)重要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巴颜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案2湘教版

第三节西北地区 【复习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人口分布特点。 2、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状况。 3、理解西北地区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4、理解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北地区的作用。 【导学提纲】 一、基础回顾 1、在下面的方框中,绘出西北地区的轮廓图。 2、在上面的轮廓图中填绘出:主要省区(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地形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山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大兴安岭)、矿产(白云鄂博铁矿和稀土矿、金昌镍矿、克拉玛依油田、伊敏河煤矿、霍林河煤矿) 二、梳理分析 1、从西北地区面积和人口两方面分析西北地区有何特点? 2、分析上图,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新疆地形的主要特点。 3、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的变化有何特点?其原因是什么?请根据自然景观的变化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假如你是西北地区某省专管经济的副省长,你会如何利用当地的现有条件发展经济? 三、知识应用 1、在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个的蒙古包点缀在其中,请你从当地的气候、居民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蒙古包的好处。

2、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你知道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西部大开发吗?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具有的优势是什么?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在西北地区有许多特色农产品,请把你了解的写下来与大家共享。你能分析出在特色农产品中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吗? 四、探究拓展 材料一: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流经我国的干旱地区,但河流流经之处绿洲广布,农业发达,所以塔里木河被新疆人民称之为“母亲河”。 材料二:在我国东部地区每逢干旱的时候,农民都盼望着下一场大雨来缓解旱情,但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农民却有一个“怪现象”:越是天旱越盼望出太阳。 请根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怪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梳理】 请你根据学到的知识及【总结梳理】中的知识结构对照复习目标,利用下面的空白图,编写一套10分的试题。(要求:编写后同桌交换答题,并交换批阅) 西北地区 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面积 3、人口 自然 环境 1、主要地形区及特点 2、气候及自然景观的变化 3、主要河流及特点 经济 发展 1、灌溉农业、主要农业区、牧区。 2、主要矿产及工业 3、西部大开发原因及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稿

篇二: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 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 成绩前五名: 一组一号(92分) 课题:自我介绍(二) 评课:1、本课教学思路清晰,从导入到任务布置,到新课教学,环 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际的操作效果较好,基本能达成课堂预设的目标。利用歌曲《年轻的朋友在一起》的自我介绍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利用任务《学生作品》找不足引导学生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最后利用《当堂测试》完成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检测。 2、从课堂结构的安排上看,时间上设计得比较合理。给与了学生足 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 不足之处:各环节间的过渡也略显不自然。教师的语言如果更富有激 情,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如果在学生自我介绍的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让大家“猜猜我是谁”,不知是否能让课堂气氛更热烈一些呢? 一组十一号(91分): 课题:互联网的基本服务 评课:创新力度非常大的一节课。 展示环节很新颖也很成功,应该可以是本课的高潮,也是教 师课堂中的一个亮点。教师通过让学生一起来帮助寻人,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渗透了情感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任务的设计新颖有趣,教师精心设计“宝贝回家”网站站长 的招聘。同时招聘员的上场,立刻感觉让人眼前一亮。从《爱心大比拼》的伊妹儿组合到《刨根问底》等一个个环节的展示,每个设计的都很有趣味,能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到了学生间的层次差别,设置了任务的难度梯度。 不足之处:教师普通话可以更好一些。 一组四号:课题《数据分析》(88分) 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天才头带引入,要求大家跟着慢羊羊来学习数据分析中的排序和筛选。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活了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本节课课中设计了初赛、复赛、决赛、总成绩的排分表。增强了组内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在课堂中,教师准备了任务单,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最后让获奖

第四节青藏地区

八年级地理导学案 第四节青藏地区 学习目标 1. 运用地图,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 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农业生产特点。 3. 理解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自主学习 读书本P26图,完成下列问题: 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部、山脉以西、、、 以南,包括省和自治区。 2.地形:青藏地区的地形以和为主,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之称。 活动探究 青藏高原地势高对气候特征、地表形态、河流、畜牧业,农业、日常生活、能源、交通运输等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读下列图表资料、探究青藏高原地势高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地区平均海拔年最低气温年最高气温气候特点气候类型 成都500m 拉萨3685m 用一个字描述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2.读书本P26图和下列图片资料,探究青藏高原地势高对地表形态、河流的影响。

