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的特点
浅谈江西文化

浅谈江西文化历史学类151班王芸清学号:5000415016一、江西概况1.地理位置江西省(Jiangxi Province),简称赣(gàn),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属于江南地带,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内主要河流赣江而得简称(赣)。
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
2.组成江西辖11设区市:南昌(江西省省、城市)、九江(江港口城市)、赣州(江西南门、世界钨都)、饶(旅游胜优秀旅游城市)、宜春(赣西城市)、景德镇(世界瓷都)、抚州(才乡)、吉安(革命圣)、新余(钢城)、鹰潭(道都)、萍乡(江南煤都),省会南昌市。
3.人口与面积人口4456.75万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4.文化简况古时江西属移民之地,故方言较多,有赣语、吴语、客家话、闽南语、徽语和官话。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人才辈出,徐稚、陶渊明、綦毋潜、来鹄、林士弘、王安石、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曾巩、黄庭坚、姜夔、杨万里、朱熹、陆九渊、京镗、石孝友、文天祥、虞集、揭傒斯、解缙、汪大渊、宋应星、魏良辅、汤显祖、朱耷、王猷定、彭元瑞、蒋士铨、魏禧、詹天佑、陈寅恪、傅抱石、胡先骕、梅汝璈、程懋筠、罗隆基、黄秋园、欧阳竟无、古龙、袁隆平、李安、刘颁、刘敞等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二、文化总览文化,赣文化泛指赣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赣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赣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越文化、吴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发展成赣文化。
总体看,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
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
从地域角度看: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等诸多子系统。
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江西的地域文化总览

江西的地域文化总览前言:地域文化不是简单的一种民俗文化,它融合了地理概貌、民俗风情、人文历史等等之类的地域特色。
所以,我们需要全方位的进行解构分析。
当然,本文在吸收他人观点的基础上提炼而成,比较粗浅,仅为个人见解,无诽谤中伤之意。
土地:七山二水一分田:先来看一看这方面的简介:江西省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
可想而知,江西就山多水多平原少,境内主要是丘陵地貌。
说的好听些这里是“山清水秀”,说的难听些这里就一山疙瘩,能用得上的土地少。
人口:人多力量小江西省人口截至2008年年底,已达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看样子计划生育政策在这里基本上是没起到多大作用。
在他们看来,该生的还是要生,不能影响到传宗接代,否则那是对不起祖宗的。
然而人多是否力量就大呢其实不看别的,就看经济发展水平。
虽然饿不死冻不僵,但所谓的小康生活,那只是极少数人才享有的。
与江西人有过接触的外省人都觉得江西人不够团结,别说跟东北人比,即便是与邻省的湖北湖南人相比,也是差了很远。
喜欢抬杠杠的江西人,一般只注重近亲家族之间的利益,更远些的关系就比较淡薄了。
人口多,但不统一团结,拧不起一股绳来,一拆就散,所以也容易受人欺负。
多年来,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
地理交通:假中心真边缘江西省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
从地理位置来看,江西虽然不像广东那样靠海,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好经济应该不成问题。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中心”地带,改革开放多年过去了,经济却依然不见有什么起色,除了那江西人耐以安慰的“红色旅游”,似乎这里还陶醉在革命时代的辉煌历史,心安理得的繁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像他们一样贫穷下去。
究其原因,却是太多了:首先是领导不作为。
江西籍的官员只想着捞政绩、往上爬;外省籍的官员到江西只是当作来旅游的,走马观花一阵后就带着愉快心情调往别的地方,这里只是锻炼他们的一块跳板——有过美好回忆,却并不值得留恋。
江西简介介绍

江西简介介绍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地理环境•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美食特产•发展现状与前景01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与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安徽等省份接壤。
江西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
江西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8%。
江西有五条大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它们在江西省内流淌,形成了丰富的水系。
地形地貌VS气候特点江西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江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具有较好的气候资源。
02历史人文历史沿革•江西开发较早,商代时期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
秦代设立郡县,江西属九江郡和庐山郡。
汉代改九江州、郡并为一级行政单位,除豫章郡外,江西大部分属洪州。
唐代增设道一级行政区划,江西大部分属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
宋代设“路”,江西大部分属江南西路。
元代设置行中书省,江西属江西行中书省。
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江西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承袭明制。
民国时期,江西省会多次迁移,直到1949年解放后,省会设在南昌市。
文化传承•江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
这里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道家、佛家文化传统。
江西的陶瓷文化、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在全国享有盛誉。
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工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西的红色文化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中央苏区首府瑞金等都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客家文化是江西的重要文化之一,赣南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客家文化对江西的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人故居•江西历史上名人辈出,许多名人的故居至今仍保存完好。
