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白细胞分类计数(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WBCDC)是将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类型进行计数,以及测量白细胞含量的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大致可以分为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6种细胞类型。

其实,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很多的临床意义,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识别炎症的存在,并可以帮助诊断多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等。

首先,总白细胞计数是检测炎症,特别是感染性炎症时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可以检测出总白细胞增加、降低,从而判断炎症的存在。

此外,要在总白细胞计数中合理运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可以使医生更快速准确地确定炎症类型,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

其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临床定性诊断慢性疾病,如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以帮助诊断病毒感染,如急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和HIV感染。

由于慢性病毒感染会降低淋巴细胞水平,因此在白血病检查中,可以检测淋巴细胞的减少来诊断慢性病毒感染。

此外,白细胞分类计数还可以帮助分析肿瘤,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加可能表明恶性肿瘤发生。

因此,在放射学检查中常作为肿瘤病人的鉴别指标。

再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诊断免疫系统疾病,如过敏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这些疾病中,都会发生一系列免疫系统反应,从而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等各种白细胞类型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测量,可以帮助诊断上述疾病。

总而言之,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检测炎症的存在,帮助诊断慢性疾病,也可以帮助诊断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

因此,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应尽量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准确、及时的诊断疾病,以获得最佳的病例管理效果。

犬猫血液学临床意义

犬猫血液学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生理:年龄性别差异,缺氧,妊娠影响病理:增多:脱水,血浆容量减少减少:各种原因的贫血2、血红蛋白HGB: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3、红细胞比容:增多: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浓缩,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4、白细胞计数WBC增高:生理性增高:妊娠,分娩,剧烈运动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和炎症,类白血病反应,酸中毒,严重烧伤,手术后,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减少: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接触性射线,某些药物,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狼疮5、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新生动物、发情期、妊娠中晚期、分娩病理性: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失血或溶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增生,见粒细胞性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减少: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贫血,射线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如过敏、哮喘;寄生虫,尤其组织内寄生虫,皮肤病,如、湿疹;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其它传染病的恢复期,肾上腺功能减退减少:意义不大,激素治疗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减少:无意义8、淋巴细胞增多:幼犬生理性增多;感染,主要是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9、单核细胞增多:感染:如结核,血液病:如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减少:无临床意义10、血小板PLT增多:炎症,肿瘤,外伤,手术,剧烈运动,骨髓增殖综合症,慢性粒细胞血红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免疫性破坏,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关键词】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1 白细胞计数1.1 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摇晃切勿用力,防止产生气泡及造成溶血;取样后2小时内及时送检进行测定,室温贮存不得超过6小时。

白细胞计数有目视计数法和仪器计数法,目视法是血液经稀酸稀释后,成熟红细胞全部被溶解,注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

数计操作时应注意因第1滴血混有组织液,应擦去。

不能过度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引起血液凝固或造成计数结果不准确,并保证计数板和盖玻片清洁。

一次完成充池,如充池过少、过多或有气泡,拭净计数板及盖玻片后重新操作。

计数池内如细胞分布严重不均,应重新充池。

计数红细胞用高倍镜,计数白细胞用低倍镜。

1.2 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

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10.0)×109/L,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

当每升超过10.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

而每升少于4.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有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白细数计数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出现病理性减少。

动物血液细胞检测正常值及其意义

动物血液细胞检测正常值及其意义

0.05~1.4

原虫性疾病,慢性细菌感染,病毒性疾病。

急性传染期的初期及各种疾病的垂危期。
GR#
粒细胞
数目

6.2~14.8

8.7~19.1

急性化脓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恶性肿瘤,中毒。

伤寒、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疾病。
青岛爱诺伴侣动物医院
犬血清生化检查的正常值及其意义

饥饿、吸收不良(维生素D缺乏)泌乳过剩,胰疾病,佝偻病、骨软化症。
CH
总胆固醇
198~240
mg/dl

高脂肪食物、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肾小球肾炎、用可的松药物治疗期,胆管阻塞。

吸收不良、营养不良、肝硬变。
P
无机磷
1.1~5.9
mg/dl

营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功能不全,维生素D过剩。
LY%
淋巴细胞
百分比

3~10

0~4


MO%
单核细胞
百分比

12~30

20~55


GR%
粒细胞
百分比

63~87

55.3~89.5


LY#
淋巴细胞
数目

1.0~4.8

3~9

慢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病毒性疾病,

预后良好,接触放射线,应用糖皮质激素。
MO#
单核细胞
数目

0.3~1.5
GOT、GPT、ALP、肌酸酐、血糖、血氨、Na、K、Ca、P、CI、Mg。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也被称为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们是我们身体抵抗疾病和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概念、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它通常用于评估机体的免疫状况和检测某些疾病。

