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1.2 学生简介:教师邀请几名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1.3 课程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诗歌吗?诗歌的特点有哪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1 诗歌背景:教师简要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如作者杜甫的生活年代、社会环境等。
2.2 作者简介:教师详细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诗歌。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逐句解析诗歌: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2 分析诗歌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
3.3 品味诗歌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破”、“茅屋”、“秋风”等,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第四章:诗歌意境与情感4.1 感受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如“破旧的茅屋”、“凛冽的秋风”等。
4.2 理解诗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如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等。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5.1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2 诗歌创作: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可以模仿杜甫的风格,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5.3 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进步。
第六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6.1 诗歌描绘的现实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诗歌中所描绘的茅屋、秋风等景象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6.2 诗歌反映的社会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民生艰辛等。
6.3 诗歌对生活的启示:教师总结诗歌对生活的启示,如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
第七章:诗歌的传承与弘扬7.1 诗歌的传承:教师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过程,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全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如秋风、茅屋、漏雨等。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5. 朗读背诵(1)学生跟读诗文,模仿朗读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主背诵诗文,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结合诗文内容,写一篇简短的感受或评论。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和朗读技巧。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描写贫困生活或关注民生的古诗,如《卖炭翁》、《悯农》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和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1.2 引导学生关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释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1.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这首诗歌的美。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如以“茅屋”为主题,写一首小诗。
4.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欣赏和创作的重要性。
5.2 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体会。
5.3 教师提出拓展学习任务,如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或研究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第六章:互动讨论6.1 教师提出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2 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6.3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如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等。
第七章:诗歌演绎7.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演绎。
7.2 学生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7.3 各组展示完毕,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第八章:比较学习8.1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其他诗人的作品。
8.2 学生分析不同诗人之间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8.3 教师总结比较学习的成果,强调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第九章:课堂作业9.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读后感。
9.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2')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1')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例:略(PPT)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联激趣: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
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听读[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自读[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审读[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示]:A、秋风破屋的情景B、群童抱茅的感叹C、长夜沾湿的苦痛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第一、二小组:感受秋天[提示]: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下面是我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品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新课导入:说起杜甫,请大家说一下,你对他了解多少?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被誉为“诗史”。
而要正确领悟一首诗的精髓,首先就要去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只有从心灵上真正走近作者,我们才能更好的去领悟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那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全班朗读诗歌1、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注意句读2、范读听过了,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边读边想想画面。
3、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圈画重点字词,不解的地方,小组交流解决三、分析诗歌内容1、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秋天2、发生在什么地方?四川杜甫住的茅屋里3、诗中主要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雨夜淋雨事情忧国忧民四、感受秋天1、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特殊的秋天。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秋天的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感受其特征。
2、请把你想象的这个秋天的场面,四人一组给大家描述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
3、总结这个秋天的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板书:感受秋天让我们看到了杜甫人生的悲凉时节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悲凉的时节里住在他的草堂里。
那么,这草堂的情形又如何呢?五、走进草堂1、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堂去看看。
请××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描写草堂的句子。
2、都画出来了吧,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草堂?用“我从文中的______(句子)中,看到了一个_____的草堂”的句式在小组中交流。
3、请同学们用词语来形容下草堂的特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23.唐诗两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朗读诗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设想] 诗言情,非读无以体会,应该以读贯全堂。
朗读之中求理解,理解更能读出味道。
[教学过程] 导语: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美读感悟一、老师范读全诗,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语气、感情和大意。
二、学生试读后,齐读。
对朗读中出现的字音问题加以纠正。
三、分段朗读指导。
基本达到以情带声。
第一段:1.问: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回答后总结(秋风破屋)2.问:本段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是怎样的?提示选择:焦、急、惜、悲、惨、忧。
说出理由。
3.根据以上理解,我们怎样把握这一段的朗读,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归纳] 此段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达出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2')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1')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3.检查预习;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
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例: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
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秋风破屋—群童盗茅—破屋漏雨—企盼广厦
2、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痛惜——痛心——痛苦——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
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
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
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
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
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
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
第二课时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
2、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七、品读,悟情感。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小结:全诗描写诗人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
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十: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