其中包括南宋著名诗人谢枋得的故居、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故居等。
这些故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对于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文化演讲稿

江西文化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江西文化。
江西,位于中国大陆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江西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将从江西的地理特点、传统文化、历史名人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为大家介绍江西这块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江西的地理特点。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部,东临东海,南濒赣江,素有“赣、闽、粤、湘四省之襟”之称。
江西境内山地起伏,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有“千山之省”之称,是因为江西有着大量的山脉,如武功山、龙虎山等。
这些山脉不仅给江西赋予了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江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其次,我们不得不提到江西的传统文化。
江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古代,江西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传播地,留下了许多宗教文化遗迹。
比如庐山的庐山大梵宫、白鹿洞书院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此外,江西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众多历史名人如庐山的李白、临川的李清照等都为江西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者,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江西的历史名人。
江西是一个孕育英才的地方,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他的诗作被誉为“诗仙”,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还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以清丽脱俗的词作闻名于世。
这些历史名人都为江西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最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江西的民俗风情。
江西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比如江西的龙舟文化,每年端午节时,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又如江西的土家族舞蹈,优美的舞姿和悠扬的音乐吸引了无数人的喜爱。
这些民俗风情不仅丰富了江西的文化内涵,也为江西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江西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省份,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亲自到江西走一走,感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体会江西文化的魅力。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萍乡傩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的深入分析,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主要包括傩舞、傩戏、傩面三大类。
萍乡傩戏具有显著的特色,如动作古朴、形象生动、音乐优美等。
同时,萍乡傩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萍乡傩文化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还影响到了周边地区,成为研究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对象。
萍乡傩舞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其动作古朴、形象生动,通常以群舞形式出现,场面热闹。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通常穿着特制的服装,佩戴各种道具,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各种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的形象。
同时,萍乡傩舞还具有优美的音乐和唱词,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萍乡傩戏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角戏、对唱、群唱等。
其中,独角戏通常由一个演员表演,以唱为主,说白为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对唱和群唱则是由两个或多个演员表演,通过歌唱和说白表现剧情。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通常会使用各种道具和面具,以增强表演效果。
萍乡傩舞和傩戏的演员们通常会穿着特制的服装和头饰。
这些服装和头饰根据不同的角色和剧情有着不同的设计,如龙、凤、狮子、老虎等动物形象,以及各种神仙、历史人物等形象。
这些服装头饰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表现剧情内容。
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萍乡傩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鬼神信仰等思想观念,以及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萍乡傩文化还反映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如尊老爱幼、崇尚正义等。
萍乡傩文化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如和谐、对称、平衡等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江西地理文化介绍

精选可编辑ppt
24
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 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 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 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 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 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