白细胞计数的常用单位是每升白细胞的数量(白细胞计数每升)。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4,000-11,000每升之间。

白细胞计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包括手工计数、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术。

手工计数是指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和计数白细胞。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可以自动进行计数和分类。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级技术,可以对某些特定的白细胞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类。

2. 白细胞分类计数除了总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很重要。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各种类型的白细胞的数量。

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血液样本来进行。

专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将血液样本涂片染色,并使用显微镜分析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一些先进的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也可以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3. 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意义。

它们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表明感染、炎症或其他免疫反应的存在。

相反,白细胞计数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系统缺陷或药物的副作用。

因此,白细胞计数是许多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更细致地评估免疫系统的状态。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不同的疾病和炎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类型和进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结: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动物内科实验:血常规

动物内科实验:血常规
血常规
成年犬血液生化值
项目
WBC白细胞记数 RBC红细胞记数 HGB血红蛋白 HCT红细胞比积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PLT血小板记数 LYM%淋巴细胞 MID%单核细胞 GRA%分叶核粒细胞
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 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 活酶生成不良等。
5、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
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 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样本数 478 478 478 478 478 478 478 478 478 478 478 478 478
1、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 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 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 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 气肿等。

白细胞计数分类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分类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分类的临床意义白细胞啊,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小卫士。

那白细胞计数分类呢,就好比是给这些小卫士点名,看看每种小卫士的数量,这可有着大意义呢。

咱们先说说白细胞总数的意义吧。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

要是白细胞突然增多了,就像突然来了好多援军一样。

这可能是身体哪里有炎症了,比如说你嗓子发炎了,身体发现有病菌入侵,就赶紧派白细胞去战斗,这白细胞的数量自然就上去了。

这就跟一个村子,平时就一些村民维持治安,突然来了强盗,那不得召集好多人来保护村子呀。

可要是白细胞无缘无故增多太多,那就得小心了,会不会是身体里有更严重的问题呢,比如说白血病,这时候白细胞就像疯了一样拼命繁殖,完全乱了套,可不像正常抵御外敌那么简单了。

那白细胞要是减少了呢?这就像卫士不够了,村子的防御变得薄弱了。

可能是你吃了什么药有副作用,把白细胞给打压下去了。

或者是身体本身的造血功能出了问题,就像造卫士的工厂出故障了,造不出足够的白细胞来保护身体。

这时候人就很容易被病菌欺负,动不动就生病,就像一个没有城墙保护的村子,外面的野兽想进来就进来。

再说说白细胞分类的意义吧。

白细胞主要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这几种类型。

中性粒细胞可是白细胞里的主力军,就像打仗时候冲在最前面的士兵。

如果中性粒细胞增多,大多也是因为有炎症,尤其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

就好比敌人是细菌,那中性粒细胞就会奋勇杀敌,数量自然就增加了。

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呢?那可有点麻烦了,可能是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感染,把这些主力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也可能是骨髓造血功能有问题,造不出足够的中性粒细胞了,这就像战场上的士兵不断牺牲,后方却没有新的士兵补充,那这场仗可就难打了。