(1)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青藏高原的地形形态。 (2)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有、、、、 。 (3)三江源自然保护的“三江”指的是、、。 3.阅读课书本P28和下列图片资料,探究青藏高原地势高对畜牧业、农业的影响。 (1)说出下列图片代表的牲畜品种,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2)阅读课本P28和下列图片资料,探究下列问题。 青藏高原海拔,气温,主要种植、、 等耐寒作物,分布在、、等河谷地带。 4.阅读下列图片和资料,探究青藏地区地势高对饮食、服饰和民居的影响。

饮食 主食为了御寒喝为了解渴喝 昼夜温差大,穿以畜牧业为主,住 5.阅读下列图片和资料,探究青藏地区地势高而形成的特有能源。 海拔高,空气、太阳辐射青藏地区湖泊是湖,蒸发量大,,丰富,被类资源丰富,盆地被 称为“日光城”称为“聚宝盆”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科目:地理班级:803 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主备教师:审批: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和牲畜。 2、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国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 3.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学习重难点: 青藏高原“地高天寒”的自然环境及新中国成立后那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青藏地区指以西、以北和阿尔金山以南。 2.青藏地区的面积占全国%、人口占全国%,族主要聚居区。 3.青藏地区的牲畜:(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环境)。 4.主要农业区:谷地与谷地 5.青藏地区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主要的大河有、和等。这里还有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面积最大的湖泊湖。 一)读图4—31,阅读教材P93—98之后,完成下列各题 1.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长城-- 山脉—山脉—山脉一线以北,积占全国的30%,人口大约只占全国总数的,汉族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少数民族有、、、哈萨克族。 2.西北地区的地形以为主,其中著名的有高原,盆地、盆地。 3.本区是绿洲农业,在山麓、、、以及塔里木盆的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分布着较多的绿洲。 4.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这里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河、面积最大的 盆地,还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和我国最低处的盆地,低于海平面米。5.河西走廊位于高原和高原之间,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 6. 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的特征。 三、合作探究 1.输出下列公路的起止点 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 2.读两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问题 (1)B城市七月份气温约°C,一月气温 约°C,年较差约°C。年降水量在 毫米左右。 (2)A、B两城市中,全年气温较高的是,年降 水量较多的是。 (3)A、B两城市中,拉萨是图,重庆是图, 量低纬度相近,气候不偶那个的主要原因是。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报道说:我国青藏高原的日喀则地区,冬小麦的亩产可达850千克以上,春小麦的亩产也超过800千克,这样的产量在我国东部风调雨顺的平原地区也是难以想象的。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从日照时间、气温、昼夜温差方面分析) 4.西北地区为什么干旱? 5.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指什么? 五、拓展延伸 一)选择题 1.“高原之舟”是对()的爱称。A.藏绵羊B.骆驼C.伊梨马D.牦牛 2.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 A.本区有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自然特征是“高”和“寒” B.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C.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部分在高原的南部和西部边缘 D.本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3.关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受自然条件影响,河谷农业是其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 B.牧民居住的房子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 C.为抵御严寒,藏族男女老幼都喜欢饮青稞酒,味淡醇香 D.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往往出现在河流灌溉地区、河谷及山麓地带 4.关于三江源头地区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B.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C.该地区位于青海省 D.由于不合理地砍伐、放牧、耕地,该地的生态环境严惩恶化 5.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A.昆仑山和祁连山 B.秦岭和淮河 C.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横断山脉 6.青藏地区高寒自然特征的形成,主要是A.纬度高B.地势高C.离海远D.寒流影响 7. 28、北方地区的居民主食为() a.大米 b.小米 c.面食 d.玉米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最高震级7.1 级,