精选可编辑ppt
29
舌尖上的江西 赣菜
江西简称赣,江西菜又称赣菜。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四 季气候为春多梅雨、夏炎热、秋干燥、冬潮冷。山区地带更为湿 润,由于特殊的环境气候所致,江西人的饮食习惯中也是多喜香 辣和偏爱咸鲜,口味注重浓郁,菜肴形成的特色颇具鲜明。 赣菜的调味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又有其调味的基本格局,产生 的赣菜味型独具特色。赣菜的菜品味型较多,称得上多姿多采, 其大致可划分为原汁原味型,复合味型和特殊味型三大类,其中 尤以三杯味、家乡味、多味、姜茶味、桔香味最为突出。
精选可编辑ppt
32
江西美食:桔香味型
精选可编辑ppt
8
省会 — 南昌
南昌,又名豫章、洪城,为江西 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 技、交通中心。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 赣江、抚河下游,滨临上饶鄱阳湖。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举 办地。并有着“世界动感都会”之称。 南昌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革 命英雄城市。
精选可编辑ppt
精选可编辑ppt
27
精选可编辑ppt
28
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江西是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江西拥有传承千年的陶瓷文化、开宗立派的宗教文 化和影响深远的戏曲文化。陶瓷文化有三千年历史,瓷器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江西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发掘,万年仙人洞和吊 桶环遗址的发现,昭示了赣鄱大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青铜制作和稻作起源中心 区。
江西春节传统服饰的时尚演绎

江西春节传统服饰的时尚演绎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江西地区有着独特的春节传统服饰。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彰显了华夏文化的瑰宝,还具有时尚的演绎价值。
本文将为您介绍江西春节传统服饰的时尚演绎,展示出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一、春节传统服饰的背景与特点1. 背景江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
春节传统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特点江西春节传统服饰以色彩丰富、图案精美、独具特色的布料为主要特点。
另外,服饰的款式、剪裁和细节处理也体现了江西地区的独特文化和审美观念。
二、传统服饰的时尚演绎1. 色彩的时尚演绎在传统服饰的色彩运用方面,可以通过选择亮丽的现代色彩来让服饰更具时尚感。
例如,在传统蓝色中加入一些明亮的紫色或红色元素,既保留了传统的底色,又增加了时尚的元素,让服饰更加鲜明突出。
2. 图案的时尚演绎传统服饰的图案经过现代的演绎,可以更加精细、立体和富有层次感。
可以运用现代的刺绣工艺或印染技术,让传统的花纹更加独特。
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新的图案元素,融入到传统服饰中,展示出时尚的创新。
3. 剪裁的时尚演绎在传统服饰的剪裁方面,可以保留传统款式的基础上,进行时尚的修饰。
例如,改变服饰的长度或宽松度,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现代流行元素,如露肩设计或不对称剪裁等,使传统服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4. 细节的时尚演绎传统服饰的细节处理可以通过一些现代的饰品或装饰元素来实现时尚演绎。
例如,在传统的发饰中加入时尚的发夹或发箍,或者选择一些新颖的配饰搭配传统服饰,使整体造型更具时尚感。
三、江西春节传统服饰的现代化设计为了将江西春节传统服饰进行更好的时尚演绎,现代化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1. 基于传统服饰的研究和理解,找到合适的时尚演绎方向。
2. 使用现代化的设计工具和材料,加强服饰的时尚元素。
3. 吸取国内外时尚潮流的灵感,融入传统服饰的设计中,使之更具现代感。
江西语言:方言中的文化特色与魅力

江西语言:方言中的文化特色与魅力江西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
在江西,方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词汇,这也体现了江西的文化特色与魅力。
江西的方言可以分为七大系统:赣语、吉安话、撤回话、吴语、宁都音、英寨话和庐山话。
其中,赣语是江西最为广泛使用的方言,被视为江西的“魂”。
赣语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为江西的文化营造了独特的氛围。
赣语的语音特点是浊音化和长音化。
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的“声母f”,在赣语中会变成浊音“b”。
而某些汉字的声调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普通话中的第三声,“走”会发音为“走儿”,给人一种柔和、婉转的感觉。
这种音调特色使得赣语在文学和表演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被视为江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江西的各个地方方言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比如,吉安话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词汇“克米”,它是指一种特别香的米。
而撤回话中则有一个独特的词汇“摸凌”,它意味着人们在饥饿时通过吃一些零食来填充肚子。
这些词汇的存在反映了江西人民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江西的方言还体现在民间歌谣和戏曲中。
赣剧作为江西的代表性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特色的方言演唱方式广受欢迎。
赣剧中的方言歌唱和表演形式,更能够表达出江西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而民间歌谣中的方言演唱则记录了江西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哲学,传承着江西的文化记忆。
江西的方言也在社交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江西人民热爱聚会和唱歌跳舞,他们通过使用方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交流思想。
在江西,人们在闲聊、庆贺、互动中都会使用独特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这让交流更加亲切、自然。
方言成为江西人民交流的桥梁,也是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的方言文化既有独特的词汇和语音特点,又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社交功能。