淋巴细胞就像是军队里的情报人员。

在病毒感染的时候,淋巴细胞的数量常常会增加。

为啥呢?因为病毒很狡猾,淋巴细胞要去识别这些病毒,然后把情报传递给其他细胞,好让身体做出应对。

就像村子里来了一些很隐蔽的小偷,情报人员就要更加活跃地去侦查情况。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1 生化质控相关因素探讨
1. 1 检验人员的 素质是前 提 :我 们都知道 ,最先 进的仪器 也是靠人去操作的 ,因此检验人 员的素质 是做好 生化质 量控制 的前提 。人员素质包括了医德和业务水平 。良好的医德是医 院 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树立良好 的职业道 德是每 个医务 工作人 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 ,“一切为患 者服务 ”的宗旨不 能只停留 在口头上 ,要落实在行动上 ,而切实把好质量关就是 这一 宗旨 的 体现 。检验人员除了恪守职业道德外还必须具备有 丰富 扎实 的 理论基础 ,熟练 精湛的操作技能 。我们应 当经常 组织科 室人员 进行业务培训 、技术考核 ,不断提 高检验 质量 。当然 ,做 好生化 质控工作也离不开临床医护 人员的 协作 ,各级临 床医护 人员除 了解检验科各个项目的临床 意义外 ,更应 熟悉检 验科对 不同项 目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 。比 如不同 项目的 抗凝剂 ,防腐 剂以及 不同标本收集时应注意的具体事项 。护理人员应严 格按 操作 常 规正确地采集标本 。因为质控和平时常规标本的检 测之 间是 相 辅相成的关系 。
中外健康文摘 ·影像检验 2008年 6月 第 5卷第 6期 W orld H ea lth D igestMed验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 曲淑萍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医保局医院 154002) 【摘要 】白 细胞 计数 和分类计数 (WBC +DC)在 检验项目 中应用 最多 ,可怎 样 从 其 中 获 取 有效 的 信 息 和 指 导 意 义 ,必 须 清 楚 W BC + DC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 【关键词 】白细胞计数 ;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 59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5085 ( 2008) - 06 - 0197 -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白细胞是各阶段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统称. 白细胞计数则是上述各种白细胞在每升血液中的数量.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各种细胞功能有所不同, 概言之具有吞噬微生物, 衰亡细胞, 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敏红细胞和细胞碎片, 以及分泌特异抗体, 参与体液免疫等功能.增加; 全身性感染, 局部感染, 中毒(代谢障碍, 化学物质和药物以及蛇毒等), 生长迅速的肿瘤, 急性出血, 急剧的红细胞溶血, 白血病, 创伤等减少; 伤寒, 副伤寒, 布氏杆菌热, 疟疾, 过敏性休克, 系统性红斑狼疮, 栗粒性结核,败血症, 重症细菌感染, 放射治疗, 肿瘤化疗, 造血系统障碍等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白细胞数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会发生变化, 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 故在大多数情况下, 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因此, 白细胞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各类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下各种粒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MSC)在集落刺激因子(C SF)的刺激下, 形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系祖细胞或称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在不同的调空因素作用下, 白粒系细胞或单核系细胞分化并增殖成为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 粒细胞生成过程中, 根据其功能和形态特点, 人为的划分为干细胞池, 生长成熟池和功能池三个阶段. 前两阶段在骨髓中增殖分化, 粒细胞成熟后从骨髓释放至外周血管进入功能池, 其余则附着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壁上, 即边缘粒细胞池(MGP). 这两部分粒细胞经常随机交换,形成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 吞噬活性和复杂的杀菌系统, 凭借其渗透性, 变形性, 趋化性及吞噬功能等生理特性而捕捉, 杀灭组织中,体腔内和血液中的病原体, 对机体有重要得保护作用.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局部炎症时, 中性粒细胞通过变形运动, 从血管内皮细胞间游出, 趋向炎症区, 将入侵的病原体和坏死细胞吞噬, 并通过细胞内溶酶体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将其消化. 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扩散,中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急性感染性炎症, 如化脓性胸膜炎, 化脓性腹膜炎,创伤性胸膜炎, 肺脓肿, 胃肠炎, 肺炎, 子宫炎, 乳房炎等, 某些传染病如炭疽,猪丹毒等, 某些慢性传染病如鼻疽, 结核, 以及大手术后,外伤,酸中毒前期, 烫伤等, 在分析中性粒细胞的病理变化时, 要结合白细胞总数的病理变化, 特别应该注意核象变化以反应么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 一般仅有少量的杆状核粒细胞, 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正常比值为1: 13. 如比值大, 即杆状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如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0.03时,称为核右移.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核左移对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反应能力的估计具有一定的价值.如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并核左移,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强,但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少者,称为退行性左移.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理状态下,表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粒细胞成熟受阻,发生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时可能出现这一现象,同时说明机体性低下,骨髓释放粒细胞功能受仰制.核右移主要见于重度的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及感染的恢复期,但在疾病进展期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变化,则提示预后不良.(2)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骨髓转移癌等.另外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药品也可以引起该现象.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亦具有吞噬作用和变形运动,因细胞内颗粒不含有溶菌酶,吞噬细胞素,而含较多的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故杀菌力远不如中性粒细胞.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对组胺.抗原-抗体复合物.肥大细胞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多种物质具有趋化性,并分泌组胺酶灭活组胺,减轻某些过敏反应.发生寄生虫病或某些过敏症时,组织中肥大细胞增多,血中组胺浓度升高,刺激骨髓释放或使生成嗜酸性粒细胞的能力加强,导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过敏反应消失时,嗜酸性粒细胞也随之减少.(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反应).寄生虫病(如肝片吸虫.球虫.旋毛虫病等.)皮肤病(如湿疹.疥藓等)以及注射血清之后和患某些恶性肿瘤等.(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毒血症.尿毒症.严重创伤.中毒.饥饿及过劳等.大手术后的5~8h后,嗜酸性粒细胞常常消失,2~4d后又常常急剧增多,临床症状也见好转.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3.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少见的粒细胞,仅占细胞的0.1%,它也是有骨髓干细胞所产生,其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有IgE的Fc 受体,当与IgE结合后即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引起的颗粒释放反应.嗜碱性颗粒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组胺,肝素,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组胺具有使小动脉和毛细管扩张的作用,并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他反应快而作用时间短,故又称快反应物质.肝素具有抗凝作用,慢反应物质与前列腺素有关,它可使平滑肌收缩.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多与减少的情况比较少见,在外周血中本来不易见到,故其无临床意义.4.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也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其数量较多,约占细胞总数的1/4.淋巴细胞不是一种终末细胞,而是一种不活跃的处于静止的细胞.它具有与抗原起特异反应的能力,是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淋巴细胞因发育和成熟途径不同.可分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和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两种类型,既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它们之间又有较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之分.此外,还有非T非B淋巴细胞,即杀伤细胞(K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它们分别执行着不同的功能.T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依赖胸腺发育成熟为有功能活性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寿命较长,可存活数月甚至数年,主要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活动,具有加强免疫反应,散布记忆细胞,充实淋巴组织,并使进入体内的抗原与抗原反应细胞广泛接触等作用.B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则通过骨髓发育成熟为B淋巴细胞,其寿命较短,仅存活4~5d.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1) 淋巴细胞增多; 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病毒感染(如猪瘟, 流行感冒), 也可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以及血孢子虫病等);(2)淋巴细胞减少; 当嗜中性白细胞绝对增多,伴随减少的常常是淋巴细胞,说明机体与病原处于激烈斗争阶段, 以后淋巴细胞由少逐渐增多, 常为预后良好的象征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即粒细胞--单核细胞系祖细胞<CF U--GM>)在骨髓内经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发育为成熟单核细胞而进入血液.成熟的单核细胞在血液中逗留1---3天即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 转为巨噬细胞,形成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而发挥其防御功能. 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诱导免疫反应; 通过吞饮或吞噬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在溶酶体的作用下,将抗原分解, 然后通过递质将抗原提供给淋巴细胞,以激活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吞噬红细胞和消除损伤组织及死亡细胞, 主要处理衰老的异常红细胞,以及清理炎症反应场所,抗肿瘤活性; 实验证明激活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也有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对细胞生成的调节;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生成中可能起反馈性调节作用.单核细胞增多; 见于某些原虫性疾病(如焦虫病,锥虫病) 某些慢性细菌性疾病(如结核病, 布氏杆菌病), 以及某些病毒性疾病,单核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急性传染病的初期和各种疾病的垂危期。