第四节青藏地区

检测10-11 中国资源、农业检测题 教师自制:傅昭华班级学生:是否合格 一、我国资源填空检测题 1.可再生资源处√画:土地、矿产、水、阳光、煤、铁矿、核能、风、草原、森林、鱼、石油、天然气 2.我国自然资源特点: , .总量看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 . 3. 土地:(1)按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分为、、和未利用土地(含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等)。(2)其中,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年降水量大于 MM但小于 mm,因此北方的耕地以为主;南方年降水量大于 mm,因此南方的耕地主要以为主。(3)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戈壁沙漠主要分布在地区和地区,原因是越往西,降水越。(4)林地中的三大林区是、、 .选择题():林地主要分布在A 东部季风区、B西部非季风区。(5)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特点:耕地,难利用土地比例,土地结构(合理、不合理)。我国土地国策:“,”。(我国人口国策:) 5.水资源:(1)通常说的水资源指陆地上的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所以用河流 的作为淡水资源的指标。(2)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东西,南北。 原因是降水分布规律从向逐渐递减。 (3)解决水资源空间不均的办法:。我国跨流域调水最大的工程是, 即分路、路、路三条线,调的水到北和北。 (4)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多,少,原因是受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的影响。解决水资源时间不均的办法:。我国最大的水库是,其次还有黄河中游的水库。(5)水土资源的配合:北方耕地水量,南方耕地水量,南北水土搭配都(不好、好)。 6.海洋资源:拥有主权的海域指内海(我国两个内海:和)、领海(12海里以内); 拥有主权利益的海域:大陆架和(200海里以内) 二、农业填空检测题 7.农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产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是和产业。(2)农业的四个部门(四个生产方式):业、业、业、业。其中,从农业四个生产部门(方式)看,南方和北方主要以业为主,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是业生产方式为主。原因是各地的利用类型不同。 (3)南北方的种植业(耕作业)从耕作方式看,北方是耕作,南方是耕作。 (4)南北方农业从耕作制度(熟制)看,北方地区的东北中温带熟制是,华北暖温带熟制是。南方地区的亚热带熟制是,南方地区的热带熟制是。 8.粮食作物的分布: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9. 南方油菜的三个集中分布区是、、。) 10.棉花经济作物三大产棉区:、、。 11. 北方糖料经济作物。南方糖料作物是。 12. 北方油料经济作物是(华北)和(东北),南方油料经济作物是。 13. 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熟制):东北中温带:。华北暖温带 至。南方亚热带至。南方热带。 14. 我国农产品集中生产规划区有、、、 、、、。 15.甜菜的集中分布区有北方的东北地区的平原、平原,西北的。 16. 是黑龙江特色作物。、是新疆的特色农产品。新疆盛产棉,新疆瓜果甜,棉花质量好的原因是。青藏地区的特色粮食作物是,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畜种是。 17.水果经济作物:北方和西北的温带水果有:、、、、等。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水果:最大产量的亚热带水果是,南方热带水果、、、、等。 三、气候、水土资源、农业读图题 1.从四大地区看,A是 B是、C是 D是。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划分界线 图中番号○3是,划分 南北方的主导因素主要是考虑 的差异。 3. 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划分界 线○2是, 划分南北方的主导因素主要是考虑 的差异。 4.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划分界 线○1是, 划分南北方的主导因素主要是考虑 的差异。 5.四大地区中夏季最凉爽地区是 青藏地区的最大自然特点是。四大地区中最干旱的地区是,西北地区最大自然特点是。 6.四大地区中是季风区的是和,因此地区和地区气候最。因此四大地区中适合发展种植业(种庄稼)的地区是地区和地区。

中国区域地理——青藏地区(含答案)

中国区域地理第八章青藏地区 主备人:胡露茹 姓名班级学号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准确定位。主要矿产地及能源分布。 2.熟悉青藏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能分析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的形成原因。 3.了解自然资源(如主要矿产、能源)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地域类型,能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特点。 5.了解青藏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理解青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的区位。 二、重点难点: 1.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复习材料:《区域地理》P157-163;《图文详解》P199-200 四、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青藏地区概况 一、概况 (一)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全国1%,具有的特点。 (二)民族与宗教: 1、民族:主要聚居区 2、宗教:青藏地区除青海省东北部汉族人较多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位置和范围: (1)青藏地区位于山脉以西、山脉以北、山-- 山脉—山脉以南。区内大体可以分为、、 、四个分区 (2)经纬度位置:大约位于N——N,属于纬度的高原; 位于E——E之间, (3)相对位置: 青藏地区西部和南部依次与、、、、、、等国接壤。 利:青藏地区是我国与亚、亚地区的交往的新通道,是我国通往西亚的陆上咽喉要道,将来可能成为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地处我国中巴经济走 廊、中缅经济走廊的起点区。 弊:①与印度存在土地争议,国防压力大。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流程】 知识连接:我们上一节学习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你能回答下列问题么? 1.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2.南方和北方人们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深受的影响。 3.南方和北方地区之间在和环境方面存在很大的。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 4.南方和北方地区之间也存在共同点,都位于区(气候),地势的、级阶梯等。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别探讨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看看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以及它们内部的差异。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问:上述民歌描述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属于哪个 地区? 学习主题一:的西北地区 (一)1.读古诗,“看”西北,西北有。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贺《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观看书11页三幅景观图,感受西北自然环境。 结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请补充完整学习主题的标题) (二)讨论: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理特征。完成下表。 西北地区的范围:山脉以西,长城和山—山以北, 包括、、宁夏和甘肃西北部。 气候地形植被河流 西北地区 结论:西北地区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三)为什么西北会如此干旱呢?分析其干旱的原因,做书12页活动1.。 结论:导致西北地区干旱的因素是、。 (四)北朝人民歌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调配自己的颜色》。(板书) 《调配自己的颜色》是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第六课的内容。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常用工具的基本用法,初步掌握调色板、吸管工具的使用。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的调色板,根据色彩的原理,调配出自己满意的颜色。丰富的色彩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新的一种绘画方法计算机画图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极其强烈。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褪俏颐墙萄У亩Γ 诖说悖也派杓屏苏庖豢问保康脑谟诮徊饺醚莆栈脊δ艿氖褂茫迸嘌淖晕掖葱履芰Γ狡鹧纳钐逖椋し⑵淝楦校卣姑览龅纳什唤鲇凶匀痪吧褂腥诵缘拿赖拢佣寡艿矫赖慕逃R虼苏饨诳问钦厦朗踅逃⑿畔⒓际踅逃退枷肫返陆逃幕贾督萄岣呖巍? 这就是我对《调配自己的颜色》一课教材的简要分析。 下面,我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试行纲要》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基于这一认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四、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调色板、吸管工具的使用。” 难点:怎样根据调色原理,调出符合自己的需要的颜色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前准备了电脑课件、小黑板等这些教具。 第二个部分说教法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试行纲要》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教学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第三个部分说学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学的宗旨不在于尽可能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见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此,本课重点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第四个部分说教学程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具体阐述