它代表了江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示了江西人民的习俗和民间传统。
在时代变迁的同时,方言文化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演化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地理》课程论文江西文化的特点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班级:10级土管(6)班*****学号:********江西文化的特点摘要:江西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宋、元、明和清前期的700余年间,兴旺发达,显耀特出。
无论是儒、道、佛和文、史、哲,还是兵、经、教和天、地、医,江西人多富有开拓、进取、变革、创新的精神,使江西在古代文明的许多领域处于领先甚至领袖的地位。
江西文化历经数千家的锻炼、酝酿、考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特征或特点。
关键词:科举、诗词、陶瓷、革命圣地、赣剧(一)读书成风江西古代形成了读书成风的优秀传统。
不读书,就不能传承历史文化。
这种读书的传统起于何时呢?相传最早在江西传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
他的品德才学都好,但貌不扬,孔子不喜欢,于是离开孔子,“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
孔子知道后,作了自我批评,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后来,江西人建友教书院纪念他,他的坟墓在南昌二中校园内,文革时被毁(据《史记正义》说子羽墓在山东邹城县,待考)。
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学校。
江西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潜,即陶渊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学都非常好,鲁迅称誉他是“伟大的作家”。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他读书马虎。
他的意思是指汉代经学家们大搞训诂学,作繁琐的考证,浪费大量精力时间,没有必要,提出批评。
他如果不“好读书”,不认真读书,怎么能够写出那么多好诗好文来呢!一篇《桃花源记》没有人能超过,包括苏轼这样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达不到他的意境。
而全国仿制的世外桃源胜境,竟有14处之多,还有人在继续仿制。
至于学习、模仿他的诗,那就更多了。
陶潜读书,有优良的家庭传统。
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干人,陶侃的母亲,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母亲之一。
陶侃父亲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发留宾”、“土碗送子”、“归还干鱼”等,都是感人的故事。
陶侃、陶潜都有珍惜寸阴的精神和传统。
陶侃常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陶潜在一首《杂诗》中也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欧阳修的母亲,也是中国四大母亲之一,欧阳修父亲早逝,欧母“画荻教子”,成为千古佳话。
清代诗人、剧作家蒋士铨的母亲,“鸣机夜课”,也是教子成龙的贤母。
宋代时,饶州人读书,蔚然成风,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记载: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
”明代时,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
母亲督促儿子勤奋读书的风气,一直世代相传。
至今高考成绩,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国前茅,继承了二千多年读书成风的优良传统。
(二)科举成名中国从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安置官吏。
科举制规定:读书数年的生员,在县一级考试及格者为秀才,在州(郡)、随后为在省一级考试及格者为举人,在京城由礼部主持考试及格者为进士,其中由皇帝亲试,确定为进士中的前三名者,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秀才、举人、进士考试,原则上三年一轮,所以民俗有“状元三年一个”的说法。
考中进士者,一般可获得知县的职务,也即有七品官衔。
通过文化考试,出任封建社会的官职,比由官员乡绅推荐出任官职,显然是一种进步。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诏,从光绪三十二年起停止科举考试,改由学校教育代替科举制度。
由隋至清,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
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
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
进士最多的县是吉安县,有500余名,拥有400名进士以上的县有南昌、吉水、丰城、安福、婺源等县。
这些县在全国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县。
(三)作家成派在历代读书成风的基础上,江西的诗人、词人、作家、戏剧家、文章家众多。
如《全宋词》收入江西词家174人,占全书作者的12%,居全国第二位,略少于浙江。
在众多的作家中,开基立派的有:以陶潜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和隐逸诗派,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江西词派,由欧阳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张以理入诗的宋诗派;由黄庭坚开创的倡导言必有据的江西诗派,由杨万里首创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诚斋诗体,由文天祥、刘辰翁等兴起的爱国诗体,由汤显祖开创的以情代道的临川剧派,由杨士奇等兴起的整洁端正的馆阁书体,由陈三立等兴起的不推崇盛唐诗而模仿江西诗派的同光体等。
这些文学方面的派别,各有优劣长短,但在历史上影响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
(四)陶瓷文化景德镇是以盛产瓷器而闻名于世的,有着瓷都的美誉。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从汉代起,景德镇就开始了制瓷历史,据文献记载已有近17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制瓷历史进程中,它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汇聚制瓷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德镇瓷器,并以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而著称于世。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唐天宝元年改称昌南镇,景德镇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自宋以来,历经千年风雨保持瓷器产销经久不衰。
景德镇瓷器是一个有着一千七百多年悠久历史和蕴含着浓郁陶瓷文化氛围的产品,世界因瓷器而认识中国,英语中的CHINA是代表中国,也是瓷器的称呼。
景德镇又是因瓷而名。