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血液细胞学检测指标,其应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用以肯定或确定诊断。

2.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3.揭示疾病的严重性或检测治疗结果。

[参考值]成人:4.0~10.0×109/L(4000~10000/μL)新生儿:15.0~20.0×l09/L(15000~20000/μL)6个月~2岁婴儿:11.0~12.0×109/L(11000~12000/μL)儿童:5.0~12.0×l09/L(5000~12000/μL)[临床意义]1.生理性白细胞增多:(1) 胎儿及初生儿白细胞常在10.0~20.0×l09/L。

(2) 孕妇妊娠5个月以上时,白细胞总数常可达10.5×109/L或更高,后期可达20.0×1 09/L,分娩是因阵痛和产伤。

可进一步增高,但如无并发症,产后2周左右渐趋正常。

(3) 剧烈的运动和劳动可使白细胞高达12.0×109/L,甚至20.0×109/L以上。

(4) 暴热和严寒,白细胞总数常有一过性增高,复温后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

2.病理性白细胞增高:(1) 某些细菌性感染所引发的疾病,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性感染,如: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脓胸、肾盂炎、输卵管炎、胆囊炎及败血症等。

(2) 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

(3)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出血严重创伤,血管栓塞等。

(4) 过敏反应:如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急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5) 中毒反应:如各种药物中毒,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等。

(6) 肿瘤及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7) 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促使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化疗和放疗治疗期间因白细胞数量急剧减少时,需要尽快提升白细胞而进行下一步疗程治疗的患者。

3.病理性白细胞减少:(1) 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风疹等。

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和副伤寒。

(2) 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粒细胞缺乏症。

(3) 脾功能亢进。

(4) 理化因素:如放射线,放射性治疗,化学治疗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抗肿瘤类细胞毒性药物等均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