中国的青藏地区导学案公开课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 班级:姓名:()年()月()日———记录你的学习旅程 青藏地区 1 【学习目标】 1.识记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2.掌握该地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其他自然地理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难点: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 【预习填图】 1、填写该图中主要地形区的名称 高原: A___________ ;山脉: B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 E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 M_____________; N_____________; 盆地: O_________________;谷地: P_____________; 2、填写序号代表的河流和湖泊 河流:① __________;② _________;③ ________;④ __________;⑤ __________⑥________。湖泊:⑦ __________、⑧ __________。 【知识梳理】 一、位置和范围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的 _______,_______以西、___________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________以北,包括 _______、 _______、四川西部和甘肃小部分。 二、自然地理特征 青藏地区自然环境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_,围绕这个特征,青藏地区呈现了特有的自然环境。 1、地形:是我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素有___________之称。 _______________是

第3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第3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 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3. 对比和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位置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图演示]图5.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四大区域A、B、C、D的名称。我们前面讲解了南方和北方地区,为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我们来研究西部。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西部的自然条件及自然条件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讲授新课] [图片演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图和青藏高原景观图。 [学生活动]描述两幅图片。西北地区的图是沙漠景

观,说明西北气候比较干旱。而青藏地区的图片中,我(学生)看到了山脉,说明青藏地区多高山,山上是白色的,因为气候寒冷,所以山上有积雪。 [教师总结]两幅图片中,我们知道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而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 [提问]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干旱? [学生活动]说出西北干旱的原因。 [地图演示](西北在亚欧大陆的位置图):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即远离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环绕亚欧大陆的大洋。相比较而言,哪个大洋近点?──太平洋 [教师引导]较近的是太平洋,太平洋的水汽千里迢迢想给西北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西北地区有没有创造有利条件使水汽容易进入呢?──(没有)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高大山脉阻挡。 [地图演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学生明确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大兴安岭等山脉的位置,认识西北西部的三山夹两盆和东部的内蒙古高原。 [学生活动]通过认识西北地形,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和昆仑山以北称为西北地区。 [启发提问]观察西北地区的山脉,大多位于西北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主要位于边缘地带。 [提问]这样分布的山脉对气候有什么影响?(阻挡