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命进御瓷器的底部要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据《宋会要辑》(卷一百九十•方域十二载)记载“江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宋)景德元年置。
”明确记载景德镇的置镇时间是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
自宋代起,景德镇瓷器就成了皇家宫廷的御用瓷器。
元朝统治后进一步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监造供朝廷使用的御用瓷器,并为官府机构枢密院定烧印有“枢府”铭文的卵白釉瓷。
元代时期的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这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首先是制胎原料的进步,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的变形,因而能烧造颇有气势的大型器皿,并采用了还原焰烧成,使景德镇瓷器的特色充分显示出来了,使中国画技巧和制瓷工艺的结合更加成熟。
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的出现,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兰釉等等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它标志着景德镇已经能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从而结束了元代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叙述当时景德镇瓷器的产量时是这样说,“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指景德镇),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明代以后,朝廷专门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烧造的瓷器专供朝廷之用。
将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在当时形成了“官民竞市”的繁荣局面。
此时景德镇瓷器的生产是“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火花炸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
景德镇在明万历时期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了。
当时的景德镇在全国处于制瓷业中心的地位,它不仅担负着宫廷御器和明政府对内、对外赐赏和交换的全部官窑瓷器的制作,而且还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清王朝对景德镇的陶政设施,大致沿袭明代遗制。
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并设立了督陶官,监造瓷器。
景德镇瓷器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高温颜色釉“晶莹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康熙时期的青花、三彩、五彩风格别致,雍正时期的墨彩朴素清逸,乾隆时期的青花玲珑和仿古瓷雕等特种工艺瓷巧夺天工,出神入化,令人惊叹。
景德镇瓷器在近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近代全面继承历史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发展。
而今,瓷器已成为江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识别性的风物之一,千年以来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谓是江西文化里精致华美的一章。
(五)革命圣地--井冈山井冈山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脚界处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峻,中部多崇山峻岭,两侧是低山、丘陵。
山峰多在千米以上,最高峰名江西坳,海拔1841米;主峰名五指峰,海拔1586米。
重叠耸翠之中有不少井状盆地,形成独特的高山田园风光。
其中心茨坪,就是比较宽阔的山间盆地。
井冈山原系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穷山寨,经过建国以来的开发建设,现已成为一个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游人称它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
它群峰巍峨,纵横逶迤,奇石林立瀑布溅花,溪流潺潺,山道盘旋,林壑幽深,空气清甜,风景名胜遍布全山。
这里既有风姿独秀、欣欣向荣的山中城市,又有雄耸天际、飞鸟难越的天然险关;既有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原始森林,又有丰富的地方风物特产。
整个井冈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花芯正是圣地中心的茨坪,花瓣则是茨坪四周重叠群山。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毛泽东同志的雄迈此句,描绘了今日井冈山“旧貌变新颜”的崭新容颜和千姿百态的绚丽风光。
郭沫若同志在游览井冈山后,曾赞咏道“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井冈山的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度,七月最热,日平均气温24度,极端高温33.7度;年平均降雨量1865毫米,全年无霜期246天。
其气候特点是:春季湿润多云雾,夏天凉爽多阵雨,秋季天高水少,冬无苦寒雪雨霏,全年皆宜游览,最佳之际为4-10月(六)赣剧赣剧是江西的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剧种。
它有俗称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这两派于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
改名为赣剧。
赣剧起源于明代的弋阳腔。
赣剧的腔调计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词〕、〔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昆曲〕、〔梆子〕等。
解放后整理改编的弋阳腔剧目有《珍珠记》、《尉迟恭》、《张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阳腔戏《双拜月》、《百花赠剑》;弹腔戏《梁祝姻缘》、《借女冲喜》、《白蛇传》、《装疯骂殿》、《孟姜女》等;昆腔戏《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
弋阳腔戏尚有根据史籍改编的《西域行》,根据汤显祖《牡丹亭》改编的《还魂记》;青阳腔戏有改编的《西厢记》上、下集等等。
创作的现代戏有《一群穆桂英》、《红色宣传员》、《奇袭边平》、《盗种》、《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等。
其中《珍珠记》、《还魂记》拍成舞台艺术片;《借女冲喜》摄为连环画。
石凌鹤董解元、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被誉为“石西厢”。
剧的口白以中州韵为基础。
表演行当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称为“九角头”。