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欢迎来我家

奇妙的组合 【教材分析】 《奇妙的组合》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第一册(下),第六课的内容。属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的第三个模块的——用计算机画画。本课主要介绍了“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教材采用组合图形的活动展开教学,通过组合汽车、机器人等图形,使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亲自动手得到提高。本课将选定工具独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用选定工具对图形进行移动、裁剪等修改。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们对“画图”软件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绘画工具,能够制作简单的电脑绘画作品。“选定”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修改绘画作品,因此学生掌握“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时,可以在一些简单的图画中进行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矩形选取工具和移动图形。 2.掌握对选定图形进行移动、裁剪等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请小动物吃午餐的情境,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使用画图中的选定工具,对作品进行合理的修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请小动物吃午餐情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意识。 2.通过“大家来动手,打扮小书房”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 掌握选定图形的使用方法,并能对选定图形进行移动、裁剪等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用选定工具进行合理构图。 【教学法设计】 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启发教学法、问题解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练习用图,学生自学使用提示卡文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如果小熊猫和小猴子来做客,你们知道要拿什么食物招待它们吗?(学生回答)大家掌握的知识可真丰富!太棒了!你们这么热情,我相信小熊猫和小猴子来了一定能饱餐一顿。老师这里有一幅小熊猫和小猴子的图画,它是在“画图”程序里绘制而成的,你能用画图程序把它打开吗?(学生说操作步骤,教师操作,打开图片) 师:这幅图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学生回答) 师:小熊猫和小猴子面前各放着一个空盘子,怎样才能把它们最爱吃的食物准确的放进空盘子里呢?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 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2.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 避害发展的思想,; 3. 借助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 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

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河谷农业品质优,单产高的原因分析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14---2016 年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 指导。 图1 中国年太阳能分布图图2 拉萨与杭州的气温降水分布 图

中 国 降 水 量分布图 【 归 纳 提 升】构建青 藏 地 区 地 形、气候与 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图3 藏民服饰

第三篇 第六章 第四节 青藏地区

[用图训练] 读青藏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山脉和山峰的名称。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E______,F______,G______,H______, I________。 (2)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区的名称。 J________高原,K________盆地。 (3)填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 ①______ ,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 (4)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铁路和公路的名称。 a __________铁路,b__________公路,c__________公路,d__________公路。 解析:青藏高原地势高,山脉众多,外围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内部有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两大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河流众多,交通线多以公路为主,有青藏铁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等。 答案:(1)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横断山脉 (2)青藏柴达木 (3)雅鲁藏布江湟水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黄河 (4)青藏川藏滇藏新藏

一、选择题 下图是纳木错位置示意图。近年纳木错湖泊面积不断扩张,2001~2009年,湖面扩张超过50平方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纳木错地处() A.山地B.高原 C.平原D.丘陵 2.纳木错湖泊面积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 A.降水增多 B.生产、生活用水减少 C.全球气候变暖 D.湖泊下陷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 000米以上且等高线稀疏,结合海拔及经纬度可知该地只能在青藏高原。第2题,读图可知,湖泊西北部和西南部有河流注入湖泊,加上此处海拔达5 000多米,由此可判断纳木错的主要补给是由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补给,因此湖泊面积不断扩张是由于融雪增加,融雪增加是因为气温上升。 答案:1.B 2.C 下图示意2018年1月29日~2月7日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气温距平(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之差)等值线分布。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图中部分地区出现低温凝冻灾害(气温剧烈下降并伴有雨雪冰冻),给交通、电力、农业等部门造成较大的损失。据此完成3~4题。

中国地理 青藏地区 习题

中国地理青藏地区习题 读新疆某山地沿某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平均降水量资料。回答1~3题。 1.若此山地有森林带分布,最可能分布在( ) A.a B.b C.c D.d 2.当地牧民把牛羊赶到H处草场放牧时,一般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天山多沙尘天气B.该山地降水大于北坡 C.吐鲁番的葡萄熟了D.塔里木河正处于汛期 3.关于该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坡雪线高于北坡B.南坡降水大于北坡 C.南坡自然带较北坡复杂D.没有发源于该山的河流 图中甲地位于(46.3°N,83.7°E),丙地位于(42.1°N,87.5°E)。读图回答4~5题。4.图中甲处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5.甲处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 A.植被茂密,降水丰富 B.甲处纬度偏高,降水相对较多

C.临近海洋,水汽丰富 D.来自海洋的气流,在甲处受地形抬升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回答11~13题。 6.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7.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8.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②干旱的气候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①③④D.②④⑤

信息技术优质课教案

信息技术优质课教案 授课课题:绘制简单的图形 授课教师:徐嵘 授课班级:七年级一班 胶州市第十中学 2006.12.26 第7课绘制简单的图形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生在临近元旦的喜庆气氛中,通过设计一张精美的电子贺卡来认识绘图工具

栏各工具用法,学会绘制各种图形。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同学及网络的帮助下,感受学习制作贺卡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任务驱动和教师引导相辅相成,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高尚情操与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二)课题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三单元中怎样绘制图形及图形的美化等内容。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有利条件,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利用丰富的素材、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以新课改有关理念指导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中的主动性。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制作贺卡以及指导学生解决同一问题可用不同方法,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通过问题情境的感受,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讨论交流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形成一定的知识解决模型,并最终解决问题。 重点:绘图工具箱中多种绘图工具的运用。 难点:图形颜色填充和图形合理搭配组合。 (三)教学策略分析 1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有了一般计算机水平的能力。学生能够熟练的进行文字录入与相关修饰,能够熟练使用鼠标。对WORD2000的操作环境及文字编辑知识有一定了解。 2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信息的广播者,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尝试点拨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知识反馈的调整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合作交流中,利用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新知,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作出评价,以有趣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人机对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 共42台计算机,全部联网,有小哨兵多媒体教学软件。 (五)设计思路 1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元旦快要到了,你为自己的同学、朋友准备礼物了吗? (2)为何不自己做一个电子贺卡送给他,来表达你对他的祝福? 2 欣赏导入,讲授新课 (1)认识表绘制图形 让学生先打开WORD2000,找到绘图工具栏的位置,认识该工具栏各部分名称。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知道通过绘图工具可以绘制各种各样的图形,通过学生自主练习的形式巩固这部分知识。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西北地区) 一、学习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等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 产、生活的影响。{重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难点) 3?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自主学习 1?位置范围: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长城--山脉一山脉一山脉一线以北?面积人口,面积:面积占全国的30%,人口大约只占全国总数的, 民族:汉族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少数民族有、、、哈萨克族。 2自然地理:地形:西北地区的地形以___________ .为主,其中著名的有_ 高原,_盆. 地、盆地。河西走廊位于高原和高原之间,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 山脉:新疆的的地形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 山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盆是指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这里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河、面积最大的盆地,还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和我国最低处的盆地,低于海平 面米。 气候: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 ,气候特征: _____ 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的特征。 降水:年降水量从东部的_____ m m左右,往西减少到_____ mm,再到 _______ m m以下,吐鲁番盆地西部的________ 年降水量近5.9毫米?新疆西北部因受____________ 的影响降水略多? 河流:由于降水较少,西北地区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_____ 河, ______ 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新疆西北部的_______ 河向北注入________ . 植被:由于降水的原因本区植被自东往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塔里木河沿岸树木以耐寒的________ 为主? 3?农业:本区气候干旱,绿洲农业是本区特色,在山麓、甘肃的、以及塔里木盆的和准噶 尔盆地的边缘,分布着较多的绿洲。灌溉农业:宁夏的和内蒙古的、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的农产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4?牧业:本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所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畜产品在国内占据突出地 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重要的畜牧基地?主要牲畜有内蒙古的________ _____ ,新疆的_______________ ,宁夏的_______ ? 5?矿产:①煤:内蒙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夏的___________ ?② 石油:甘肃_____ 新疆 ③有色金属:稀土镍金宝石④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和西起新疆 的_______气田往东直通______________ 6?交通:主要铁路有:兰新线(—一- ___ ),北疆铁路(_____ ------ _____ ),南疆铁路(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人民生活:食: __________ 住房: ___________ 沙漠之舟: 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西北地区为什么干旱? 2?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说课稿

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一 等奖说课稿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调配自己的颜色》。(板书) 《调配自己的颜色》是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第六课的内容。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常用工具的基本用法,初步掌握调色板、吸管工具的使用。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的调色板,根据色彩的原理,调配出自己满意的颜色。丰富的色彩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新的一种绘画方法计算机画图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极其强烈。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褪俏颐墙萄У亩Γ诖说悖也派杓屏苏庖豢问保康脑谟诮徊饺醚莆栈脊δ艿氖褂茫迸嘌淖晕掖葱履芰Γ狡鹧纳钐逖椋し⑵淝楦校卣姑览龅纳什唤鲇凶匀痪吧褂腥诵缘拿赖拢佣寡艿矫赖慕逃R虼苏饨诳问钦厦朗踅逃⑿畔⒓际踅逃退枷肫返陆逃幕贾督萄岣呖巍? 这就是我对《调配自己的颜色》一课教材的简要分析。 下面,我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试行纲要》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基于这一认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四、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调色板、吸管工具的使用。”难点:怎样根据调色原理,调出符合自己的需要的颜色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前准备了电脑课件、小黑板等这些教具。 第二个部分说教法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试行纲要》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教学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